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诗人在人生不得意之时 徜徉于山水之中 领略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

诗人在人生不得意之时 徜徉于山水之中 领略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

时间:2020-11-13 05:38:24

相关推荐

诗人在人生不得意之时 徜徉于山水之中 领略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

本文乃“花叶不相见生生错”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渡浙江问舟中人孟浩然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浙江,又名钱塘江,江口呈喇叭形,海潮倒灌,形成举世闻名的钱塘潮。这首诗是在孟浩然数度出入于张说幕中,却久不得用之后,离开京洛前往江浙地区漫游时所作,时间大约在开元十三年(725)左右。全诗的构思紧密绾合诗题,四句诗中有承有转最后归结于一个“问”字上,将诗人对越山、越地的急切期盼之情表现得传神生动,难怪唐代诗论家皎然在《诗式》中对本诗最后一句有这样的评价:“做题中‘问’字,不著痕迹,但写出神理。”这正集中体现了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歌悠然淡远的风格特点,初读似常语,其味淡如水,而回味之后便觉其味弥长,其神甚远。

诗人在人生不得意的时候离开京洛,一路上沿着汴河、大运河,经过广陵(今扬州)渡过长江来到杭州,现在再要渡过钱塘江前往越州(今浙江绍兴)。这一次的旅行,诗人更多的是带着一种散心遣怀的情绪而徜徉于山水之中的,人在观看了气势磅礴的钱塘江潮之后就留下了这样的诗句:“今日观溟涨,垂纶学钓鳖”。(《与杭州薛司户登樟亭楼作》)诗歌由“江”字而起,诗人行进在钱塘江的时候正好是“潮落”之时,因为刚刚“潮上江面上“未有风”,所以水波不兴,江面就显得平静如镜。七言诗的节奏一般都是二、二、三诗人在“潮落”“江平”“未有风”的排比与铺陈之中,无不隐隐流露出久受风浪阻滞之后的一种喜悦之情。

诗人本欲渡过钱塘江前往越州,忽然遇到了汹涌的江潮所有的行船只得停航,静静等待“潮落”“江平”“未有风”时刻的到来,就在一切回归平静之后,又可以登上前行的航程,诗人兴奋得连呼“潮落”“江平”“未有风”。激动兴奋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诗人对越山、越地的急切期待之情。这无不是为诗歌最后归结处的一个“问”字在作铺垫和伏笔。诗歌的第二句写自己与“君”共济一叶扁舟。所谓的“君”就是指行船的舟子船夫。他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不但谙熟水性和行船技术,更知道当地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诗人强烈的好奇心和无限的期待,促使他向舟子问长问短打听这打听那,一路之上都充满了新奇和欣喜。

在与他的交谈中,两人似乎已经是熟识多年的旧交了,诗人在诗中径直称舟子为“君”,舟子也直呼诗人为“君”,二人共济一船,其乐融融。诗歌的字里行间充盈着诗人的兴奋和期待,也自然地流露出诗人对此间淳厚朴实的民风人情的欣羡。平和冲淡的文字之中,绝不缺乏激越、真实的情感表现。诗歌最后两句之中有两处特别值得我们在欣赏的时候注意,其中的诗味无穷,实在不能忽视。一是“引领望天末”,“引领望”完全可以将这一刹那摄入画境或照片之中,成为一个经典的永恒,这静态的一刻就足以传神。

这正是钱锺书先生在《读(拉奥孔》》一文中所说的“富于包孕的片刻”,诗歌中由“引领望天末”一句展现的表情,生发出许多的情韵与内涵,达到言约意远的艺术境界。另一是“何处”这一发问,这一问似乎只有“何处”,但透过文本,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体察到诗人的不断询问,这其中还应该包含着“何时”这一问。“何时”“何处”,不断地询问,岂不暗中潜藏着诗人对浙江一路山水的欣悦之情?这正是“人在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也!孟浩然的诗歌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蕴藉深微,味之不尽。

宋人严羽以禅论诗,在其所著《沧浪诗话·诗辨》中说孟浩然的诗“一味妙悟而已”。读了本诗之后,更加深了我们对前人这些评语的理解,也更加深了对孟浩然诗歌的理解。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