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奸臣 每人留下一个成语 至今广为流传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奸臣 每人留下一个成语 至今广为流传

时间:2020-04-17 17:24:30

相关推荐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奸臣 每人留下一个成语 至今广为流传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是臧克家在1949年写下的诗句,他用这样的诗句,去赞扬和讽刺那些时代中的一些为官者。

每个人生命的意义不在时间的长久,而在于他给历史或者人民创造了什么价值,而这就是生命的宽度。

是的,追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很多历史人物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人中有些人因为民请命,为官清廉为流芳百世,与其相对的则是一些奸官佞臣,他们留下的则是遗臭万年了。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就是古时候的三大奸臣,而他们所留给后世的是三个大家非常熟悉的成语,大家一起来看看成语背后的故事。

第一位:“司空见惯”的李绅

提起李绅,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的,《悯农》就是李绅的作品。

也许你会有疑问,为何一位如此体贴民心的诗人,却把他归结为奸臣呢?

这就得从他的为官仕途开始说起,因为李绅年幼丧父,所以小时候的他还是比较努力上进的。所以在学业上也是相当刻苦,所有的辛劳能换回好的成果,所以李绅在才学方面的造诣也是比常人突出的。

而《悯农》就是李绅面对盛夏时节,农民的挥汗如雨辛勤劳作的有感而发,他同情的农民可能在某一方面,想到了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和不容易。

而人的心境,会随着时间以及自己的见识变化而改变的。

学识上卓有成就的他,二十岁就已经高中进士,而后仕途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在晚年时期,最高峰曾经做到了宰相的位置!

而仕途上的升迁,让李绅安逸于当时的生活,站在权利的顶端他尽情地享受着权利带来的荣华富贵,至于年轻时对民众的同情早已挥之脑后。

在唐文宗时期,作为苏州刺史的刘禹锡曾被李绅邀请去赴宴,而在当时,李绅就已经高居在司空的官职上。

此次宴席上极尽奢侈的酒肉饭食,还有各种妖娆妩媚的歌妓,让种场面刘禹锡相当地惊讶。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这是刘禹锡在看到了李绅如此铺张浪费时,所留下的诗句。从这短短的两句诗中,我们能看到李绅的奢靡,也能看到刘禹锡的无奈与痛心。

为官不为民请命,反而沉醉与酒肉声色之上,李绅已经不再是之前写下《悯农》的李绅了。

这便是李绅的“司空见惯”,所以这个词最开始是用来讽刺的,而现在人们则用来形容比较常见的人物。

这还仅仅只是小部分的生活问题,而权利和地位带来的膨胀,在李绅这里不仅仅是生活铺张浪费,甚至还有些目中无人!

曾今历史上就有记载,李绅在自己年轻穷苦之时,经常到一位叫李元将家拜访,同时由于本身姓氏相同,所以李绅就经常称自己为“小侄”。

可是随着自己地位的提升,李绅早已得意忘形,哪里还能在别人面前低人一等?

所以后来,李元将本想李绅念着帮扶之情,彼此还能有所往来,可李绅竟然要求李元将以“孙”自居!忘恩负义,狂妄自大用来形容李绅当时的心气,一点也不为过!

权力和财富的膨胀往往很能考验人性,而人性又是脆弱的,很多时候经不住考验。

不忘初衷,方得始终。

所有人在成长的路上其实最难坚守的便是自己的初心,我们在很多诱惑下不断地做选择,时刻审问和敲打自己,自己最初的目标是什么,这样才不至于迷失自己的方向。

第二位:李林甫的“口腹蜜剑”

提起唐朝的宰相,还有一位不得不提,那就是玄宗时期的李林甫。李林甫的口碑差,有很大原因来自于他自己的心胸狭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品差。

都是唐朝的宰相,李林甫和李绅不一样,李林甫出生于唐朝宗室,依靠着自己强大的家族做背景,但却没有一点过人的才能。

才能不及别人,李林甫就在其他方面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

看似为人亲厚的李林甫给人一种非常“亲和”的感觉,总是能经营处一种“处处为你好”的假象,而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就是李林甫的手段。

“口有蜜、腹有剑”这句话就是形容李林甫的待人处事,毕竟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总是如此的轻飘,这种人通常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为采取一些非正当手段。

而李林甫就是这样,他为了巩固自己地位,主要做了两件事,其一就是每天去揣测唐玄宗的心思想法,而其二便是凭借自己能忽悠的口才去巴结武惠妃。

当时的兵部侍郎卢绚因为书生羊样貌,清秀俊朗,玄宗就提到卢绚有几番张九龄的模样。李林甫则因为这一番话就担心卢绚被玄宗重要,便设计给卢绚的儿子找来。

看似非常“体贴”地告诉卢绚的儿子,玄宗有意让他的父亲去边远的岭南去任职,如若敢抗旨,则会将以不尊皇命的理由处分,甚至是降官。

果然,卢绚的儿子回家中就将此事告诉父亲,两人一商量便主动请辞,愿意远离皇城,赴洛阳谋一职位。

玩弄手段,也就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这样的人其实才是最应该提防的。

类似的事情不是一件两件,他也曾经用同样的方法让严挺之不得重用。

当时严挺之身在外地为官,玄宗本想着给召回予以重任,当李林甫知道后便非常焦虑,便从中作梗,找来严挺之弟弟。

告诉他,严挺之长期在外不是办法,必须要想方法和玄宗见上一面,也许玄宗看见严挺之的满腹才学,和昔日之情,便会有提拔的想法。

而以什么理由呢?李林甫说到,就以身体不适,需要申请回京就医,只要想办法回京,见到玄宗,后面就顺利了。

当然严挺之一行人,开始并不知道玄宗有意重用。

严挺之弟弟非常感谢李林甫的“提携”之恩,便回去就照做了。

当然这一切正中了李林甫的圈套,他就顺着此次上书,便与玄宗说到,既然严挺之身体不适,并且确实已将年迈,想重要怕心有余力不足了,不如就给一个闲置,好让他也安享晚年。

如此表里不一的人,哪能与之为友?

在李林甫的计划下,很多人栽进了他挖好的坑里,也是因为这样,我们才知道在与人相处之时,一定要看清对方真实的目的和内心,像李林甫这种“口腹蜜剑”的人才是难防的小人。

而其实直到现在,也不缺乏这种玩弄心机之人,表面上老好人,背后却给你下绊子。可就算像李林甫这样如此工于心计,每日都要复杂的打量所有人心,就一定能事事如意、一切尽在掌握么?

答案是否定的,毕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李林甫在官场上因为相信了和他一样的“小人”安禄山杨国忠等人,所以在他刚死后,他就被以“图谋造反”等罪名被削去官职,就连他的家人和子孙都被流放。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也许就是李林甫作恶多端的下场。

第三位:赵高的“指鹿为马”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计划不拘一格降人才为朝廷重要,而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赵高生而逢时,走上了一条仕途之路。

由于赵高巧舌如簧,做事老练深得嬴政信任。通晓狱律法令的赵高,提升作为中车府令,为秦始皇的儿子胡亥传授书法和狱令,从这其中也能看出秦始皇不仅对赵高的学识非常赏识,同时能作为自己孩子的老师,也是对赵高相当认可了。

但赵高的野心之大,远远超过了秦始皇对他的估量,自从作为胡亥的老师之后,赵高便开始为自己谋划更大的权力,更高的地位。

秦始皇在最后一次巡游中,秦始皇自知自己命不久矣,便有意将扶苏立为继承者,并交付手中大权。

可错就错在,不该把如此重要之事交给赵高去做。

赵高心如明镜,如若将大权交给了与自己不亲近的扶苏,自己便失去有利的朝廷地位,反而是胡亥这个不知事的小儿容易控制,再加上自己是他的老师,自然自己的意见便对胡亥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于是赵高表面答应秦始皇,暗地里却以避免宫中众皇子争夺皇位,而导致朝廷动荡的理由说服李斯,将嬴政“命不久矣”的消息压住,而后的出行计划,饮食,生活一切如旧,除了嬴政身边非常亲近的服伺人员之外,其他人员对嬴政的死亡一无所知。

赵高偷偷地将真正的诏书,私藏并在时机成熟的时机找到胡亥,告诉了胡亥,自己已经将所有的一切谋划好了,就等着胡亥的一句肯定答复了。

胡亥本有所犹豫,但是在赵高的极力劝说下,也难以隐藏自己对统治者身份的欲望。

本深得嬴政信赖的李斯,自当愿意为嬴政尽犬马之劳,为朝廷未来出力。

可是却由于出生身份的低微,尽管他现在已经身居高官,并且声名威望在朝廷都甚是有影响力,可李斯还时常会患得患失,为自己的未来感到担忧。

赵高看到了李斯内心的痛点,便以假设扶苏登位,那么李斯在朝廷的地位,自然不及扶苏身边的蒙恬将军,到时候李斯是否得以重用便很难说了。

而如若胡亥在此事中逆风翻盘,自然不会忘记丞相的帮扶之情,以后在朝廷的地位自然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李斯想到这样的一个后果,便与赵高密谋,以“不忠不孝”的罪名,处死了扶苏和扶苏的得力大将蒙恬。而后,又将箭头指向了朝廷众多官员,其中也包括李斯。

在赵高的陷害下,李斯被处死,赵高也得偿心愿地当上了丞相。

对胡亥的操控,让赵高对权力的欲望越来越大,得意忘形的他,连胡亥也不放在眼里。

有一天赵高在朝贺之时,当着所有官员的面,牵来了一头鹿献给胡亥。可是他却指着笼中的鹿告诉胡亥,这是献给他的马。

胡亥虽然是没有什么主见和处理政务的能力,可是对于鹿和马还是有所了解,便打趣到:“丞相,这明明是一匹鹿,怎么你却说是马呢?”

赵高此时突然笑道:“这本来就是一匹马呀,不信您问问众大臣?”

当时在场的官员有的和赵高一样沆瀣一气,所以也自然地回应这是匹马。而有些人因为忌惮赵高的权力,便只能沉默不敢回应。

当然朝廷上也不缺乏敢否定赵高的大臣,可众大臣的百口不一,便让昏庸的胡亥不知所以,找到了太卜,而此时的太卜已经被赵高收买,以未虔诚斋戒而冲撞神灵,所以才会“认马为鹿”。

胡亥什么也不管了,在赵高的安排下,自己去斋戒了,而那些敢于说鹿的大臣,最终全在赵高的陷害下得了牢狱之灾。

这就是赵高以这样一出“指鹿为马”的闹剧来试探大臣的态度,好在整个朝廷经营出一张以他为大的朝廷局面。

这就是流传奸臣的三个成语,这成语的背后的故事,都在讲述着当一定时期一个人权力过于集中时候的得意忘形和内心的膨胀,而这种自我的迷失和对权力的贪恋,轻则导致部分的民不聊生,重则影响一个时代的倾覆衰亡。

由此可见,统治者对用人的判断不能因为才学的高浅,或者关系的亲疏去盲目信任,而是要多方面、多时段考核,调查民心民意等综合因素去考量,去委任。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

悠久的中华历史上还有很多这样的成语故事,他们都讲述了一些历史上的得与失,我们了解这些故事不仅能提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识辨能力,还对整个社会的治理起到很大的警示作用。

如今的国家,所有的机关单位的公职人员都以“为人民服务”的形象出现,同时公开的监督制度、举报渠道在多方面提醒了为官者自当做实事。

同时国家不断地完善权力的相互制衡,层层审核,拒绝出现“一言堂”的事件,并且加大加重对从政人员违法违纪的处理制度,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也让一些想为自己谋私利的人闻风丧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