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学者翁永曦:工作三年从科员直升副部级 90年代率先辞职下海经商

学者翁永曦:工作三年从科员直升副部级 90年代率先辞职下海经商

时间:2020-02-14 05:31:49

相关推荐

学者翁永曦:工作三年从科员直升副部级 90年代率先辞职下海经商

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兰台为大家介绍20世纪80年代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知识分子——翁永曦。

说他具有传奇色彩,是因为他的升迁创造了新中国的最快记录:他从普通的科员晋升为副部级领导干部只用了三年时间;同时,在20世纪90年代,他又主动离开公务员队伍,下海经商,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

01、

翁永曦,1947年出生。

翁永曦的父母都是国家干部,但是根据翁永曦自己说,他父亲一辈子就是一个副科级。

翁永曦虽然是“老三届”,但他确是工农兵学员,是被农村的乡亲们推荐上的大学。

也正因为他是被推荐上大学的,所以1976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就又回到了之前插队的生产队继续生产劳动。

1979年,全国开始“拨乱反正”,翁永曦这些“下乡大学生”也重新分配了工作,分配的原则是尽量“学以致用”。

于是翁永曦就离开了内蒙,到《中国农民报》担任记者。

翁永曦

翁永曦从《中国农民报》调到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正部级)任职非常具有传奇色彩。

当时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杜润生不仅兼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还分管《中国农民报》,因此《中国农民报》排版以及文章都需要杜润生过目。

当时还是普通记者的翁永曦按照《中国农民报》社长的指示把第二天报纸的社论送给杜润生过目,杜润生通过和翁永曦的交谈,认为翁永曦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在这次谈话之后一个星期,翁永曦就被调入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社长苗培时让我把第二天《农民报》的社论送到国家农委,请当时分管政策的副主任杜润生预先审查一下,以便第二天见报。我送去时,杜老正在伏案写东西,抬头看我,说没见过你啊。我说我是新分配到报社的。他问我原来在哪儿工作?我说原来在农村插队。他把笔放下,问我,多长时间?我说前后十个年头。他说时间不短,你有什么想法?我说农民太苦,农村太穷,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太大,国家农业政策应该建立在务农有利可图的基础上……一个礼拜以后,我接到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的调令,把我调到国家农业委员会政策研究室工作。

正如翁永曦自己回忆的那样,当时真的是“百废待兴”,国家到处都需要人才;只要是人才,很快就能脱颖而出。

就以翁永曦本人为例,当时他调入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时只是普通的科员,一个月的工资是46元,但是他却要为国家对农村的投资做规划和方案。

要知道当时国家准备拿出1500亿人民币投入农村,而这个规划和方案的主要负责人就是一个月只有46元工资的翁永曦。

1980年代北京

而更令翁永曦没有想到的是1982年,他被杜润生提拔为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副部级),只有35岁的他一跃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副部级干部。

翁永曦当时听到自己的任命,整个人都傻了,他表示自己的父亲工作了一辈子只是一个副科级,自己现在(1982年)只是一个普通的科员,却被提拔为副部级,说出来太骇人听闻了,所有人都会觉得太夸张。

我爹我妈1936年参加革命,到现在才是个局长,把我提到这一级,别说别人不服气,我爹我妈都会觉得很奇怪。

最后还是杜润生打消了翁永曦的顾虑,他告诉翁永曦,组织上任命他当这个副主任,是因为他确实胜任副主任,而让他当副主任,是为了让他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而不是当官老爷的。

这样,翁永曦才接受了任命,成为了当年最年轻的副部级干部。

不过,翁永曦成为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更像是有关方面的一种表态,表示会“不拘一格用人才”;翁永曦被任命为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没多久,他就到安徽凤阳县挂职当县长去了。

翁永曦不经意之间又创造了一个“第一”:级别最高的县长——副部级县长。

1980年代北京

02、

1990年,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撤销,人员分往5个部门,人最多的是农业部农研中心。

而翁永曦则出人意料的选择“下海”经商,这已经是翁永曦第三次创造“记录”了。

他成为“下海”的公务员中级别最高的人。

离开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之后,翁永曦先后担任了齐齐哈尔油田开发建设总公司、齐齐哈尔金同油田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科投资有限公司等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担任北京金同兴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投资有限公司、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公司股东。

虽然在商海颇有成就,但是每当记者采访翁永曦时,翁永曦谈论最多的还是当年他在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的日子。

可能在翁永曦的心中,不管他“下海”经商有多么成功,始终都没有他为了农民增收绞尽脑汁的日子更有意思。

事实上,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撤销后“下海”经商的不止翁永曦一个;比如他的同事戴小京也选择了“下海”。

1990年代的中国

戴小京现在是联办常务干事,财讯传媒集团总裁。

1992年以来联办陆续创办了《证券市场周刊》、《财经》等二十多本杂志。

和翁永曦一样,在戴小京看来,他人生中最有创造力,最有活力的日子永远是在农村政策研究室的日子。

用戴小京自己的话说,当时在研究室,每天上班都会很自然地 “关心起13亿人的事”。

现在回看过去,翁永曦确实非常有才,但是他能短短三年从普通的科员提升为副部级干部,更重要的还是“时代的红利”。

当时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而多年没有正规高考,使得整个社会在人才上出现了断档,即使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1982年才刚好大四。

翁永曦

翁永曦正好填补了这一人才空档期。

当然,翁永曦个人还是相当有才华的,说“才华横溢”也毫不过分,但是确实也正是这种人才的空窗期,使得翁永曦能更快更好的“脱颖而出”。

翁永曦大概可以归入“时势造英雄”的那一类杰出人才里去。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END

参考资料:

《九号院的年轻人》,林珊珊、杜强,海外网.8.27刊;

《追忆恩师杜润生》,翁永曦,《环球人物》11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