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毛主席母亲病逝 未能见到儿子最后一面 主席含泪亲自撰写祭母文

毛主席母亲病逝 未能见到儿子最后一面 主席含泪亲自撰写祭母文

时间:2019-09-29 07:28:46

相关推荐

毛主席母亲病逝 未能见到儿子最后一面 主席含泪亲自撰写祭母文

前言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毛主席,一个震古烁今的伟人,一个领着中华民族走向独立与解放的共产党领袖。他出生在湖南湘潭韶山村的一个普通村落,孕育他的是一个普通农家女。

图丨文七妹

少年毛主席也曾是一位迷信神佛的男童

毛主席的母亲1867年出生于湘乡四都唐家坨文家,是一个普通的连名字都没有的农家女子。不过,在30年代以来的一些书刊资料中,都称毛主席的母亲为“文其美”,但这其中是一种误传,根源要追溯到半个多世纪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北之行。

1936年,这位刻意追寻东方魅力的美国人,克服重重难关,走进了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的一个窑洞里。面对这位不同寻常的异国青年,毛主席敞开心扉,第一次向一个西方新闻记者讲述了他的生平、他的父母。

主席用他那一生都没改变的湘潭乡音告诉斯诺:“我的母亲,在娘家的名字叫文七妹。斯诺按其音记下,后来再翻译成中文时,却成为了“文其美”,并从此流传开来。

其实,和当时很多没读过书的农村女子一样,毛主席的母亲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只是因在同族姐妹中排行第七,家庭及邻里称其为“七妹”。渐渐地,“文七妹”地称谓也就沿用下来了。

图丨文七妹和三个儿子

文七妹长得中等身材,容貌端秀,圆脸庞,宽前额,有一双聪慧的眼睛。毛主席的外貌在许多方面继承了母亲的这种特征,他自己也承认:泽民弟像父亲,脸型有点像印度人;自己则像母亲,也是圆圆的脸庞、高高的前额、一双清亮的眼睛。

旧社会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文家虽然家境小康,父母对文七妹也有些娇惯。但娇而不重,既没有让她外出干活,也没有让她上学读书,只是让她在母亲身边学纺织,做针线,在炉膛灶屋实践操持家务的本事。

13个年头过去了,文七妹长大了,也长高了,长成了一个眉清目秀的少女,也就是在这一年,她开始的人生的一个转变。

文家的祖坟葬在韶山冲龙眼塘,每年清明时节,文家都要前去祭扫。唐家沱与韶山冲隔着云盘大山,相距10余公里。

为了这每年必走的一趟,文家得在韶山冲找个落脚处。于是,她的父母做主,刚满13岁的文七妹跨进了韶山毛家的大门,开始了她的冷清、孤独的童养媳生活,至她18岁时,才与毛贻昌圆房完婚,正式为人妻。

有了自己的家,意味着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有了一种寄托,文七妹开始从落寞寂寥中解脱出来。

图丨油画《春到韶山》

在第一个男婴降生后,她更是有了一种宽慰的感觉。然而,好景不长,小生命来到这个世上不久便夭亡了,文七妹由喜生悲,愁肠万断。

后来又过了一两年,第二个男婴降生了。文七妹的脸上重新露出了喜色。但是,这个小生命不久又匆匆离她而去。

雪上加霜般的打击,使文七妹的心灵受到了难以承受的创伤。为了使自己摆脱痛苦,同时也为了能保佑自己的后代福大命大,她信佛了,并且至死不移,成了佛祖一名虔诚的信女。

1893年12月26日,文七妹生下了第三胎,这就是毛泽东。文七妹生下毛泽东后,生怕他“根基不稳”,再遭夭折,每日烧香拜佛,祈求佛祖保佑,从不误时,也从未隔断。

即便这样,文七妹还是不放心。她娘家的后山有个龙潭坨,内有一股清泉流出,四季不竭,潭口矗立着一块大石头,高二丈八,宽二丈,石头上还建有一些个小庙,经常有人来烧香拜佛,被人们称为“石观音”。

图丨中华圣母文素勤(文七妹本名)

文七妹抱着襁褓中的毛主席来拜“石观音”为干娘,并寄名为石头,因毛主席排行老三,所以大家都称他为“石三”。

1959年毛主席回到韶山,曾设宴招待父老乡亲。他在席间风趣地说:“今天该请的都请到了,就差位长辈没有来。”大家问是谁?他笑呵呵的说:“就是我那‘石干娘’呀。”

即便这样,文七妹心里仍不踏实。他又让儿子认七舅母为干娘。因为七舅母儿女多,可托福沾光,使毛主席容易养活。

在母亲这种虔诚信佛思想熏陶,和不倦的言传身教下,少年毛主席也曾是一位迷信神佛的男童。他常常跟随母亲去佛堂、庙堂抽签问卦,在家门外祭拜天地。

主席在9岁时,就和母亲一起认真的讨论过父亲不信神佛的问题,并与母亲一道是用过许多办法劝说父亲信佛,但都没有效果。

他还因此十分焦虑和烦闷。据说,主席在15岁那年,由于母亲生病,必须要许愿于神佛菩萨,以求早日康复。他曾徒步南岳“朝圣进香”五步一拜,十步一跪,一直跪拜到南岳庙。

图丨毛主席父亲毛贻昌

1959年毛主席重返故居时,曾站在堂屋里指着神龛说:“这就是我小时候初一、十五工作的地方。”当然,随着岁月的更替,知识的增加,后来毛主席对神佛的信仰渐渐淡薄了。

母亲去世后,毛主席深情赞扬母亲

继毛主席之后,文七妹又生下了毛泽民、毛泽覃兄弟,还收养了一个女儿毛泽建。在这个五口之家中,文七妹最忙碌最辛苦。

她抚育孩子,操持家务,养鸡喂猪,锄园种菜,样样活都得干,又样样都必须得安排的井井有条。她的节俭也是远近闻名,餐桌上的饭粒总是粘起粒粒归口。

文七妹的勤劳俭朴和默默操劳,对于毛贻昌振兴家业、无疑是起到了贤内助的作用。

佛祖倡导慈悲为怀、普渡众生。作为佛祖的一位虔诚的信女,文七妹博爱淳朴,乐善好施,极富同情心,怜惜穷苦百姓,时常尽可能的接济他们。韶山冲一带都传颂着她济苦帮贫的桩桩往事。

图丨毛主席的湖南老家

毛贻昌有个堂弟叫毛菊生,由于家境贫困,又遭天灾,迫于无奈,要将赖以养家糊口的7亩田出卖。

毛贻昌打算趁此机会以最低价买下,文七妹在得知此事后,一反平常的温顺性情,坚决反对丈夫的这种做法,并劝说他因帮助自家弟弟渡过难关。

少年毛主席坚定的站在母亲一边,陷于孤立的毛贻昌最终也只好作罢。此后,每逢年关时,文七妹总是悄悄的给这家亲戚送些白米、腊肉。

有一年冬天,文七妹正在家门口做事。突然,有一老一少、衣着褴褛的要饭,女人来到了她的面前。有气无力的哀求道:“大慈大悲的主人家,我家有好几天没揭开锅了!可怜可怜我这个孙女,给点米回去做顿饭吃吧!”

图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照

说着老幼双双跪下求赐,文七妹赶忙放下手中的活,哽咽着招呼她们起来,并随即回屋盛了两大碗饭给祖孙二人,然后又给她们的口袋装满了米。

文七妹不仅自己行善,对于孩子们行善乐助的举止,她也总是给予加赞和支持。

毛主席在私塾读书的时候,发现一位同学因家境贫苦,每天来上学都没带中午饭,饿着肚子上课,他就把自己带来的饭菜分给这位同学吃。

这就导致毛主席每天都吃不饱,每每回家都是一副饥饿之相。刚开始,文七妹以为儿子饭量大,是因为苦读经书所致,就让毛主席换成大碗带饭,结果依然如此。

文七妹有些好奇,问儿子为什么每天都是一副饥饿相?毛主席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母亲,母亲并没有责怪他,反倒是赞许了儿子的举动。之后,文七妹每次都让毛主席带上两份中饭。

有一回,文七妹让毛主席挑两筐白米给私塾先生送去。可不到一会儿。儿子就挑着空箩筐回来了,文七妹感到十分疑惑,心想从家到私塾有好几里路,按道理来说不可能这么快就回来。

图丨毛主席的写生课堂作品

毛主席看出了母亲心中的疑惑,没等父母问,就把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他出门不久就遇上了本家毛承七夫妇吵架,他们家已断粮,承七嫂只能带上女儿上外村讨米。承七是条硬汉子,骂婆娘丢了他的面子。就这样两口子吵了起来。

于是,他就把那两筐米挑进了承七家。文七妹听罢,赞扬了儿子的做法,接着又装好两筐米,让儿子再挑去私塾,并嘱咐了一句:“莫让你爹看见。”

母亲的善行在毛主席的心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深深的感受到了母亲品德的伟大。文七妹去世后不久,毛主席在给他的同学、好友的信中,曾深情地赞扬了母亲的品格。

他说:“世上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而我的母亲正是最后一种。”

伟大之路上的引路人

有位哲人说过,母亲是人类的第一位老师。文七妹的高尚风范,像雨露滋润着少年毛主席的心田,从而在他的心灵深处,刻下了对穷苦人深深的同情。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图丨毛主席在湖南读书期间

有一年秋收时间,天空上布起了乌云,眼看就要下大雨,许多人都忙于收自家晒场上的粮食,毛主席却去帮助邻居的毛四阿婆抢收谷子。

当他赶往自家晒场时,雨点已落下来,父亲责备他是吃里扒外,不抢收自家的谷子。毛主席却理直气壮的回答:“毛四阿婆家里穷,租种东家的地,还要交租金,淋湿一点就不得了。我们自己种的田,谷子也是自己的,淋湿一点又不要紧。”

一年夏天,毛主席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去外婆家。到湘乡五里牌时,他看见一位挑担的老汉步履艰难,便赶上前问:“老伯,你挑这么多盐到哪里去?”

“我到凤音四都!”老伯伯回答道。“我也去凤音四都,我帮你背一点吧!”主席说道。“那真的是太好了。”老伯伯十分感激。

主席从袋子里拿出一条裤子,把两条裤腿扎好,装了满满一裤子盐扛着,硬是绕道走了多里,把老伯送到凤英四都十坝咀,饭也不吃的就走了。当他回到唐家坨时,已经晚上了。

一个冬天,毛主席在去学校读书的路上,遇到一个穷苦的青年,在风雪里只穿着一件单衣,冻得浑身直打哆嗦。毛主席立刻走过去,亲切的询问他家中的情况。

图丨毛主席当图书助理员时的北大红楼

当了解到他家境贫寒时,主席毅然脱下自己的一件夹衣,给了这位青年。等到假期回来,母亲晒衣服时发现少了一件,问其原因,他才把实情说了出来。

一家毛姓农民,把猪预先定卖给了毛贻昌。不久,猪肉涨价了,当毛主席奉父亲之命去赶猪时,正好遇到了那位农民。他唉声叹气的埋怨自己命运不好,将猪卖早了,损失了好几块钱。还说,对于有钱人来说,这点钱算不了什么。但对于自己来说,可是一个大数字。听完这番话,主席主动退掉了这桩买卖。

当然,他并没有只停留在周济贫苦人的举动上,他下决心寻找一条解救穷苦农民的道路。也正是他的这种胸怀,使他走向了伟大。而母亲文七妹正是这条伟大之路上的引路人。

母亲去世后,写下动人心魄的《祭母文》

19秋,毛主席带着母亲给他打点好的行李,告别了父母,告别了家乡,开始了独立的生活,并不断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走上了革命之路。

但是,无论是在寒窗苦读的日子里,还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以及日理万机的和平岁月,母亲的养育之恩,母亲的高尚品德,母亲的慈容,一直铭刻在毛主席的心间。

图丨毛泽覃、父亲毛贻昌、堂伯父、毛主席

长期的艰苦劳累,文七妹终于支持不住了,这位养育了伟人的母亲病了。而且得的是当时十分难治的两种病:喉炎和淋巴腺炎。

当时正在长沙求学的毛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难过与担心。196月24日,他在致同窗好友的信中说:“病母在庐,倚望为劳,游子何心?能不伤感?”

毛主席决定回家看望母亲。他的归来,使母亲的心情宽慰了很多,病情也有所好转。

19,文七妹的病情日渐加重,被接回了娘家。这年七八月间,主席又一次回乡探母,但他的事业却使他不得不舍下已经51岁的母亲,8月中旬返回省城。

回到省城后,他组织新民学会会员北上,准备赴法勤工俭学。在出发之前,他写信给七舅父文正兴、八舅父文正莹:“家母在府上久住,并承照料疾病,感激不尽。乡中良医少,恐久病难治,故前有接同下省之议。今特请人开来一方,如法诊治,谅可收功。如尚不愈之时,到秋收之时,拟由润之(即毛主席)护送来省,望二位大人助其成行也。”其孝心由此可知。

毛主席一去就是大半年,回到湖南已经是194月了。此时母亲文七妹已经由毛泽民护送到了长沙就医治疗。母亲病重,做儿子的没能细心照料,毛主席对此深感愧疚。

图丨文七妹与丈夫的合葬墓,上面刻有主席悲痛写下的《祭母文》

于是,此次回到长沙,他亲自伺候母亲,照顾母亲的生活起居,熬汤喂药,一直守护在母亲身边,寸步不离。

这也是母亲与毛泽东自19他离家外出求学后。时间最长的一次相聚。只是令他怎么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的相聚竟是母子俩最后一次相聚。

在此期间,毛主席与弟弟毛泽民,毛泽覃曾搀扶着母亲到照相馆合影留念,这是母亲文七妹平生第1次、也是最后一次照相。

文七妹生怕自己拖累了自己的孩子们,病情稍有好转,就返回了韶山冲。只是,在回家不久后,她的病情突然恶化,一天比一天糟糕。

1910月5日,这位操劳了一生的贤良女性离开了人世。在临终前,她最后的一声呼喊是“石三伢子”。此时,毛主席正领导驱张运动,他在接到母亲病危的特急家书后,犹如晴天霹雳,匆匆交代任务,就领着小弟直冲韶山冲。

但已经为时已晚,母亲已经入棺两天了,母子俩最终还是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当听说母亲临终前还在喊着自己的名字时,主席心里更是悲痛难忍,放声大哭。

图丨文七妹当年居住的地方

之后他一连几天都守在母亲的灵前。脑海中不断回想着慈母的深恩厚泽,他思绪万千,后来写下了十分动人心魄的《祭母文》: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遭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赍。总兹所述,盛德所辉。以秉悃忱,则效不违。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全文共384字,把青年毛泽东对母亲的无限深情和无尽哀思,尽情流于笔端。根据农村的老习俗,直到过了“头七”,主席才带着满腹悲痛离开韶山,回到长沙,继续革命。

32年过去了,1959年主席怀着对家乡故土和安息于九泉之下的父母亲的思念之情,回到韶山。

图丨1959年6月26日,主席在父母合葬墓前鞠躬祭拜

在参观旧居里父母的卧室时,他深情地端详着双亲大人当年留下的照片,对随同人员说:“我母亲的颈上长了一个包,穿一个孔,只是那个时候医疗条件差,要是现在就不会死了。”他的话讲得很轻,但很沉重,饱含着深深的缅怀之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