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之学养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之学养

时间:2018-10-05 16:55:31

相关推荐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之学养

#文化#

语言文学是人类文明最具有生命力的历史存在,而文化是传承人类文明的媒介。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但它的深层潜藏着人们思想行为的价值观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审美趣味。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她在吸收新的社会实践智慧和外来智慧中不断地优化自己,但其核心部分总是带有尊严感和神圣感,并且顽强的显示着一个民族身份,具有各自民族身份证的性质。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关于学养,古人研究颇多。像《论语》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学者要孜孜以求,教者须倾囊相授,这是对学术的不懈追求。求学,只有做到不耻下问,才能从中学到很多我们平时学不到的东西。

韩愈《师说》中,是针对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和儒学道理无从讲明的教育情况,有为而作的一片议论文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本篇文章揭示了作为老师对于学生应该倾囊相授和作为一个老师的作用:传道、授业、解惑也,方是学养之初始。

韩愈《杂说四》中揭示才能之士之怀才不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所以,是伯乐,怎样才能相出千里马,这也是学养之始之一。而韩愈又一篇文章《进学解》揭示增进学业、品德的修养之法。采用问答,提出了治学之法:“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此进学见解,强调了主观努力的重要性,是对前人和作者本人关于治学、为人的经验总结。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学养,古人已经给我们提出了很多的方法和要求。不论什么时候,治学和修身是一个知识分子必须做的事,当然现在也是如此。可见,古人对学养之重视。

治学,首先是要读书,多读书,读大家之书。多读书对我们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它可以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业务知识和综合知识,增进文学修养和综合修养,提高技能。这能使我们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和干的工作简洁准确、富有意境和精简干练。其次,是从现实生活中学习,即实践。陆游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实践对学养的重要性。最后,要有好的学养,还必须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痴心向学,对于学养要有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治学,在对学养的修炼中更上一层楼。

其实,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学养之说,都帮助我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论语》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学》中:“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劝学》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长歌行》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增广贤文》:“进德修业,要个木石念头,若稍涉矜夸,便趋欲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不论是用哪一种方式,都是人们对学术的一种追求,对学养的一种追求。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及的独特文学理论,其核心为境界说。他由文学而及人生,谓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众里寻他千百度,募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我们治学,也有此三境界,方为学养之境界。

治学,是一辈子的事。古人云:学到老,活到老。人生在世,不论何时,不论何地,我们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象今天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潮流中拥有一席之地。所以,对于学养,是一辈子的事,我们要学会学习,时时学,事事学,在现实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论语》中:“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说,早晨明白了“道”的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这里的“夕死可矣”并非必死,而是说只要能“闻道”,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即使是生命也在所不惜,可见孔夫子对真理的求知欲是他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追求。我们也一样,只有这样对知识孜孜以求,方为学养之境界。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光辉历史,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坚实的精神资源。一个民族如果不知道发扬自身固有的文化优势和精神资源,就有可能失去已有的自尊与自爱,失去原本固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优良传统是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所以,以治学为境界,努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方为学养之境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