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中医文化】国医小镇中医药历史文化浮雕景观长廊——清代初中叶

【中医文化】国医小镇中医药历史文化浮雕景观长廊——清代初中叶

时间:2018-10-05 08:42:28

相关推荐

【中医文化】国医小镇中医药历史文化浮雕景观长廊——清代初中叶

导读:清代是中国传统医药学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历史时期。医学普及、经典注疏的发展,以及叶天士等医学家开先河的温热病学派,是对外感温热病辨证论治的一次新突破。此期的伤寒与温病之争体现了中医药发展理路的不同见解。各科医著层出不穷,医学通俗读物遍及广泛。《医宗金鉴》是一部规范当世医学理论和临床的综合医书。

清代初中叶(公元1644——1840年)

庭训格言

玄烨八岁即皇帝位,年号康熙,在位六十一年(1661-1722),死后,四子胤稹继位,年号雍正。此书乃雍正八年(1730)胤稹追述其父在日常生活中对诸皇子的训诫而成,共二百四十六条,包括读书、修身、为政、待人、敬老、尽孝、驭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琐事。因为他是给他的儿子们讲的,所以很具体、生动而真实,没有什么虚饰。

康熙患痘

康熙早年一直笼罩在天花的阴影中,他出生之后不久,正赶上天花大流行,不得已之下,由康熙的乳母抱出紫禁城,寄住在西华门外的一处府邸中躲避天花的传染。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整日被乳母,太监包围其中。但两岁那年,他仍然没有躲过天花的侵害,好在其乳母的悉心照顾之下,康熙硬是从天花的魔爪中挣脱出来了,只是脸上留下了不甚雅观的痘痕。

种痘新书

痘疹专著,十二卷,清·张琰撰。本书论述了痘疹的发病规律和诊治大法,并论述种鼻痘之法,使人痘接种法得以推广。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医学部分为《医部全录》。此书是《古今图书集成》中的一个部分,这是一部由清政府组织编写的大型综合性书籍,医学部分内容极为丰富。其取材广泛,既有中国医药学的基础理论,又包括了中医临床各科疾病的证治,上采秦汉医经及注释,下集近代名著及文献,堪称为医学百科全书。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张璐、喻嘉言、汪昂

张璐(1617~约1699)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江南长州人(今江苏苏州)。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即公元1617~1699年间,享年八十二岁。与喻昌、吴谦齐名,被称为我国清初三大医家之一。张璐一生学术和医药皆有涉猎,尤其对《伤寒论》很有研究,集30余年研究所得撰《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各2卷。

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1585—1670,江西南昌府新建(今南昌市新建县)人。因新建古称西昌,故晚号西昌老人。医名卓著,冠绝一时,与张路玉、吴谦齐名,号称清初三大名医。著有《寓意草》、《尚论篇》、《尚论后篇》、《医门法律》等。

汪昂(1615-1694年),字讱庵,初名恒,安徽休宁县城西门人,曾中秀才,因家庭贫寒,遂弃举子业,立志学医。他苦攻古代医著,结合临床实践,经过30年的探索研究。编著有《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医方集解》、《本草备要》、《汤头歌决》等。

赵学敏、陈复正、叶天士

赵学敏,字恕轩,号依吉,其父曾任永春司马,迁龙溪知县。乾隆间下沙大疫,其父延医合药,赖以生者数万人。学敏与弟赵学楷,皆承父命读儒学医。学敏年轻时,无意功名,弃文学医,对药物特别感兴趣,广泛采集,并将某些草药作栽培、观察、试验。博览群书,凡家藏星历、医术、药学之书,无不潜心研究,每有所得,即汇钞成帙,积稿数千卷。家有“养素园”,为试验种药之地,以察形性:有“利济堂”,是诊病疗疾之所,兄弟寝食其间,治疗多效。

陈复正,字飞霞,惠州府(今广东惠阳县)人。千百年来,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小儿病证治的医家并不多。一些诵医学无根底,滥竽充数,以讹化讹,误人不浅。尤其突出的是滥用惊风的说法。一遇小儿有热,不管是外感内伤,就说是惊风。用治疗惊风的方法治疗不是惊风的病,使无辜婴稚,枉受贻殃。陈复正对此不仅心甚怜悯,而且每读惊风一类的书,未尝不三叹流涕。为了矫正时弊,救小儿于无辜夭折,他特对小儿病证治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广泛搜集前人的儿科著作,结合自己临床实践以实用为标准,判其合离,析其同异、存其精要,辨其是非,辑录成书,名为《幼幼集成》。

叶桂(公元1666年~公元1745年),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之一。叶桂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后,江南出现了一批以研究温病著称的学者。他们以叶天士为首,总结前人的经验,突破旧杠杠,开创了治疗温病的新途径。叶桂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在诊断上则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

薛生白

薛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晚年自署牧牛老朽,以字行。《湿热条辨》,薛雪撰,温病著作。此书专论湿热病证,共35条。每条均有薛氏自注。重点辨析湿热受病的原委,各种临床表现及治疗,指出湿热多由阳明、太阴两经表里相传。以其分析透彻辨证精微,故其立论明确治法得体,每为后世所宗。嗣后章虚谷曾加注释。王孟英根据本书内容曾予补订,并另加按语,辑入《温热经纬》卷四,名为《湿热病篇》。现存石印本等。

吴鞠通

吴鞠通(1758--1836),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享年79岁。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 ——清代初中叶

国医小镇 中医药历史文化浮雕长廊科普 未完待续—— ——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