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卢恩俊文化随笔:年年高

卢恩俊文化随笔:年年高

时间:2022-03-25 23:30:27

相关推荐

卢恩俊文化随笔:年年高

节气之书翻到最后一页,就见“寒冷而热,农闲而忙”的大寒一章了。有句老话叫“小寒大寒,杀猪过年”。在旧时,一进腊月门,便开始进入忙年的“热”状态了。即便是现在的农村,人们也是过了小年(祭灶节)就忙大年(春节),热火朝天的为“年”而忙了。

忙什么?因为过年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件大事情,家家户户都要忙除旧布新,忙置办年货,忙“蒸粧”,忙炸货,忙包饺子……家家户户都用富足、祥和、喜气来迎接 “年”的来临。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忙年最热气腾腾的场面是“蒸粧”。“蒸粧”就是一笼接一笼的蒸馒头、蒸菜馍馍、蒸饺、蒸年糕等,为过年期间备足食品。在北方我的老家,这些蒸粧食品,一直要吃出正月十五,有的人家直到二月二还存有年糕过节食用。那时,村里人家扫过尘、祭了灶,备足年货,就男女老少齐上阵,开始忙“蒸粧”了。而蒸年糕算是“蒸粧”的压轴好戏,也是大寒里一幕幕最“热”最忙的镜头。家乡人喜食黄面做成的红枣年糕或黄面枣窝窝。黄面是家乡特产粘黍子加工而成的。蒸年糕是很费事的活儿,没有机械化之前,黍子是用镰刀一镰一镰割回来的,黍粒是用牛拉碌碡一碌碡一碌碡滾轧出来的,黄面是人推石碾碾米磨面一圈一圈转出来的,当然要做成年糕还要经过和面(掺杂一定比例的玉米面)、发酵、醒面、制作、入笼、上灶等直至出笼,一道道繁杂的程序。年糕蒸熟后,黄灿灿的,软糯糯的,又粘又甜,是大人孩子都爱吃的美食。

年糕可不光是人们爱吃的美食,更是中国农历年的应节食俗。据记载年糕最早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奉祖先所用,后来成为春节应景食品。明崇祯年间《帝京景物略》中曾记载了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黏黏糕”谐音而来,吃年糕寓意生活“年年高”。民谚有“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之说。年糕,又黏又甜。人们借“黏”之意,期盼“留住”甜甜蜜蜜的好日子,借“糕”之音,希望步步登高发财交好运。清顾禄顾《清嘉录》卷十二记载比较详细,由黍粉和糖做成名曰“年糕”,色有红黄白之分,形有“方头糕”“条头糕”“条半糕”“糕元宝”等。人们还用年糕印板压成“五福”“六宝”“金钱”“如意”等形状,用于除夕供奉祖先、亲戚朋友间的赠答。正如古人诗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藉以祈岁谂。”年糕成色上的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对此前人亦有诗喻:“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如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自古至今,年糕就是这样代表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而渐成风俗的。至明清时代,年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美食小吃,并有南北风味之别。在制作原料上,南方以糯米为主,北方则为黏黍。做法和风味上,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和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

关于春节年糕的由来,比较普遍的传说有两个。一个说是在远古人们为躲避一种叫作年的怪兽下山祸害,家家在门外摆放专门应对年的食物,以保平安度过年复一年的“年”关,这种避兽害的方法传了下来。因为喂“年”度关的食物条块是高氏所制,人们把“年”与“高”连在一起,就称为年糕(谐音)了。另一个说法是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伍子胥用糯米粉砖屯粮防饥造城墙,使战乱的士兵和百姓度过饥荒,保家卫国打了胜仗。从此以后人们年夜饭做年糕用来纪念伍子胥的功绩,同时预防荒年灾月的不时之需。因为这种砖形糯米粉糕是在过年时制作的,人们便把它叫作“年糕”。

由于年糕口感好,寓意也好,历代传承,自然就由过年应景食品延伸到过节、结婚、生子、祝寿等诸项喜庆活动中,借“黏黏糕”谐音,以示官位年年高升、子孙年年高长、老人年年高寿、阖家年年高福……随之,年糕之美名流传于世,驰誉南洋、欧美不衰,由年节必备食品成为随时可用的吉祥食品了。

(发表于《光明日报》光明文化周末-01月13日,此文入选部分省市语文试卷或模拟试卷)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