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抚碑怀古 是值得继承的精神遗产 来开创更美好的现代生活啊!

抚碑怀古 是值得继承的精神遗产 来开创更美好的现代生活啊!

时间:2018-10-18 01:11:39

相关推荐

抚碑怀古 是值得继承的精神遗产 来开创更美好的现代生活啊!

1984 年春,陶寺遗址发掘出土了一件残损的泥质灰陶扁壶,壶身鼓突面一侧有朱书甲骨文样“文”字,另一侧则为一个较难解读的朱书符号。据考证,该壶为 4000 多年前尧舜至夏禹时期的遗物。观察朱书笔迹,应该是使用类似毛笔的书写工具所为,从字形上看,扁壶朱“文”字形体规范与殷墟甲骨文属同一系统,但很显然这个文字符号早于殷墟甲骨文约1000 年,应该是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汉字;从用笔上看,其以中锋用笔线条饱满有力、行笔轻灵、笔画粗细有致,虽不能说是一件书法作品,但从中不难看出书法艺术的雏形。可以说陶寺扁壶朱书的发掘把华夏民族使用汉字的历史追溯到了 4000 年以前,它填补了从仓颉造字到甲骨文形成之间的汉字历史空白。

换言之,它的出土证明了距今 4000 多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在使用成熟的文字,而且也已经在使用类似毛笔的书写工具了;它的出土对于佐证华夏文明五千年具有重要的文字价值,对于研究中国汉字的起源和中国书法的起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襄汾县的得名源于 1954 年古襄陵、古太平(今汾城)两县的合并,而古襄陵县,于汉初建县,是因春秋晋襄公之陵建于此而得名。在襄陵县和太平县悠久的历史上,产生过无数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至大至深的英杰。

舜帝重臣伯益、继承春秋霸业的晋襄公、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晋大夫赵盾、“赵氏孤儿”的主角程婴、公孙杵、韩厥,汉朝开国重臣张良,魏晋时期的名臣贾逵、贾充父子,唐代开国名将尉迟敬德(太平县为其封地),元曲四大家之首郑光祖、名画家朱好古,明朝名吏高邦佐,清朝名士卢秉纯、新兴工业的开创者刘笃敬等。他们所创造的辉煌历史、丰功伟业已随时间烟消云散,然而他们秉承忠义、开拓进取的精神气却流淌在了一代代襄汾儿女的血液中。而今抚碑怀古,更多的是继承他们的精神遗产,建设和开创更美好的现代生活。

晋襄公(?—前 621 年),春秋五霸晋文公之子,仁德宽厚,善纳箴言,具雄才伟略,在位七年,使晋国国势持续鼎盛,史称“文襄之世”。古襄陵于汉初建县,便是因春秋晋襄公之陵而得名。青石质,扁长方形,碑板 190×110 厘米,刻于清乾隆四十八年。额、座已佚,残存碑身,字体模糊不清。晋襄陵公墓现在襄陵镇南十里东柴垣上为山西省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撰书人汪本直,字让庭,号古愚,江苏常州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副贡,乾隆四十八年任古绛州州判时书此碑。笃学,工书法,著有《清朝书画家笔录》、《山西志辑要》十卷首一卷1 函 10 册。附录晋襄公陵碑碑文:公嗣文之霸,功著春秋,晋之灵辟也。陵在东柴村,邑之得名以此。逶迤二里许,凡三塚,其北为襄公陵,前为太子、为妃。古老所传,志无明文也。

岁辛丑,本直摄篆兹邑,下车修谒,见大异苕荛,洵为千秋遗址。但世远,为丛葬所侵,旧址几不可辩,不亟釐正,恐就芜没。今除岁久,诸塚姑仍其存外,丈明陵之现址若干为界,以禁侵葬。是前者虽不可追,而后者犹有所限,重明□而崇古垄,庶众守土之责欤!乾隆四十八年八月即望署襄陵县事绛州州判汪本直撰并书赵盾(约 653—约 601),即赵宣子,谥号宣孟,亦称赵孟。晋襄公末年为正卿,历襄、灵、成三世,执国 20 年,推动了晋国的持续鼎盛,孔子称其为“良大夫”,今襄汾县赵康镇有其墓及祠庙。

赵盾一生佐襄公,谏灵公,立成公。在位期间,制定和完善了晋国的各项法律,从而使晋国国势日上,霸业得以维持;此外尚法的制度动摇和瓦解了西周以来的宗法制度,使三晋成为孕育法家文化的摇篮,从而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赵盾为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对灵公的“失道”行为多次力谏,他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甚至多次横遭杀身之祸,但为了国家社稷,仍不改初衷,直言敢谏。其所具有的尚公尚法、不被权势左右的精神,值得后人所敬仰,所深思。

青石质,圆首。碑版 240×110 厘米。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 年)楷书。现存赵康镇赵雄村北 800 米处。碑亭上方镂刻“孔子贤之”四个大字,指证着孔子对赵盾的由衷赞叹:“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难免”,2 米多高的墓碑上端端正正地镌刻着“晋大夫赵宣子之墓”几个笔力遒劲的大字,落款为“大清乾隆二十九年岁次甲申仲春榖旦,赵氏后裔合立”,现笔迹尤清晰可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