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山水间土风与苗韵的诗意交响——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见闻

山水间土风与苗韵的诗意交响——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见闻

时间:2020-04-12 15:27:52

相关推荐

山水间土风与苗韵的诗意交响——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见闻

山水间土风与苗韵的诗意交响

——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见闻

在凤凰山江苗寨举行的苗族四月八跳花节。

中国凤凰苗族银饰服饰节,湘、鄂、渝、黔、桂等省市的苗族同胞都来参加。

苗族银饰服饰节上的苗家小姑娘。

土家族毛古斯表演。

土家族舍巴节上的摆手舞。

(本版图片均由麻老先摄)

柏 润

湘之西,毗邻鄂贵,接壤巴渝,醉卧巍巍武陵,舜放欢兜于崇山,从此南蛮与中原并肩同行。

冬雪将至,积翠凝蓝。走进老司城、里耶、芙蓉镇、山江、吕洞山……千里青山作翠屏,湖河溪瀑奏恋曲。湘西的美与蛮在绿水青山中起歌弄舞。

古苗河闪耀着万年前的粼粼波光,里耶秦简镌刻着数千年的生动遥想,四方城宛若一颗明珠耀世呈现,屈望洲里三闾大夫屈子问天的悲壮犹在耳畔……自然淳朴,不事雕琢,湘西的美,适合眼见为实。

12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公示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议名单,全国7家生态保护实验区入选。其中,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入选。

以来,湘西州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6项,列入省级84项,州级255项,跻身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期间,全州开展“非遗+扶贫”,“非遗+旅游”等工作,风生水起。,湘西州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

如今,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在全州各地生根开花,硕果累累。

“我们要形成‘湘西模式’,形成‘有生态美景可看、有民族文化可观、有独特风情可赏、有舒心情感所释’的整体景致,达到‘自然环境优美、地域风情浓厚、非遗特色鲜明、百姓积极参与’的局面。”又将是一年四季芬芳,自治州州委书记叶红专引领美丽湘西人以改革创新的昂扬姿态,唱响湘西文化生态建设主旋律。

湘西州委、州政府有策略、重传承、搭平台、树品牌,走出了一条湘西特色的文化生态保护之路,让湘西站在文化的肩膀上登高望远,熠熠闪光——

“湘西方案” 平台建设风生水起

12月12日,伴随着热闹的苗鼓声,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新址天工居揭牌仪式暨“当代设计驱动传统文化在地复兴”高峰论坛在湘西州举行。

天工居的揭牌,将形成集传统工艺展示、销售、培训、研发、交流于一体的沟通平台,为湘西当地企业和传承人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帮助,助力湘西民族文化品牌做大做强。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能壮枝。”湘西州委、州政府深知文化生态保护,平台建设是关键——

打造湘西州文化新地标,承载文化生态保护使命。湘西州博物馆、非遗馆是我省唯一的少数民族地区级综合类国家三级博物馆,馆藏文物10余万件,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建设总投资约3.5亿元。全方位展示了湘西州的璀璨文化,还以多种多样的观众互动形式,激发湘西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并于今年4月启动非遗馆大师工作室,组建专业团队,深入研发非遗项目及产品,创立民间文化“沙龙”,搭建交流平台。

扎实推进非遗传习基地建设,搭建文化保护桥梁。“传习所建立后,有了场地、音响设施和组织带动,双凤村的老年人、年轻人和孩子都加入了土家族毛古斯和摆手舞的队伍中。”永顺县双凤村土家族毛古斯(摆手舞)传习所负责人卢瑞生介绍,培训班根据农闲时间不定期举办,每年四五期,由土家族摆手舞国家级传承人亲自开展各类非遗培训活动。

目前湘西州已有以吉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园(乾州古城)、凤凰县凤凰之窗综合传习中心等为代表的县市综合传习中心8个;先后完成吉首坪朗村苗族鼓舞传习所、保靖吕洞山村苗族文化传习所、龙山土家族梯玛歌传习所等多所乡村传习所建设;建设完成1567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预计今年底,全州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将实现全覆盖。

树立非遗示范性学校,培养青年一代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全州编写本土教材164种(套),开设非遗课程150余种,在文化生态保护核心区坚持土家语、苗语双语双文教学;授牌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14所,2所全国传承人群研修计划院校,9所学校评为首批省级非遗传承学校和实践基地,挂牌民族文化传承实验学校15所,民间美术“蒲公英行动”实验学校培训基地22所,吉首大学成为湖南省非遗保护培训基地。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主要建什么?建州、县、乡、村全覆盖的传习体系,这是湘西州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的“湘西方案”。现如今,文化生态传习基地遍布全州,星火燎原之势已经形成,湘西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将翻开新的篇章。

“湘西诀窍” 高位推动春风化雨

湘西,有我省唯一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等1517处历史文化古迹,172个中国传统村落和18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土家族、苗族独特的语言、习俗、服饰、建筑、音乐、舞蹈等。古老的湘西文化,奇山秀水之外的自然风光,蕴藏着独特浓郁的民族风情,如同万花筒般的人文历史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暇。

“完善的政策法规、高规格的组织管理、充足的经费投入”是湘西州文化生态建设屡创佳绩的秘诀——

以法律法规推进保护,以政策实施促进传承。自,湘西州就相继出台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关于做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湘西综合试点工作的意见》等7部地方性法规,不断加大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力度。今年9月,《湘西自治州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五年行动计划(—2024年)》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和责任分工。同时,各县市制订了《保护规划》,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遵循。

以高规格的组织管理落实保护,以充裕的经费投入护航传承。全省成立了由省政府分管副省长任组长,州政府州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任副组长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领导小组。行棋观大势,落子谋全局。通过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湘西州也形成了党委政府牵头、人大政协督办、各职能部门参与落实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格局,有效实现了湘西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

“粮草先行方可稳三军。”自以来,生态区共争取文化和旅游部文化生态保护区专项资金7637万元;省文化和旅游厅支持生态区开展文物保护、公共文化、非遗项目资金逾5000万元。在国家和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资金的引领下,近5年州财政对文化支出达4.2亿元,平均增长28.5%。

在这块人文自然如此丰富的土地上,实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任重而道远。抓好文化生态保护,必须要高度重视,认识统一,目标明确,措施有力。这,就是“湘西诀窍”。

“湘西样本” 品牌打造方兴未艾

湘西是什么?是古老的传说、神秘的习俗,是凤凰的烟雨,是边城的翠翠……

时光如沱江水般缓缓流淌,撑一支长篙顺水而下,经历了时光风雨的“神秘湘西”,展现出秀美山水、神秘习俗之外的另一幅跌宕起伏,而又欣欣向荣的画卷。栉风沐雨中,她破茧化蝶;华丽转身后,人们记住了她的乡愁。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始终坚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有机结合,保护非遗项目与发展文化产业有机结合,保护文化遗产与文旅深度融合有机结合。”正如州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世树所说,湘西已经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湘西特色的文化生态建设模式和样本。

而在“湘西模式”“湘西样本”中,最亮眼的莫过于“神秘湘西”品牌的打造——

多载体传播推出品牌。湘西州先后在国家、省级主流媒体刊播多个专版或专题报道;在州内各类媒体开辟非遗保护专题专栏,组织开展“神秘湘西,文化寻根”大型系列报道。成功举办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节、七届中国凤凰苗族银饰节、七届吉首鼓文化节等节会,吸引了国内外聚焦湘西,关注湘西民族文化。拍摄了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湘西》、讲述苗族古歌传承的《寂寨》、以苗绣为背景的《嫁衣》等微电影;出版了《口述非遗——湘西历史文化故事丛书》《神秘湘西——湘西自治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等80余种非遗相关书籍。

全方位丰富品牌内涵。湘西州围绕“神秘湘西”品牌,组织开展重大文化活动及民族传统节庆。形成了以土家族舍巴日、苗族赶秋为主的一县一节,一乡一品的民族传统节庆品牌活动,,“湘西州民族传统节庆活动”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组织传承人积极参加“山东非遗博览会”“非遗扶贫工坊产品展览”等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品牌活动、积极参加各个生态保护区举办的非遗产品展览和非遗项目展示展演活动,推进非遗产品展览和非遗项目的对外交流,打好“神秘湘西”文化旅游品牌。

蛰龙已惊眠,一啸动千山。用文化吸引人,用文化打动人,用文化震撼人,“神秘湘西”无处不在、无人不晓。

“湘西时代” 文旅融合扬帆起航

2月25日,湘西州委副书记、州长龙晓华,在州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宣传文化委员组讨论时指出:“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旅游兴州的理念,立足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人才优势,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是湘西自治州发展最宝贵的财富。近年来,湘西州坚持文旅结合,以文促旅,助推乡村振兴——

非遗“活”起来,旅游产品“火”起来。湘西州将非遗与精品旅游线路相融合,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景点,服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引导和鼓励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进社区、进乡村,组织和帮助村民就近解决就业问题。其中,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组织开展 “让妈妈回家计划”,通过苗绣产业发展带动农村妇女回乡就业。今年,工作站直接带动就业500人次,传承人普遍增收800至1500元。

通过不断提升文化产品与旅游市场全面对接,全州现有1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2个州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非遗生产性保护已全面展开。

同时,以落实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为契机,重点扶持土家族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和湘西苗绣进行非遗产品的提质升级。龙山刘氏三姐妹土家织锦有限公司、凤凰叶水云土家族织锦技艺传习所等一批非遗生产性保护龙头企业进入旅游市场,成为文旅深度融合的代表。

接下来,湘西围绕建成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这一总愿景、总目标,打造成自然山水大画园、民族风情大观园、绿色产品大庄园、休闲旅游大乐园、和谐宜居大家园而不懈奋斗,湘西文旅融合潜力无限,未来大有可为。

人们常说,湘西美在沈从文的书里,美在黄永玉的画里,美在宋祖英的歌里。事实上,湘西的美,还美在保护,美在治理,美在全州300多万百姓的携手共创。而今,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下,正在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大发展的蓝图里展翅欲飞。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