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注意力缺失的年代 如何写一篇叫好又叫座的文章?

注意力缺失的年代 如何写一篇叫好又叫座的文章?

时间:2020-06-13 23:35:29

相关推荐

注意力缺失的年代 如何写一篇叫好又叫座的文章?

21世纪什么最贵?不是人才,而是注意力。打开手机,琳琅满目各色APP,随便点开一个,海量智能推送又蜂拥而至。

就这样,人的耐心和专注力被降到最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过零丁洋》的名句,但很遗憾,它出现在全诗的最末两句,如果在今天,我们怕是等不及前六句的铺陈,手指一抖就换台了。

这样的年代,该怎么写文章,才能保证把你想要说的话,用文字传递给读者呢?有一本书提示我们,用讲故事的手法。“故事具有张力……为了吸引读者,你需要将这些张力的特殊元素扩展开来……找一个引发你好奇的问题,并且尝试解决它……”,这就可以把注意力吸引住了。

同时,书中还提供了从主题选取、素材搜集直到文章写作,手把手的写作全程辅导。这本书就是《历史写作简明指南》,虽然看名字,是针对历史写作的“简明指南”,但却可以推而广之,对各种类型的写作都有借鉴意义。

《历史写作简明指南》首版于1989年,作者是美国历史学家兼小说家理查德·马里厄斯。此后,该书就一路畅销,以平均三五年一版的速度不断再版,至今已经出到了第9版!原作者马里厄斯早已故去,后辈历史学家梅尔文·佩吉又中途接力修订改版的工作。

这在图书如过江之鲫,各色出版物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今天,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历史写作简明指南》的风格和基调,是由原作者马里厄斯奠定的,书籍后来畅销的原因,也在于此。马里厄斯既是历史学家,也是著述颇丰的小说家、剧作家,曾在哈佛大学讲授英国文学。

这样的双重身份,赋予这本书独特的气质,既有历史学家的清晰严谨、鞭辟入里,还带一点小说常用的节奏变换、悬念设置,纵然不能说它是“史家绝唱、无韵离骚”,不过,确实不失为一部通畅好读的历史写作指导书。

《历史写作简明指南》的编写初衷,是指导普通高校历史专业的学生如何写作论文。不过,对其他写作同样适用。

如果真的如书中所言,掌握了历史学家一样的思考和写作方法,那我们再写文章,也许就会像《儒林外史》描述的那样——“随便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那么,真的如书中所言,写好一篇文章,拢共分几步呢?大概有三步:

1

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淘选题

都说选择大于努力,写文章也是如此,选题是最重要的,你让莎士比亚去写《茶馆》,莎翁也得憋死。

关于选题,写作者又常面临两个困境:一是没得写,二就是写跑偏了。对此,《历史写作简明指南》给了我们的三个关键词:有限主题、清晰论点、预期读者。

关键词一:有限主题

作者指出,我们很多人“总是试着做很多”,结果就是“什么都做不成”。具体到写文章上,就是别找一些自己难以把握的宽泛选题,而是要把文章聚焦在“合适的关注点”上。

什么是“合适的关注点”呢?这就因人而异了。总之,要保证这个选题,使“你在时间与空间上都能很好地把握”。否则,就要当机立断,或者缩小时间窗口,或者限制地域范围。

比如说,你要写帝国主义的发展,这就是一部太过宽泛的天书,如果具体到法国在其加勒比殖民地的帝国主义统治,看上去就要好一些;如果继续聚焦,写法国在马提尼克岛的教育政策,对当地土著造成了什么影响?这就好把握多了。

实在想不出选题怎么办?不妨改变一下视角,无需大开脑洞,只要问出一个问题,然后试着解决它,就足够了。

书中举例,一个历史专业的学生在早晨吃香蕉的时候,突然想到,像香蕉这种在美国几乎没有商业种植的作物,为何如此受欢迎?与历史原因有无关联?这正是一个有“合适的关注点”的好选题。学生查阅资料后,一篇优秀的历史论文就诞生了。

关键词二:清晰论点

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云山雾罩不如开门见山,《历史写作简明指南》建议,要让读者在第一段就大体明白文章主题,接下来的一段,就能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否则,很多人在见到“干货”之前,就会失去兴趣,往往手指一抹,不带走一片云彩,就“轻轻地走了”。

行文选题还有一个忌讳,就是把“你知道的一切都放进一篇文章里”,多点开花,论点不明确。这是作者在炫耀自己的知识量,而罔顾读者感受的自嗨表现。

切记,一篇文章阐明一个论点,这是铁律。

关键词三:预期读者

写作者要尊重自己的读者,明确自己为了哪些读者而写,想为传递哪些信息而写,这才可能淘到正确的选题。

《历史写作简明指南》建议,把自己想象成读者,对于选题,在查阅资料之前,先考虑清楚——“我”已经掌握了哪些背景信息,又想要深入了解哪些信息?

比如要写《史记》的书评,上来大谈司马迁的生平,还要连带考证一下什么是宫刑,读者就会感到无聊,甚至,用马里厄斯的话来说,这对读者是一种冒犯。那结局就可想而知了,读者自然还是手指一抹,不带走一片云彩……

2

像历史学家一样去搜集素材

春节期间,某知名男演员一句:“知——网……,知网是什么啊?”掀起轩然大波,引发了一场打假风暴。然而,作为键盘侠的一分子,我们扪心自问,自己有多少次,不也是百度一搜,Ctrl C+V,凑出一篇文章来吗?

《历史写作简明指南》指出,靠搜索引擎找素材,不是不可以,但只是手段之一。除此之外,广阔天地还大有所为。

比如,词典和百科全书,这些印刷品上词条的质量,和网页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我们多阅读几本百科全书,就会从全局而不是一点的视角来审视待写的选题,深度和延伸度就会有质变。

网络时代,纸媒逐渐式微,但有心人同样能在报纸上找到必需的素材。例如,战地记者在《纽约时报》上刊登的美军陆战一师侵入伊拉克的报道,如果是写一篇关于海湾战争的文章,会是不错的二手史料;如果是写关于美国战地记者的选题,这可就是珍贵的原始史料了。

更不要说什么演讲稿、日记、电报、信件等等,只要想找,全都是素材。老祖宗教育我们要敬惜字纸,污践字纸者,几与不敬神佛同罪,想来还是有道理的。

字纸之外,实物就更是“硬素材”了,照片、图画、雕塑、建筑……无不是“胡子里长满故事”。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图》,史料价值绝不亚于洋洋洒洒多卷本的《东京梦华录》。你看那图中,望楼空空如也,便知北宋武备松弛,末日将近。

甚至小说、神话、电影、戏剧……这些虚构的作品,都有可能提供大量素材,巴尔扎克不就说过:“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在此就无需多言了。

当然,如果能知道“知——网……,知网是什么”,能查阅专业的数据库,找素材就更妥了。

3

像历史学家一样的手法去写作

阅读原文——总结观点——复述转录——标注出处,这是《历史写作简明指南》所提倡的记笔记的方法。书中认为,这就不仅仅是在搜集素材了,这正是写作过程的开始。

那么,你的写作是从哪一步开始的呢?写题目?列大纲?还是打草稿?

《历史写作简明指南》认为,落笔之前,不妨先暂拟一个题目。诚然,一篇好的文章是建立在大量素材基础上的,而一个题目就好比过滤器,能帮我们从先期搜集的海量素材中,找到真正适用的部分。

至于写作大纲,其实可详可略,形式不用太纠结,哪怕只有一个简要的清单,只要能帮我们理清观点和论据,就足矣了。然后,就是不论好歹,咬牙写下去。书中甚至认为,“写初稿最重要的任务其实就是开始写”!

没错,先写了再说。以上所有的部分,题目、大纲、清单、草稿,都可以大拆大改。写作的人都有过类似感受,当我们写作或者修改自己文章时,思路和观点往往是渐次水落石出的,甚至突发奇想,一闪念自己从未意料到的相反论点,也是常有之事。

在此过程中,也要讲求一些方法,这些方法的总结,就是写作模式,《历史写作简明指南》列举了四种写作模式:叙述、描述、说明、说服。

模式一:叙述

一个好的叙述,就像说书人绘声绘色在说一个故事,从构建一个紧张的情势开始,先引起好奇心。这其实并不难,有时只要改变一下素材的呈现顺序即可,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玛丽·彼尔德的《罗马元老院与人民》,都用了腰斩式的开局,上来就打一个“小高潮”,把读者勾住。

当然,事态要随着叙述的发展逐渐解决,而文章最后,也别忘了向读者兑现承诺,引爆出预期的大高潮。

模式二:描述

所谓描述,更偏重感官的体验,看起来、听起来、摸起来……是怎样的?很多优秀的广告文案,就是在向消费者发动感官占领。不过,该种模式在非虚构性写作中,一定要慎用,作者提醒道,一旦读者被过分的奇幻描写而不是清晰的论点所吸引,那么文章就是“廉价与不真诚的。”

模式三:说明

解释原因与影响,阐述思想与意义,这就是说明的模式。大部分的论文都是这一模式。文章中将叙述与说明恰当分配,是把握节奏,升华论点的重要技巧。

模式四:说服

表明立场,让读者接受自己的论点,这就是说服。说服可以用数据、例证,甚至反证。《历史写作简明指南》指出,不要遮掩那些对文章论点不利或者相反的证据,如果能在论证中阐明,这些反面证据其实并不如正面支持来得更可信、更关键,那么,文章的论点反而会显得更有说服力。

写作码字,似乎人人可为,不过码字确实也是个手艺活,看不来、想不来,只能练出来。《历史写作简明指南》给我们传授了秘籍心法,剩下的,就只有比着练了。

诚然,每个人天赋不同,方仲永五岁成诗,“文理可观”,但是只炫不练,也就“泯然众人”了。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却终究也没炼成李白杜甫,然而,从“僧敲月下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超越了贾岛。不是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