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宋朝诗人写的一首七绝 看似思乡诗 其实是一首讽刺诗

宋朝诗人写的一首七绝 看似思乡诗 其实是一首讽刺诗

时间:2023-10-31 09:28:59

相关推荐

宋朝诗人写的一首七绝 看似思乡诗 其实是一首讽刺诗

(全文共2500字,读完大约需要6分钟,如果您暂时没有时间,建议先收藏哦)

昨天,有位朋友推荐了一首“思乡”诗。

“思乡”为什么要加引号呢?

因为乍一看,我也以为它只是一首思乡诗,结果反反复复读,却发现它是一首讽刺诗。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徐似道所写,诗题为《莼菜》。

同题诗共有两首,我们只读其中的七绝。

这首诗到底讽刺了什么?

我们来读一读。

千里莼丝未下盐,北游谁复话江南。可怜一箸秋风味,错被旁人苦未参。

您不妨也先读一读,看看与我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不详,只知道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

莼菜,是一种水生蔬菜,主要生长于江浙、四川和湖北省。(古人大多认为莼菜只生长在吴地)

我们来仔细读,看看诗人到底表达了什么感情。

1、千里莼丝未下盐千里,这里不是指距离,而是指江苏常州溧阳市千里湖。莼丝,就是莼菜。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千里湖中的莼菜没有放盐。

是不是感觉莫名其妙?

湖中的莼菜,怎么可能放盐呢?

其实很好理解:千里湖中产的莼菜已经炒熟了,端上桌了,诗人尝了一口,发现没放盐。

简单吧?

那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是想说这道菜不好吃?

其实这里运用了典故。

《世说新语》有云: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

这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西晋时期,家住东吴的陆机到洛阳拜访驸马王济,王济问他东吴有什么美食能敌得过羊酪,陆机回答道,“千里湖产的莼菜做的汤,不用加盐豉就与北方的羊酪不相上下”。

您看到了吧,千里湖产的莼菜不用放盐,味道也很美。

可见诗人不仅不嫌弃莼菜,而是非常喜欢它。

诗人为什么要写莼菜呢?

我们来读后一句。

2、北游谁复话江南北游,往北方游历。这句话的意思是:往北方游历的人谁又在谈论江南呢?

这句话也不太好理解。

我们来看这个“复”字。

复,是“又”的意思,也就是说以前往北方游历的人谈论过江南。

谁以前谈论过?

这很简单,还是上一个典故中的陆机。

陆机从东吴到洛阳,就是去的北方;而且他和驸马王济谈论过江南的莼菜。

那么现在又有谁在谈论江南呢?

这里一般有两种理解。

(1)诗人现在正在谈论江南。

意思是说,诗人现在应该在北方,他一边吃莼菜,一边和旁边的人谈论江南。

(2)这其实是反问。

意思是说,诗人还是在北方,正在吃莼菜,但是没有人和他谈论江南,他有点孤独。

哪一种理解正确呢?

我们还是继续往后看。

3、可怜一箸秋风味可怜,可惜。箸,筷子。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可惜这一筷子的秋风味。

很奇怪:诗人正在吃莼菜,为什么说是“秋风”味呢?

其实这里又用了一个典故。

您先别着急,虽然这首诗典故比较多,但是都很简单,很容易理解。

《晋书》中有记载:东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于是辞官回家。

典故中“秋风”的含义,就是指思乡。

您看,张翰思念家乡的食物有三个,其中就有莼羹。

刚好诗人正在吃莼菜,所以他吃出了秋风味,也就是吃出了家乡的味道。

是不是很简单?

这好像就是说,诗人在外地吃到了家乡的莼菜,于是产生了思乡之情。

但诗人为什么要用“可怜”两个字呢?

我们继续读第四句。

4、错被旁人苦未参参,指加入。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错被旁人认为苦没有加入。

这句话不太好理解。

我们要先读懂“苦”字。

其实“苦”就是指盐。

为什么?

这里我专门查了资料:宋朝的制盐技术已经成熟了,也就是说能够制出精盐,但是市场上流通的大多还是粗盐,这主要和宋朝对制盐的管理有关,为了追求利润,降低成本,但又卖高价。

而粗盐的味道就是苦味。

所以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错被旁人认为没有放盐。

这里出现了“旁人”,所以诗人应该不孤独,对吧?

也就是说,他好像正在和旁人谈论江南的莼菜。

我们来理一理他们是如何谈论的。

首先,诗人说不放盐的莼菜其实很美味;

其次,诗人正在北方,一边吃莼菜一边和旁人谈论江南;

然后,诗人吃出了家乡的味道;

结尾,旁人搞错了,还以为是厨师忘记了放盐。

您看,这首诗的脉络好像很清晰:

诗人和旁人在北方的一个餐馆吃饭,吃莼菜时,旁人说这道菜忘记了放盐;然后诗人说,这道菜本来就不放盐的,而且味道很美,这是家乡的味道啊!

诗人在给旁人解答疑惑的同时,产生了思乡之情!

您是不是也这样理解的呢?

很多人读到这里,就认为已经读懂了。

我没有吃过莼菜,但我很好奇,所以又仔细查了一下莼菜。

结果就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问题:莼菜很难保存,在古代根本不可能运输,那么诗人在北方又如何能吃到莼菜呢?

随后,我又发现了另一个更奇怪的问题:南宋和金国是以淮河为界,诗人又如何能去北方呢?

这两个问题就直接推翻了之前的结论。

诗人不可能是在北方吃的莼菜。

但是第三句又写得很清楚:诗人正在吃莼菜。

这该怎么理解?

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诗人和旁人确实正在吃莼菜,不过他们就是在江南吃的。

但这又很矛盾了。

诗人既然没有北游,那么“北游谁复话江南”该怎么解释?

您想一想,北方现在已经全部被金人占领,谁还在“北游”?

当然没有人能北游。

自然也就没有人再谈论江南。

但北方曾经也是宋朝的故土啊,而现在却没有人能去北方了。

您再仔细品一品这句话,这分明表达出了诗人对失去故土的失落之情。

是不是这样?

这个“复”字,其实是在巧妙地用典故作对比,西晋的陆机可以在北方谈论江南,而南宋现在却没有人能去北方了。

那么后两句又如何理解呢?

第三句,诗人从莼菜中吃了家乡的味道。

第四句,而旁人却错认为厨师忘记了放盐。

您看,这本来是家乡的美食,而旁人却并没有吃出家乡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怎么能忘记呢?

可见诗人是在委婉地批评旁人。

仅仅是批评旁人忘记了家乡的味道吗?

不是!

就为了这点小事,还值得诗人写这么一首诗吗?

这其实是在批评南宋统治者,北方的故土是不是要被你们忘记了啊?

这才是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

您看,这首诗的感情脉络其实很简单:陆机曾经去北方说不放盐的莼菜味道很美,但是现在又有谁能去北方谈论这道菜呢?家乡的味道,大家都快忘了吧?

诗人的感情是不是很含蓄?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两次对比:

(1)诗人巧妙地运用典故和现实作对比,委婉地表达出诗人对失去北方故土的失落之情;

(2)诗人和旁人对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忘记故土的讽刺。

您认可我的观点吗?

欢迎留言讨论哦。

#唐诗#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如果您喜欢,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