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中国古典和西方文论 强调文学创作主体性 时至今日有什么变化?

中国古典和西方文论 强调文学创作主体性 时至今日有什么变化?

时间:2023-06-21 20:11:19

相关推荐

中国古典和西方文论 强调文学创作主体性 时至今日有什么变化?

传统文学理论认为,文学创作是文学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决定着文学作品的基本面貌,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尽管受到社会生活和文学传统的深刻影响,但最终都是文学创作的直接结果;同时,文学创作也是文学活动中最能体现主体性的环节,从构思到写作,都是创作主体的精神劳动。

在西方文学理论中,再现论传统源远流长,主张文学艺术应该逼真地再现现实世界,但是,从古希腊的模仿论到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镜子说”,再到19世纪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以至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反映论,这个传统并未忽视艺术家在艺术再现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同样渊源于古希腊的表现论传统,更是把文学创作看作是对作家主体精神世界的表达。

中国古典文论对文学创作主体性的强调更为突出,“言志说”“缘情说”“物感说”“养气说”“载道说”“童心说”“性灵说”等,尽管具体针对性各有不同,但都一致肯定了作家主体性在文学创作中的主导作用。以作者为中心的理论体系之所以在中、西文学传统中都长期占据主流地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文学创作的主体性的高度重视。

20世纪以来,上述关于文学创作的两个基本认识都遭到了质疑和挑战。一方面,文学的阅读和接受环节受到空前的重视,读者通过文学阅读过程不仅参与了文学意义的生产,而且读者的审美需求和阅读习惯也可能直接影响到作家的创作。文学的创作与阅读是相辅相成的,文学创作的成品是文学阅读的对象,同时,任何文学创作都有一定的文学阅读作为基础和前提,任何文学创作也都有对假想读者的预设。

因此,文学创作不再是由作家及其创作过程单方面决定的,读者和文学接受同样参与了创作过程。现象学美学、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等理论都有这方面的相关论述。另一方面,在后结构主义的冲击下,主体性哲学摇摇欲坠,主体不再是一个固有的、稳定的存在,而是被各种社会因素建构起来的,并始终处于不断被重构的状态。

按照这个逻辑,对于文学创作的主体性,也有必要进行重新认识。既然作者的主体是被建构的,主体本身就具有被动性,那么,文学创作的真正主宰者就不是实际的作者,而是建构作者主体性的种种社会文化力量。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其实就是说,作者不是作品意义的最终来源和真正控制者,传统文学理论赋予作者的权威是不恰当的,后结构主义的质疑已经使之坍塌。

当代的身份批评虽然也重视对作家主体的研究,但对于文学创作主体性的认识,已经与传统的作者中心论有很大不同。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文学创作的认识有变化,有分歧,发展出各种理论观点。但所有这些理论,都离不开对以下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一是文学创作的性质;二是影响文学创作的因素;三是文学创作的具体过程和基本规律。

参考资料

《文学理论基础》

本文乃作者“我做你的避风港”独家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下次不见不散~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