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周总理遗体火化当天 八宝山百年老井干涸 一直没有解释

周总理遗体火化当天 八宝山百年老井干涸 一直没有解释

时间:2021-02-24 14:10:25

相关推荐

周总理遗体火化当天 八宝山百年老井干涸 一直没有解释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1月,周总理的遗体被送到八宝山火化。就在当天,八宝山附近出了一件怪事。迄今为止,依然没人能对此做出解释。

1976年1月8日,人民群众敬爱的周总理永远闭上了他的双眼。周总理的离开,是党和人民的重大损失,联合国甚至为他降下半旗,纪念他为世界和平事业所做的贡献。

在他的遗体被送往八宝山火化时,一件怪异无比的事情发生了。

对于这件怪事,人们做出了怎样的解释?总理的遗体火化,和此事又有怎样的关系?

八宝山的水井

八宝山一带,有一口被人们称为“老古董”的水井。相传,这口水井开凿于明朝年间,已有长达600多年的历史,见证着北京城的起起伏伏,见证着周遭的岁月变迁。

有人说:“这是我们的老祖宗给予后人们的馈赠,它能够庇佑后人,帮助大家免遭大旱苦难。”

明清两朝,自然灾害频发,北方地区的旱灾尤其严重。

天降大旱,老百姓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还未长成的庄稼几近枯萎,动物和人类都没有充足的水源。这一片北方大地,几乎要被太阳烤干。

在北京城,只有一个地方是世外桃源一般的存在,那里正是八宝山一带。

而庇佑着千家万户生活的存在,正是这口水井。

不管气候多么干旱,这口水井都有着源源不断的水源。人们能够获得正常的饮用水,甚至还能引水种地,确保农业收成。

在周围的百姓叫苦不迭之时,八宝山附近的村庄,始终一派祥和。

在村民们心中,这口水井宛如一片神泉,永远不会干涸,永无枯竭之日。它仿佛与天地同寿,如一个母亲一般,守候着这四方生灵。

新中国成立之后,八宝山被中央政府开发为了公墓。附近村民的生活,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

为了照顾群众的情绪,在八宝山工程正式动工之前,政府工作人员专门做过民间调研,收集大家的诉求,尽量满足群众的各项需求。

作为从战火中走出来的人民,八宝山的村民们对于国家开发公墓的工程大为支持,这里将要埋葬的是为革命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烈士和英雄,是大家永远怀念和崇拜的亲人。

他们没有理由阻止这项工程,更不可能提出过分的要求。他们有且只有一个诉求,那就是保留这口水井。从某种程度上说,水井已经成为了八宝山村民的精神承载。

政府自然会满足大家的诉求,而且还专门派出技术人员,在这里安装抽水泵,保证水井的水源流向,为民众的生活提供便利。

所有人都以为,这口水井会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永远充盈着源源不断的活水。

然而,1976年的特殊的一天,这口水井发生了奇事。

干枯的水井

当天,周总理的遗体将在八宝山火化;这一天,一位村民来到水井旁打水,他放下水桶,摇动抽水泵,却发现没有一滴水从井中流出。不管他怎么用力,水桶当中都空空如也。

他感到惊奇,伸出头往水井底看去。水井里面很黑,模模糊糊,看不分明。他只能凭感觉判断,似乎水井里的水位线正在明显的下降。

这口水井关乎着附近几个村庄村民们的用水,很快,一大群村民在旁边聚集起来。

人们议论纷纷,都在猜测水井内部的情况。有人往水井底部扔了一块石头,出乎意料的是,大家没有听见石头溅入水中的声音,反而听到了石头与坚硬物质的撞击声。

难道,这口水井已经彻底枯竭,再无一滴活水?

一位村民说:“咱们在这上面猜,也猜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下去,看个究竟。我把绳索绑在腰上,你们拉着我,我想去观察一下情况。”

他正准备行动,一个人却拉住了他的胳膊。此人正是附近的基层干部,李副主任。

他说:“刚才听到有人来汇报,我赶紧跑了过来。你不能随便下去,这太危险了。这样,你把绳子给我,我下去看看。”

他穿好装备,又拉了拉系在腰上的绳子,而后便顺着井壁小心翼翼地向下爬。爬到底部后,他打开随身携带的手电筒,看清了周围的环境。

原来在这水井底部,平铺着一片沙石。过去那清澈透亮的水流,早已经不知所踪。

这现象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就在昨天晚上,还有村民来到水井边打水。一夜之间,充盈的水井就变成了枯井,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

等到李副主任爬上来后,又有人说:“水井里没水,会不会是山上的泉眼堵住了?只要把泉眼疏通,水流自然可以顺着方向流到水井当中。”

这一猜测不无道理,工作人员立即行动,前往山上清理泉眼。

但令人意外的是,泉眼附近并没有任何异常,山上的泉水也同样清澈流动。不管怎么清理泉眼,水井内部都没有发生丝毫改变。

村民们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庇佑了八宝山附近村庄600多年的神泉,如今已经彻底枯竭。

但水井枯竭得毫无征兆,也正因没有征兆,人们才联想起了科学无法解释的一些问题。

村子里的一位老人,指着这口水井对大家说:“今天是周总理的遗体火化的日子。就在同一天,我们的水井枯竭了。这是老天爷也知道伟人离开,所以哭干了眼泪。”

此话一出,周遭的人被勾起了悲伤的情绪,纷纷抹起了眼泪。

老者所说的没错,在泉水干涸的同一天,人民群众伟大的领袖周总理,与他热爱的祖国和人民做了最后的告别。他的骨灰,将被撒入祖国的大江大河,与万千百姓同在。

这件事一时之间传为奇谈,人们口口相传,让这一说法的流传范围越来越广。

全国各地的民众得知此事,纷纷对老人的言论表示赞同。天降异象,哀痛于伟人的离开,这样的事件在历史当中也有过记载。

周总理如此伟大,如此亲和,如此不凡。面对他的离去,连老天爷都要扼腕叹息,似乎也不为过。

村子里的老一辈,将这个故事讲给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年轻人们对此现象做出了更为科学的解释。

有人认为,不必把水井枯竭这件事解释得如此玄幻,因为这只是自然界的常见现象。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内政治环境愈发稳定,经济建设也在同步恢复。全国各地,人口数量都有着明显提升。八宝山附近的村庄,也迎来了人口增长的黄金时期。

人口数量上涨,人们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自然也会增加。不管是生活用水还是农业生产用水,都是对水资源的消耗。

久而久之,这口水井自然会面临枯竭问题。

只是枯竭的时间很巧,恰好碰上了周总理遗体火化那一天。也正因如此,人民群众才会产生如此丰富的联想。

这一解释看似科学合理,但也有人做出反驳。

“如果因为用水过量而枯竭,那么这口水井应该早有征兆才是。它的水源会一点点减少,村民们打水会更加困难。

但实际上,在它彻底枯竭的前一天,附近的村民都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所谓的人口增长说法,根本解释不通。”反驳的人给出了这样的理由。

也有人认为,水井枯竭,和70年代锐减的降雨量有关。

在上世纪70年代,北方地区几次面临旱灾,降雨量的减少,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

众所周知,水井的出水量和地下水位直接相关。当地下水位低于水井底部之时,水井便会面临枯竭。

在北京降雨量急剧减少的情况下,八宝山附近的地下水位线会持续下降。与此同时,村民们的需求不会有丝毫减少。

降雨量和用水量之间,逐渐出现了失衡的情况。所以自然而然地,水井会枯竭,这是完全可以用气候知识和地理知识来解释的现象。

这个解释也不能让所有人都信服,有人反驳说,明清时期的几次旱灾,远比70年代的所谓旱灾更加严重。

可在那时,水井没有出现过变化。为何偏偏到了70年代,一口使用了600多年的水井,一夜之间突然枯竭,一滴水都不剩。

因此这部分人觉得,年轻人给出的科学解释,和这口井的“表现”并不相符,当然也就无法说服他们。

其实,他们如此较真,也许并不是真的在意水井干涸的原因,只是想要和总理的逝世联系起来,表达人们对敬爱的周总理无尽的哀思和怀念。

敬爱的周总理

周总理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可谓是大写的伟大、正派,是一个完美的人。

他是一位无可指摘的全才,在政治、军事、经济和外交领域,都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成就。他是和毛主席并肩作战的战友,一路走过几十年革命的风风雨雨,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

诸葛亮所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在周总理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新中国成立后,他一肩挑起一片空白的外交领域工作,亲自担任外交部长,出席全球重要外交场合,面向全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

1973年,周总理身患绝症,身体状况极差。医生劝他住院静养,可在一大堆工作面前,他却一直无法安心休息。只有工作,才能让他从无所适从的情绪中脱离出来。

这一年六月,周总理连轴转,频繁出席会议,亲自负责接待外宾,将近40个小时没有合眼。

白日里,他需要保持最好的状态,代表中国与其他国家政治领导者展开会谈。

晚上回家,他也需要研究各项文件资料,研究会谈国家的相关国情和现实情况,以便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保持最合适的态度。

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让周总理疲惫不堪。他强撑着身体,抓紧每一个夹缝中的时间,整理自己的仪容仪表。

在一次连续工作之后,秘书为他安排了会见外宾的日程。

他说:“我得先去洗手间洗把脸,刮个胡子,让自己精神一点。现在这样的状态,可不适合直接与外宾见面。”

他掐着时间走进洗手间,告诉自己还剩14分钟,抓紧每一分每一秒调整状态。进洗手间之前,他对秘书说,要在工作开始前五分钟提醒他。

秘书在门口左等右等,始终等不到周总理出来。倒计时五分钟开始,他走进洗手间,看见了眼前令他久久不能忘怀的一幕。

疲惫不堪的周总理,就那样靠在卫生间的墙壁上,闭上眼睛睡着了。他的眼下一片青黑,但身体却挺的笔直,好像还没从紧绷的状态中彻底放松。

看到此情此景,秘书竟然不忍心叫醒他。身为总理贴身的工作人员,没有人比他更清楚,总理究竟有多累。

可是没办法,总理接待的外宾马上便会到来,他不得不狠下心肠,叫醒总理。

秘书后来回忆起此事,说道:“当时周总理有一瞬间的迷茫,他看到我过来后,揉了揉自己的脸,马上恢复了清醒。说实话,那段时间,我们身边的这些工作人员都非常心疼他。”

可再心疼也无济于事,没有人能替代总理的位置,有些工作,还得依靠他亲自完成。

1994年,我国著名的军旅画家王吉松画出了一幅作品,《鞠躬尽瘁》。这幅作品描绘的,正是周总理在卫生间休息的场景。

少年时期的周总理曾立志“为天下之崛起而读书”,他用一生践行自己的理想,无悔自己的初心。他全部的心血,在我们这片中华大地上绽放,为人民带来了喜悦和温暖。

那一口突然枯竭的水井,那一个至今未得到解释的谜团,或许真的在冥冥之中,与总理的离开有关。

一个心怀大义、名垂千古之人,他的离去,怎能不让天地黯然失色,让人民念念不忘呢。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