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钱锺书 杨绛两先生与人文社古典部的友谊

钱锺书 杨绛两先生与人文社古典部的友谊

时间:2022-04-18 21:10:59

相关推荐

钱锺书 杨绛两先生与人文社古典部的友谊

在钱锺书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文社”)隆重推出一部重要的新书《钱锺书选唐诗》,以此表达我们对钱锺书、杨绛两位先生深深的怀念。

《钱锺书选唐诗》由人文社古典文学编辑室(以下简称“古典部”)承担整理、编辑,这是古典部与钱锺书、杨绛两位先生善缘的续篇。钱、杨两位先生与人文社古典部有着深厚的友谊,回顾历史,这段友谊可以上溯至上个世纪50年代《宋诗选注》的编辑出版。

1952年,钱先生受郑振铎先生之邀加入新组建的文学研究所,并承担选注宋诗的工作。按照当时文学研究所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约定,文研所的古典文学作品整理图书基本都交由人文社出版。因此,这部《宋诗选注》便顺理成章地交给了人文社古典部。

《宋诗选注》1958年9年出版,该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见解,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出版时,书的封面上有三行文字标注:“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校|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第五种”。书名用书法题签,题签者据说是沈尹默先生。我社五十年代出版的古典文学作品多数是请沈尹默先生题签。

1978年,出版迎来新的春天,《宋诗选注》再次加印。据时任责编弥松颐先生回忆:“1978年到1992年曾五次重印。”“每次重印,钱先生都有修订,小则几字,大则整段,补充的时候多,删减的时候少。”例如该书《前言》后所附的1978年4月有“重印附记”,1988年1月“第六次重印附记”,1992年4月“第七次重印附记”。

1978年以后,《宋诗选注》封面还有一个变化,就是书名题签,据弥松颐先生说,书名曾请钱先生本人题写,后来又换用了杨先生的书法,他们晚年喜爱互相题签。后来读《我们仨》,果然有这样的话:

“《管锥编》因有乔木同志的支持,出版社立即用繁体字排印。锺书高兴说:‘《管锥编》和《堂吉诃德》是我们最后的书了。你给我写三个字的题签,我给你写四个字的题签,咱们交换。’

“我说:‘你太吃亏了,我的字见得人吗?’

“他说:‘留个纪念,好玩儿。随你怎么写,反正可以不挂上你的名字。’我们就订立了一个不平等条约。”(《我们仨》)

其实,他们互相题签不限于这两本,杨先生题签的还有《围城》《谈艺录》等,钱先生的题签还有《洗澡》《干校六记》等。

1998年12月19日,钱锺书先生溘然长逝。钱先生走后,杨先生也一直关注《宋诗选注》的编校质量,她曾给出版社提交了四条勘误意见,一笔一划写在方格稿纸上,清清朗朗。

2000年以后,蒙杨先生信任,人文社又承担了杨先生委托的另一部大书的出版计划,这就是《复堂师友手札菁华》,由古典部负责编辑。这是钱家的珍藏,是钱先生的父亲钱基博老先生传给他们的。这批书札是钱基博老先生的心爱之物,他将书信精心编次,黏贴在毛边本上,大本5册,小本3册,并为部分写信人编写了小传(33篇)。钱锺书先生也参与整理工作,手札前的题记即由钱老先生口述,钱锺书先生执笔记录。

据联系该书的周绚隆老师忆述:“大概2000年前后,我刚参加工作不久,钱先生的《宋诗选注》重印出版,责编弥松颐先生要给杨先生送书,问我有没有兴趣一起去见见。我当然乐意去,只是心里有些忐忑,怕在老人面前说话露怯,所以见面的时候略微有些紧张。那天具体谈了些什么,如今都记不清了,印象中聊得还算愉快。话题似乎一直围绕着钱先生和他的学术,中间好像也问过我一些问题。杨先生大概觉得我还不算很外行,后来提出说有个东西要给我们看看。说完就从里屋抱出一本手工装订的大厚册子,封面题签写着‘复堂师友手札菁华’的字样。册子里贴的全是晚清著名学者和词人谭献的友朋书信,其中很多作者都是政界显要或文化名流。老人说这原本是她公公的藏品,后来给了钱锺书先生。这批东西共有八大册,拿给我看的只是第一册,其中包含着有关晚清社会各个方面的丰富信息。我想它们如果能被整理出版,对于研究晚清社会和学术文化都有重要意义。于是试探着向杨先生提出了出版的建议,她说将来可以考虑,还答应会交由我们出版。”(《不够知己的纪念》)

后来经过协商,杨先生答应将此珍贵文献交给人文社出版。

周老师说:“就具体操作的问题,杨先生特意约我上门谈了一次。这次见面谈得很轻松,主要就该书的出版提了两点要求。一是为了文物安全考虑,她希望我们制版时能到她家里来扫描,免得把原件带出去发生丢失或损坏。二是她不要求我们付任何报酬,只希望将来出版时,书的定价不要太高,好让更多的人购买使用。这都是合情合理的建议,而不要底本费则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令我既意外又感动。”(《不够知己的纪念》)

杨先生品格之高洁,不必滥用华美的词来形容。古典部不负嘱托,《复堂师友手札菁华》于顺利出版,这部收录晚清近代众多名臣、名士、学者给谭献(号复堂)的近500封书信为学界贡献了一批重要的历史文献。这次合作算是“亲上加亲”了。

5月25日,105岁的杨绛先生也走了。本以为她已经将“战场”打扫干净。我们恐怕不会再有什么惊喜。孰料一部埋藏了近30年的书稿——《全唐诗录》重现人间,吴学昭老师将整理出版的重任再次交给了人文社。

周绚隆老师仍是这部书稿出版的重要推动者,他在《出版后记》有简要的介绍。这部书稿是杨先生鼓励钱先生选的。钱先生遂以《全唐诗》为底本,每天选几首,杨先生每天抄一点,以为日课。从1983年到1991年,前后七年,如此日积月累,最后形成了这部稿子。其后近30年,这部手稿从未对外公布。钱先生曾在封页上题写了“父选母抄,圆圆留念”八个字,“后来由于钱瑗不幸早逝,杨先生就把这部由她亲笔抄录的稿子,赠给了吴学昭(稿子的封面上有杨绛的赠语:‘此八册抄本,赠吴学昭留念。绛二〇〇九年二月十七日。’按,原稿实为九册)。吴在征得杨先生同意后,抱着学术为公的态度,决定将其公开出版。”(《钱锺书选唐诗·出版后记》)

按照吴学昭老师的嘱托,古典部立即组织人力,对书稿进行整理、编辑,并为其取名《钱锺书选唐诗》。这部唐诗选本收录诗人308位、诗作1997首,体现了钱先生选唐诗的主观立场和独特视角,是相关领域研究的重要文献;也是能够较为全面呈现唐代诗歌的艺术特征和风格状貌的大型选本。此外,杨绛先生在抄录手稿时留下了日期、诗歌评论、书法评论、生活杂记等文字,也体现了钱杨夫妇的品评互动。这是一部充满家庭生活温暖且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图书,出版这本书是我们对钱、杨两位先生的最好纪念。

我们永远铭记钱、杨两位先生对人文社的深情厚谊,也特别感谢吴学昭老师对我们的信赖和支持!

原标题:《钱锺书、杨绛两先生与人文社古典部的友谊》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