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第一篇章 开辟新天地|伟大征程 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

第一篇章 开辟新天地|伟大征程 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

时间:2023-03-29 18:31:42

相关推荐

第一篇章 开辟新天地|伟大征程 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

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伟大征程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于6月16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紧紧围绕建党百年主题,分为序篇和开辟新天地、建设新中国、迈步新时期、奋进新时代四个篇章,汇聚了中国美术馆及相关美术机构收藏的经典美术作品和近年来创作的优秀党史题材及现实题材作品,共计420余件。展品涵盖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多个艺术门类,既有各个时期名家大师作品,也有近年涌现的优秀中青年美术家作品。展览全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浓墨重彩抒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绘就气象万千、壮阔恢弘的时代画卷。展览期间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教育活动,通过这些优秀美术作品,让观众更加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发挥美术作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独特作用。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负责同志以及部分美术家代表参加开幕式。展览将持续至7月25日。

“伟大征程 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开幕式致辞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今天,中国美术馆庄严而热烈,多彩的美术作品呈现在大红底色的环境里。这是几代中国美术家以丹心,以真情,以大美,在不同时期所抒写的歌颂党的艺术篇章。是党领导文艺所结出丰硕成果的见证。

正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央宣传部文艺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国美术馆承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的隆重开幕,为我们展示了党的伟大征程,展开了美的时代画卷。

这些作品具有思想高度、党史厚度、情感温度、艺术深度,也充满了时代气息和文化自信。许多作者本身就是共产党员,他们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一手拿笔,一手拿枪,以充满感召力的画面鼓舞民族斗志;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歌颂人民与英模;在改革开放时期锐意创新;在新时代更是梦笔生花,脱贫攻坚、生态文明等一系列伟大业绩助力艺术家奋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再绘新图!从展览序篇和开辟新天地、建设新中国、迈步新时期、奋进新时代四个篇章可以清晰地看到党的发展历史,也可以看到美术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创造精神,看到美术家与党、与人民的情感休戚与共。

此次展览的420件作品主要是从中国美术馆藏近13万件作品中经过数轮挑选而定,加之从全国各大美术馆、博物馆所借调的好作品,可谓经典中的经典。它们完整、完美、艺术化地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抒发艺术家和全社会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这次展览我们充分运用先进展览方式和传播方法,同步推出手机端线上展览,特别邀请了全国著名演员和播音员讲解名作,增强红色美术作品对大众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创造,百年以来,中国美术的创造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儿女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是以美铸史的创造;是五千年文明史上,既独特、鲜明,又光辉灿烂的创造。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它兼容并包,中西合璧,自强不息,体现了中国精神的实质。因此,它是永载史册的。一百年美术的创作,是丰碑,也是新的起点,为我们再出发、再迈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将更加辉煌。我们的美术创作也将反映和表现这一个一个的辉煌。党和人民造就艺术家,艺术家也注定为时代立碑,为人民画像,为伟大的党而歌颂。

展览前言

“伟大征程 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央宣传部文艺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国美术馆承办。展览紧扣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以大美丹青展现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浓墨重彩抒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绘就气象万千、壮阔恢弘的时代画卷。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代代美术家在党的领导下,肩负历史使命,把握时代脉搏,以真挚的情感、精湛的技艺,创作出一批具有民族气派、史诗气质的经典作品,谱写了中国美术的百年华章,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向前。进入新时代,美术家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更加自觉地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在人民实践的创造中,描绘时代风云,弘扬时代精神,展现文化自信,推动美术事业不断从高原迈向新的高峰。

展览分为序篇和开辟新天地、建设新中国、迈步新时期、奋进新时代四个篇章。参展作品以中国美术馆以及全国相关美术机构的经典藏品为主,增加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推出的现实题材作品,共计420余件。这些作品汇集展出,将更好发挥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独特作用,凝聚新时代磅礴向上的精神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奋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广大美术工作者要进一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激励中华儿女团结进取、砥砺前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段首语

第一篇章 开辟新天地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正在苦苦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先进分子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本篇章展出了不同时期美术家们抒写峥嵘岁月、讴歌革命精神和革命先烈的经典作品,这些饱含深情、激发斗志、鼓舞精神的作品,共同绘就了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天辟地,经历艰难探索和浴血奋战,完成建国大业的壮丽画卷。

第二篇章 建设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本篇章作品展现了在新的时代精神召唤下,美术家们遵循党的文艺方针,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表现改天换地的建设景象,表现自豪、幸福的中国人民,传递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整个社会积极向上的精神与力量。

第三篇章 迈步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矢志推进新的伟大革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航程。本篇章作品表现了在巨大的时代变革激发下,美术家们关注现实、勇于创新的艺术取向,他们以开放的胸怀和崭新的手法,讴歌翻天覆地的时代面貌,展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蓬勃生机和辉煌成就。

第四篇章 奋进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开拓创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本篇章作品是近年来主题性美术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美术家们挖掘和表达新时代的精神内涵,描绘新时代的万千气象,作品洋溢着激越昂扬、欣欣向荣的崭新气象,展现出奋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的美好图景。

第一篇章

开辟新天地

【1921——1949】

吴为山 | 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恩格斯雕塑 | 180cm×150cm×270cm | | 中国美术馆藏

卡尔·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是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马克思的挚友, 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支持,并与马克思一起合作拟定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19,中国共产党成立。雕塑家吴为山的这件作品以概括凝练、虚实有致的写意雕塑语言表现了这两位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的光辉形象:马克思目光深邃,显示出穿越历史的睿智;恩格斯神情刚毅,巍然伫立在马克思身旁。马克思的坐姿和恩格斯的站姿构成稳定的三角形,象征着他们坚定的信念和真挚的友谊。(撰文:邵晓峰)

钱绍武 | 李大钊纪念像

雕塑 | 82.6cm×200cm×75.3cm | 1990 | 中国美术馆藏

《李大钊纪念像》是雕塑家钱绍武为李大钊故里——河北唐山的大钊公园而作。作者通过研究人物特征及其精神气质,突出表现李大钊的方正脸形、八字胡须、平齐发式与平阔肩膀,将其外貌特征简洁有力、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来。在新文化运动初期,李大钊曾将“铁肩担道义”作为《晨钟》报创刊号(198月15日)的“警语”,后来还手书联语“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分别赠予表弟杨子惠和章士钊夫人吴若男),反映了他敢于担当的高洁品质和对共产主义事业无比坚定的崇高信仰。这件雕塑整体造型方正、沉稳,表现了李大钊刚直、阔达的性格特征,在创作手法上以方取胜、方中带圆,在细节上做简括的浮雕处理,具有鲜明的糅抽象于具象之中的形式特征,如同一座在 中华大地上拔地而起、岿然不动的基石,彰显了这位学者型革命家的伟大人格。(撰文:邵晓峰)

何红舟、黄发祥 | 启航

油画 | 270cm×550cm | | 中国美术馆藏

197月23日晚,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由于遭到法租界巡捕房密探破坏,与会代表被迫 转移到嘉兴南湖画舫上继续会议。此幅作品再现了一大代表们从小船登上大船,准备启航时的动态瞬间。画面中心是毛泽东,他一手提起蓝布长衫,肩挎包袱,正回首远望,其目光深远,神情从容坚定。董必武身体前倾,正举步登舟。作者在处理时没有将人物全部置于船头,而是放在了一个动态的关系中,凸显了矗立在船头的几位中心人物。既巧妙突出了重点,又尊重了历史真实。画面的色调凝重,光线集中在人物身上,增加了神秘气息;湖面水波激荡,天空浓云密布,风雨欲来,既传达出波诡云谲的时代氛围,也预示大事件的即将发生。作品没有直接表现会议,也没有以简单的群像方式予以呈现,而是以艺术想象建构出当时的人物关系和历史情境,烘托出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以及这条“大船” 即将“启航”的重大主题。(撰文 : 韩劲松 )

李可染 | 万山红遍

中国画 | 69.5cm×45.5cm | 1973 | 中国美术馆藏

《万山红遍》是李可染20世纪60年代以后艺术创作进入高峰期的作品。他在 1962至1964年间曾七作《万山红遍》,成为画史佳话。此件作品为第二幅,创作于广东从化。《万山红遍》取毛泽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之词意,是现代中国绘画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李可染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精神,突破传统文人水墨程式,大胆尝试用朱砂写积墨山水,创造了融墨的深厚与色彩的浓丽于一体的现代诗意山水图式。画面主峰矗立,顶天立地,气象沉雄博大;红树层峦,密密匝匝,韵致幽深;溪岸、飞瀑、房舍点缀其间,为全画活眼,于深密厚重中蕴含 空灵之气。作品在题材、构图、笔墨、意境等方面均取得了创造性的突破,将山水画提升到一种 理想化的、富有象征意味的境界。(撰文 : 韩劲松)

黎冰鸿 | 南昌起义

油画 | 77cm×100.5cm | 1959 | 中国美术馆藏

1927年8 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8月1日也被确立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的建军节。这幅名作,生动地再现了南昌起义的5位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在总指挥部江西大旅社门前做起义前最后动员的历史瞬间。画面采取围绕式构图,人物动作、表情描绘细致。周恩来站立在台阶上发表动员讲话,右手叉腰,左手挥动,神情坚定。其他4位领导人在其身后或立或坐,与围绕着的战士们一起聚精会神地聆听讲话,眼神中充满必胜的信念。画面中的光源也经过了巧妙处理,起义总指挥部门口两边的壁灯,与远处微亮的天空形成呼应,预示着起义将给中国带来光明。画面前部锃亮的枪炮与起义队伍中高扬的红旗,为即将打响的战斗营造了紧张气氛。(撰文:杨应时)

高虹、何孔德、彭彬 | 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油画 | 249cm×322cm | 1974 | 中国美术馆藏

作品描绘的是 1928年毛泽东正在给工农红军战士宣讲“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情景。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 后率领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为建立一支来 自于人民、取信于人民的军队而严肃军纪,在位于湘赣边界、井冈山南麓的湖南省桂东县沙田镇 提出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画面以明亮的色彩描绘了迎风招展的工农红军旗帜和沐浴在晨光中、站在土坡上的青年毛泽东形象,以及工农红军战士们围绕在他周围认真听讲的情景。毛泽东身后的丛竹和民居,是井冈山南麓特有的地域景观,画家以此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3位创作者于20世纪70年代曾多次到井冈山地区采风、写生,并参观革命博物馆,不断积累素材,最终完成此作。(撰文:魏祥奇)

陆俨少 | 硃砂冲哨口

中国画 | 109cm×68cm | 1979 | 中国美术馆藏

作为革命圣地,井冈山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诸多美术家到井冈山采风、写生,创作了大量以井冈山为题材的画作。陆俨少自1974至 1975年矢志变法,更追求感性的笔墨, 同时强调造型。1977年,陆俨少到井冈山写生, 创作了一系列以井冈山为题材的画作。不同于此前其他艺术家注重描绘和表现井冈山的革命性 视觉意象,陆俨少更多表现的是一个自然性的井冈山。但是,这种自然性并不止于观看,而是凭借一种更为内在的笔墨经验和对世界万物的感悟,捕捉的是一种千变万化而又永恒的存在形式。在这幅作品中,陆俨少以沉郁而又灵动的笔墨描绘了井冈山的朱砂冲哨口。画面中, 蜿蜒的山峦、游动的云雾、郁葱的草木、洄旋的水流,构成了奇崛的动势,堪称陆俨少晚年艺术创作具有代表性的佳构。(撰文:魏祥奇)

李桦 | 怒吼吧,中国!

版画 | 20cm×15cm | 1935 | 中国美术馆藏

《怒吼吧,中国!》显示了木刻版画遒劲的线条和刀刻笔法,通过简明的黑白塑造力表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在救亡图存的险境所迸发出来的强烈的民族反抗精神和革命意志。在象征性的语法中,骨瘦如柴的人物形象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中国遭受层层压榨的事实。人物的眼睛被蒙住, 身体被绳索牢牢捆绑在木桩上失去自由,脖子上的绳索扼住咽喉,两只手臂被紧勒住,绳子一直捆绑到腿部,整个身子被捆到变形而失去常态。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摧残和压迫中,就在全身被紧紧勒住的极限处,清晰显露的劳动人民的肌肉释放出最后的斗争和强大力量。整个人物在奋勇的挣脱中发出怒吼,右手即将握住地上的刀子,锋利的刀刃就像版画家入木三分的造型刻痕,即将把捆绑的绳子彻底斩断。(撰文:王萌)

潘鹤 | 艰苦岁月

雕塑 | 45.6cm×46.6cm×34cm | 1957 | 中国美术馆藏

潘鹤先生创作于1957的雕塑《艰苦岁月》是红军题材美术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其原型是在海南岛母瑞山艰苦斗争岁月中的琼崖红军。这件雕塑以写实的手法塑造了一老一少两位红军战士的形象,其中吹着笛子的老战士穿着破旧的军装,身形瘦削却筋骨强健,饱经风霜的面孔印刻出老革命者的坚定意志。少年战士信赖而亲昵地倚坐在老战士身边,托着腮,入神地倾听笛声,仰首遥望远方,眼中充满对革命胜利的遐思,刻画出一个年轻的革命战士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这件作品将红军在革命斗争中的“苦”与“乐”熔铸一体,既反映革命斗争的严酷,又体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理想信念无比坚定的乐观主义精神,成为艺术经典,感染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迄今《艰苦岁月》仍是各类中小学美术欣赏教材的必收录作品之一。(撰文:李暨涵)

刘海粟 | 遵义会议会址

油画 | 81cm×110cm | 1985 | 中国美术馆藏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了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 扩大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这次挽救中国革命于危难之际的重要会议召开50年后,时近90岁高龄的刘海粟游览了贵州,于1985年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探访了遵义会议会址。50年前的会址依然矗立,它在改革开放的春潮中焕发新颜,这样的景象激发了刘海粟的热情,促使他创作出这幅色彩浓烈、内涵丰富的作品。这不仅是对长征精神的礼赞,也是对改革开放的礼赞。(撰文:李暨涵)

沈尧伊 | 而今迈步从头越

油画 | 180cm×341cm | 1976 | 中国美术馆藏

作品以毛泽东词作《忆秦娥·娄山关》中“而今 迈步从头越”这一名句为画题,描写了毛泽东在娄山关大捷后的壮烈情怀,表现了红军由“悲咽” 到“重振”的转变,意境慷慨悲烈、壮阔雄沉。作品采用三角形构图,近景将毛泽东置于画面中心位置,居于所有人物的最高点,左右两边描画红军将领和普通战士;远景以浅淡轻薄的蓝灰色调勾勒娄山关的景色。毛泽东左手叉腰,右手持烟,凝视远方,若有所思,凸显从容不迫的领袖气度。作者用色沉着素郁,以暗示局势的严峻艰险。人物造型手法写实,布局丰盈;对背景山色的描绘则气韵升腾,空灵写意,从而形成虚实的强烈对比。该作人物刻画与景物描绘交相辉映,实现了油画的写实性和山水画的写意感的有机统一,卓尔不群,耐人寻味。(撰文:黄丹麾)

沈尧伊 | 彝海结盟

油画 | 260cm×810cm | | 中国美术馆藏

这幅作品描绘了红军为穿越彝区,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为盟、红军与彝民坦诚互动的故事。该作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但画家处理得井然有序。红军和彝民或坐或站,促膝而谈。左右两组人物在造型上兼具装饰感与表现性,着力打造红军和彝民平等交流的气氛,消解了强化主要人物的樊篱,以“非中心”的平推图式突出民族平等的主题。作品以平面化、壁画式的构图展开,在手法上既有装饰感,亦有水墨画的风范。近景为众多的人物,远景是半圆形的湖水和依稀可见的牲畜, 这种平稳的构图助显了和谐状态。人物描绘较为浓重,湖水和牲畜的刻画比较轻淡,虚实相生, 主次有序。该作以浅灰色调为主,最鲜艳的红旗颜色只用土红,这同样有助于表现双方交流的亲和氛围。(撰文:黄丹麾)

沈嘉蔚 | 红星照耀中国

油画 | 183cm×1188cm | 1987 | 中国美术馆藏

这幅作品创作于1987年,是画家沈嘉蔚读《西行漫记》( 又名《红星照耀中国》,1937年 ) 后有感而作,作者经过十多年的资料准备和史实考证后,在半年内完成全部创作。画中人物124位,其中102位是具有真实姓名的中国革命人物。艺术家突破了此前的程式化表现手法,他们对民族命运和历史的深刻思考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堪称史诗性的集体群像。作品主要色调采用中国西部黄土高原上的土黄色,生动地塑造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一大批延安时期中国革命领导人的形象,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的斗争岁月中自信、乐观、团结的精神风貌。该作参加了1987年举办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六十周年美术作品展”,随即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撰文:张贺)

孙浩 | 平型关大捷

油画 | 270cm×420cm | | 中国美术馆藏

这幅画表现的是抗日战争中的一次著名战事: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的战士们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气势,克服装备劣势等困难,以伏击战术,一举歼灭日军精锐板垣第五师团第21 旅团一千余人,摧毁敌军大量的汽车、马车,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在该次战斗中,八路军也牺牲六百余人。在《平型关大捷》中,画家孙浩以低视角切入,仿佛身处平型关底部观察战斗,描绘了八路军和日军短兵相接和肉搏的场面。画家以全新的角度,把平型关战斗的特点及细节尽可能多地予以表现。整幅作品场面宏大,笔触奔放有力,造型坚实,环境氛围渲染得当,把战争的残酷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展现了八路军的英雄气概。(撰文:张贺)

王迎春、杨力舟 | 太行铁壁

中国画 | 190cm×178cm | 1984 | 中国美术馆藏

世纪70年代,杨力舟、王迎春夫妇即以写实水墨人物画闻名画坛。他俩在西安美术学院接受了 严谨的学院写实造型训练,在艺术上主要受以刘文 西为代表的写实人物画的影响,强调造型的写实性, 注重内容的通俗性,讲究主题的鲜明性。1980年,他俩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两人 合作的毕业创作《黄河组画》深受好评,是他俩写实水墨人物画的代表作。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俩对汹涌而至的西方艺术持开放态度,认真研究了西方现代艺术诸流派,并开始由写实主义向表现主义的创作转型。1984年,他俩创作了表现性水墨人物画《太行铁壁》。此作虽然是革命历史题材,但是他俩突破写实水墨创作模式,大胆借鉴西方现代绘画的象征手法和表现性手法,在造型上,将人物变形处理,高度概括的人物形象与背景的山石融为一体,人的坚不可摧与山的高大永恒互为印证。此画在笔墨上也别有特色,他俩巧妙运用北宋山水画中的大小斧劈皴法, 以侧锋方硬之笔勾线,湿泼干擦,爽利浑厚,新人耳目。此画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并成为 20世纪中国人物画史的经典之作。(撰文:裔萼)

钱松喦 | 红岩

中国画 | 104cm×81.5cm | 1962 | 中国美术馆藏

《红岩》是新中国山水画创作的经典之作,是钱松喦在写生途中根据重庆红岩村的景色,经过艺术加工而创作完成的作品,歌颂了“红岩精神”, 即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以及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画家满怀对这种革命精神的崇敬之情,以朝圣般的情感,大胆运用色彩,将画面中一整块岩石勾斫完成后,以朱砂罩染,渲染出一种奔放而壮美、充满革命信仰的精神景观。此作立意新颖,结构紧实。双勾的芭蕉和石路与画面上方用浓墨点写的远树,与红色岩石巧妙过渡,构成了画面虚与实、整与破的矛盾关系,既表现了以形式语言营造的崇高之美, 又饱含了对实景山水的描绘。正所谓“气质俱盛”,以山水画展现了时代精神。(撰文:王林燕)

王盛烈 | 八女投江

中国画 | 154cm×392cm | 1957 | 中国美术馆藏

作品描绘了1938年10月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为避免被敌人俘虏而集体投江的壮烈场景。画面 定格在八位女战士相互搀扶走向滔滔江水的镜头之中,画面充满张力,女战士视死如归的坚定决 心展露无遗。作品展现出艺术家的匠心布局,以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乌云密布的具象刻画与水汽感充足的云雾渐开的写意化表现,暗喻黑暗必将为光明取代;而画面右半部山石刻画所遵循的严谨的中国画皴法之道,则与主体八位人物用素描手法塑造的刚毅感形成鲜明的对照,展现了王盛烈对于中国画艺术创作的革新思考与实践,对于革命理想的浪漫主义叙述。先烈们渴望自由的高贵品质与对未来和平的积极向往,在这幅画中被细腻、精妙地传达出来。(撰文:柳淳风)

贺中令 | 白山魂

雕塑 | 68.5cm×101cm×65cm | 1984 | 中国美术馆藏

雕塑家贺中令创作的《白山魂》,表现的是东北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的形象。在进行构思时, 作者明确了“铸魂鉴史”的创作目标,想寻找一块具有长白山意象的天然风化石料,在其中嵌入杨靖宇的遗容,寓意英雄精神将与白山同在,浩气长存。为此,贺中令“绕白山十数日,跋涉数 百里”,多次走访杨靖宇将军牺牲地,终于在这片浸染过英雄鲜血、长眠着英雄身躯、凝聚了华夏忠魂的地方找到了理想的创作材料——一块亿 万年地质运动造就的红白交杂的火山岩,犹如白雪中浸染了碧血。雕塑家因材制宜,最大限度地 发挥材料的原始品貌美感,不仅传神地塑造了杨靖宇的遗容,更通过这种悲怆中昭示出的崇高之 美,而赋予作品一种强烈的纪念碑感,使之成为自强不屈之民族性格的直观呈现。(撰文:朱剑)

秦大虎、张定钊 | 在战斗中成长

油画 | 138cm×130cm |1964 | 中国美术馆藏

秦大虎、张定钊于 1964 年合作完成了油画作品《在战斗中成长》。艺术家用近乎写意的手法描 绘了北方农村初夏早晨的场景。主要刻画了一老一少两位游击队员在取得战斗胜利后,携枪炮、 望远镜、手榴弹等战利品,满怀喜悦地穿梭于朦胧唯美的青纱帐中,传递出军民合一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小八路”生动鲜活的形象与中年游 击队员沉稳坚毅的面部神情共同勾勒出“在战斗 中成长”的主题,纪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与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为作品营造出既真实又浪漫的气氛。光感的塑造是艺术家创作的一个重要抓手。侧光、顺光的交错配合,为沐浴在黎明光晖中那 葱绿的纱帐、深沉的土地,以及热情的人物形象塑造,更具温度与人文关怀,使画面充满了北方乡土气息,亲切动人;补色的运用更是巧妙地强化了画面主体,体现出艺术家在油画本体语言上的探索与实践。(撰文:柳淳风)

徐悲鸿 | 群奔

纸本水墨 | 95cm×181cm | 1942 | 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著名的写实主义倡导者,他一生致力于以西画的写实精神改良中国画,尤以水墨画马最为成功。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到动物园画过大量马的速写与素描,认真研究 过马的生理结构,积稿数千,因此,他能将马的体面关系与笔墨的写意趣味融而为一,在增加对象体量感的同时,又不失中国画的水墨神韵。他画马有一些造型的程式,如突出两块胸大肌,用焦墨画颈鬣和马尾,造型精练,简约传神,并像齐白石画虾那样而被妇孺皆知。徐悲鸿画马继承了中国文人画托物言志的传统。他从不画膘肥体壮的鞍马,而酷爱画瘦骨嶙峋、放浪形骸的野马,笔下那些豪放不羁的奔马一方面是他自我人格的写照,另一方面也被他赋予了自强不息、勇猛精进的精神,《群奔》就是杰出代表。严谨的造型、微妙的明暗、抒情的笔墨融为一体,六匹奔跑着的骏马神采飞扬,似乎要冲出画面。画幅右侧是一对相互顾盼的神骏,一匹以浓墨绘就,一匹以淡墨出之,浓淡相彰。画幅左侧的三匹骏马,也是形态各异,最左侧的几乎是全正面造型,和它呼应的另外两匹侧身而出,错落有致,疏密得宜。画幅的中心线,描绘了一匹最远处的奔马,它只隐约露出马头,极好地平衡了画面的构图和布局。徐悲鸿创作的马被认为是中西融合的成功典范,也使得他成为既有理论倡导又有艺术实践的融合派大家。他的马拓展了中国画鞍马科的表现技法,也为写实水墨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撰文:裔萼)

萧传玖 | 地雷战

雕塑 | 200cm×74cm×123.5cm | 1957 | 中国美术馆藏

《地雷战》是雕塑家萧传玖创作鼎盛时期的作品。无论在艺术性还是思想性上,都充分反映出创作者高超的水准。作品表现的是一位民兵欲埋下地雷前注视远方、观察环境的动势。雕塑家重在以少胜多,将客观素材经过锤炼和升华转变为理性化的呈现。整件作品强化了人物动作的连续性和肌肉骨骼的力量关系,结构紧凑,局部起伏微妙,有一种情绪性的张力。它营造了一种现实主义情境,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等细节塑造透视出人物的坚毅,这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山东民兵作战的典型形象。通过这一形象,观者不仅能进一步了解这类特定时期的特殊作战形式,更能从中感 受到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中华民族的强大生命力。(撰文:朱剑)

彦涵 | 伏击

版画 | 23cm×18.7cm | 1944 | 中国美术馆藏

《伏击》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八路军化整为零与人民群众并肩战斗的情 景。画面中心,由群众组成的“人梯”正托举一名八路军战士朝向敌人射击;左侧的战士手握长枪,正准备跃上战壕阻击敌人;画面下方,一位少年昂首匍匐,左手撑地,右手正奋力将手榴弹传递给正在战斗的同伴。这一构图形式具有典型的情节性,形象地表现出八路军在抗日根据地与人民同仇敌忾、抗战到底的战斗意志。从取景的角度来看,作者仿佛亲历了这场激烈的战斗,紧张的情节设定似乎将观者带入画面中,让观者以参与者、目击者的视角“经历”战斗,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技法来看,作者采用了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的表现手法,人物造型简洁凝练,刀法遒劲娴熟,使整幅作品呈现出浑厚中兼具拙朴的美感。(撰文:安雪)

石鲁 | 南泥湾途中

中国画 | 68cm×67.5cm | 1961 | 中国美术馆藏

这幅中国画延续了石鲁笔墨酣畅硬朗的风格,画面自下而上留出一道山间小路,拉开了主体山脉的结构,路上有手持开荒工具、骑行负重的点景人物。途中山石与劲拔的丛树不仅渲染了画面意趣,还将开赴南泥湾人物的心境和浪漫景致加以叠合与诠释。画面右侧的山体比左侧更为雄浑, 画家苍郁雄厚的运笔皴法传达出“黑、怪、野、重” 的率犷意象,山石逐渐朝上,展现出惊心动魄、高亢而激昂的形貌;左侧的山体笔墨淋漓兼皴带染,与山上树木富有节奏的铺陈浑然一体,同时与中间的行道和右侧的主山相呼应;画面最上方 采用层次分明的淡墨晕染,描绘出连绵旷远的山峦。整幅作品描绘的景致兼具蜿蜒曲折与高耸陡峭之美,画家将墨色与笔力相结合,表现出拓荒队伍进入南泥湾的历史性场景。(撰文:王萌)

胡一川 | 牛犋变工队

版画 | 11.4cm×18.8cm | 1943 | 中国美术馆藏

《牛犋变工队》是作者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深入调研后创作的作品。作品表现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人民以牛犋变工队的形式进行互助耕田劳作的场景,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一种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情怀。画面中的黄牛与扶犁农民的造型简括凝练,作者将刚毅的刀法、粗犷有力的木刻语言与质朴简约的色彩相结合,表现出边区人民乐观向上、自力更生的进取精神。1944年5月,《牛犋变工队》被印制20幅作为礼物赠予来到延安的外国记者。同年7月,美国派出以马歇尔为首的军事代表团——“美国陆军驻延安观察组”访问延安。7月26日晚,八路军总部设宴招待美军观察组,通过吴印咸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毛泽东出席了此次宴会。而在宴会窑洞的墙上挂着的正是《牛犋变工队》,足见这幅作品的重要意义。(撰文:安雪)

蔡亮 | 延安火炬

油画 | 127cm×317cm | 1959 | 中国美术馆藏

画家蔡亮一生创作了众多经典历史题材作品,完成于1972年的油画《延安火炬》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延安火炬》描绘了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延安后,军民们庆祝抗战胜利的热烈场面。画面在宽银幕般的横幅构图中徐徐展开,背景是巍巍宝塔山,近景处象征光明的火把,映照着队伍前方的毛主席画像和游行队伍中欢腾的人群,老乡和战士们的神情昂扬喜悦,有力地烘托出欢庆抗战胜利这一创作主题。漫山遍野的火炬如“星星之火”般汇聚在一起,最终以燎原之势照亮了黑夜。这件作品深刻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深和万众一心的磅礴气势。(撰文:任哲)

王朝闻 | 民兵

雕塑 | 33.6cm×15cm×14.3cm | 1947 | 中国美术馆藏

雕塑《民兵》由著名文艺理论家、雕塑家王朝闻创作,表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北方民兵形象。作品运用象征手法表达现实题材,人物形象坚定扎实,身形敦厚,姿态似动还静,蕴涵了雕塑家独到的造型艺术实践观。服装造型的厚拙体现出属于那个特殊年代的风貌,面部刻画的饱满把握住了人物的个性特征。眼神的方向与紧握武器的右手呈现相反的运动走向,表现出民兵高度警惕的精神状态。雕塑家的创造概括单纯、粗朴有力,没有过度雕琢细节,浑然天成的纹理衬托出作品淳朴的气质。高而窄的底座增加了战斗的紧张气氛,作品虽然占据空间较小,却有一种纪念碑式的精神气质,反映出王朝闻强烈的民族意识,使雕塑的寓意比其本身更具感染力。(撰文:韩金峰)

闻立鹏 | 红烛颂

油画 | 70cm×101cm | 1979 | 中国美术馆藏

闻立鹏以崇高的美学追求和精神品格构建出其独 特的油画语言。闻一多为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46年因反内战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曾著有诗集《红烛》,表达了对祖国 的真挚感情。闻立鹏是闻一多之子,这幅作品刻画了一位集谦谦学者与坚毅斗士于一身的人物形象。作品中背景的处理得益于闻立鹏1978年赴敦煌莫高窟时所获得的灵感,红与黑、动与静的强烈对比赋予作品超越了肖像画的精神内涵。暗夜里燃烧的红烛、烈火等象征性语言的运用烘托出革命者为祖国、为真理而战的崇高精神,“红烛”也象征了闻一多“莫问收获 , 但问耕耘”的一生。画家通过这件作品,既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缅怀, 也表现出对近现代以来祖国苦难命运的叹惋愤懑以及对无数仁人志士的崇敬之情。(撰文:任哲)

冯法祀 | 刘胡兰就义

油画 | 230cm×426cm | 1957 | 中国美术馆藏

1955年,冯法祀参加了中央美术学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学习,油画《刘胡兰就义》就是他在训练班学习过程中完成的作品。他曾几次深入山西文水县体验生活,收集了大量形象素材,以饱满的激情塑造并讴歌这位15岁就为革命献身的女英雄。画面以威逼恐吓和宁死不屈的冲突为导线,以刘胡兰就义前在群众中激起的不平、悲愤,以及在敌人阵营中引起的惊恐为描写情节, 采用了分组集中的手法来处理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情节,使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感人。这件巨幅革命历史画的创作历时三年,数易其稿,成为冯法祀先生现实主义题材的“里程碑”式作品,也成为20世纪 5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撰文:李洁冰)

王式廓 | 转战陕北

油画 | 66cm×113cm | 1972—1973 | 中国美术馆藏

王式廓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卓越的现实主义画家,一生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主张艺术要反映现实生活,为工农兵服务,为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服务。在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王式廓不仅绘制了数以千计的美术作品,而且积累了一套完整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教学方法。他的艺术实践和美学思想影响了一代人,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现实主义绘画的一座不朽丰碑。在1972年下放劳动改造期间,王式廓创作了油画《转战陕北》。画面气氛以“静”为主调,近景为领袖毛主席眺望远方,中景为转战途中的部队和民兵,表现出毛主席运筹帷幄的胸怀与胆识。画面不强调绚丽的色彩,格调浑厚、古朴。画家选取横幅构图,画幅虽不大,但展现出恢宏的气势。(撰文:李洁冰)

宋惠民、陈建军、张鸿伟、李武、王希奇、曹庆棠、付巍巍 |辽沈战役 · 攻克锦州

油画 | 235cm×455cm | | 中国美术馆藏

《辽沈战役·攻克锦州》作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现了辽沈战役中最为关键的历史性场面——攻克锦州城。画面将宏大激烈的战争场面聚焦到攻克锦州城池这一历史事件,在总体色调统一的基础上,通过色彩的微妙变化 体现出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同时,采用突出前景中心人物的方式,通过突出人物情绪和动态,展现了东北野战军战士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画面通过残破的锦州城楼和滚滚硝烟笼罩下厮杀的场面描绘,烘托出辽沈战役中几十万雄师的宏大作战场面。并以降低地平线、收缩场面、减少人物重叠等方式,以虚实相间的手法,集中刻画一组攻城战士的形象:他们在血染的红旗指引下,前赴后继,勇不可挡。画家们通过高度凝练的神情捕捉以及准确且颇具美感与力度的战术动作,使画面成为历史印记,以直观的艺术形式谱写了一曲震撼人心的战歌。(撰文:孙琳)

骆根兴 | 决战淮海

油画 | 250×500 | | 中国美术馆藏

《决战淮海》作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以五大书记(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共同指挥淮海战役这一史实为基本依据, 虚构刻画了五大书记一起打扫战场的场景。此件作品不同于以往的战争画面,作者在静态的情境中, 通过明朗的节奏和巧妙的布局,使得画面具有强烈的真实感,给人以巨大的心灵震撼。整幅画面如同一个历史大舞台,画面左侧以五大书记为主体形象, 与之相对的右侧刻画了被俘的国民党将领杜聿明等和被俘士兵在集中等待处置的情景,一胜一败、一进一退,成为此幅作品构图的切入点。与此同时, 画面通过一阴一阳的明暗关系、一冷一暖的色调对比以及人物气势、情绪的变化,揭示出人民战争必将胜利的主题。(撰文:孙琳)

白展望 | 壹玖肆玖

油画 | 253cm×250cm | | 中国美术馆藏

作品表现了1949年1月的天津战役中,一位中国解放军战士手持冲锋枪站在金汤桥上远眺的场景。战士面朝冬日的艳阳,身后的滚滚硝烟将他的身影衬托得格外清晰。他头上缠着绷带,眯眼微笑的神情与放松的双手,体现出奋战后迎接胜利的姿态。他昂扬地站着,健壮的身体具有雕塑般的美感,身上的伤口让人联想到战斗的激烈。作者以富有创意的构思,避免对战争场面进行写生式的简单群像刻画,而是选取对一位战士的特写,以小见大地展现了天津战役恢弘壮阔的场面,这样的表达方式甚至比直接表现冲锋陷阵的战争场面更加具有凝 重深沉的力量。战士、浓烟、金汤桥、建筑这些形象仿佛在艺术家严谨又不失温情的描绘之下被 凝固在那个伟大的历史时刻当中。这件作品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金奖。(撰文:魏思明)

李天祥、赵友萍 | 路漫漫

油画 | 120cm×200cm | 1982 | 中国美术馆藏

《路漫漫》的作者是李天祥、赵友萍夫妇。李天祥原名李锡祥,童年时得知国家危难、民族屈辱, 他向往成为像文天祥那种“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民族英雄,从而改名为李天祥。带着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李天祥及其夫人在1982年创作了这幅革命现实主义作品。在作品中,9位革命志士缓慢前行,呼应了屈原那充满爱国情怀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品中的人物虽丧失人身自由,承受着肉体上的痛苦,但从表情中透露出从容与淡定。画家运用大刀阔斧的笔触,强化了人物坚定的特型塑造,同时人物轮廓边缘用肯定的黑色线条勾勒出一个个独立的具有纪念碑意味的人物形象。观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革命志士坚定的信念,体现了画家巧妙的构思,是一幅主题深刻、极富感染力的作品。(撰文:王林燕)

刘开渠作,彦涵画稿 | 胜利渡江

浮雕 | 50.5cm×161.5cm×8.5cm | 1958 | 中国美术馆藏

浮雕作品《胜利渡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一组十件浮雕中最大的一件。作品由彦涵绘制画稿、刘开渠制作泥稿、曲阳石匠雕刻完成。作品表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也称“宁沪杭战役”)的场景。号兵吹响冲锋号,指挥员高举右手,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登陆对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帜,冲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作品画面构图完整,形象刻画优美、挺拔,层次处理简明、统一。虽是浮雕,但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人物关系舒展流畅,疏密有致,形象多样,细节刻画微妙,生动传神,体现了不同人物的个性美感和精神内涵。该作品于由中国美术馆运用现代科技对原作进行扫描缩放复制而成,现藏于中国美术馆。(撰文:韩金峰)

肖锋、宋韧 | 拂晓

油画 | 192cm×303cm | 1979 | 中国美术馆藏

这件作品创作于1979年,表现了1949年解放上海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士们露宿 上海街头、等待黎明到来的感人场景。战士们或坐或躺,互相依偎。有两位首长阔步走来,神情 坚毅而自信。作者以朴素而精准的造型语言、清 冷中透着柔和的生动色调,以夜色之“冷”与画 面右侧红旗及战士们脸色之“暖”形成对比,突出人民解放军宁肯露宿街头也不借住群众家中的铁一般的纪律与在这铁律之下战士们的火热之心,以及近在眼前的光明与胜利!作者肖峰曾作为一名军人参与了解放上海的伟大战役,故能将这一题材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抒情与叙事、浪漫与真实在画面中完美结合。(撰文:魏思明)

吴为山

共商国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圆雕 | 35cm×500cm×60cm | | 中国美术馆藏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是雕塑家吴为山于创作的一件圆雕作品。作品刻画了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陈嘉庚、沈钧儒、郭沫若、何香凝、马叙伦、陈叔通、黄炎培、司徒美堂等20位民主人士于建国前夕共同讨论新中国的成立、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的情景。雕塑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富满庄重的仪式感。作品中每一位人物都好似从历史中走来,神采奕奕、真真切切,正是在此雕塑中这些伟大人物扎实的存在,才构成了这一重要场景无比还原的复现。创作者将毛泽东在民主人士中的亲和力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使观者身临其境,似与作中人共同见证握手这一激动人心、彪炳史册的光辉瞬间。在那一握的刹那之刻,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就此开启。(撰文:张天意)

展览现场

责任编辑:于歌

编辑:程阳阳 杨子 杨奇摄影:陈曦 赵国超 戚洪岩制作:王志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