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李娇咏物诗与相关咏物诗的对比

李娇咏物诗与相关咏物诗的对比

时间:2018-07-23 18:03:32

相关推荐

李娇咏物诗与相关咏物诗的对比

在咏物诗数量以及质量上都得以高度发展唐代,除李娇外,唐代诗人里大量创作咏物诗的还大有人在。据统计,创作咏物诗的唐代诗人中,作品数量超过100首的诗人为数不少:白居易(341)、杜甫(316)、陆龟蒙(187}、齐已(145)李娇(139)、元镇(136)、皮日体(135)、李商隐(120)、徐寅(108)、韩愈(105)、李白(103)、刘禹锡(105)。

李娇的咏物诗为初唐之冠,他是“唐代第一位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创作咏物诗的诗人”,共120首组诗,范围很广、又面面俱到、很有系统性,这对后来的咏物诗创作产生了影响。那么李娇的咏物诗与其同时代或者不同时代的咏物诗人的作品肯定有或多或少的区别或联系,接下来笔者将会就此问题进行相关论述。

诗歌组成包括组诗和单篇

论文开始部分笔者统计过,敦煌诗集残卷辑考中咏物诗歌除了李娇的组诗十七首之外,还有其他相关组诗或者单篇呈现的咏物诗。比如书中所选的定为荀鹤所作的《菊》一诗:

锄下霜前偶得存,忍教辛苦避兰荪。也销造化无多事,未体阳和一点恩。

生处不容依玉砌,要时还许近金尊。陶潜投后谁为主,泣泪幽聚见泪痕。

这首咏菊的小诗,不用详细分析便能明显看出与李娇咏物风格的不同,诗中也有典故(陶渊明爱菊)的运用,但是更加明显的特点则是诗中饱含的情感(“生处不容依玉砌,要时还许近金蹲”体现的不得志,壮志难酬之慨叹)以及修辞手法(菊与香草兰荪的对比)的运用等。再比如薛能作《白野鹊》:

轻毛沾雪翅开霜,红紫能深练尾长。名应玉符朝北网,体柔金性瑞西方。

不忧云路填河远,为对天颜送喜忙。从此定知栖息处,月宫琼树是家乡。

诗歌画面感强烈,白野鹊的外形特点鲜明地呈现出来,颈联涉及天河鹊桥的典故,尾联抒情。总体来说,整首诗鲜明活泼,并不像李娇咏物诗一般刻板生硬。

前文对李娇十七首咏物诗分别的解析鉴赏中结合了相关的同时代或者不同时代的咏物作品,通过对比分析体现了李娇咏物诗的诗歌特色。

同样,经过对两首他人所作敦煌咏物小诗的解析,我们也明显地看出了这些咏物诗与李娇咏物诗在风格特色上的显著差异。由此,我们能发现李娇这组咏物诗是明显地带有李娇的个人咏物创作特色的,即前文提到的“李娇式”咏物。进而,可以概括出李娇咏物小诗与其他诗人咏物作品的明显差别,即“李娇式”咏物的特别之处。

李娇咏物诗的特点

首先,也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李娇这组咏物诗属于单纯咏物的赋体类咏物诗,而一般的咏物诗则是标准的比体类咏物诗。前边介绍咏物诗的情况的时候也提到了,咏物诗基本上分两大类:单纯咏物诗与借咏物来抒发情感或表达志向的咏物诗。即一种是单纯咏物的赋体类咏物诗,另外一类是托物寓意的比体类咏物诗。

经过对李娇一组咏物诗的分析,我们也明确了李娇咏物诗有明显的“指物而成”的咏物特点。而其他咏物诗则带有典型的“托物抒怀”特点,虽然诗题都是物,而且诗中也有对于所咏之物的较为详尽的描述,但是其描写也是为之后的抒情或咏怀服务的,通过咏物来达到最终的抒情效果,或对当时的统治者进行了尖锐的讽刺与抨击,或者表达出对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李娇以及同时代的李世民、虞世南、沈俭期和宋之问等初唐诗人还有皮日体、陆龟蒙等晚唐咏物诗人的咏物诗多为单纯咏物之作,这种创作风格出现并非偶然,而是由特定的时代背景等因素造成。

从三曹七子、邺下文人交游的时代起源,至李娇所处的时代,诗会、酒会与书斋唱和之风依然十分繁盛,文学集团和文人聚会为单纯咏物的诗歌的萌生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上壤,特别是经过了六朝以及南北朝时期的进一步发展,经历了大量着意纤细刻镂,虽外在生动轻灵,实则了无生气的咏物诗作之后,唐初宫廷宴集活动随齐梁遗风的消散而减少,这样诗人在咏物诗歌的创作上就更加贴近平民生活。

从李娇这组十七首咏物诗来看:《羊》《兔》《凤》《鹤》《银》《钱》《锦》《罗》《绩》《素》《布》《砚》《墨》《纸》《酒》《扇》《月》,所涉及的都是平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虽然有的诗句还留有些许纤细轻灵的宫廷遗风,但占据主流的趋势是咏物的平民化、世俗化倾向,且多为直接咏物之作,丝毫没有兴寄,很少包含情感。

第二,李娇咏物诗中多包含典故与诗句渊源,文化内涵深厚的同时诗歌变得晦涩难懂,而一般咏物诗则不论是语言表达或是诗歌意义理解上比起李娇晦涩的诗风来说都显得更通俗容易。在分析李娇咏物诗特色的时候提到过,他在咏物时最显著的特点是善用典故,分析一下他的咏物小诗,里边包含不少的典故。

例如《锦》中包含了汉代冯夫人乘锦车送鸟孙公主的典故、石崇典故、苏若兰《漩矶图》的典故等;《罗》中包含荆柯刺秦的典故;《》中则有诗句源自《三秦记》、《汉书仪》中的句子;《素》中则与曹植在《洛神赋》中有“腰如束素”之句以及《饮马长城窟行》中“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句有渊源,而且取武王渡河,白鱼入舟的典故以及苏武裂帛系书来还上林苑中的典故还有嫦娥典故等,如果不了解相关典故或者是阅读过相关作品,很难读懂或理解整首诗。

别的咏物诗人在诗歌中则更加注重平易浅切,通俗易懂:手法上即使采用典故,也是数量上适可而止,难度上浅显易懂(譬如《菊》中涉及的陶渊明的典故);语言上通俗明了、平易浅畅;思想感情的表现传达也十分清晰明了。这样的诗歌语言,对于当时诗坛变革的洪流来说无疑是个重大的推动力,促进了旧的诗歌语言范式与套路的瓦解。

诗人更喜欢用叙述式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出他所想要表达的意思,真切而平易的语言使读者轻易就能理解诗人内心蕴藏的深切情感,而不像李娇的诗,常常难懂到晦涩。而且李娇在这些咏物诗中较少含有个人情思,但是这并非即兴而为之,是人有意为之。这也说明李娇“杂咏诗并非一时一地之作,而是经过了相当时期的积累,自然可能有所修改”。

第三点,修辞手法上的差异:一般的咏物诗比李娇咏物组诗的出彩之处在于诗人更善于在诗中综合运用夸张、比喻、讽刺等多种修辞,以帮助诗人达到咏物抒情的口的;而李娇的这儿首诗除了其最主要的修辞手法用典之外,其他修辞较少甚至没有。

结语

因为李娇每首咏物诗中都包含用典,所以在这里对这一修辞不做分析,仅以李娇咏物组诗中《锦》《罗》《绩》《素》《布》这儿首为例,由儿首小诗来分析一下李娇咏物诗中所包含的除用典之外的其他修辞,以敦煌诗歌中李娇写丝织品的儿首咏物诗为例,列举出儿首诗重所用的修辞手法我们可得下边的图表,从这个表格很容易可以看出李娇在咏物诗中所用的修辞不仅种类上单一,而且使用频率上低,这都是明显不同于其他咏物诗人的作品之处。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