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年少登基的皇帝司马衍 为何被称作傀儡皇帝?他是如何被架空的?

年少登基的皇帝司马衍 为何被称作傀儡皇帝?他是如何被架空的?

时间:2018-07-15 06:36:17

相关推荐

年少登基的皇帝司马衍 为何被称作傀儡皇帝?他是如何被架空的?

前言

司马绍将王导进位为太保的同时,罢免了王导从弟王邃的职务,改任刘遐为北中郎将、徐州刺史,监准北诸军事,镇守准阴;征召王彬为没有实权的光禄勋,又转为度支尚书;任命应詹为使持节、平南将军、江州刺史,都督江州诸军事,将王彬和王的军权彻底夺走。但这个决定,具体执行起来倒有些棘手了,尤其涉及对王舒的安排。毕竟是王舒将王含、王应处死的,他对朝廷有功。司马绍对此煞费苦心,他先封王舒为平西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假节(假,意为皇帝借给他用;节,权力的凭证)。

司马衍即位,晋成帝

因荆州地区长期与朝廷离心离德,司马绍不放心,又改任王舒为安南将军、广州刺史,都督广州诸军事。此时应詹在江州,陶侃在荆州,即使王舒再生异心,也难有作为。王舒心里很明白,称自己有病,不去上任。王导在司马绍面前为王舒做工作,于是改任王舒为湘州刺史,都督湘州诸军事。325年农历七月,正当东晋百废待兴,晋明帝司马绍要有所作为时,司马绍却身染重疾,不久与世长辞了,年仅二十七岁,在位不到三年。司马绍在遗诏中说:“自古生死,贤圣所同,寿天穷达,归于一概,亦何足特痛哉!”对于英年早逝,他坦然面对,“大耻未雪,百姓涂炭,所以有慨耳”。在位之时,未能北伐收复中原,晋朝仍偏安江南,司马绍对此甚为遗憾。

司马绍托孤众臣:齐心协力,辅佐幼主,“百辟卿士,其总己以听于家宰”,即朝廷的最终决定权由太宰、西阳王司马兼负责。司马绍托孤时,将庾亮引到自己的御床之前,以示尊。又让五岁的儿子、未来的皇帝司马衍(字世根)对司马衍给予特殊的待遇。司马绍的这一安排,是考虑到幼主继位,亮权力很大,而由皇室元老司马兼对朝权加以平衡掣肘。

司马衍即位后,是为晋成帝。王导仍为顾命大臣,只是不受重视,因而心中不快。在晋成帝举行即位大典的时候,司徒王导称疾不至。尚书令下壶得知后正色道:“王公非社稷之臣?大行在殡,皇甫立,岂是大臣辞疾之时?”意思是王公这种做法难道能称为社稷之臣吗?大行皇帝的灵柩还停在朝堂上,皇太子还没有即位,这是社稷大臣该称病请假的时候吗?王导听说此言,权衡利弊,赶紧坐车去参加晋成帝的即位大典了。

按司马绍的遗诏,司马兼为顾命大臣之首,但是庾亮不想让司马兼居己之上,因为庾亮与司马羕的弟弟、南顿王司马宗关系不好。庾亮是颖川庾氏子弟。颖川庾氏为高门大户,门第显赫。庾亮,《世说新语》称其“风仪伟长,不轻举止”,相貌出众,而且很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喜读《老子》《庄子》,且擅长清谈,讲究礼节,有名士风范,被时人比作夏侯玄、陈群(此二人为西晋清谈名士)一类的人物。

“八王之乱”时,东海王司马越曾召庾亮当佐史,被他婉言谢绝。永嘉初年,庾亮父庾琛(字子美)出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他就随行到了江南。当时他深居简出,人们仰幕他的名声却不敢冒昧造访,实属难得一见。琅王司马容渡江南下后,驻于建邺,在王导的辅佐下,开始网罗南北士族担任幕僚,庾亮也被召入镇东大将军府担任曹掾。司马睿对这个举止娴雅、谈吐不俗的青年人十分喜欢和器重,主动提出与庾氏联烟,将庾亮的妹妹庾文君聘定给自己的长子司马绍。司马睿称帝,立司马绍为太子,庾亮官拜中书郎,领著作郎,与太子中庶子温峤在东宫陪侍司马绍读书,自此三人结为好友。后庾亮累迁为事中、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庾亮的命运开始与东晋王朝紧密联系到一起。

司马绍曾问谢鲲和周对庾亮的评价。谢的回答是:“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而周的评价几平与谢一样:萧条方外,亮不如臣;从容廊庙,臣不如亮。”两人都认为,庾亮在朝中的执政能力、替皇上办事的能力均胜过自己。司马绍病重时,其舅虞胤为右卫将军,与左卫将军、南顿王司马宗掌禁卫军权。这二人关系非同一般,庾亮对二人有所猜忌。王导出于公心、与亮一起提醒明帝,担心司马宗与虞胤在明帝驾崩后拥立司马業(司马宗的哥哥)为帝,明帝不以为然,反而更加信任虞胤、司马宗。有一次、庾亮半夜想入见明帝奏事,被司马宗阻拦并斥道:“这难道是你家门户,自由出入么?司马绍弥留之际,庾亮说,为了防备日后司马宗、司马和三人谋逆,希望明帝马上处置他们。

司马绍死后,身为护军将军的庾亮与太宰司马羕、司徒王导、尚书令壶、车骑将军郗鉴、领军将军陆晔(字士光、今江苏苏州市人)、丹阳尹温被委任为辅政大臣,一同辅佐幼帝。庾亮和王导一起上表,称天子年纪还小,皇太后庾文君应依照汉朝邓太后临朝承制。皇太后临朝听政后,委政于王导和庾亮、大权实际落到亮手中,直接把司马兼等人架空了。为了安抚司马兼一党、庾太后加封司马宗为票骑将军,进汝南王司马祐为卫将军,虞胤为大宗正。司马兼从首席顺命大臣的位置上被庾亮拉了下来,排除在权力中枢之外这为外与宗室的明争暗斗埋下了祸根。

苍天还不想灭晋

326年,后赵(羯人石勒所建)将领石生入侵东晋汝南、生摘内史祖济年轻的东晋王朝又迎来生与死的重大考验。在后赵进犯、前线告急的关键时刻东晋能征善战的泉陵公刘退不幸病故。朝廷只好委任郡鉴领徐州刺史;以征虏将军郭默为北中将、监准北军事,统领列部。不料,刘题的妹夫田防及部将史选、下威、李龙等人不愿屈居人下,他们推举尚在幼年的承父亲的职位并图课自立。幸亏刘之妻氏深明大义,暗中配合临准太守刘矫平息了叛变,朝廷当即下诏令刘肇世公位。

刘为原州刺史邵续的女婿,勇健善战,冀人常把他比作关羽、张飞。元帝司马时,他被任命为龙将军。刘的妻子邵氏,侠胆琴心,勇智双全。曾经被后赵石虎包围,邵氏披甲跨马,率领骑兵冲锋陷阵,援救刘。刘奋力杀出,与妻子一起突出重围。刘累任刺史,因功封泉陵公,死后朝追以安北将军。

东晋自开国以来始终面临着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随着后赵的迅速起,边境一再南移,驻守准河南北的疆臣首当其冲,其地位显得愈发重要。由于王导乃开国元老,德高望重,而且历来奉行宽和的政策,所以在诸侯面前尚能勉强压住阵脚。但是当资历甚浅、仅凭裙带关系而掌握大权的庾亮上台以后,从严执政,情况就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像州刺史祖约认为自己的资历不在下壶、郡鉴之下而未能入顾命大臣之列,认定必是亮私自改明帝遗诏,这种想法就连德高望重的陶侃也有。这二人耿耿于怀。陶侃虽有不满,但经历和磨难告诉他,在如此险恶的政治旋满中,还是收敛低调为好。但祖约却直接向晋廷伸手要权,请求朝廷授予宰相级别的开府仪同三司,庾亮怎么可能答应,这更令祖约心怀不满。

而最有怨气的是驻守江北的历阳(今安和县)内史苏峻,他虽然屡立战功,但是在论功行赏的时候总是排名最后,其怨恨的心情可想而知。苏峻(字子高,今山东莱州人)在北方大乱时,聚拢家乡百姓结全自守,后来在永嘉南渡的大潮中来到广陵。因此,苏峻也算是南下的北方土族之,不同的是苏峻的势力没有体现在官爵和封山占泽上,而体现在始终掌握支流民武装上。晋元帝司马睿时期,朝廷与北方胡族政权对時全赖苏峻这样的南下流民武装。苏峻先后担任东晋陵内史和兰陵相,既是朝廷命官,又是流民的首领。

王敦第一次叛乱时,司马睿召苏峻率部南渡长江勤王。苏峻因卜卦不吉没有从命,率部在江北观望。对他来说,谁当皇帝并不重要,司马和王敦没有什么区。王敦第二次叛乱的时候,晋明帝司马绍又召苏峻率部勤王。这回,苏峻带着部队来了,因为他看到王敦不得人心,勤王有利可图。果然,王敦败亡后,苏峻因为立有战功,被提升为冠军将军、历阳内史,封邵陵县公。此时苏峻下有骁勇善战的万余兵土,且装备精良。东晋朝廷异常重视江北这支武装力量,希望他能够抵挡来自北方的威胁。谁知,随着实力不断壮大,苏峻变得狂做骄横起来,开始藐视朝廷,还招纳亡命之徒、隐匿罪犯和流亡人员来扩充势力,其心思不言而明。

庾亮对疆臣的不满情绪已有所察觉,但在他眼里,苏峻、祖约虽然地处要津但实力有限,尚不足为虑,陶侃非但手握重兵而且深孚众望(司马绍调走王舒,即任陶侃为荆州刺史。因陶侃过去讨伐杜弢有功,惠及百姓,荆州民众十分拥护),所以把防范的重点集中在西线,并委派温峤为江州刺史,都督江州诸军事,镇武昌。另外,为了加强建康以东的防务,庾亮将尚书仆射王舒外放为会稽内史,并在石头城修筑工事以防不测。面对太后临朝、政出舅族的现实,继任为丹阳尹的阮孚,敏锐地意识到潜在的危机。他认为庾亮在毫无威信的情况下采取强硬措施,必然会引发内乱,毅然要求外放为广州刺史以避祸。阮界当时也是一代名士,以好酒而闻名,其父阮成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随着庾亮的步步紧逼,南顿王司马宗被解除了兵权,他极度愤恨,决心废除朝政,重新执掌大权。而庾亮因为司马宗与苏峻关系密切而担心里应外合,也想置司马宗于死地。恰巧这时,御史中丞钟雅上书弹効司马宗企图谋反。庾亮立即命令右卫将军赵胤前去拿,司马宗领兵拒战,结果被赵胤杀掉,其宗族则被贬为底人,贬司马宗一家为马氏,司马宗的三个儿子司马绰、司马超、司马演都废为百姓。司马宗的亲信卞逃弃投靠苏峻,庾亮命令苏峻将其交给朝廷处理,但苏峻将卞藏匿起来,拒不交出。可见苏峻与朝廷的关系越来越远,其动向明眼人已能看出端倪。太宰司马羕也因此被贬为桂阳太守,以示惩罚。司马羕和司马宗的侄子汝南王司马祐,在事变前几天就去世了。受此事牵连,司马祐的儿子司马统也被废黜。

庾亮处置宗室的做法震惊了朝野。司马宗被杀、司马羕被贬,他欺年仅六岁的成帝司马什么也不懂,连个招呼也未打。司马衍好长时间没看到司马宗露面,有一天庾亮,那个白头老爷爷怎么不见了?庾亮就称南顿王司马宗已经因谋反被杀。于是司马行问道:“舅言人做便系之,人言舅做当如何?”庾亮听闻此言顿时惊恐失色,他领教了小皇帝的精明。一旁的庾太后拿一把牙尺,照着成帝的头打了一下,斥责道:“孩儿怎能如此说话?”司马衍不敢说了,只愣愣地看着庾太后和庾亮。

就在庾亮忙于巩固政权的同时,前线再次告急。前赵(3,刘曜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将领黄秀率部犯边,顺阳太守魏该仓皇退往襄阳,后赵将领石聪则对祖约镇守的寿春发起了进攻。祖约屡次上书朝廷,请求发兵相救,庾亮拒不出兵,结果敌军攻克阜陵(遗址在今安全椒县东南九公里的百子村),杀掠五千余人,直接威胁京域。就在朝廷惊恐万状之时,幸亏苏峻命令其部将韩晃果断出击,击退石聪,总算化解了燃眉之急。

张骏一代英主

然而,东晋再度爆发内乱,济岷太守刘闿等杀害下邳内史夏侯嘉并归顺了石勒。后赵将领石先后击溃河南太守王瞻以及彭域内史刘续,攻克邾城以及兰陵的石城(旧址今山东兰陵县新兴镇石域崮)。形势对东晋越发不利。面对后赵的咄咄攻势,东晋朝廷不是调整兵力部署,选任善战将帅,巩固边防御敌,而是异想天开地开凿涂塘,让河水泛滥来抵御胡人。驻守在寿春的祖约听到这消息,悲从心起,感到绝望,因为他的防地在河北面,这显然是置他于不顾。

他感觉自己被朝廷抛弃了,自然与苏峻结成了同盟。327年,东晋朱提(今云南昭通市)太守杨述与成汉将罗桓战于台登,兵败身亡。这次战役虽然规模不大,却从一个侧面说明东晋无论在北线主战场还是局部相对平稳的西线,对外的战斗力都十分薄弱。就在东晋内外交困之时,兴许是“天不灭曹”,前赵刘曜为扩展势力,派武卫将军刘朗率领三万骑兵袭击仇池(山名,本名仇夷山,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境内)国,结果未能攻破左贤王杨难敌(白马氏人)的防线,只得劫掠了三千余户班师回国。杨难敌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盘踞凉州的张。张骏是西晋时凉州刺史张轨的孙子。

张轨(3农历五月病逝)临终时给凉州的文武部曲留下遗言:“文武将佐,务安百姓,上思报国,下以宁家。”张轨去世时的官爵是太尉、凉州牧、西平都公。州郡官职照例是不世袭的,但爵位可以继承。地方人士公推他的儿子张寔代理其父职务。当时西晋已名存实亡,朝不保夕,所以朝廷也就顺水推舟,送个人情,很快正式任命张寔为凉州刺史。当时有些人认为,张氏父子经略凉州已久,想趁乱劝张寔称帝,并献了一颗玉玺(伪称传国玉)。众官向张寔祝贺。他不仅拒绝受贺,还把玉氧送到京师。他的举动让晋愍帝大为感动,觉得张氏父子真是公忠体国的朝廷忠良。晋愿帝在投降之前派人送了一封诏书到凉州,叮嘱张寔要拥护琅琊王司马睿(此时司马睿已经在建康站稳了脚跟)。

晋愍帝遇害后,张寔不仅发布檄文,号召天下致推崇晋王做皇帝,还派使者过江劝进。张寔拥戴东晋,接受东晋王朝的册封,却不用东晋年号,继续使用先皇愍帝的建兴年号,以示对愍帝的思念3,张寔被自己帐下的阎涉等人谋害,因儿子张骏年纪尚幼,其弟张茂继位。九年之后,张茂病近,去世之前把政权还给侄儿张骏。张骏也是一代英主,史称“积贤君”。

这个与东晋若即若离的地方割据政权,史称“前凉”。张骏获悉前赵在东线战场失利的消息,复自己东晋大将军的封号,派武威太守实涛、金城太守张间、武兴太守辛岩、扬烈将军宋辑等,率领数万大军会同韩璞进攻秦州(今甘肃云水市)诸郡,这次战役几乎出动了陕西集团的全部主力。

前赵南阳王刘胤从容布置反击,集中主力驻屯狄道(今甘肃省临兆县),迫使枹罕(今甘肃临夏)护军辛晏向凉州告急。于是张骏调韩璞、辛岩率部驰援。辛岩本想倚仗人多势众,速战速决,宿将韩璞老成持重,认为前赵的主战场是东线的石勒(此时刘曜正和石勒互相攻击),刘胤绝对禁不住打持久战,于是双方就在洮水两岸形成对時之势。相持了七十余日后,虽然韩璞占有地利之便,但是由于兵力庞大,军粮消耗比刘胤还要多,只好派辛岩督运粮食于金城(今甘兰州西北)。

刘胤的实际情况比韩璞估计的还要严重,他非但因军粮匮乏难以持久,而且兵力严重不足,根本无法作战。但是韩璞分兵运粮的举动被刘胤抓住了战机。他亲自率领三千精兵在沃干岭设伏并击溃了辛岩的运粮队,随后挥师进韩璞大营。韩璞的士兵由于军粮被劫而土气低落、顿时溃不成军。刘胤乘势渡过黄河并攻占了令居,斩两万人,随后攻占武成(河西走廊上的名城)。

结语

张间、辛岩率领数万士兵投降了后赵。河西张骏集团可谓遭到空前的重创,黄河以南的土丧失殆尽。西线的战争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其结果对前赵与后赵的战略走向密切相关,为了随时调集主力给对方致命一击,二赵不约而同地减轻了对东晋的军事压力,这在客观上为荀延残喘的东晋恢复生机、为野心勃勃的庾亮着手削藩创造了条件。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