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李秀娟:粽香情更浓|散文

李秀娟:粽香情更浓|散文

时间:2021-01-22 15:15:29

相关推荐

李秀娟:粽香情更浓|散文

《文学天空》网刊首发原创优秀作品,是文学双月刊《琴台文艺》及其他杂志的选稿基地,主发青春、情怀、乡土、都市、亲情、留守题材的小说、散文和诗歌类作品。

原创声明:作者授权原创首发文学天空,侵权必究。

散文之窗:

辅导中,孩子们读到的一篇《端午粽》,把我带到了和他们同龄时的那个端午。

从脑袋瓜儿装事起,姥姥家就是我常住的地儿。记得,每当临近端午,她会积极地邀约邻里的姐妹去村外的涝洼塘子里劈粽叶,据说那片苇塘宽阔得一眼望不到边际,旁边流淌着一条小河,赶上雨水多的年头,苇叶长得比人都高。风起时,流水的哗哗声与苇叶的沙沙声,仿佛是情谊绵绵的絮语。曾经,我也目睹过它们翩翩起舞的样子。那时,她也是最怕过端午了,为了过节,她会提前忙乎上几天,碾米,劈粽叶,焗米,煮粽叶,乃至于到包好了一大铁锅粽子,都要靠她一人忙里忙外的张罗着。起初,我很纳闷,家里人口不多,一锅粽子煮熟后,不等太阳出来,就所剩无几了。姥爷是个大忙人,每天披星戴月甩着一身泥腿子回家,甚至于不回家。为此,她时常抱怨“当个芝麻点儿绿豆官黑白不分的忙,图个啥”?或许是她絮叨惯了,他就习以为常了,这不,刚出家门,村中心电线杆上的长脖子,圆嘴巴又发出了浑厚有力的声响,听那语调,可响应国家号召了,什么,治水,防砂,垒坝,护田。每次广播到结尾句,声音自会拉长……似乎他很满足于那“芝麻绿豆点的官儿”,也很乐意卖力地在为村民服务。

他们二人就这样各尽职责,一个主外,一个主内,维系着生活与事业。

姥姥生了三个女儿,二姨妈嫁了外村,三姨妈因去外求学,远嫁了他乡,只有母亲是留在身边。小时候,我对于姨夫和姨妈的记忆不是很清晰。只听母亲说过,姨夫是一名转业军人,姨妈是一名小学老师。端午姨夫和姨妈要回娘家来,这是他们唠嗑时,我耳朵捕捉到的消息。

于是,端午节来临前的头一天,她就满心欢喜地包起粽子,她捋着每片叶子,挽成一个个小锥桶,再塞满泡得发胖的果实,一根马蔺草缠绕几圈,一个,两个,顺手一摆放,活脱脱的一双三寸“小金莲”,的模样,村外茅草屋里的老太太,就每天踩着它串门,我曾好奇地打量过,也搅动起心绪的无限遐想……朴实的农村生活造就了姥姥勤俭节约的习惯,不管干啥,都要做到细心,稳妥。就说包粽子用的米,她会提前炕好,(放在热的土炕上几天蒸干了水分)那时,称之为黍子。炕干后,用笨拙的大碾轱辘脱去它的外衣或是去了糠皮儿,金黄的米粒儿就全蹦出来了,色泽黄亮,颗粒饱满,包完粽子煮熟之后,它粘糯香甜。后来就有了软米或大黄米之称。

阳光射到了锅台上,就是日上三竿了。那时,她总是扬起手臂,遮挡着眉宇把目光伸向太阳,随之各家各户的烟囱便冒出了缕缕浓烟之后,日上三竿几个字,过早刻在了我的记忆里。细数时间,再看那一堆粽子,已耗时了几个钟头,她身着的朴素的碎花半袖明显发粘,不再宽松,抓米的手也变得笨拙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的我,站在她身后,想用力伸展全身的骨骼,拉长身子,试图为她遮挡阳光。于此,还故作聪明地颠颤着牙齿,呓语喃喃地说:“等粽子包完了……就将它们串起三竿子……挂在太阳上”。话音刚落,她的笑声就飞起来了,飞得那么沉稳,那么和善,让满脸的褶皱,又还原了逝去的年华,手里的粽子也跟着欢笑。不过很快,她便收起了畅快的表情,摆出一副认真的姿态,是要解释什么吗?我不听,可也把她的一串唠叨像尾巴一样带出了院子。其实,逗她开心,缓解她的疲劳,许是我的用心目的。日上三竿的含义,我懂得,那不过是山乡之人拿捏时间的一种说法,挂粽子,不过是不成熟心智的幻想而已。

包完了,她把粽子码在大铁锅里煮上,灶子里点上松木柴禾,慢煮一个下午,等到晚上,慢慢地用零星小火靠着。那夜,风声、呼噜声和狗的叫声,好似被迷醉了一样幸福地酣睡着,用饱满地心情喜迎节日。

窗纸透着几分白光,射在门板上,几株艾草散发出幽香,用最淳朴的姿态,已示它在节日里的重要用途。窗外,笤帚扫粗布衣的刷刷声掺杂着怨声,让我体味着她的无奈。唯有端午的早上,姥爷会怀抱着一蒲子带着露水、飘着香气的艾草,甩着两条泥腿子,准时回家。那时,锅台上已然分配好了要拿出去的粽子,所以,端午的早上,我如贼孩子一般,窥视着他们二人的举动,受他们的熏陶,我轻松地熬过了叛逆期,小心思,小主见自己就能拿捏。当他迈着轻松地脚步走出院子时,那股绵长的粽香是否早已飘向孤寡老人的家中?哦,原来粽子是这么飞走的。

这个早上,我也是有事儿做的,村西住着个老太太,无儿无女,年事已高,姥姥称她为老姐妹,她的茅草屋,留有我很多的印记。见面也就喊她“姥姥”。

粽子在我手中摇荡,风儿吹动着茅草屋的头顶,飘絮来的枯草味,像引路的童子,带着我朝着那个方向而去。迎着路上来往的人们,感受着节日的欣喜,感觉整个村庄都充满了热情与和谐。进了院儿,迎接我的是井台边儿的几株玫瑰和一只老猫,看玫瑰的刺儿与老猫儿的爪子,是历经了人间沧桑,已然老矣,端坐庭前看花的状态了。看来,人世间的一切,不管是静态的或动态的,相处久了,必会产生情感。

正当我与老猫对视时,门槛上迈出的一双小脚,轻轻落地,那藏蓝的鞋面上绣着一朵儿荷花,呈显着一种浪漫气息,细腻,朴素,又赋有诗情画意。还有他的穿戴,稀疏的头发盘于脑后的籫儿,一只银簪子插在最适合的一角,一排长腿儿的小疙瘩扣,一副瘦身撑起的大褂,呈显着古代女人韵味犹存的样貌。多少年来,我似乎对这位姥姥从未仔细打量过,当她接过我手中的粽子时,举过头顶的哽咽:“一声声老伴……”,激起了我内心的澎湃!让我不禁再次仔细打量……一种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这个经事多的女人,老伴儿是名老兵,为国家贡献过力量,几年前走了,留下她孤苦伶仃一个人,除了老猫的陪伴,就是那口井和几株玫瑰,还有和老伴一起度过的时光印记。闲暇时,老姐妹儿会坐在井台边儿陪着一起唠唠家常嗑。

在老猫的目送下,出了院门的我撒腿儿就跑,直至跑到拐角处,总想回望一眼,老猫陪伴的身影站在那儿,让我更加懂得了做人的情操。

姥姥家的院子不大,一张方桌子摆放院儿中央,人也能转得开。饭菜摆好了:一碗碗金黄光溜溜的粽子,一盘炒豌豆,几个咸鸭蛋,多彩的颜色伴着浓浓的酒香,心中不禁默念那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做德善之人是多么重要的事。姥爷替我摆好板凳,一家人就这样围坐在一起,他愉悦地捏起酒盅儿,滋溜滋溜一阵嘬吧,几盅酒随意就下了肚,那顿饭家人吃得很是踏实。撂下碗筷,他摸了下嘴角,撵了根纸旱烟,边走边抽地走出院子,那吐出的烟圈与步调似有几分绵绵的醉意。

一锅粽子该送的送,该吃的吃了。这时,姥姥提起锅台上放着的柳条筐儿朝后院走去。她揭开那顶破锅,随后,柳条筐子和她就不见了人影,像是隐遁了。不一会,她的身影又还原了,她又把那口锅放回原位。我懂,她是把那些粽子藏了起来,等姨妈回家吃。农村里,人们家家都有地窖,据说地窖里冬暖夏凉,有保鲜的作用。五月里的天气温度升得快,她时不时会下地窖里瞧瞧。眼见姨妈就回来探亲了,她心花儿似的期盼着……期盼着再过一宿,太阳爬上三竿子时,姨妈就会扑进她的怀里。可事就那么赶巧,临近傍晚了,村里突然来了一帮耍戏法儿的,说白了也是一帮乞讨生计之人。他们一来到村里,就找到了村部,以姥爷的为人,当然得以礼接待了,安排场地不说,还得安排伙食,这一大帮人,年老年少的,男孩女孩,足有10多个人,他们衣衫简陋,皮肤黝黑,感觉整个个瘦弱的身躯,勉强地包着骨头似的。姥姥见这一班人马,先是一愣,后来便是疼惜。里边除了一位长者,大的不过十五六岁,其余的就是七八岁之间不等的年纪。这时,太阳已搭山了,家里的饭菜已无剩余,看他们消瘦的肋骨和凹凸的眼珠子,就知营养不良。于是,姥姥转身去了后院,拎出地窖里的柳条筐,将一个个粽子码放在大锅里,燃着一灶松木劈柴,扯上几瓢水,咕噜噜一阵翻滚,锅盖儿一掀,一股清香飘散开来,引来了一帮杂耍人的围拢。

粽子捂透了,她又做了一盆米粥。桌子放好,碗筷摆好,可以开饭了。这时,杂耍人的一番举动让人暖心。他们站在桌子旁,排成整齐的队伍,十指相扣,虔诚地给姥姥深深地鞠了一躬。朴实的她自知文化浅薄,乃至大字不识几个。可人情义理的讲究却刻在骨子里,从未懈怠过。看似一帮粗俗之人,很懂人情世故,令她欣慰。一顿饭吃得人心暖暖,想必这也是杂耍人漂泊以来吃的最有味道的饭食了。

事后,我问她 ,那粽子不是留给老姨妈的吗?她摸摸我的头,慢声细语地来了句:“粽子飘香,暖人心”。然后,她的脸上露出了粽子一样饱满的笑容。那句话直到成人后,我才悟透其含义:他们用朴实,厚道的人性之乐善,得以敬畏的走过相濡以沫的晚年。

本文由李秀娟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作者简介:

李秀娟,笔名木子潇,河北省承德宽城人。在人生的花季里遭遇坎坷,但并不气馁,没被困难所吓倒,仍然对人生充满希望。喜欢文学,热爱写字。主要作品《失眠的夜》《静听心声》《母女情》《幻想去的地方》《春天》《惊心动魄地等待》发表于《天女木兰》报刊及《文学天空》网刊等。

审稿:王金花

关注文学天空,阅读更多精彩作品:

温静:李三喜娶妻|小说

张学文:回家|小小说

柏青:城市里没有炊烟|散文

甘元俊:半亩包谷|散文

任宇:山梨花开|小说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