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当中秋节遇上古诗词 穿越千年的绝美意境 你读懂了吗?

当中秋节遇上古诗词 穿越千年的绝美意境 你读懂了吗?

时间:2022-03-25 10:39:21

相关推荐

当中秋节遇上古诗词 穿越千年的绝美意境 你读懂了吗?

月正圆,蟹正肥,桂花含苞欲放,秋林古色葱茏,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正是阖家团圆、把酒言欢的美好时刻。

有月,有酒 ,又怎少得了诗。

古人吟咏中秋的作品很多,而犹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独领风骚,影响深远。

宋代文人胡仔在《渔隐丛话后集》中写道: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

他的这一首中秋词,抵其他所有词人中秋词的总和影响还要大。而且时间越往后,这首词的影响越深远。

下面,诗词世界副主编杨强老师将为我们深入赏析这篇佳作的“妙”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们分别来看这首词的上下阕,上阕写到“把酒问青天”,写到“天上宫阙”,写到“琼楼玉宇”等等,奇逸超旷,空灵蕴藉至极。

他这种写法就跳出了常见思路,有多方面的表达效果:

一是逸兴壮思,高接混茫,对于宇宙人生这样夐远的思索,使词境显得超妙玲珑,仙气缥缈,对于读者自有极强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苏轼写这些缥缈神奇的内容,还有一层深刻的隐喻色彩。

苏轼受道家影响很深,有超然物外、遗世出尘的想法,然而词人毕竟不能摆脱人间生活,最终还是留恋人世、热爱现实生活。

他从现实超脱,产生幻觉,想往幻觉中的高妙境界,但经过挣扎,又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结中,入世思想占据了上风。

苏轼要表达这种矛盾的、复杂的思想,都不是直接抒发出来的,而是通过构筑这种超妙神奇的境界,以空灵飞动的语言展现出来的。

含蓄之中,富于无尽的言外之味。

而且这里的“天上”“琼楼玉宇”又可代指朝廷,隐喻词人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又有在朝中“高处不胜寒”的感叹。

这种对于矛盾的展现,可谓淋漓尽致,故而“高处不胜寒”一语,也成为今人反复引用的名句,有着深广的延伸意义。

词的下阕则转入怀人,但作者也只是点到为止。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句写月夜无眠之况。这里并没有正面写离别相思,而把月色转动的情形刻画得极美。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直到此处,才隐隐点出离别,但还是用“月”来作反衬。

中秋时节,天上的月亮是圆的,月圆,象征着团圆。可是人间的兄弟却是分别的,并没有团圆。

这天上的团圆,与人间的分别形成了强烈对比。由此,别离之人就对团圆的明月,产生了怨恨心理。

“何事”就是为什么?他说: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你看,这月亮老是跟人反过来。我们分别的时候,你就圆了,照着分离之人,好像专跟过不去似的。

这种写法添了多少含蓄!

接下来,苏轼立马又跳出眼前的离别,而上升到自然与人世间普遍存在的现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他把一次常见的离别,上升为普遍存在的规律,有一种深刻的哲理意味。

这种写法,便打破了一时一地的局限,从而具有了极为深广的延伸意义。因而,能令我们所有人产生强烈的共鸣,直到千载而下,仍被人们广为引用。

末两句抒发美好的愿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用明月把千里相别的人们绾合到一起,语感极美,而词人乐观、开朗的态度,博大宽广的襟怀境界,都对读者产生深刻的感染。

并且苏轼的表达,不犯“本位”,没有拘泥于某时某地某人,而是具有普遍的意义。因而适用于所有人。

直至千年而后的我们,每当中秋思念亲人而不得相见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引用这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