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艰难时世的平民生存史诗

艰难时世的平民生存史诗

时间:2018-10-30 16:06:25

相关推荐

艰难时世的平民生存史诗

艰难时世的平民生存史诗

文/唐庶民

余华先生的《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精彩之作。这部作品好像写于作者的另一代表作《活着》之后,但我却是读《许三观卖血记》在前,读《活着》在后,而且感觉《许三观卖血记》要比《活着》更精炼,更简洁,更给人坚强向上的力量。比《活着》要写得精彩。这部小说荣获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并入选韩国《中央日报》100部必读书,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以此为证,可见其佳。

《许三观卖血记》记录了贫苦平民三观面对生活的苦艰,艰韧以恒,不懈迎战,以卖血工具对抗艰难时世的悲苦而幸福的历程。主人公许三观一生用卖过十次血对抗生活的经历。书写了一部于艰难困苦中坚韧不屈的生命史诗。

《许三观卖血记》讲述许三观这个丝厂送茧工在生活艰困难苦的年代一次次卖血求生的故事。

他第一次卖血是出于好奇,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体结实,他是跟在别人身后去的。卖血之前喝了八碗水,膀胱都要爆炸了,他们的说法是水会稀释血的浓度,抽出来的血就不会那么浓。卖血之后去“胜利饭店”吃一顿,大声喊叫“要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要温一温!”很自豪很得意很享受。

第二次卖血是为偿还方石匠儿子的医疗费。第—次卖血后,许三观如愿娶了媳妇——跟本城“油条西施”许玉兰结了婚。五年许玉兰一连生了三个儿子,这段时眼看着许三观就要过上幸福的日子了,偏偏大儿子一乐却给他闯了祸,砸破了石铁匠儿子的头。许三观只好卖血还了方铁匠家的钱。

第三次卖血是因为他一直暗中喜欢的女工林芬芳踩上西瓜皮摔断了右脚,他趁虚而入,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为了报答她的好心,让她吃到“肉骨头炖黄豆”,早日痊愈,结果他的小聪明被妻子识破受了惩罚。哈哈哈!

第四次卖血是1958年的“大跃进”、大炼钢和大食堂之后,全民大饥荒,无论他老婆许玉兰怎样精打细算也不能填饱一家人的肚子,他的“嘴巴牙祭”也无济于事,在一家人喝了57天玉米粥之后,又找到了李血头。许三观决定用卖血的35块钱带大家去饭店吃一顿面条。先四人去吃了面条,又给大“儿子”吃了一碗面条。从此一乐就是他的亲儿子了。我读到这里我被感动了:许三观是个善良的人啊!

第五次卖血是因为下乡当知青的一乐生病了。大儿子从乡下回来探亲,临走时许三观去卖了一次血,把30块钱给了一乐,让他在乡下买点好吃的,逢年过节的时候给队长送点东西,希望能早点安排回城工作。可怜天下父母心——而一乐并不是许三观的亲儿子!我再一次被感动。

第六次卖血是在刚送走一乐后,二乐所在生产队的队长又来了,说晚上在许三观家吃饭,可是家里什么都没有,没钱买菜,没钱买肉,也没有钱买酒,没办法的办法——这时候许玉兰就只能许三观去医院卖血。许三观第六次去医院卖血的时候,医院是坚决不收的,因为卖血至少要间隔三个月,医院的血头坚决不让许三观再次卖血的,因为会没命的。这时候正好遇见根龙,根龙给医院的李血头带了个老母鸡,所以血头就看在根龙的面子上让许三观卖血了。生活真难啊!人生啊难呐!活着就是英雄!

而更不幸的事又降临到许三观头上——一乐得了肝病,在紧要关头,许三观只好卖血了。他开始用自己的血,自己的命,死死地支撑着这个家庭。为了救一乐许三观竟又踏上了苦难危险的卖血之旅。他一边让许玉兰护送一乐去上海,一边找到李血头。可李血头不再理他,他只好拼死一搏,设计好旅行路线,在六个地方上岸,“一路卖着血去上海”——在林浦第七次卖血。在百里第八次卖血。在松林第九次卖血。这次是冒了生命危险卖血。抽了四百毫升血倒在抽血室,又被输入七百毫升的血救回了命。许三观大叫:抽了我四百毫升又给我输了七百毫升,我自已又回到我身上,我不要别人的三百毫升……这一路卖血几乎要了许三观的命。但他还是又去黄店第十次卖血。这次卖血许三观带着刚认识的来喜和来顺一起,三个人卖完血后,去吃了炒猪肝喝黄酒!

之后,在长宁他第十一次卖血。许三观在长宁卖了400毫升的血,然后就去了上海医院,找许玉兰母子。

《许三观卖血记》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小说讲述了40年里,许三观靠着卖血度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恶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这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想当年,每次家里遇到灾祸,他都是靠卖血渡过去的。许三观是硬汉,是好汉,是好丈夫,是好父亲,是真英雄!结尾处,许三观老了,他想再次卖血,这次不是为了钱,可年轻的血头却告诉他,他的血只配当油漆,像猪血一样。回顾往事,他伤心得直流泪。哈哈哈,其实这是好事啊!终于不再去卖命了!

小说前半篇侧重写许三观自私、无情,有点流氓气,后半篇更侧重写许三观善良,富有父爱之心。整篇在写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状况,读来很感亲切醇厚善良优久。

许三观是小说的主人公,他不是通常的世人,而是违反那么一点人之常情的世人。许三观卖血喂养的是老婆和别人的儿子。就是那么一点不循常情,使他成了英雄。像他这样一个俗世中人,纲常伦理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但他却背离了这个常理。一个小人物的善良、热心、狡猾、盲目乐观、自我满足等种种性格体现在他的身上,许三观有着浓厚的喜剧色彩。

许玉兰是许三观的妻子,在余华小说中,她是一位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女性的形象,具有民间女性的特有的性格,面对生活的苦难,她表现出了坚韧跟顽强。在跟许三观结婚前,许玉兰是一个人称“油条西施”的卖油条的女性。婚前,她用为数不多的衣服能搭配出迷人的效果。结婚后更加显现出她的精明她的能干。许家日子井井有条,床下贮存省吃俭用存下的两缸米。这就是一个女人能干的种种能力。她看似有点“傻”兮兮的——撒泼大声喊叫,坐到外门槛喊得丑事众人皆知,但她并不是摔盆砸碗,而是坐在自家门槛上号啕大哭,用哭来表达生活的不幸与她内心的哀愁,哭过之后她也不会自甘堕落而是选择坚强的去面对。

《许三观卖血记》创建了一个日常的“民间”:民间温情、民间人性、民间伦理、民间生活细节和民间人生状态。小说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是以民间的日常生活画面作为小说主体,民间的混沌、民间的朴素、民间的粗糙甚至民间的狡猾呈现出它原始的生机与魅力。作者没有抛洒高高在上的怜悯,也没有炫示知识分子那种自以为是的是非评判和人生指点,弥漫全小说空间的只有那种源自民间的人道主义的情怀和人生及现实的理解。作者以苦难为主题为我们展示了生存的真实与残酷。我们在这里看到了生命的坚强,看到了艰难中的幸福,我们听到了艰难时世中的生命的歌声!

我们再来欣赏小说的六大艺术亮点吧——

特点亦亮点之一:干净简练精确的叙述。

余华采用了淡化历史,细写生活的顺时叙事策略。略写了历史,但是历史却在时间的推进中影响着许三观的生活。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革”,以及知青下乡等等,无不影响到许三观的日常生活。小说大开大合,又取舍自如,顺时推进。借平凡的世界平民的生活展示大历史的悲剧和喜剧,展示小民生存的艰辛和小艰辛中的幸福。

许三观的生活。历经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革”,以及知青下乡等等,无不闪动着时代的影子。小说省去了倒叙插叙分叙平叙等众多叙述方式,省去了历史和时代的解说,更不去议论解说感叹时代,只有极朴素的人物的话说和凡人琐事,在极简洁的说和做中,借凡人日常话语让我们看到当年历史的艰难和巨轮的沉重。听听,下面就是作者藉以推动情节展示生活的人物语言——

……许三观对许玉兰说:“今年是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大跃进,大炼钢能人……我爷爷、我四叔他们村里的田地都收回去……”……许三观对许玉兰说:“城里的食堂全关门了,好日子就这么过去了,从今以后谁也不来管我们吃什么了……”……许三观对许玉兰说:“你想想,先是家里的锅和碗,米和油盐酱醋什么的被收去,家里灶也被他们砸了,原以为那几个大食堂能让我们吃上一辈子,没想到……吃了一年,一年以后又要吃自己了,重新起个灶要花钱,重新买锅碗瓢盆要花钱,重新买米和油盐酱醋也要花钱……”……许玉兰说:“床底下还有两缸米……”

极明确,极朴实,这里的人物语言内容鲜明,还有近于病态的夸张和重复。给人印象极深刻,却令人受用,如嚼肉干,香而耐嚼,且愈嚼愈香……

特点亦亮点之二:情节和话语不停的重复令人印象深刻。

重复叙述。在余华的眼里,苦难与重复是孪生的,《活着》的苦难是以“死亡”的形式重复出现,《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是以“卖血”的形式重复出现。许三观卖血故事的反复出现,没有让人觉得冗繁,反而让人觉得简洁生动。余华的重复叙述,是文字上变化不大,而意义一次比一次深刻,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四十年里经历了相同而又不同的一次次卖血,这些相同或相似卖血的重复,把许三观们的底层生活镂刻得纤毫毕现。一次一次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余华的重复叙述是化繁为简,恰到好处,成为描写人物的传神之笔,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比如第二十三章写许玉兰劝说许三观让一乐去为他亲爹何小勇喊魂,不厌其烦地重复何小勇女人求情的叙述,许玉兰现在的洋洋得意与当初对何小勇女人低三下四的求情形成鲜明的对照,许三观后来终于劝说一乐去给他亲爹喊魂,叙述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形成了富于戏剧性的叙述节奏。

请看小说的精彩重复——

选段一:阿方对跑堂的喊道:“一盘猪肝,二两黄酒给我温一温。”根龙也喊道:“一盘猪肝,二两黄酒,我的黄酒也要温一温。”选段二:许三观也学他们的样子手拍桌子喊道:“一盘猪肝,二两黄酒,黄酒……温一温。”许三观看三乐走过来就说:“三乐你走开,你会掉进井里去的。”许三观经常对三乐说:“三乐你走开。”许玉兰经常对三乐说:“三乐你走开……”一乐二乐也说:“三乐你走开……”

余华的重复叙述,是文字上变化不大,而意义一次比一次深刻,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四十年里经历了相同而又不同的一次次卖血,这些相同或相似卖血的重复,把许三观们的底层生活清晰地镂刻出来,其生命的价值,生存的意义一次一次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余华的重复叙述是化繁为简,恰到好处,成为描写人物的传神之笔,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特点亦亮点之三——大水漫流式的对话叙述。

与一般小说不同,《许三观卖血记》中70%是对话。许三观的故事绝少背景、场景、人物内心描写,基本上完全由对话组成、展开。在占文本80%以上的对话中,更大量的是以第一人称直接引语的人物语言。人物的对话是静态的,是对场景的描摹、对人物性格的展现。

首先是以渲染、无议论、无感慨的纯客观冷静的叙事贯串始终,只在很少的地方运用了描写的方法。比如许三观六十岁卖血被拒绝后流下了眼泪:“他的泪水在他脸上纵横交错地流,就像雨水打在窗玻璃上,就像裂缝爬上了快要破碎的碗,就像蓬勃生长出去的树枝,就像渠水流进了田地,就像街道布满了城镇,泪水在他脸上织成了一张网。”一连串的五个比喻句看来常,并无文采,却切合人物的文化水平和性格特点。叙述者站在中立状态,进行包孕着温情与人道精神的客观描写,显示出对于民间生活状况的亲切关怀。

特点亦亮点之四:寓言立意把平凡琐碎的生活写成寓言。

我喜欢寓言式小说,喜欢在平淡生活显示哲理彰显精神给人启迪。比如《尘埃落定》借“傻子”的经历揭开智慧的真谛。比如《白鲸》借老船长的复仇沉没于大海旋涡警示人类的形聪而实蠢的局限。比如《老人与海》借桑地亚哥与大海搏斗的英勇无畏来放大人类的可敬又可怜。《许三观卖血记》这部小说确实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寓言,它赋予苦难生活以崇高的诗意,于平凡琐碎之中见深刻的哲理,于迷茫无趣之中宣示韧性的可歌可泣。

许三观的命运艰苦卓绝,重叠相加,说个媳妇竟让别人抢占了第一次,生个大儿竟长得像别人,生活没保证没尊严,被凌辱被损害,绝境般的环境,举目茫然的生活路,他是被凌辱被损害的一类人的代表,他是遍饮生活之苦水而更能吃苦耐劳的芸豆众生的典型,他是面对千般困苦仍能承受幸福的人类。他张开双臂将这一切拥抱在怀中,挺直腰板担在肩上,将种种不顺心的事全承揽过来,然后带领多苦多难的子儿女去英勇地生活——而且每次卖血不忘“要一盘猪肝!二两黄酒黄酒!黄酒要温一温!”

走过风和雨,能够见晴天吗?不知道,管它呢!这就是万分可怜又可爱的许三观。作者通过这部小说寓言式启示人类:生活有浓浓的苦酒,但苦酒中有浓浓的热情燃烧。生活中有弥天的阴风冷雨,但就是在这阴风冷雨中绽放了漫山野花……

特点亦亮点之五:用刻意的夸张性表现人和世界的幽默和本真。

小说中夸张笔法乍看似失实却更见真实。我看了几部余华作品,每每见他掏出夸张的拿手本领就兴奋,作者用夸张的语调夸张的表情夸张的重复,并不新鲜活泼,却给了我最深感受最好最痛苦又最满意的感受。

一般而言,写实的作品不太适用夸张手法,因为那样容易因漫画化而失真,进而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敬重。但我却在余华的“苦难的历程”式作品《许三观卖血记》中因其夸张而更见识了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苦味。爷爷置许三观的提醒于不顾而一而再再夸而三地喊“儿啊”是夸张但另有生活滋味;许玉兰一次次坐到外门槛上一遍遍的号啕“我前世造了什么孽呀前世造了什幺孽啊?我一没守寡二没改嫁三没偷汉”是夸张,却痛苦倾诉世间的不幸。许三观的一声声重复话似是病态,却更显示出生活的无聊又无奈——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其实无奈就是生活的本质特点,无奈就是有余,写现实的小说也可以夸而张大之,也许因为夸张让读者更惬意地看见了真实,感到了真情,悟到了真意。所以雨果小说中冉阿让一夜头飞白雪,爱丝美拉达与卡西莫多的分开即化粉尘的夸张成为不朽,所以吴敬梓的胡屠户的手指颤抖和严监生手指的不屈成为经典。朋友,写作中请试试夸张一下,谁知不会获得意外收效,没准还会成为标本呢?

特点亦亮色之六:头式特写放大细节给人留下鲜明印象。

小说中细节牵引下的叙述引人入胜。如小说中人物穿长风衣的高个何小勇去许玉兰敲门那个镜头;比如何小勇一次两次三次地将“油条西施压到墙上”;比如许玉兰坐大门口大喊大叫“我前世造了什幺孽啊?我一没守寡二没改嫁三没偷汉,可他们说我三个儿子两个爹……我可怎么办啊?这一乐越长越像他,就那么一次,我再也没答应,就那么一次,这一乐就越长越像他了……”的傻嫂镜头;比如许三观“什么?就就那么一次?你他妈的还坐到门槛喊什么呀”气极败坏的欲阻已迟的窘怒镜头。

再比如卖血过程中卖血后学着卖血客腔调后叫喊“要一盘猪肝二两黄酒,黄酒……温一温”的故作老手的牛逼镜头,又比如小说中许三观同一乐在一起艰难行路的感人镜头,以及许三观一家五口人从早躺到晚的镜头,还有许三观用语言给儿子做红牛老肉的镜头……这此镜头照亮了许三观的生活世界,照亮了苦难的时代现实,也照亮了小说的时空……

作者简介:唐庶民,大学中文,副教授,赤峰市翁牛特旗人,北方职业学校语文教师。

赤峰记忆——哈达街的青楼旧梦

踏歌而行——宋英达回忆录之一

孙国辉——旧事

唱得真好——内蒙古赤峰学院夏长青老师音乐作品《芦花》

牛赋 ——牛年赋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