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中国节令》:顺应自然 尊重时令 向古人的智慧学习

《中国节令》:顺应自然 尊重时令 向古人的智慧学习

时间:2023-06-26 01:43:14

相关推荐

《中国节令》:顺应自然 尊重时令 向古人的智慧学习

1.时令有度,生息有节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相信读过《古诗十九首》的人,一定对这首诗,是熟悉的。从诗中,我们会发现,远古的祖先,他们很早就开始仰望星空了。而且,就诗中的描述所言,孟冬时节,北风凛冽,让人心生忧愁,也是在所难免。

所谓孟冬,指的是农历十月,也是每年冬季的第一个月,从二十四节气来看,正好要经历立冬和小雪这两个节气。

对于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千百年来,时令文化已经深入骨血,成为我们文化内涵根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可惜,现如今的年轻人,因为远离农事,对于时令知道的也已经不多了。

可尽管如此,我们现在的元旦、除夕、七夕、端午、重阳、除夕等节日习俗,依然得到了延续和传承。这也是时令文化发展到今天所留下的纪念,唯有深入了解中国的时令文化,才能理解古老中国曾经的文化绵延。

2.《中国节令》

读这本《中国节令》,就是为了重温我国的时令文化,却未曾想到,它实际上是一部关于中国节令的发展史。

可以说,虽然中国节令由来已久,但把它分门别类,专门加以研究,还是近些年来才开始的事情。以往,我们只能从零散的古籍中,找出些微相关的片段,而《中国节令》就是站在了众多古籍的基础之上,为我们梳理出了较为清晰的节令发展史。

节令的发展,其实牵涉很多。它不仅仅关乎自然,更关乎人文。它是人文与自然的对话,是人类与自然长久磨合下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古人的智慧启迪我们,该顺应自然,而不是逆天而行。

物候更新,万物有灵,我们总该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才无愧于大自然的馈赠。

3.一部中国文化节令史

《中国节令》的作者是林永匡和王熹。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研究员,林永匡很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他对于历史很多细微的分支很感兴趣,不仅仅是时令,事实上,他从众多古籍汇总爬取出了不同的主题,并创作了很多学术著作。比如:《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中国屯垦史》《清代饮食文化研究》《中华文明史》《长江文化史》等等。

这样的学术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大的历史事件,往往有了定论。不管是其发生还是结束,都有着明确的时间标志。但是,往往文化的发展特征,却不那么明显。它隐藏与各种要典、方志、笔记、书信、文集、碑铭中,需要有耐心的人,细细梳理,才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框架。

再回头看我们今天所要说的这本《中国节令》,时令文化自先秦以来就有,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传承。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有必要把这种文化向更深处挖掘。

而王熹也是如此,他作为中国未来研究所的研究员,与林永匡一起,创作了这部《中国节令》。他的代表作也颇丰,和林永匡的研究方向也是类似,都是历史的细小分支的深入挖掘。

4.千年时令传承

既然是一部史书,《中国节令》也不可避免地采用了史书常用的结构。

前言部分,作者们高屋建瓴地强调了时令文化的重要性。并把时令文化的整个发展历史,条分缕析地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交代。而之后的几个章节,就是对于前言部分的分述。

关于时令,作者主要把它的发展阶段分为五部分,分别是:先秦发轫期、秦汉成熟期、魏晋隋唐发展期、宋辽元金稳定期、明清衰落期。

具体到每一个阶段,有关节令文化的详细的特点,包括它们的成因,特定节日的习俗记载,以及不同阶段经济文化对其的影响。

最难得的是,两位作者还在书中尽可能详尽地引用了各种古籍素材,为我们进行下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除此之外,通过作者的行文风格,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作者们对于中国节令文化的热爱。很多东西是容易混淆的,但他们却能梳理得很清晰,实属难得。

5.因时而动,顺应自然

《中国节令》是一部优秀的中国节令发展史,是前所未有的学术研究领域的开创。

我们读这样的作品,就该带着对古人的敬畏心,不仅如此,也该把这些阅读的有益领悟,真正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

熬夜的年轻人,真的伤不起。不如学学古人,因时而动、顺应自然。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活得更顺遂。

而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态,有助于我们向着更高的格局发展。铭记我们古人的智慧,开创属于我们自己的新局面,时令文化就在那里,它始终与我们同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