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百里杜鹃颖川社区:发掘知青文化 助推乡村振兴

百里杜鹃颖川社区:发掘知青文化 助推乡村振兴

时间:2021-01-31 12:03:16

相关推荐

百里杜鹃颖川社区:发掘知青文化 助推乡村振兴

深秋时节,百里杜鹃迎来了阴雨蒙蒙的天气。百里杜鹃普底乡颖川社区大欢乐乡村旅游项目体验园内,新建的知青文化纪念馆格外显眼,作为此次纪念馆筹建的主要参与者,陈朝华正忙着馆内展品的整理。

陈权(左)与陈朝华(右)正在整理馆内藏品

为深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普底乡颖川社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以“景区+村庄”模式,深化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同时依托社区丰富的知青文化,打造知青文化纪念馆,积极探索颖川乡村振兴路上的“文化”引子。

过去知青们居住的房子一角

“当时,有400多名知青响应毛主席号召,到我们这里下乡插队。他们怀着满腔热血,在这里开荒拓土,艰苦奋斗,在带动我们当地发展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宝贵的知青文化。”说起打造知青文化纪念馆的初衷,颖川社区党支部书记陈权满是感怀。

新打造的知青文化纪念馆的一角

过去的颖川社区,偏远荒芜、贫瘠落后。1975年,400余名风华正茂的知识青年前赴后继,选择将这幽深的大山作为磨炼意志和体魄的战场,披荆斩棘、月下垦荒、燃薪夜耕,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珍贵的记忆。说起那段岁月,今年74岁的老人辛太碧感触太多:“当时有四个分队,我带的就是第四分队,当时教他们开荒地、栽秧、栽包谷、种洋芋。大家一起苦一起累,积累了深厚的感情,现在很多和我都还有联系。”

正在向记者讲述知青历史的辛太碧老人(左)

“他们来我们这里主要就是开垦荒地来种农作物,还办了瓦窑,进煤洞挖煤,烧石灰改良土地,修拖拉机路。刚来时候他们年纪都比较小,也没有吃过这些苦。有些女生背煤、背石灰背到嚎啕大哭,开荒地要挖树根,好多人手都挖起了血泡,他们在我们这里干了四年多,为我们这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作为当时村里的老师,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李昭明历历在目。

讲述知青历史的碑文

陈朝华是百里杜鹃管理区有名的收藏爱好者,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各种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老物件的收集和整理。为确保纪念馆能顺利建成,颖川社区找到了陈朝华,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

在得知颖川社区打造乡愁文化纪念馆的打算后,陈朝华十分高兴:“他们做了我一直想做但没有能力去做的事情,所以在他们联系我之后,我就将我在这一二十年来,收集的这个知青资料,全部捐给他们。虽然知青的岁月早已成为了历史,但作为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我希望知青的文化和精神能传承下去,为我们下一代的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做一些贡献。”

知青们当年使用过的物品

录音机、火柴盒、旧书籍……泛黄的陈列品,满是岁月的痕迹。看着眼前的纪念馆,陈权对社区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颖川社区在发展乡村旅游上原本就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如今,我们通过对辖区红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不断探索乡村振兴路上的‘文化’引子。随着产业业态的不断多元化,我们有信心,在未来的发展中,颖川社区一定能为百里杜鹃发展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做出更多新的贡献。”

知青馆是颖川社区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探索乡村旅游,发展集体经济的一个触角,同时也是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一个体现。在学习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的同时,挖掘了自己土地上真实而鲜活的历史,以重现,以学习,以敬佩。

四十多年前知青馆院落中那棵老苦李树依然还在开花结果,如今,颖川社区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努力奋斗也开了花结了果。

监制:李 华

审核:万 静

编辑:杨品益

记者:杨品益 陈金贵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