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留下1700万字文学译著 翻译家郑克鲁安然告别世界

留下1700万字文学译著 翻译家郑克鲁安然告别世界

时间:2022-12-09 21:27:56

相关推荐

留下1700万字文学译著 翻译家郑克鲁安然告别世界

他的名字是和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小仲马这些大文豪联系在一起的,一代代年轻人读着他的译作、文学研究专著长大。9月20日晚10点,著名翻译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郑克鲁去世,享年81岁。

80高龄翻译完成《雨果全集》

郑克鲁在60余年的翻译学术生涯中,共完成1700万字文学译著,近2000万字著作和编著。他生前留下的最后译著是去年翻译完成的《雨果全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工程,那是在他已经步入80岁高龄的时候做的事情,这令我们真的佩服,真的敬重。”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朱振武说。

“在我们大家的记忆中,他从未萎靡不振、从未卧床不起过。” 朱振武说,一直到今年6月,郑先生还在开学术会议,发表演讲。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浙江大学终身教授许钧声音哽咽地说,去年底还和郑先生一起吃饭,他神采奕奕,音容笑貌就在眼前。

朱振武介绍,郑克鲁是在一个月前到医院检查,发现身体有很多毛病,不仅心衰,而且肝胆都不好。面对医院规定的住院要求,郑克鲁乐观面对,从未觉得是多大事情。“他将生死看得很淡,生前就留下遗言说,不需要开追悼会,不需要遗体告别仪式,简简单单最好了。”朱振武说,在去世前一天的下午,他头脑清醒,精神很好,希望夫人回去好好休息。但谁也没想到,第二天他就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关于郑克鲁身后的愿望,朱振武透露,先生希望用自己的积蓄设立翻译奖,来激励更多的人从事文学翻译。“你给世人留了什么,你为社会做了什么,这是郑先生最想告诉大家的,也是我们继承他精神财富最重要的一部分。”

翻译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译书的过程中,我觉得是一种享受;如有自认为译得不错的地方时,便感到一种快乐;译完一本书,我觉得了却自己的一个心愿,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使命,所以乐此不疲。”郑克鲁曾经如此说道。

事实上,郑克鲁留下了家喻户晓的大量译作,如《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红与黑》《基督山恩仇记》《茶花女》《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神秘岛》《局外人》《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九三年》等等。这些译著以及其他编著的作品以《郑克鲁文集》的形式与读者见面。

对此,朱振武评价道:“郑先生的译文平实质朴,而非浮华夸饰;他尽量忠实原著的句式和句法等语言特征,充分发掘其字里行间的意义、意境、语气、基调、意蕴和节奏等文学要素。”朱振武认为,郑先生有一种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一种境界,这是很难达到的。

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缪伶超回忆,因为参与编辑《第二性》认识了郑老师,“《第二性》是法国著名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代表论著,篇幅很长,而且涉及生物学、心理学、历史、存在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哲学等多门学科,翻译难度很大。”她介绍,我国以前只有一个根据英文译本转译过来的中译本,但是由于英译本本身删去15%的内容,且有多处错译,所以依据那个版本的中译本也不太理想。上海译文出版社买下版权后,郑克鲁不畏艰难,愿意翻译,查证了大量资料,为中国读者还原了作品的原貌,终于让读者能够看到一个原汁原味的版本。郑克鲁也正是凭借这本译作荣获傅雷翻译出版奖。

他从未炫耀自己出身名门

郑克鲁是近代著名改良思想家、《盛世危言》的作者郑观应的嫡孙,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1965年的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硕士,1987年调至上海师范大学工作任博士生导师。他在外国文学翻译、研究和教学三方面取得的成绩为世人所景仰。

朱振武是郑克鲁带的第一个博士,他回忆道:“郑先生虽然几个门第都很高,但从来都很低调。他总是说自己是上师大的人,很少说自己是北大或者说是社科院的人。”朱振武说,第一次见到郑先生已是二十七八年前,当时老师50岁左右,风度翩翩,谈笑风生,博古通今,“特别是在餐桌上,他什么都懂,比方怎么吃蟹,怎么去洗手。”朱振武回忆,大家都十分羡慕郑先生的教育背景和家庭背景,但是从未看到或听到郑先生炫耀其出身。

许钧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与郑克鲁相识,后来与郑克鲁同为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他走了后,我心里很沉重,也很惋惜。”许钧说,郑克鲁是我们这个时代特别需要的学者,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一心翻译、一心教学、一心抚育人才,他用自己的一生很好阐释了安心、静心、专心对学者、对译者有多么重要。他还认为,郑克鲁有着坚实的学问和厚实的肩膀,为这个时代树立了一种精益求精、追求真实的精神,他的文字和精神值得人们不断学习、研究和深入挖掘。

郑克鲁对翻译事业的忘我投入,对翻译的热情有目共睹。“《第二性》这本书的翻译过程很辛苦,郑老师每天到办公室,从早上开始打开电脑开始翻译,中午简单吃点东西,下午一直翻译到五六点,周末也不例外。”缪伶超说,这样翻译了好几年,才最终有了厚厚的两卷书。她回忆说,每次问起郑先生最近在忙什么,他总是很兴奋地说:“在翻译一本书!这本书价值很高。”

值得一提的是,郑克鲁在上海师范大学出任中文系主任时打造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至今还是国内同类专业中的佼佼者,他主编的《外国文学史》为高校学生普遍使用。朱振武评价道:“郑先生在外国文学研究方面的著作是一部接一部,他从不故弄玄虚,从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从不摆弄新词套话,从不堆砌批评术语,从不膜拜西人的什么所谓理论,从不吓唬青年学者或普通读者。”

许多读者都注意到,郑克鲁的翻译作品通常都会搭配一篇高质量的序跋。他会从作品的文学史地位、语言特征及艺术价值三方面进行分析,这也是正是其扎实文学研究功底厚泽于读者的体现。郑克鲁曾解释说:“我是文学研究出身,所以我的序言与他人不尽相同。某些人不搞研究,他们做做作家介绍,写写作品内容,当然这样也可以,但这远远不够。应该让读者知道作品好在哪里,其价值是什么,为什么如此受欢迎。”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路艳霞

编辑:金力维

流程编辑:王梦莹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