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诗人以动写静 将令自己陶醉其中的月下春山美景 刻画得栩栩如生

诗人以动写静 将令自己陶醉其中的月下春山美景 刻画得栩栩如生

时间:2024-03-20 14:36:57

相关推荐

诗人以动写静 将令自己陶醉其中的月下春山美景 刻画得栩栩如生

本文乃“走完这一生彼此温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春山夜月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于良史生卒年里不详。约在天宝年间(742—756)入仕,唐代宗大历(766—779)中,曾任监察御史。德宗贞元年间(785—805),曾受聘于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任从事之职。工诗,其作被唐代高仲武收入《中兴间气集》卷上中,并评曰:“侍御诗清雅,工于形似。‘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吟之未终,皎然在目。”高仲武所举一联,亦为明代唐诗学者胡应麟的《诗薮》所激赏,并被作为中唐时期的代表性诗句。《全唐诗》存所作七首。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评于良史及其诗歌创作云:“诗体清雅,工于形似,又多警句。盖其珪璋特达,早步清朝,兴致不群,词苑增价,虽平生似昧,而篇什多传。”

宋祝穆《方舆胜览》卷六《绍兴府·天衣寺》:“在山阴南三十里,于良史诗:‘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于良史此首五律描写春日山中夜月笼罩之下的迷人美景,语词清雅,构思精妙,意趣盎然,饶有远韵,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怀。“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统领全篇,概括全诗。春天的山中,诸多快事,良辰美景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直至人夜仍沉迷在美的享受和乐趣中。“胜事”“忘归”具有鲜明的艺术涵盖性在因果顺承的衔接中分别为颔联和颈联作了铺垫。紧承“春山胜事”,诗人具体形象地描摹出一幕生动、鲜活、明亮的场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春天的夜月夹杂着丝丝寒意,皎洁明亮,映照在清冽的泉水中,别有一番情趣沐浴在水月相映的神圣光华中,诗人感受到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明澈,不住俯下身,轻轻地捧起掬泉水,似乎皎洁的月亮也被捧在手心。春花烂漫的山中,花香扑鼻,更是引起了作者浓厚的兴趣,游兴浓郁的诗人欢快地穿行花丛,抚弄着正在倾吐芬芳的野花,馥郁的香气溢满衣衫,人和花已然融为一体。这两句诗刻画人情物态,惟妙惟肖,行动细节的描写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尤其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赋予了深深的情感内涵。

手中之月,衣上之香,既表现了作者对于自然山水万象生命的无限热爱,无意中又流淌着月映万泉,花香漫山的禅意美,情景交融韵味十足。其中“掬”“弄”两个动词,炼字神妙将诗人游春的快乐陶醉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两句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诗薮》杂编卷四引南唐李煜《题扇诗》断句“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句调即仿此。赏月弄花,如此“胜事”,充满了诗的气氛与情调,更引发着诗人游览的逸兴幽情。“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清新秀美的风景让诗人兴致勃勃,忘却了路的远近,愈行愈远,想要离开又怎能舍得眼前的清山秀水,芳菲无限?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一赞曰:“五、六颇有新味,好于三、四。”诚然,此联照应首联”赏玩夜忘归”的同时,在艺术手法上鲜明地把诗人赏春“依依不舍”的微妙心理勾勒出来,颇有新意。正当作者沉浸于月下美景,迈不动离去的脚步时,忽然夜幕下远处传来悠扬的钟声,循声南望,只见月光泻照,翠色深岚苍茫处,亭台楼阁隐隐绰绰,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思。此时,曾经“掬水弄花”的欢快诗歌节奏缓慢沉静下来,悠扬的钟声反衬出自然的静谧,其中潜藏着诗人内心的寂静,那是诗样的心灵境界。

诗人以动写静,文理自然,从声音引出画面,层层拓展,将月下的春山美景推向一个幽远沉静的艺术境界,余韵无穷。后人许印芳评此诗“有句无联,有联无篇”,贬为“小家诗”(《瀛奎律髓汇评》卷一引)。此议有待商榷。于良史《春山夜月》采用由近至远的艺术视角,描绘出一幅春山月景图,唱响了一曲清丽的春之歌,而那伴奏的优雅月光曲,从欢快至沉静,跳动的音符中荡漾着春天的优美旋律,无疑是赏春诗之佳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