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蝉》中这一句为什么被誉为神句?

“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蝉》中这一句为什么被誉为神句?

时间:2020-12-03 05:30:01

相关推荐

“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蝉》中这一句为什么被誉为神句?

“一树碧无情”,蝉不住的悲鸣,直至无力出声,而那树犹自碧绿,无动于衷。通过树的无情表达出了蝉和诗人内心的控诉,让人感同身受,被誉为神句名副其实!

清代钱良择撰写的《唐音审体》中对“一树碧无情”评论:

神句非复思议可通,所谓不宜释者是也。

清代顾安评选,何文焕增评的《唐律消夏录》对本句也有评论:

“一树碧无情”,真是追魂取气之句。

作为西昆体的鼻祖,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绮丽,情致深蕴,对后世影响巨大

金朝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十二》中有过对李商隐的描述: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那么再来看李商隐这首《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蝉》属于李商隐众多诗歌中咏物抒情类,采用比兴手法,以物喻人,诗风苍凉不失理性,含蓄不失温婉,符合李商隐的一贯风格。

一、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蝉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古代人们并不知道蝉以树的汁液为食,以为蝉只是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形象高洁,所以古人多以蝉喻自身的品行高洁。

清代沈德潜编的唐诗选本《唐诗别裁》说:

“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本句写蝉居于高处餐风饮露,难以自饱,鸣声悲凉,却无人同情,只是徒劳。

诗人实际写的是自己为人清高,坚持原则,却为世人所不容,无人赏识,穷困潦倒。

二、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蝉的悲鸣一直持续到五更,声渐稀疏,直到无声。可是就算蝉鸣叫的如此悲凉,那苍翠的栖身的树木却仍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通过蝉的悲鸣和树的碧无情,鲜明的反差衬托出蝉和诗人内心的愤懑不平。

三、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这句回到了诗人自己的的身上。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三》:

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梗,指树木的枝条。

自己官职卑微,却像水中树的枝条随波逐流,漂泊不定。因为久未回家,故园早已是荒草丛生。

四、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因为主题是蝉,所以最后一句诗人又回到了蝉身上。蝉的餐风饮露和自己的举家清贫遥相呼应,烦劳蝉用它的鸣叫为自己警醒,让自己守穷不变,自重自警。

本诗咏物抒情密切结合,借蝉来比喻自己坎坷的人生,特别是“一树碧无情”,很好的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处境,让人就像是亲身体会到了诗人内心的愤懑,称为神句,实至名归!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