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歌唱祖国·一首歌一座城》古都洛阳借《牡丹之歌》唱响城市精神

《歌唱祖国·一首歌一座城》古都洛阳借《牡丹之歌》唱响城市精神

时间:2018-09-24 03:38:40

相关推荐

《歌唱祖国·一首歌一座城》古都洛阳借《牡丹之歌》唱响城市精神

“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作为洛阳的一张特殊名片,牡丹花与洛阳文化、经贸、产业相融合,促进了整个城市的发展。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央视网、爱上传媒、各地IPTV分平台共同承办的大型全媒体活动《歌唱祖国·一首歌一座城》,火热开启了音乐故事作品展播活动。其中,代表洛阳参展的音乐故事作品《牡丹之歌》,通过描绘洛阳人对牡丹的喜爱之情,展现了洛阳城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洛阳人努力奋进的精神面貌。

河洛大鼓传承人借牡丹歌颂家乡

作曲家吕远揭《牡丹之歌》背后情感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河南洛阳,被称作牡丹之乡。在洛阳人眼里,桃李梅杏、樱花海棠,都稍逊风骚,提“花”必是市花牡丹,而牡丹也早已融入到了洛阳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每逢周末,张怀生都会在洛邑古城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洛大鼓,而一曲《牡丹颂》便是每场必演曲目。对于选曲,张怀生表示,“我为什么不唱牡丹,牡丹是我们家乡的宝贝。

这首对洛阳人影响颇深的《牡丹之歌》创作于1980年,是电影《红牡丹》的主题曲,由乔羽作词,唐诃、吕远作曲,蒋大为演唱。在音乐故事中,作曲家吕远透露,“《牡丹之歌》是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一批歌曲,乔羽写这个词并不是单纯的只是写一个牡丹花,本身他是写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歌曲的内容又正好是反应中国老百姓那种朴素的,但是又经历了风雨的,蓬勃开放的那样一种感情。”《牡丹之歌》一经推出就广为流传,大受欢迎,也成为了多届洛阳牡丹花会开幕式的必唱曲目。

牡丹见证洛阳城变迁史

《牡丹之花》唱响洛阳城市精神

中国是牡丹的故乡,洛阳又是中国牡丹的发祥地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洛阳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牡丹的恢复与发展工作,先后建立了各种牡丹生产管理机构以及牡丹栽培基地,并组织园林科技人员收集失散品种,扩大繁殖,改良栽培技术,开展新品种培育等研究工作。洛阳国际牡丹园总工程师张淑玲,便是其中的一位牡丹培育师,她用35年时间培育出了10个新品种。在音乐故事作品中,张淑玲表示,她最喜欢“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这句歌词,因为不管是肥沃、贫瘠,牡丹都能生长好,都能开花结实。

70年风雨兼程,70载春华秋实。洛阳就像牡丹身上这股顽强生长的劲头,从城市区4.5平方公里、6.8万人口的小城,发展成建成区面积达218.2平方公里、225万人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一五”期间国家7项重点骨干项目落户洛阳,“洛阳制造”闻名全国。,中国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大会在洛阳召开。从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到第一台压路机,再到第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重点布局的老工业基地,洛阳这片镌刻着红色印记的沃土,诞生了共和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第一”。

是文化造就了洛阳的内在美,又是科技塑造了洛阳的外在美,“国民之花”牡丹,也在一代代洛阳人的传承中绽放出最美的姿态。而秉承“牡丹精神”的洛阳城,也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飞速的发展变迁,在中原大地如牡丹一样绚烂绽放。

音乐故事作品的最后,洛阳籍歌唱家李新现回到家乡,演唱了《牡丹之歌》。这首跨越了三十多年时空的歌曲,不仅唱响了包容开放、创业创新、实干争先、负重奋进的城市精神,还通过一个个普通的洛阳人,交叠出城市新貌,勾连着传统与未来。IPTV作为智慧融媒体窗口,坚持合作与创新,此次大型全媒体活动《歌唱祖国·一首歌一座城》,以小切口见大面貌,以小故事讲大中国,联合全国各省IPTV分平台,针对地方特色城市风貌打造了一批饱含乡音、乡情和岁月风景的节目。《歌唱祖国一首歌一座城》音乐故事作品展播,让观众感受到新中国70年以来中国城市的蓬勃生机,同时也充分彰显了总局、总台和各地方广播电视台巩固壮大IPTV舆论阵地的信心和决心,也体现了IPTV总分平台团结一致、联动贯通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了一件件品质力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