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穿越唐朝 了解“诗仙”李白的朋友圈和诗

穿越唐朝 了解“诗仙”李白的朋友圈和诗

时间:2019-04-24 23:36:21

相关推荐

穿越唐朝 了解“诗仙”李白的朋友圈和诗

1.出身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人称“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关于李白的出身历来主要有两种声音:

第一种说法是,李白生于当时唐朝安西四镇中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托克马克城西南),他的祖先是西凉武昭王李暠,这也就是说李白和李唐皇室五百年前是一家,和李隆基算得上亲戚。当然,也有人藉此推测,李白很有可能是李建成或李元吉的后人,因玄武门之变,举家远赴西域避难。鉴于这一推断本身就如同一部侦探小说,极为复杂,就不详述了。

至于第二说法,虽然不是特别传奇,但在我看来,倒也极为励志。在这种说法中,李白的家族是在隋末大乱期间,为躲避战火迁居西域,在西域生活奋斗了八十多年后,终于奋斗成功,成为当地的富商,出于对祖国故土的怀念,这一家子不远万里又从西域迁回了故乡,并恢复了原来的汉姓,于是李白就以大唐公民的身份降生在了乡土——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

如果第一种说法成立,李白虽说是一个黑户不能参加科举,但对于李家后人入朝为官,大可不必到处托关系找门路,自报家门便可,很显然他不是这么做的。所以相比第一种说法来说第二种更加接近事实,而从他日后的作品中看,他也确实是将蜀地视作自己的家乡。

2.李白一生最重要三位朋友

由于举家从西域回蜀地之后还没有户口,所以李白是没有资格参加科举,在同龄人都忙于应试的年纪,李白选择了全国漫游。一路下来,凭借自己的真性情和无与伦比的文采,李白结识不少好友,在这些朋友中,最为重要的有三个。

第一个人叫孟浩然,相比初出茅庐的李白,那时的孟浩然早已名满天下。正如武侠小说中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偶遇闻名遐迩的老前辈那样,二十七岁的诗坛新秀李白初见三十九岁的诗界名家孟浩然,心中除了激动,就是激动。在他的眼中,孟浩然不仅是一个诗歌领域的前辈,更是全方位的偶像。不但诗文好,而且人品好,性格好,实在让人钦佩得紧啊。更让李白受宠若惊的是,浩然前辈在读完自己的诗之后赞赏有加,于是欣喜若狂之下,李白一个劲的写诗,猛夸偶像,而作为偶像的孟浩然也不含糊,每次看完,必定好评。就这样两人迅速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段友谊后来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且估计孟自己也没有想到,中国文学史上由此至少诞生三个千古名句,他本人也成为了李白仰慕一声的“孟夫子”,并间接的对李白的仰慕者,一位后世堪与李白齐名的伟大诗人—杜甫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不过接下来要讲的不是杜甫,此时杜甫不过年芳十七,还在家中闭门苦读。还不知道这世上有号叫李白的,且极大地影响到自己的人生。

第二个要讲的人,名声没有孟浩然大,但是上过中学的应该都认识,他叫元丹丘。“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其中丹丘生者,元丹丘也。

元丹丘不仅对李白创作黄金期的作品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李白的爱情和事业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那时候元丹丘作为玄宗朝闻名遐迩的道士,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力。当时李白对前宰相的女儿展开了爱情攻势,虽然李白仪表堂堂,文采超群,可是在那个重农轻商的年代,有钱人是真的被瞧不起,更何况女方是名门望族。

眼看这事情要黄了,元丹丘和他的师父向惆怅中的李白伸出了援手。元丹丘师傅胡紫阳大师亲自出面,并找到了安州都督马正会陪同,两人一道前往许家游说,许家才最终同意了这门亲事。

蜜月期后的李白,自觉没有正事的自己常被人看不起,有时就连老丈的家丁也对这个不务正业的新姑爷颇有议论,李白决定再次远游,这次主要是想讨个正事,可是忙了一圈后没有门路的李白一无所得,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李白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就在此时元丹丘来到了他的身边,为他指了条出路“道友不妨去拜会持盈法师”

就这样李白一生最为重要的女性朋友登场了,而她会真正实现李白人生的变轨

持盈法师是一位道士,还是位女道士,然而,她不仅仅是个道士。所谓持盈法师只是修道圈子里的称呼而已,在正史之中,她的正式称呼是:玉真公主。玉真公主,闺名李玄玄,系唐睿宗李旦第九女,其母亲为窦德妃,换句话说,她是李隆基的同胞妹妹。

李白拿着元丹丘的介绍信踏上了拜访玉真公主的路,可他的运气实在不好,几次前往公主在终南山的别馆拜码头,都扑了空。

元丹丘真是一个靠谱的人,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借着奉召入京的机会,他再次将李白隆重推介给了玉真公主,同时还成功奉上了李白多年前就写好了的《玉真仙人词》。

据说公主读罢,赞不绝口,转身就将李白推荐给了李隆基。

于是,天宝元年(742年)的那个秋天,四十二岁的李白终于迎来了自己事业的春天——自南陵奉诏入京。

3.李白京城的朋友圈

初入京城的李白,就因为豪爽的个性吸引了很多酒友。比如著名的诗人、书法家贺知章就对李白推崇备至,称赞李白为“谪仙人”,甚至还和李白发展为了酒友,找来了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这几位,一起搞出了随时出来喝酒、不醉不归、尽兴方回的酒友小团体。

李琎和李适之是亲戚关系,但具体说来,他和当朝宰相的血缘远不如跟当朝皇帝近,或者换个直白的说法,他本该是坐在金銮殿的宝座上的那个人。这绝不是开玩笑,因为这位李琎乃大唐睿宗皇帝嫡孙,让皇帝李宪之长子。如果不是当年他老爹过于谦让,他现在就不仅仅是汝阳王,而应该是当朝天子了。在酒场之上,李琎则自称酿部尚书,不仅爱喝酒,也善酿酒,是八人中的气氛活跃者。

崔宗之,名成辅,系前吏部尚书崔日用之子,袭爵齐国公。这位兄台有多能喝不太清楚,倒是颜值过人,被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亲口赞颂为“潇洒美少年”,而我们所熟知的“玉树临风”这个形容帅哥的成语,最初就是用来描述他的,所以崔宗之称得上是酒中八仙里绝对的颜值担当。

苏晋也是位天才诗人,他年龄还是个位数的时候就已经能写文章了,被当时的人事部副部长房颖叔惊叹为王粲在世。更厉害的是,这还是个考试能手,不但年纪轻轻就拿下了科举,成了进士,还顺道刷了个特科考试(大礼科),并拿到了不错的名次。成绩优异,文采出众,所以苏晋的仕途自然一帆风顺,早在开元中期就做到了吏部侍郎,还专门负责人才的选拔,可谓位高而权重。而宽广的交际圈子也使得他成为这个小团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下面要讲的是一个势必引发无数书法、收藏爱好者狂呼怒赞的人。他的名字叫做张旭。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外号“张颠”。

我小时候还不会写毛笔字,便已知道了此人的名字。因为他本人即是中国书法一种至高境界的代言,这种境界,人称草书,而这位张旭,世称草圣。张旭之所以会加入这个酒友的小团体,一是与他洒脱豪放的性格有关,二是和他特殊的体质有关,和李白一样,张旭也是一个在酒精作用下能实现超长发挥的奇人

4.对于李白的误解

关于李白辞职离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以为是高力士害的,还有就是李白做事高调,本人才华横溢狂放不羁引来妒忌,后来经过对这一时期的了解一一排除了这些原因。至于为什么之前会有这样的印象,还是由于“李太白醉酒草诏高力士”实在耳熟能详。很快意,很李白。

但是从李白供职期间的诗作可以看出,看似狂放不羁,实际上一直小心翼翼。对待官员的态度都很谦恭,更何况是在皇帝旁边红了十多年的高力士。客观的讲,高力士人品不错,用史书原话讲“性和谨少过,善观时俯仰,不敢骄横,故天子重亲任之,士大夫亦不疾”。而且高力士平素一向低调,从不搞出位,惹事情,这样的一个人,李白不至于无端启衅,给自己找麻烦。

至于权臣李林甫和杨国忠,李白到底是一介词臣,没成什么政治气候,也不至于这两位出手。

还有一种说受到和李白同任翰林的张垍的妒忌,这一点倒是可以坐实。不过最终导致李白离开的还是因为李隆基,因为他是最终拍板让李白走人的,他也不可能不清楚张垍的心思,如果李隆基本人想留下李白,我想其它的都不会成为理由。

与李白家族有着通家之好的范传正,在他所写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有这样几句话:“玄宗甚爱其才,或虑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恐掇后患。” 这番话可以说是委婉地道出了真相。李隆基开始嫌弃李白,完全是因为李白“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

其实,所谓“温室树”并不是什么暗语,而是一个典故。讲的是汉代一个叫做孔光的大臣的故事。这位仁兄当年掌管机要,经常和皇帝、三公重臣一道议事,但嘴很严,以致家人打听温室殿(西汉君臣议事的地方)旁种的是哪种树,孔光都保持缄默,并不回答。所以后世就用“口不言温室树”来形容人能严守纪律,守口如瓶。 这一点,以李白的性格,显然做不到。而素来有着识人之明的李隆基也相信李白做不到,于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理所应当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