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糖友切莫小看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

糖友切莫小看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

时间:2020-04-13 21:36:22

相关推荐

糖友切莫小看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

近年来,世界各国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均有急剧增加的趋势,我国2型糖尿病也是如此。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杨文英教授指出,2002年2型糖尿病在中国18岁以上居民患病率大城市为6.0

1严控血糖可防治微血管病变

近年来,世界各国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均有急剧增加的趋势,我国2型糖尿病也是如此。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杨文英教授指出,2002年2型糖尿病在中国18岁以上居民患病率大城市为6.07%;近年来的粗算结果显示某些大城市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达到10%。同时,中国大城市2001年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直接医疗总费用为187.5亿元,占卫生总费用的3.94%。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严重的疾病,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将更有助于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包括心脏病发作、卒中、失明、肾衰和截肢。但是我国的糖尿病控制状况不容乐观,据我国的调查表明,仅有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

严格控制血糖需要规律和长期的监测此次ADA发布的一项包括11000例病人的大型长期研究(ADVANCE)中提出了严格控制血糖可以相对减少10%大血管和微血管联合终点事件,减少14%主要微血管事件,主要是相对降低了21%肾病风险。ADVANCE试验中国牵头人之一、解放军301医院内分泌专家潘长玉教授在会上特别指出,强化降糖的微血管获益对中国患者尤为重要。

对于糖尿病患者非常关心的血糖控制水平,杨文英教授指出,每一个糖尿病患者要努力通过合理生活方式和合理的用药,把血糖控制到一个理想的范围,这个范围是非常个体化的,你的理想范围,应该由医生根据你综合情况来做制定。

同时,潘长玉教授指出:把血糖控制越好,冒低血糖风险就越大,这是一条规律,因此我们希望病人能够多做一些血糖监测,防止低血糖的发生,使血糖控制安全达标。美国的糖尿病指南指出,患者一天至少有三次血糖测定,但是我们中国是做不到的,有经济和依从性等方面的原因,06年调查结果是一个月才测九次,只做到了十分之一。

潘长玉教授的建议是患者先可以测一些空腹血糖,如果空腹血糖比较正常,而糖化血红蛋白高,肯定是餐后血糖在起作用,这时再用有效试纸监测一下餐后血糖,希望病人能做到每天测一次血糖。对于糖化血红蛋白,1型糖尿病需要注射胰岛素,一年最好能测4次糖化血红蛋白,2型糖尿病患者最少一年测两次。

2餐后高血糖易导致大血管病变

■ 受访专家: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林少达

人们经常谈到餐后高血糖的危害性。其实,国际糖尿病联盟在制定的餐后高血糖指南的内容里面,就有关于二型糖尿病的餐后高血糖危害性的详细描述,比如,它列举了:大血管的病变,视网膜的病变,癌肿,还有老人认知功能缺陷等等。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林少达主任在接受访问时开门见山地说。糖尿病对大血管的危害,是糖尿病网友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那么,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究竟是怎么一种状况呢?

林少达主任表示: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而且是二型糖尿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最近有一个医学荟萃的报道说:与非糖尿病的患者相比,二型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和中风的相对危险性提高将近40%,应该说,这是非常非常高的一个数值。

林少达主任说,国际糖尿病联盟在餐后高血糖的《指南》里,对大血管并发症这个问题总共大概有38个前瞻性研究,但是最著名的,非常有典型性意义的研究有两个,一个是DECODE研究,一个是DECODA研究。

DECODE研究在欧洲有25364例病人,而且研究的时间是随访了7.3年,可以说周期很长。它主要是通过评估空腹的血糖,和做糖耐量试验OGTT两小时,结果呢,发现餐后两小时的血糖比空腹血糖能够更好地反映心血管疾病,还有全因死亡,它可以作为心血管疾病跟全因死亡的预测因子。当然啦,它反映的是欧洲人的情况。

由于欧洲人和中国人还有点不同,于是亚洲开展了一个叫做DECODA研究。这项研究有5个国家参加,包括了中国、日本、新加坡、印度跟印度尼西亚,这样就反映出我们东方人的情况。在亚洲,总共有6817例的受测者,而且随访是5到。同样地,它也得出了相同的结果。也就是说,从根本上讲,中国跟对整个欧洲白种人研究的结果基本上是相同的。这是两项最重要的研究,接着在其他38个前瞻性研究里面,也确定了心血管事件与餐后两后小时的血糖水平呈现线性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血糖越高心血管的事件也越高。

林少达主任提到,还有一个研究,叫做巴尔的摩老年人纵向性研究,对1236例男性,平均随访13.4年,确定了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的血糖跟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当空腹血糖高于6.1个毫摩尔/升的时候,全因死亡率就明显增加,但低于这个水平的话就没有这样的结果。不过,在餐后两小时的血糖高于7.8个毫摩尔/升的时候,心血管的风险就显著增加了。从这些研究里,还可以看到一些延伸的结果:在二型糖尿病患者中,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有更强的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尤其在女性更加明显。

那么,餐后高血糖引起的心血管方面的危害究竟有那些具体症状呢?林少达主任告诉网友:餐后高血糖引起的心血管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像心肌梗死、心绞痛、中风(中风有缺血性的中风和出血性的中风)、还有周围的血管病变等等这方面的病变。关于心肌梗死,大家都非常清楚,是由于心脏的冠状动脉供血中断而引起的,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心绞痛的表现,然后,还会出现心脏的排出量减少,引起心源性的休克,或者引起窒息,这都是非常非常严重的事情;关于心绞痛,可能只是一个缺血,但延续下去的话,就会引起心肌梗死;关于中风,它会引起偏瘫等等这方面的一些表现;至于周围血管病变,也是非常非常常见的,比如说走路,走了十米,下肢就出现了疼痛啊,间歇性跛行啊,等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一活动,下肢的血流量就会增加,但是由于血管处在半阻塞情况,下肢缺血就会引起疼痛和间歇性跛行。

林少达主任提醒道:糖尿病引起心血管并发症,占了糖尿病病人的80%,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应该尽早预防。

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3微血管病变会引起哪些糖尿病并发症?

微血管和人体营养有何关系?

大动脉就像一个管道,负责运送新鲜血液及营养物质;大静脉负责回收陈旧血液和代谢废物。由于,大血管壁厚营养不能通透过去,所以,他们不进行运送物资的交换,不给细胞直接提供营养。

()血液到了微血管后,在微循环中流动。由于毛细血管壁很薄,直接贴近细胞,所以微血管中的血液就可以将氧气、营养物质交换给细胞。可以说,微循环是营养物质交换的场所。因此,微血管也叫营养血管。

微循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微循环的主要作用是把营养素带给身体各个组织细胞,细胞有了营养才能够正常工作。

如果把身体内的器官及组织比作大片的“农田”,那么,微循环就像田间纵横交错的“水渠”。农田中的植物得到了水和养料才能旺盛的生长,“水渠”就负责向“农田”输送养料,同时将人体内代谢废物运出体外。微循环出现了问题,细胞就会缺乏营养,直接影响到各个组织的功能。

糖友容易出现哪些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通常会引起全身微血管病变,导致某些对微血管依赖性比较强的器官,出现了营养缺乏而最终导致功能障碍。

1、糖尿病合并眼底病变通常是微循环的改变引起的。眼睛的微循环特别丰富,从眼睛可以看到人体微循环的状况,这一点是其它器官不具备的。视网膜病变就是糖尿病引起的典型微循环障碍,早期出现视物模糊或者视疲劳,晚期发展为白内障、失明。

2、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还会导致肾组织缺血、缺氧,红细胞变形能力减弱,出现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力增高,肾小球动脉阻力增大,入球动脉阻力增高,超滤压升高。肾小球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的损害将形成蛋白尿、水肿(浮肿)、肾功能衰竭和高血压等临床表现。

3、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还将导致末端循环障碍,末端循环障碍又导致身体末端的神经细胞营养的缺乏,出现皮肤感觉异常等。所以说,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也是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病理基础。

4、坏疽和感染(伤口不易愈合)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其原因有多种,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微循环障碍导致营养物质的缺乏,以及免疫细胞(白细胞)运行通路受阻。细胞如不能获得营养就易出现感染。如果此时,免疫细胞因为“道路不通”,不能到达该部位及时进行修复和消炎,最终可能导致坏疽,即足部细胞的死亡及伤口不易愈合。

5、容易忽视的是,骨骼的营养也是主要依靠毛细血管来提供的。微循障碍骨骼营养的缺乏会导致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如果关节滑囊微循环障碍,将导致软骨的代谢减慢,引起骨性关节炎。微循环障碍时,肌体内产生大量乳酸等代谢产物,刺激肌体产生酸、胀、痛的感觉。

4糖友切莫小看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的发病率在我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据最新资料报道,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已达10.6%,糖尿病正吞噬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糖尿病患者应重视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顾名思义,糖尿病以高血糖为临床主要表现。乍看起来,这似乎与血管病变的发生没有相关性;但事实上,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并且有高黏度和高聚集性的特点,致使血流缓慢,这可能造成管腔狭窄和微循环障碍,很容易导致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临床上也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微循环有不同程度的异常,主要发生在视网膜、肾脏、神经组织及足趾等部位,导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肾病和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等。然而,许多糖尿病患者仅仅重视血糖的高低,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真正可怕的并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糖尿病所引起的并发症,特别是“微血管并发症”,更应该引起重视。可以说,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些微血管并发症才是对他们身体损伤最为直接和严重的。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为糖尿病特异的并发症,其主要特征是基底膜增厚并有透明样物质沉积。微血管病变主要发生在视网膜、肾脏、心肌、神经组织及足趾,临床上常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神经系统病变、心肌病变、糖尿病足为主要表现。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发生微血管并发症?

高血糖和高血压是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原因,高压力、高滤过造成血管壁受损,通透性增加,尤其是血管壁较薄的微小血管更容易受其影响。

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80%合并高血压。如果二者并存,则明显加速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同时,高血压也和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间互相影响,糖尿病肾病也会加剧血压升高。高血压本身可以导致高血压视网膜和肾脏病变,在合并糖尿病的情况下,还可以加重糖尿病视网膜和肾脏病变,和严格控制血糖可以减少微血管并发症一样,有效控制血压同样也可以减少微血管并发症。ukpds研究,严格控制血压可使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减少37%。

因此,高血压和高血糖同样重要,都需要严格控制,才能减少微血管并发症发生,二者缺一不可,要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5餐后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餐后血糖动力学分析

餐后血糖升高的影响因素相当复杂。碳水化合物被消化吸收后首先通过肝脏进入外周循环,此过程一般在摄入碳水化合物后2~3小时内进行。正常人体内糖的吸收可迅速抑制大部分(60$~90%)肝糖的输出,使餐后循环血糖升高得到缓冲。同时,肌肉摄糖能力增强数倍,可迅速消耗大部分进入循环的葡萄糖。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缺陷或胰岛素敏感性下降,造成肝糖生成受抑制及肌肉摄糖能力增强程度有所减弱,导致循环血糖随食物消化后,血糖的吸收呈不规则波动,从而形成血糖的瞬时尖峰(spike)及餐后高峰(peak)水平上升、时间延长,使血糖波动幅度(excursion)增大。在进食快、食物中碳水化合物量多、食物易吸收(如液态甜食)的情况下,这种餐后血糖升高及波动尤为明显。

餐后高血糖与血糖波动危害心血管系统

近十余年来,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比较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对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影响后,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即餐后血糖较空腹血糖的影响作用更明显。

欧洲糖尿病流行病学及诊断标准研究(DECODE)入选欧洲10个医疗中心2万余名观察对象(其中796例为糖尿病患者),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2小时血糖及空腹血糖水平将观察对象分为糖尿病、糖调节受损及糖耐量正常者。校正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收缩压、胆固醇、吸烟等因素后,对观察对象的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冠心病及卒中发生率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在任何空腹血糖水平上,心血管死亡危险均随负荷后2小时血糖水平升高而增加。负荷后血糖水平是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且空腹血糖的预测能力取决于负荷后血糖水平。随后的亚洲糖尿病流行病学及诊断标准研究(DECODA)在亚洲人群中证实,负荷后2小时血糖对全因及心血管死亡的预测能力优于空腹血糖。

在糖尿病病程进展及降糖药治疗过程中,血糖常出现较大幅度变化,这种血糖波动的危害更大。意大利学者分别用稳定正常糖浓度(5 mmol/L)、稳定高糖浓度(20 mmol/L)及交替变化的糖浓度(5 mmol/L和20 mmol/L,每24小时交替)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进行培养,2周后发现,3组细胞的蛋白激酶C(PKC)活性分别为基础状态时的150%、350%及600%(P<0.001),提示波动性高糖较稳定性高糖更易激活PKC。此外,波动性高糖组的细胞凋亡增加最显著,内皮细胞内硝基酪氨酸(氧化应激的指标)显著增多,且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也有所增加,上述试验在分子水平上揭示,当血管内皮细胞处于剧烈波动的糖环境时,其所受损害较持续性高糖环境更为严重。

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糖的现状

心血管疾病(CVD)为人类死因之首。欧洲心脏调查对25个()国家近5千例急诊及择期住院的冠心病患者进行血糖筛查后发现,71%的冠心病患者合并糖尿病或糖调节异常,其中糖耐量受损(IGT)者占32%,而单纯空腹血糖升高(IFG)者仅占5%。中国心脏调查也发现,在3513例冠心病患者中,血糖异常总患病率为76.9%;在糖调节异常者中,IGT者为IFG者的6倍,提示负荷后血糖升高是早期血糖异常的特征,可通过OGTT检出,这些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尽早控制血糖有利于预防心血管并发症

对于糖尿病学界是不寻常的一年,3项大型研究(ACCORD、ADVANCE及VADT)结果相继公布,但均表明,强化血糖控制在相当长时期内(3~6年)无法减少主要心血管终点事件及死亡的发生。ACCORD研究甚至因强化降糖组死亡率显著升高而在3年半时被提前终止。

各方专家从不同角度对上述研究结果竞相争论分析后认为,大血管未获益、甚至死亡增加的原因可能在于,研究受试者的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水平高、高龄、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比例高、治疗开始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高,以及在强化治疗中频繁发生低血糖及体重增加等。

然而,随后两项研究(UKPDS和Steno-2)的后续研究却显示,前期强化血糖控制或多重危险因素干预在终止强化治疗后,仍可逐渐或继续显现出心血管益处,提示了强化降糖及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干预存在后续效应(legacy effect)。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后续研究也发现,早期对IGT患者进行6年生活方式干预,不仅可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其心血管保护作用在干预终止后内仍可显现,提示了长期尽早控制高血糖可预防高血糖造成的心血管危害,且早期干预的时机以IGT阶段为佳。

降低餐后血糖的方法及其心血管益处

1型糖尿病患者可应用基础联合餐时(basal-bolus)胰岛素注射,当餐后血糖仍控制不佳时,可加用口服药物(如α糖苷酶抑制剂)使餐后血糖缓慢吸收。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有学者主张用基础联合餐时治疗的方针,基础用药为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或长效胰岛素,餐时加服格列奈类胰岛素促泌剂和(或)α糖苷酶抑制剂,在控制空腹血糖的基础上强化降低餐后血糖。

以单纯降低餐后血糖方法观察心血管终点事件的研究为数不多,其中一项多中心研究(STOP-NIDDM)将阿卡波糖与安慰剂对照,评估阿卡波糖延缓IGT人群发生糖尿病的效果,同时观察了该药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次要终点)。该研究入选IGT者1429例,在平均3.3年的观察期间共有47例发生了1次以上心血管事件,32例见于安慰剂组,15例见于阿卡波糖组[风险比(HR)为0.51,P<0.026]。阿卡波糖降低心肌梗死的效果最显著(HR为 0.09),同时可减少新发高血压相对危险34%。

期待ACE研究结果

阿卡波糖心血管评价(ACE)研究于启动,作为一项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对照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评估阿卡波糖能否减少我国CVD合并IGT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由于IGT人群一般无临床症状,很少就诊于内分泌科门诊,而在CVD筛查中又很常见,故ACE研究由心内科与内分泌科合作进行。

该研究将入选7500例 IGT者,分别给予阿卡波糖或安慰剂治疗至少4年。研究主要终点为新发心血管事件(首次发生的心血管死亡、心脏复苏、非致死性心梗及卒中),次要终点为新发糖尿病,研究预计于结束,公布结果。该研究结果将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及其心血管并发症以及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并为控制IGT人群血糖及心血管疾病提供新思路及最佳策略。

名词解析

空腹血糖 一般指清晨醒后至早餐前的血糖,即在8~12小时无能量摄入状态下的血糖浓度。按此定义,午餐前或晚餐前的血糖不能作为空腹血糖,只能称为餐前血糖。若无能量摄入状态持续超过12~14小时,且未进食早餐而于午餐前测定的血糖并非标准空腹血糖,因为饥饿时间过长可能导致部分个体发生低血糖,对糖尿病患者更不适合。即使不发生低血糖,其他升糖激素(如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等)的不规律分泌,也会使糖代谢状况复杂化,影响对空腹血糖的判断。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