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王籍的“蝉噪林逾静” 被辛弃疾改写成一首词 美得令人心醉

王籍的“蝉噪林逾静” 被辛弃疾改写成一首词 美得令人心醉

时间:2019-10-07 10:05:12

相关推荐

王籍的“蝉噪林逾静” 被辛弃疾改写成一首词 美得令人心醉

南朝时期有一位名叫王籍的诗人,曾经写下过一首《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这首诗文辞清丽,音律和谐美妙,创造出一种幽静恬然的境界,读后令人心神俱醉。尤其是其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更是成为了千古佳句,令很多文人墨客爱不释手。

但凡是好的诗句,总是会被后世的文人不断引用,或者借此发挥出更有意境的文学作品。王籍的“蝉噪林逾静”,也被南宋著名大词人辛弃疾,拓展成一首词,意境优美,富含哲理,读后令人拍案叫绝——

祝英台近·水纵横

水纵横,山远近,拄杖占千顷。老眼羞明,水底看山影。度教水动山摇,吾声堪笑,似此个,青山无定。

一瓢饮,人问翁爱飞泉,来寻个中静。绕屋声喧,怎做静中境?我眠君且归休,维摩方丈,待天女,散花时问。

在这首词的前面,还有作者写下的一个小序,“与客饮瓢泉,客以泉声喧静为问。余醉,未及答。或以‘蝉噪林逾静’代对,意甚美矣。翌日为赋此词以褒之也。

这首词创作与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当年的辛弃疾,刚刚被罢免了福建安抚使,回到了自己隐居的瓢泉。有几位客人来拜访辛弃疾,辛弃疾摆下酒宴,盛情招待几位朋友。有一个人就问:“你喜好清净,可是这里的泉声很喧闹,你怎么能得到安静呢?”辛弃疾因为喝多了酒,反应可能有点慢,他还没有来得及回答,又有一位客人说:“这正是‘蝉噪林逾静’啊。”辛弃疾觉得这位客人的回答太高明了,第二天便特意为这件事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的上阕,写的是山水之乐,动静之趣。山本来是静止的,水却是流动的,山影入水,水动山摇,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莫辩,妙趣横生。这其中又隐藏着一定的哲理,静止的事物一定不能动吗?这要看一个人的视觉和心境了。

下阕则是围绕“蝉噪林逾静”,而展开的阐述。“怎做静中境”?作者并没有直接回答“蝉噪林逾静”,而是用了一个天女散花的典故。据《维摩诘经》记载,有一次维摩宣讲佛法时,来了一位天女,她向听讲的众位菩萨抛洒天花。花洒到众位菩萨身上,都不沾而落,只有大弟子的身上沾着的花掉不下来。这就说明,大弟子的凡心未尽。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其实也就是在阐述一个道理,我们只有心静,才能化动为静,动中取静。

上阕是静止的山在水中摇动,下阕是喧闹的泉水在一个人的心中归于平静。这才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真相。一个人要擅于控制自己的内心,才能寻找到真正的宁静,才能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

一首《祝英台近·水纵横》,对于辛弃疾自己来说,其实也是一个警醒。毕竟,他满腔的抱负,在这次被罢免中全都落空了。如何寻求一种平衡,如何让心灵得到真正的宁静,对于此时的辛弃疾来说,至关重要。这首词,正是表达了辛弃疾的这种意念和豁达心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