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唐朝最著名的边塞诗人 写下这首著名的边塞诗 是调侃还是讽刺?

唐朝最著名的边塞诗人 写下这首著名的边塞诗 是调侃还是讽刺?

时间:2020-07-15 03:16:17

相关推荐

唐朝最著名的边塞诗人 写下这首著名的边塞诗 是调侃还是讽刺?

说起边塞,首先想到的便是草原,那广阔的草原美景,令人心醉不已。骑着马儿在草原上奔跑,令人惬意无比。南北朝的《敕勒歌》就写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无边无际的草原。而到了唐朝,边塞却成了无数英雄的埋骨之地。因此,就哟了大量的名句,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等等。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和大家一起感受下不一样的边塞风情。

塞下曲·其一唐 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王昌龄的边塞诗气宇豪迈,格调雄浑苍凉,充满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气概,也有以反战为基调的,这首诗就是以反战为基调的。这首塞下曲,不按常规出牌,避开战争的正面描写,以旁观者眼光,且带有调侃的口吻,不乏冷讽与热潮,冷讽里见凄凉,热潮里蕴含悲悯。

此诗的写作时间为秋天,地点为“萧关”,诗从战后的角度写起 ,从荒凉的战场着眼。触目惊心的荒凉与悲天悯人的情怀,使诗人忽然产生出离尘世走向蛮荒的感觉,如李华文中所云:“浩浩平平沙无垠,夐不见人,群山萦绕,河水纠纷。”四野一片岑寂,灰暗的天底下惟余倾圮的塞垣和断续的河流,其间夹杂着几声蝉鸣与马嘶,似乎还残存一点人间气息。枯草黄沙,地老天荒,不知道从什么年代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一代代幽并(河北、山西)健儿,“出塞复入塞是他们千年的不归路,“皆共沙尘老”是他们历史的宿命!在这里,芦草、尘沙与白骨是三个主体意象,反复交响死与生的二重奏。

“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们的结局是早已注定了。战争制造了无数悲剧,但也留下许多反思。反思是带伤的、酸楚的,乃至愤怒的,虽然是无补或无益的,至少说明人的天良不泯,理智犹存,比一味嗜血舐血者更多一点人性。因此,反思不仅是对战争本身的拷问因果是非,而且是人类的良心、理智的反省。对于有些人来说,战争好像是放鞭炮,庆功祝捷会开过了,授勋仪式结束了,而埋葬在长城下的累累白骨却永远回不来了!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归根到底,无论秦皇汉武、一代天骄,谁都逃脱不了历史的严正审判!我觉得这正是王昌龄《塞下曲》比一般边塞诗、反战诗的高明之处。

诗人对于战争的鲜明态度,还可以从两段穿插的议论中窥知。“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按《紫骝马》是横吹曲辞,古辞云:“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原为久征厌战之作,曲辞为后世沿用,梁元帝、陈后主等人都有同题诗作,大抵都是浮夸骄奢之辞,如“长安美少年,金络锦连钱”之类。王昌龄逆用其意,以调侃与冷嘲口吻出之,一针见血,针砭入里。塞下曲第二首中“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联系上下文看,不仅是讽喻,悲悯之心如见。

《塞下曲》这首边塞诗,诗人以冷眼旁观作客观真实的描写,类似画外音、旁白与解说词,其身份可以是路人、记者,或其中幸存一员,写法自由灵便,纵横捭阖,夹叙夹议,开杜甫的《前后出塞》《兵车行》的先河。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