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接种乙肝疫苗后哪些因素会影响疫苗预防的效果

接种乙肝疫苗后哪些因素会影响疫苗预防的效果

时间:2023-11-16 04:51:56

相关推荐

接种乙肝疫苗后哪些因素会影响疫苗预防的效果

(1)注射部位与方法:一般都采取上臂三角肌处注射,其结果明显优于臀部注射。臀部注射后约90%的药物都进入脂肪层,因为吸收缓慢易使疫苗变性失活。(2)接种间隔时间:目前都采用0~1~6间隔3针注射法,间

1接种乙肝疫苗后哪些因素会影响疫苗预防的效果?

(1)注射部位与方法:一般都采取上臂三角肌处注射,其结果明显优于臀部注射。臀部注射后约90%的药物都进入脂肪层,因为吸收缓慢易使疫苗变性失活。

(2)接种间隔时间:目前都采用0~1~6间隔3针注射法,间隔过短抗体效价维持不久,过长则浓度低。

(3)年龄因素:婴儿对疫苗产生抗体和保护效果的能力比成人强而迅速。年青人比老年人的接种效果好。

(4)性别因素:女性同剂量、相同条件接种疫苗后,乙肝表面抗体转阳率比男性要高。

(5)健康状况:有免疫缺陷的机体对乙肝疫苗的应答能力明显降低。

2丙肝比乙肝更容易发展为慢性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日前公布:据我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一般人群抗丙肝阳性率为3.2%,约有3800万人感染丙肝病毒。我国丙型肝炎新发病人数逐年上升。专家警告:丙肝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比乙肝更容易转化为慢性肝炎,感染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目前,大众对丙肝普遍缺乏重视。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发起的《丙型肝炎认知调查》结果显示:丙肝认知率低,仅有1%的人对丙肝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有正确的认识;检测率低下,仅有5%的被调查对象进行过丙肝抗体检测。导致丙肝认知率低下的几个主要原因是:丙肝起病隐匿,易被忽视;丙肝与乙肝的混淆;大众对疾病危险因素了解不够。

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传染病分会发布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丙型肝炎。但是,只要及早采取抗病毒治疗,清除或持续抑制体内的丙肝病毒,就可改善或减轻肝损害,阻止疾病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癌。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在美国和欧洲的丙肝治疗指南上,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取代了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成为丙肝治疗金标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指出,国内外临床试验表明,通过合适的抗病毒治疗,超过六成患者可以康复。

3乙肝与丙肝有何异同

1.感染传播方式相似,两者均主要经过血液或输血制品等方式传播。

2.临床表现相似,但丙型肝炎无症状及无黄疸病例较多,有些患者不易被发现,且肝功能检查常表现单项转氨酶升高,持续不降或反复波动。

3.均有向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发展的倾向,其发生率丙型比乙型肝炎更高,丙型肝炎发展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危险性更大。

4.由于传播途径相似,因此丙肝与乙肝可以重叠感染,且重叠感染较单个感染发生重症肝炎和病死率要高,表明丙肝与乙肝重叠感染可加剧肝脏的损害。

5.丙型肝炎也可能有性接触传播及母婴传播,但不如乙型肝炎发生率高。

4检测是有效预防丙肝的手段

丙型肝炎的症状不明显,不容易被发现,有的病人可能出现转氨酶升高,有的则根本没有症状,隐匿性相当强。雷副教授说,临床上发现有的病人会出现如乏力、吃东西想吐、夜游、肝区有隐痛等症状,但一般是典型病例才有,并且往往也是在肝已经进入硬化期才会出现,而对于不典型病例来说,基本上都无症状。目前丙肝尚未被列入常规体检,使很多丙肝病毒抗体阳性患者不能被筛选出来,这为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丙型肝炎带来了困难。

丙肝给人类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危害,在目前还没有疫苗的情况下,对病毒进行早期预防就显得相当重要。然而,大众对于丙肝认知的欠缺、患者缺乏明显的丙肝感染症状、在高危人群中早期发现丙肝患者的机制的缺乏,都形成了丙肝防治的巨大障碍。

在此特别提醒肝功异常者、转氨酶不明原因升高者、密切接触者中已经有明确的丙肝患者、长期血液透析或经常有某些医疗行为如输液打针而又不是在正规医院进行的等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应该去做丙肝检测。丙肝测定也很简单,主要是查丙肝抗体,如呈阳性,再进一步进行核酸检测(相当于病毒的基因检测)而最后确诊。

5α-干扰素可预防丙型肝炎患者发展产生肝细胞癌

α-干扰素(interferon-alpha)(Ⅰ)可以预防某些慢性活动性丙型肝炎和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发展产生肝细胞癌。

这项由大阪大学医学院进行的研究共收试了90例患者。这些患者随机接受24周的对症疗法或每周3次、每次6 MIU(Ⅰ)的治疗。(Ⅰ)组和对照组的平均随访期分别为92和82年。

对照组有73%的患者发展产生了肝细胞癌,而(Ⅰ)组中此类患者的比例仅27%。两组的死因模式相似,对照组和(Ⅰ)组各有5()8%和11%的患者死于随访期,并各有2例患者死于肝相关疾病。

大多数接受(Ⅰ)治疗患者都未能维持持续有效率。不过研究人员推断,因(Ⅰ)可“预防代偿性肝硬化恶化和抑制肝细胞癌发展,故能提高用药者的生存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