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敦煌莫高窟讲解:藏经洞的文物流失 民族罪人不是王道士

敦煌莫高窟讲解:藏经洞的文物流失 民族罪人不是王道士

时间:2023-11-09 09:04:25

相关推荐

敦煌莫高窟讲解:藏经洞的文物流失 民族罪人不是王道士

小伙伴们大家好!上期节目我们讲述了敦煌的历史背景和《张义潮出巡图》,以及藏经洞的封闭原因,这期节目我们继续讲述800年后,藏经洞被发现后的命运故事。

藏经洞就是莫高窟第17窟,考古界有句话,“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敦煌的特殊干燥环境,让洞窟中的上万件宝贵文献得以安然度过时间和战争的浩劫。藏经洞出土文物与殷墟甲骨文、汉简、明清档案一起,被誉为近代古文献的四大发现。

最早发现藏经洞的人是一个名叫王圆箓的道士。余秋雨在《千年一叹》中对此人浓墨重彩,将他定性为敦煌石窟的罪人。我查阅的资料里,却觉得他担不起这这个罪名。真正能的罪人不是他,是那些不作为的官员。

王圆箓是湖北麻城人,家境贫困,为谋生计四处逃生。当过兵,离军后受戒为道士。几经流转,王道士大约在1892年左右,来到莫高窟。当时他已近不惑之年,看到这里的洞窟一片残破,受到严重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他觉得自己应该修复下这里。他化缘、劝募,集攒钱财,用于清理洞窟中的积沙,仅第16窟淤沙的清理就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清理沙子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里面有大量的文物,王道士知道,这些古物年代久远,应该会得到各级政府官员的重视,如果报告上去,也许会得到一定的赏金。

首先,徒步行走50里,赶往县城去找敦煌县令严泽,并奉送了取自于藏经洞的两卷经文。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引起这位官老爷的重视。可惜的是这位姓严的知县不学无术,只不过把这两卷经文视作两张发黄的废纸而已。

1902年,敦煌又来了一位新知县汪宗翰。汪知县是位进士,对金石学也很有研究。王道士向汪知县报告了藏经洞的情况。汪知县当即带了一批人马,亲去莫高窟察看, 汪宗翰颇为欣赏,写了报告,且附上一些王道士送来的佛经,上呈甘肃学政叶昌炽。

叶昌炽是清末著名藏书家和金石学家,他是第一位确认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宝藏价值的人。叶昌炽迅即向甘肃藩台建议,应将所有这些古代文物、文献运到省城兰州保存。

然而,敦煌距离兰州路途遥远,叶昌炽估算仅运费就需五、六千两银子,一时经费无处落实,他就让汪宗翰责令王道士将发现的文物和文献就地封存,等候处理。

两次找知县没有结果,王圆箓仍不甘心。于是,他又从藏经洞中挑拣了两箱经卷,赶着毛驴奔赴肃州(酒泉)。他风餐露宿,单枪匹马,冒着狼吃匪抢的危险,行程800多里,才到达目的地,找到了时任安肃兵备道的道台廷栋。这位廷栋大人浏览了一番,最后得出结论:经卷上的字不如他的书法好,就此了事。

事情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1906年2月,汪宗翰被调离敦煌县,以致其未能将藏经洞文物、文献移送公府之事办妥。继汪宗翰之后,任敦煌县令的是黄万春和王家彦,这两位“县太爷”在保护敦煌藏经洞文物上,都是无所作为。

1906年,叶昌炽也被撤职回乡。时间转眼过去了七年,王道士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视,而且是逐级上报,对于一个愚昧没有文化的人,他能做到的,也只有这些了吧。但无人过问,致使他灰了心。

另外呢,他还有一个宏愿,也就是清扫洞窟,修建三层楼,架设木桥,建一些道教的灵官塑像等,这些都需要花钱,买石灰在墙上刷,把壁画的颜色遮盖掉,这些都需要花钱。他开始不断从洞窟中取出一些经卷变现,以换取莫高窟的维修费用。他当时是怎么卖的呢?他说这些经卷烧成灰烬和水吞服,能够治病,向附近居民售卖。不知道有多少珍贵的文物被这样烧掉,想想真的很令人心痛。

1907年,英国考古探险家斯坦因经新疆到敦煌,听到了藏经洞的消息,迅速找到王道士,他想了很多办法接近、讨好王道士,但王道士避而不见。后来他了解到王对唐玄奘非常崇拜,便说自己也是唐玄奘的粉丝,他是唐僧不是沿着这条路向西天取经吗?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还有仨徒弟,我就做梦受到唐僧的召唤,让我沿着这条路,从西天来,把你们以前取的经卷再取回会。这一招很灵,王圆箓一听,这家伙厉害了,是谁送你来到我身边?原来是偶像的召唤,这种宗教信仰把他们的思想沟通了,所不同的是,王道士是一个真诚的信奉者,而斯坦因显然只是为了达到骗取藏经的目的。

既然是自家人,一切好说,斯坦因用四块马锭银子,廉价骗购了一大批文物。

从斯坦因之后,各个国家的探险家蜂拥而至,其中最著名的有法国人伯希和,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汉学家。汉语极好,还熟悉中国古典文献,王道士一看上次卖了一批经卷,官府也没有什么动静,那就接着卖吧,伯希和将藏经洞中遗物全部翻阅一遍,将精品一万多件全部带走。

后来日本的大光古瑞、吉川小一郎,俄国的鄂登堡,美国的华尔纳等人先后从莫高窟买走了不同数量的经卷。这些人如此行事,也从来没有受到任何限制。

华尔纳来的比较晚,很多文物都被买完了,这家伙丧心病狂,觉得这壁画也很有价值,用特制的胶布粘走了11块唐代壁画精品,现在的敦煌莫高窟里,还有着一块块触目惊心的痕迹。

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暴行,似乎在这里重新上演,这是一段让我国人痛心的历史。但是让人更为痛心的,是当时清朝官员和政府的不作为。

1909年伯希和,在当时的北京六国饭店,将一些敦煌写本精品,出示给在京的中国学者看。中国学者阅览后,“惊喜欲狂,如在梦寐”,并得知敦煌藏经洞尚有部分劫余,便以清学部的名义致电陕甘总督,要求封存藏经洞内劫余古物,严禁外运。

19,清政府下令将劫余的敦煌遗书押解回京,学部拨款6000两,但这笔钱主要被敦煌官府用作改修孔庙,剩余的用作修补城墙,王道士只得到了300两香火费。王道士听说这笔钱有万两之巨,心怀不满的他在收到押解令之后私藏了一些书法整严的卷子。

在运京途中又被各地官吏窃取,遗失无数;敦煌遗书押运至京师后,押运官傅某违命不直接向学部复命,私下把车队赶进内阁中书何震彝私宅,此人嗜书如命,当即与岳父李盛铎等人翻阅了车上全部的敦煌遗书。他们将经卷中精好者悉数窃取,而将余卷一折为二,以充其数。

后来他们窃取敦煌遗书的丑行败露,被人上章参奏,后因爆发武昌起义,窃书案不了了之。从这个运送敦煌的文物的过程,就可以看到大清朝的腐败透顶,这样的国家怎么会不灭亡。

李盛铎晚年寓居天津,死后,400余件敦煌遗书由其后代拿到日本,全部入藏杏雨书屋。杏雨书屋现收藏总数已达700多号,成为日本收藏敦煌遗书最多的单位。部分敦煌遗书后来流散于天津,后来有一批被一些收藏家捐献给天津博物馆。您如果去天津博物馆,应该有机会可以看到。

藏经洞文物的命运大致就是这样,当时的历史环境本身比较黑暗,国家政权风雨飘摇、官员贪污腐败不作为、老百姓愚昧无知,导致我们自己的文化瑰宝,流散世界各地,这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损失,历史不能假设,今天的我们不要过于去责备王道士,当时的政府、知识分子尚且不懂得珍惜,我们何苦苛责一个不识字的王道士呢?

王道士后来的命运也很悲惨,当时华尔纳骗购文物,给了他75两,可是这个数字被当地的老百姓夸大到10万银圆,村民们因此去找王道士,要求和他分享这笔钱。王道士当然拿不出这笔现金来,于是村民们就以死来威胁他。

据说王道士晚年疯掉,不知是故意装疯卖傻,还是真正的精神错乱,晚年之凄惨景象,与此可见。他死后,就葬在了莫高窟对面的塔林里,很多今天的游客都会在游览完莫高窟之后,从他的墓前走过。

文章的结尾,讲一下刚才讲过的甘肃学政叶昌炽,他是最早接触敦煌文物的学者。

他后来被免职,回到苏州的老家,事隔数年,叶昌炽在获悉敦煌文献被外国人低价买走后,曾万分悲慨,悔恨自己当时为何不西行千里,亲自到莫高窟看个究竟。

我们不能去苛责王道士这样的贫民百姓,也无法去苛责叶昌炽这样知识分子,因为当时的国家采取愚民政策,老百姓民智未开,整个社会缺乏对自己文化的保护意识,即使是后来老百姓对王道士的苛责也是因为分赃不均引起的不满。

至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古物保存法》、1936年颁布《古物出国护照规则》,方始有法律的保障。我们的国家也逐渐开始逐渐走上正轨,民智渐开,国人渐醒。只有全民的文化、审美上来了,我们的国家的文物才有最安全的保证,那个时候,每个百姓都是卫士,草木皆兵,伯希和、斯坦因们只能带走惊叹和羡慕,我们的文化才会真正的安全。

今天的我们经济逐渐发达,但是在审美和文化上依旧任重道远,这个也是我做公益讲解的原因所在,想让大家深入的了解我们景区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继续加油!

>A;y%F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