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文化本质是什么?文化有什么功能?文化发展遵循什么规律?

文化本质是什么?文化有什么功能?文化发展遵循什么规律?

时间:2020-08-05 17:00:50

相关推荐

文化本质是什么?文化有什么功能?文化发展遵循什么规律?

研究文化自信问题,离不开对作为其前提的文化问题的探讨。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本质是什么?文化有什么样的功能?文化的发展遵循什么样的规律?这是我们首先要探讨的。

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政治性、宣传性的话语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人们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却见仁见智。研究文化自信问题的首要之点就在于界定文化自信的概念并探明其内涵。

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心理、社会和文化现象,有它生成的机制。对文化自信生成机制的探讨,是进行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石。“文化”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说:熟知未必真知。

文化是到底什么?不同学者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迄今为止,人们对于文化的定义,已有数百种之多,可见其内涵的丰富和复杂程度。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得以诞生并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在科学的实践观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内涵、重要功能和发展规律。

“文化”一词,中国古语早已有之。人类早期,人类祖先在和大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虫鱼鸟兽都有各种纹理,有天文、地文、水文之说,这是自然之“纹”;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伦理秩序逐渐形成,这是人类社会之“纹”,所谓“人文”是也。

“文”最初的含义,就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说:“物相杂,故曰文。”《说文解字》说:“文,错画也,象交文。”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引申,得到如下几层含义:其一,各种象征符号(包括文字),文书典籍①和礼乐制度②是其具体表现形式;

其二,装饰、人为加工,与“质”对称③。其三,与“武”①相对的文治、文事、文职;其四,美、善、德行;其五,与德行相对的文学艺能③。“化”,本来的含义是改易、生成、造化,指事物形态性质的改变,引申为教化、迁善等义。

“文”与“化”两个字一起使用,最早出现于《易·贲卦》的《彖传》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文”即由“纹理”之义演化而来,“天文”指大自然的纹理、秩序、自然规律;

“人文”则是指社会生活中形成社会伦理秩序,如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各种人与人之间交错纵横关系。这段话是说,治国者应善于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变化,还应善于观察人文,使人们按照人伦礼仪行事,这样就能达到教化世人化成天下的目的。

这里古人设想的用“人文”“化成天下”思想,反映了古圣先贤对文化的“人文”倾向的理解,这和“神文”倾向有极大不同,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化”作为一个整词使用,最早出现于西汉末年,刘向在《说苑·指武》一文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是在与“武化”相对的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的。

另外,南齐王融在《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这是在与宗教神性相对的意义上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总之,文化作为整词,其义为人文化成、文治教化,早已被广泛使用。

19世纪中叶,“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大量译介西方学术著作,当时便选用了中国古语“文化”一词对译来自英语和法语的“Culture”一词。“Culture”一词在英语和法语中,有耕种、栽培、居住、练习等义,引申为对心灵、知识、道德、情操的教化和陶冶。

这与中国的“文化”的“文治教化”之义相近,不同的是中国的“文化”一开始就专注于精神领域,而“Culture”是从物质领域引申到精神领域的。这就给中国的“文化”概念注入了新的内涵。以上仅从词源的角度考察了“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什么?这一问题是一个令人非常头疼的问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