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山西临汾红色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 山西红色文化感受(7篇)

山西临汾红色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 山西红色文化感受(7篇)

时间:2023-12-31 08:54:27

相关推荐

山西临汾红色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 山西红色文化感受(7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有关山西临汾红色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代表河北旅行社欢迎您的到来,能够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与大家相遇,是我莫大的荣幸,我姓杨,您叫我小杨就好了。那么,坐在我身边的,就是本次旅途中最为劳苦功高的一位,我们的司机康师傅。您别看他脸上长着青春痘,他可是有着十年驾龄的老司机了,本次旅途有它保驾护航,您可以把心放到肚子里了。在这次旅途中,我会竭诚为大家服务,如果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请一定要找我,俗话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外出旅游靠导游,希望我们能一起拥有一段美好的旅行,为大家留下一段珍贵的回忆

【简介 2分钟】

在山西吕梁山中的黄河边上,坐落着一座古镇,这座古镇的名字叫碛口。

历史上的碛口,依傍着黄河的滔滔巨浪把自己的声名推向下游,游向四方。在黄河浪涛中,久久漂流着碛口的名字———这一坐落于山西临县边缘的古渡口。

说它是古渡口,因它与古镇同样出名。这古镇与黄河对岸的陕西吴堡县相对望,千年长相守,成为一双互补的伴侣,成为一对互相依托的搭档,成为两个互相呼应 的知音。黄河的浪涛把两地捆缚在一起,联系在一起,而它们互相沟通的桥梁便是渡船。两岸人来人往,都靠着渡船的摆渡。船,这种古老的运载工具,如今又加上 了发动机。所以,船在黄河中行驶,便响起了雄壮的充满节奏感的马达声。随着马达声的由远而近,便会有一群一伙的人从陕西过来,来赶碛口的集市。

【分区2分钟】

碛口古镇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为东西经济文化的重要枢纽,成为名躁一时的“九曲黄河第一镇”、“水 旱码头小都会”。令人称奇、赞叹的是当时的碛口镇已有非常合理的城建规划布局,它依照功能划分为三大区,即以码头、大型粮油货栈为主的西市街,以银行等服 务性行业为主的高档商业区中市街,以骆驼骡马运输店为主的东市街。由于街面上地段的功能分区明确,各类店铺相对集中,进货方便,经营时可以在人力、物力上 互相支援。同时也会有比较、有竞争,优胜劣汰,有利于提高业务水平。对客商来说,这样的商业布局也便于在很短的时间里和多家商号洽谈业务,比较货物的品质 和价钱,不必东奔西跑被满街的招牌幌子搞得昏头涨脑而找不到散布在各处的货栈、商号和店铺。二百多年前碛口商人的智慧实在是让今人佩服甚至有几分惭愧

【古码头2分钟】

让我们游览就从西市街的古码头开始吧。在碛口镇兴盛时期,每年仅从内蒙古河套的磴口出发来碛口的船便有四千艘,再加上五原、包头、托克托、府谷的木船和 皮筏子,每天都有几十艘船和筏子从上游下来,这里总停泊着上百艘,并列五、六排,绵延好几里。我们现在看到的码头,在那时候,每天有几百个苦力忙忙碌碌, 把水上运来的各种货物卸到驳船,泊到岸上,再跳过踏板,尔后把货物扛到镇上的货栈里去,杭育杭育的号子声响成一片,在山和水之间回荡,当地管这些人叫“脑 包子的” (脑,方言,意为将包子扛在肩上与脑袋一样平)。从上游下来的货物主要是粮食、麻油、盐、碱、药材和皮毛,叫做“六大行业”。通过陆路运到晋中、河北、山 东、河南、京津,回程时,又把东路来的货物,布匹、绸缎、茶叶和“洋板货”(即洋货)运过黄河到陕、甘、宁、蒙。

【后街1分钟】

西市街镇上的人又叫它“后街”,多的是粮油货栈,西市街的大货栈都是大四合院,上下两层,有的是前后两进,临街还有店面。我们现在看到的荣光店和四十眼窑院,后部都层层爬上山坡去 了。在大货栈之间有小山巷,共十三条,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是百川巷,垂直排列的小巷既为各商号大院提供了交通方便,又有利于泄洪,可以想象当初碛口商人的智 慧。由于都是做大买卖的,所以当时碛口街上的“害灾”(方言,指公益性事业所需的花费)一般都在后街起(收),比如唱戏或修桥、修庙等等。在西市街,我重 点向大家介绍荣光店、天聚永、四十眼窑院、十义镖局、广生源等。

【荣光店1分钟】

荣光店是当时著名的大型粮油货栈,荣光店的创始人王佩珩的父亲,道光年间人, 初到碛口买地的时候,位于黄河边上的房基是一片乱山石坡,原主要价五百两银子,王父嫌贵没买,几天之后,他又要买时,要价涨到八百两,他仍然犹犹豫豫没有 买,恰巧他在包头做买卖的的长子佩珩回来,看了这块基地,立即买下来,这时已经出价一千二百两,后来荣光店因为靠近黄河码头且经营有道,生意十分兴隆,到 咸丰年间时,王家资产有白银30万两,水地上千亩。荣光店的望河楼是当时货栈老板品茶休闲与监工的地方,伙计们在他的监视下是丝毫不敢偷懒的。

【天聚永1分钟】

天聚永是当时碛口最大的油店,是民国年间平遥人开设的。院子宽敞,储存油篓的小窑洞并排有20多孔,一层屋顶上的小孔是“气眼”,是当时贮存粮食所需。 大家可以仔细看看大门上、窗台上、明柱上那些黑乎乎硬邦邦的东西,这就是当年搬运工人搬运完油篓后,总要顺手在门上、柱上擦一擦的结果,现在已成为见证碛 口繁荣的“油化石”。油是当时碛口的大宗买卖,每天要卸几万斤。有民谣为证:“碛口街上尽是油,一天不驮满街流”,又说:“碛口三天不发油,汾阳店面上就 点不着灯”。

【欢送词 1分钟】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我们本次的碛口古镇之旅马上就要结束了,杨导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感谢一路上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心中纵有万般不舍,分别却是必然的,但我相信这次的分离是为了下次更好的相聚。也许我不是您遇到的最好的导游,但大家是我遇到的最好的游客,希望您多提宝贵意见,也请您千万不要忘了,在河北有一个导游小杨,随时等待着您的到来,最后预祝大家归途愉快,一路平安!

有关山西临汾红色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有关山西临汾红色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常家庄园是古典汉族民居的典范,其建筑气势恢弘、古朴壮观,表现出深厚的汉族文化底蕴和高雅的传统艺术品位。山西榆次常家引,以财取天下之抱负,逐利四海之气概,制茗于武夷山,扎庄于恰克图,拓开万里茶路,经销蒙俄北欧,绵延二百余年,遂成富甲海内之晋商巨贾,中国对俄贸易之第一世家。常家事业长盛不衰之就在于该族深谋远虑,居富思危、课子苦读、家学渊源,代代恪守“学而优则贾”的家训,将优秀的文化人才输送到商界,将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完美地体现在经济意识与经营活动中,实现了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合一,成为清代驰名中外之儒商望族。常家庄园主要建筑和景观为一山一阁、两轩、四园、五院、六水、九堂、八帖、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

常氏在商儒互长,商业日益兴起之际的明末清初,开始了在车辋故里的宅第修建。九世常万玘、常万达兄弟的事业如日中天,宅第建筑也随之进入了鼎盛时期,万圮由南向北,建成一条街,俗称西街;万达在村北购置土地,建起一条新街,俗称后街。遂有常家两条街之称。经之后近二百年的完善,这两条街,深宅大院百余处房屋四千余间,楼房五十余幢,占地六十万平方米。院内楼厅台阁,雕梁画栋,精致恢宏,蔚为壮观。另有七处园林,名花古木,高阁低亭,曲廊斋坊,水溪池 潭,在千里堡墙八道堡门的环围下,实现了主人可燕居、可耕读、可修身、可遐想、可观赏、可浏览、可悦心、可咏叹等”八可”追求的理想精神庄园。现已修复的四万平米宅第,八万平米园林,虽只占原规模的四分之一,但基本上保持了庄园风格,再现了昔日风采。

常家庄园位于山西省榆次西南东阳镇车辋村,距榆次17.5公里。车辋由四个小自然村组成,四寨中心建一大寺,与四寨相距各半华里,形成一个车辐状,故名“车辋”。

车辋常氏始祖常仲林于明代弘治初年,由太谷惠安迁此为人牧羊,到清康熙、乾隆年间,七世祖常进全开始经商,八世祖常威率九世万已、万达,从事商业活动,赢利颇丰,逐渐使常氏成为晋中望族,晋商中的一支劲旅,开始大规模地营造住宅大院。常万圮在车辆村建“南祠堂”,立“世荣堂”,以村西南为轴心,向东、南发展;常万达在村北建“北祠堂”,立“世和堂”,由东向西毗连修建,成一条新街,俗称“后街”。从清康熙年间到光绪末年,经过二百余年的修筑,常氏在车辋整整建起了南北、东西两条大街。街两侧深宅大院,鳞次栉比,楼台亭阁,相映成辉,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共占地一百余亩,楼房40余幢,房屋1500余间,使原先四个自然村连成了一片。有谚曰:“乔家一个院,常家二条街。”常氏宅院的建设规模当时称为三晋民居建筑之首。

“讳称大院号庄园,不与王乔并世间。独树儒商雄且秀,春风过后水涟涟。”青年诗人陈黎云的《七绝·常家庄园》一诗,道出了常家庄园的独特之处。常氏以儒商文化独树一帜,既有进土、举人、秀才,又不乏书画名家,所以在宅第建筑上亦有自己非凡的独创之处,是晋中曹家、王家、乔家、渠家等晋商宅院望尘莫及的。

清代是晋商的辉煌时期,和众多的山西成功商人一样,经商致富后的常氏家族在自己的故乡开始了大规模的宅院建设。而与众多山西商人不一样的是,常家作为放眼世界,敢为天下先,逐利四海,开拓万里茶路的外贸世家;作为恪守礼仪传家、尊师重教、树人为本的文化世家和教育世家,经过200余年的陆续修建,不仅其宅院具有功能齐全的庄园特性、井然有序的中华礼仪传统,而且有典雅浓郁的儒文化品位,有百余亩融儒、佛、道文化于一炉,集南北风格之大成的园林。这一特色,为北方民间所罕见,诸多晋商大院所仅有。

常家庄园之恢弘,不是一般人想象得到的。跨过二丈五尺宽的拱型石桥,穿过七丈二尺高的堡门,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条长达650米长的清代街道。长街的南北宅院紧靠,无一条横向通道,形成了“临街门户依次开,堡门 关闭如一堂”的格局。洋洋洒洒60多万平方米,房屋4000余间,楼房50余座、园林13处。

“‘儒为名高,贾为利厚’。两者界线黑白分明,难以兼容并蓄。然而,山西商人却将儒文化融入到了商贾之中,为经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榆次富商常家,能使家族历经几百年久盛不衰,其成功的秘诀正在于此。”这是笔者在《喜看乔家大院,简说中华晋商》中的一个观点。当我们置身于常家庄园,观其恢宏特色建筑,品其文化智慧内涵,你不得不感奋:晋商常家不愧是商道上结合完美的儒商之家。儒商,是指经商者不仅熟读儒学经典,更重要的是以儒恪守的信条,作为品德修养的根本,并将这一根本自觉地运用到商业活动与一切社会活动中去。也就是用儒家思想指导商业实践,并在经济活动中体现出明确的儒家伦理道德,实现其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合一。这在十四条《常家家训》中亦有生动的体现。

漫步常家庄园,映入你眼帘的是规模壮观的常家祠堂,书香浓郁的石芸轩书院,文化辉映的贵和堂宅院,浓艳秀美的十亩杏林,清澈灵秀的大小湖溪,神韵毕现的各色山石,相映成趣的郁郁林木,传神点睛的楼阁亭榭,还有那彰显风骨的名人石册,佳对神品的楹联匾额,独具特色的雕画艺术。这,无不体现出主人的经济实力、文化品位和智慧财富。以饱满热情关注常家庄园的耿彦波先生向我们介绍说:儒商常家,一是恪守儒家节俭诚信为本的持家、修身、兴业之道,一贯恪守儒家的敬业精神。二是处事待人坚持以“和为贵”的平等观念,表现了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良好品质。三是注重教育,尊重儒学,保持良好的商业道德和做人原则,使其精英团队不断优化,经营方略高人一筹。四是捐助政府,为国尽忠,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输财任事,体现了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治世思想。经笔者考证:从清乾隆年间八世常千获赠皇家修职郎开始到清朝灭亡,常氏有“功名”的男人132人,受封的女人100余人,仅诰命夫人就多达17个。从八世到十六世,常氏考取从进士到秀才者,多达146人。其中进士1人,举人10人。被誉为“常门鸿儒”的常家十四世常赞春,是集书画家、作家、教授于一身的鸿儒大家。以书法名重一世,曾在山西官场供职数年的常旭春,在辛亥革命后,辞官从商,担任保晋公司第四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要职,直到日寇入侵。据常家后代远居加拿大任山西同乡会会长的常崇敏老先生介绍:现常氏后代中任正副教授以上职务者达70余人,其中现成都大学就有一位。

有关山西临汾红色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晋中,我是你们的导游。

山西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之称。全省现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它们大都集中在晋中的祁县、平遥、太谷、介休一带,这些深宅大院不仅是当时富商大贾的宅第,也是显赫一时的晋商的历史见证。那我们今天参观的乔家大院就是它们其中的一个代表。

乔家大院位于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距太原54公里,乘车大约一小时就可以到达。乔家大院是一所民居建筑,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一座民居建筑。占地8725㎡,建筑面积3870㎡,共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1985年乔家大院被开辟成为晋中民俗博物馆,一部《大红灯笼高高挂》使得乔家大院名扬海外,20xx年拍摄的《乔家大院》更是让许多人了解了乔家大院,了解了晋商。我们现在就来到了乔家大院的大门口了,我们现少停留一下。

我们看到乔家大院的门前并没有旗杆和石狮子,但是高大的院墙,足以显示出主人的威严气派。院内房屋设计的十分完美,错落有致,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专家学者赞誉其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因此人们常说“皇家有故宫,民家看乔家”。我们看到大门正对的这个照壁,它叫做“百寿图”是由一百个寿字构成的,在百寿图的两边有一幅对联“损人欲以覆天理,续道德而能文章”这是当时左宗棠写的,他先了主人淡泊心志,,百寿图的上方有“履和”二字,是从“端详步履由中道,怡然胸襟养太和”一句中意化出来的,体现了乔家主人的中庸思想。

大门上有一副对联“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可以看出乔家主人的最高追求,就是人丁兴旺,家庭和睦,只是致富的前提,也是富贵的归宿。进入大门后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大院的简单构造图,我们面前的这条常80米的甬道,将乔家大院的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院,北院房屋大都高大,是长辈居住的地方,南面的房屋相对较低是晚辈居住的地方,大门是朝东开的,所谓“紫气东来”这个大门就是吸收祥气的。那我门一个大院一个大院来参观。

【第一院】

整个乔家大院比国内不是一期工程一起完工的,而是分为了三期工程,那我们要看的第一院就是清嘉庆至道光年间,是一期工程的第一院,称为老院,它是由乔贵发之子,乔致庸之父乔全美所建。

进入大门,我们会看到一个照壁,叫做福德祠,那正是印证了“门迎百寿,院纳福德”。一般民宅中都要有,它的用途就是一、装饰作用,二、镇宅避嫌的作用。

这里的福德祠是用来供奉土地爷的,大家看到下面有一个小龛,正是摆放土地爷的,此外,在整个照壁上还有许多精美的砖雕,我们来看,上面,两边各有一对狮子,那它的谐音就是“四时平安”,中间有几件法器戟、磬、如意,寓意为“吉庆如意”,下边有寿山石,寓意为“寿比南山”,旁边的芙蓉树,寓意为“福如东海”,我们数一数,一共有六对鹿,寓意为“六时通顺”。好了我们要进院去参观了,那这个院子是一个里五外三的穿心楼院,我们要连登三级台阶,高约为1丈,寓意为步步登高的吉祥祝福。

好我们来到了第一进院,这里展出的是行和住的民俗。我们来看这个厢房中有两辆马车,车轮十分的高大,这正是富贵人家的马车。对面是居住民俗,展出的是从古人类一直到现在的居住地图片。

穿过穿心,我们来到了第二进院,我们看到,正房是一个二层的小楼,可是二楼是有窗没有门,那这叫做统楼,上方有一块牌匾“为善最乐”,这正是乔家老爷的座右铭,那以前正房是用来会客的,东西厢房是书房和卧室,我们今天来到乔家,就是乔家的客人,所以我们先来正房看看,我们会发现现在是冬季,但进入房间并不会感觉到冷,我们会看到墙壁非常的厚,厚大约为1.2米,那这是仿照过去的窑洞而作的,所以是冬暖夏凉。

东厢房展出的是岁时节令,上半年的从二月二龙抬头,四月清明节,扫墓,五月端午,下半年从七月十五上坟,八月十五赏月,腊八喝腊八粥,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二十四买对子,二十五扫房子,二十六打烧酒割肉,二十七杀猪又杀鸡,一直到大年三十。

西厢房展出的是衣饰,那以前是有这种观念“男人看袖头,女人看脚手”袖口越大,说明这个家越有钱,而女人则是越是脚小的越好看,有这么一句话“三寸金莲,四寸银莲,五寸铜莲”脚大了就嫁不出去了,那我们看到这里还有两双很小的鞋,它并不是三寸金莲,是双看鞋,那它是用来送给别人的,就是要看这个女子的手是不是很巧。

偏房是农俗展览,有碾子、石磨,还有一些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农事活动。

【第二院】

第二院是二期工程,那在第二院所展出的就是乔家的发迹史。我们来进来看一下,乔家的发家始祖乔贵发,名字是很好的,贵发贵发,既富贵又发达,可是他却是命运不济,很小的时候就父母双亡,他被寄养在舅父家里,那他却是一个十分勤劳有踏实的人,亲戚邻里有什么事情,他都乐意去帮忙。有一天,他的亲戚结婚,他还是照旧去帮忙,等到新人行礼的时候,新娘新郎要找乔贵发来行礼,后边的人就说“给那样的人行礼,还怕有失身份呢”这时乔贵发刚从厨房赶过来,满身灰尘,听到这句话后,心想,我堂堂一个五尺男儿,只因家里贫穷,就让别人这么看不起,一咬牙,一跺脚,独自走了西口,开始了自己的发家之路。他与清徐的一个姓秦的小伙子,一起在一个杂货铺打工,由于他们的勤快和好学,受到了老板的赏识,教会了他们很多的经商之道。后来,他们有了一些积蓄,就自己开了一个草料铺,有一年,是个丰收年,粮价跌落,黄豆价格尤其低,他们便趁机购存大批黄豆。不料,次年黄豆紧缺,价钱不断上涨,他们便将黄豆抛售出去,获利颇丰。于是利用这笔资金,开设字号,名为广盛公。后来因为管理的滞后,有些亏损,经过三年的整改,终于有了新的起色,当时把“广盛公”改名为“复盛公”,他们认为这是复兴基业的新起点。我们看到下一位人物就是乔贵发的儿子乔全美,如果说,乔贵发是乔家的开创者,那他就是一个发展者,他为乔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家规家训,一会儿我们去看看。那乔全美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乔致广英年早逝,二儿子致庸继承家业,我们看这幅图,这位就是乔致庸,在他的手上,乔家度过了最辉煌的时期。他是乔家最年长的人,活了89岁,一共娶了六个太太,最小的一个可能可以作他的孙女了,大家可能会问,乔家不是有很严格的家训吗,怎么会娶6位太太呢?他活了89岁,老了如果总是让女仆伺候生活起居,那样不是很方便,所以儿女让他娶妻,但从不纳妾。当时乔家的生意遍布整个包头城,那有这么一句话叫“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

那后面的这意味是乔致庸的侄孙乔映霞,他当时是出外留学,把先进的技术带回到乔家,当时乔致庸认为自己的儿子没有很好的人选,所以就将乔家交给了他。但是俗话说“富,富不过三代,而乔家已经是五代经商了,1920xx年开始走下坡路,由盛转衰。票号与商号业务多被官商银行夺走,日军侵华战争及国内连年战乱,也使商号一獗不振,惨淡经营直到1951年终于停业,1952年遣散职员处理善后,1953年春,历时二百多年曾经辉煌一时的“复字号”终于关门了 。

那我们来看他们的家谱图,上面的已经介绍过了,乔贵发三个儿子乔全美、乔全德、乔全义,乔全美有两个儿子,乔致广、乔致庸,乔致庸有11个儿子,下面的是他的孙子,那大家看下面有一个叫做乔健的人,乔家就是在他这辈分家的,下面的子孙大家会看到很少有在山西的,当年,乔家的后人很少有人再子承父业的,大部分都离家上学。现乔家后人大部分都生活在北京、上海、昆明等地。

两边的厢房展出的就是乔家严格的家规家训了,乔致庸教育后人做事要先重信,次讲义,第三才是利,同时戒“骄、贪、懒”,那乔家有名的六不准也在这体现了:不准纳妾、不准虐仆、不准酗酒、不准赌博、不准吸毒、不准嫖妓。第二院与第三院是一个双跨院,所以我们可以直接穿过二院进入三院,在进入三院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间房里面展出的乔家大院的平面图。乔家大院分为三期工程,大门朝东开,北房为长辈居住,南房为晚辈居住,那整个大院看起来形成一个双喜字。

从北往南看,删去4院和6院不看,拱形的房顶是一横,两面的厢房是两竖,下面的房顶又是一横,院子是两个口,甬道是一大横,南房有是两个口,正是一个双喜字格局。

【第三院】

第三院为三宝院,我们来一件一件看,从正房看起,正房内的叫做犀牛望月镜,他是用东南亚铁梨木雕刻而成的,平时我们所见的木头都是密度小于水的,所以放在水里会漂浮起来,而东南亚铁梨木的密度则很大,它会沉在水底,两百年来,镜子影像清晰,结构完美。大家看,它分为三部分,上面是镜面,它像天上圆圆的月亮,然后是祥云,最后是一头犀牛,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故事,传说犀牛是天上的一个神将,玉皇大帝让它来到人间传令,每天人们应三打扮,一吃饭。它却传成了一打扮,三吃饭,玉皇大帝大怒,将它贬到人间,由于留恋天上的生活,所以他的头总是朝向天上望着月亮,所以叫做犀牛望月,此外,犀牛还与喜牛谐音,也取一个吉祥的寓意。据文物专家鉴定,此镜最低价也值300万人民币。

东厢房中展出的事第二件宝物,叫做“万人球”,,这是个圆球形的镜子,无论有多少人在房中,也无论站在哪个角度,都可以在镜子里找到自己,而且映像十分清晰,不会变形,所以叫做万人球。那它当时是有一个重要的用途的,对,起监视的作用,当时乔老爷把它挂在正房的窗外,老爷经常会与掌柜的商讨商业事宜,这正是起到一个监视的作用,防止有人在外面偷听。万人球确实是名不虚传,此物是清代的遗物。

第三宝就是悬吊在西厢房的这两盏“九龙灯”。九龙灯是用珍贵的乌木制作的一对八角形宫灯。因为灯上共雕有九条龙,故称“九龙灯”。这9条龙分上下两层排列,上4条,下4条,每4条组成一个万字,灯的顶端有是1条龙头,9条龙头上都有蜡签可点蜡烛。每4条精雕细刻的龙身所组成的万字形,在其转折处都有轴相连,可以灵活转动调整角度。在两层万字形中间的是八棱形灯身,上有4面画、4面水银镜子可反光照射。到了晚上,棱形灯内的烛光交相辉映、流光溢彩。如果还要增加房间的亮度,那就把九龙灯上两个万字形拉直,8条龙便照直地向四方扑去,使得房间大亮。据说,这对九龙灯是当年慈禧太后西逃时赐给乔家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前些年几次有意收走,但乔家大院管理部门不肯割爱,只好作罢。

【第四院】

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第四院,商俗院,也是新院,它是由乔致庸的侄孙乔映霞所见的,那这个院子在建筑风格上处处体现出了他留学所带来的先进技术。首先我们来看正房的窗户,非常有欧式的风格,此外这里还有很精美的砖雕,我们看门楣上方的砖雕,正中是一个香炉,上面还坐了一个小孩,寓意为香火旺盛,两边分别是琴棋书画,乔家人希望自己的子孙是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再往两边看,分别是钟和表,教育乔家的后代子孙套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要珍稀时间;我们再看东厢房这边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雕刻,大家顺着我的手势看,中间的小的玻璃窗户格子上方,有一列火车正在桥上行驶,还冒着烟,正是乔映霞当年把在外国看到的火车凭借自己的印像雕刻到这里。

那我们来这个厢房来看看,里面是一些坐商的招牌,我们主要看一下这个药店的幌子,小圆球代表的是丹药,大圆球代表的是丸药,中间的梭形代表的是膏药,下面还有一条鱼,整个就寓意为“你吃了我的药就可以痊愈了”。对面的厢房展出的是行商的幌子。所谓坐商就是有自己的店面,而行商就是街头叫卖的。

正房的蜡像就是当时掌柜和东家报账的情景,正面坐的是东家,旁边坐的是掌柜的,而后面的就是小伙计了,那乔家乃至晋商当时选用小伙计是非常严格的,首先必须面貌清秀,身高七尺,并且是本村的村民,因为这样知根知底;其次就是他人品和技能的考察,必须通过严格的考察,才能被录用。偏房里都是从当地收购回来的家具,我们来看这个小瓷娃娃,它是一个枕头,我们看到它后面有一个小孔,那这是用来灌水的,冬天灌凉水,夏天灌热水,冬暖夏凉。从偏房出来,我们看到这个门楣上也有些木雕,大家可以看到两颗白菜,谐音为“百财”,出了偏院,我们来看这个砖雕,一面是猫和蝴蝶,谐音“耄耋”,另一面是喜鹊登梅,寓意为“喜上眉梢”,然后我们来看这个院子的照壁,它叫做“省分箴”,它是乔致庸的妹夫赵铁山所写,省是醒悟的意思,分是分寸的意思,教育乔家后代做事要注意分寸,并要懂得知足。两边是暗八仙,也就是八仙的法器,下面有戟、罄、如意,“吉庆如意”,最下面两边是狮子滚绣球,俗话说“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那我们也马上要看到,乔家大院最为漂亮的院子。

【第五院】

第五院就是乔家大院“在中堂”的主人乔致庸所建,它也是一个里五外三的穿心楼院,首先我们看到门楣上方,有一块匾,叫做在中堂,取意为“不偏不倚,执用之中”体现了主人的中庸思想,门楣上雕刻有福禄寿三星,两边有八骏的雕刻,希望后代子孙都有所作为,这一院展出的是人生礼仪,我们来看第一进院,里面展出的是小孩过一周岁生日的情景,不仅要全家庆贺,还要举行抓周仪式,全国不少地区均有此俗,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也有描写,贾宝玉抓周,其他东西不抓,偏偏抓了脂粉盒。生日这天,吃的也很讲究,一般都吃长寿面,希望孩子健康长寿,还要吃油糕,取谐音高低的高,希望孩子今后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过生日最大的忌讳是吃包子,怕孩子长大之后像草包一样活的窝窝囊囊。此外,大家可以看到墙上挂一件衣服,称为百家衣,这是小孩母亲从各家要回布料缝制的,穿百家衣,以期望小孩健康成长,无灾无病。

穿过穿心院,我们来到里院,首先我们来看,它是一个明楼院,二楼是有门有窗的,相对于第一院来说,它的建筑结构与风格,就十分的讲究与先进了。里院展出的是婚俗,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晋中结婚一般分为6个程序,我们一个一个地看,请大家跟好我的脚步。迎娶这天,新娘早早起来和父母去祠堂上香,然后坐在炕上等待梳妆打扮,这天的新娘从头到脚都是一派红色,必须穿红棉袄、红棉裤,红色代表喜庆、吉祥。民间当时有“十三留头,十四嫁,十五生个毛娃娃”的说法。因为过去女孩出嫁年龄尚小,长得比较瘦,为了衬托像大人一样丰满,所以要穿红棉袄、红棉裤,另外就是娘家人希望自己的女儿嫁到婆家以后像红棉袄一样,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厚厚实实。东房一室即嫁女婚俗展览,床上放一木桶,一把椅子各是什么意思呢?桶是要待嫁女儿在离开娘家之前坐一下木桶,寓意为从此两家相通,椅子是要待嫁女儿坐在上面,还要扇扇子,“坐椅子,扇扇子,荣华富贵一辈子。”新娘上轿时,还要由娘家哥哥背到轿子上,“哥哥背妹妹,好活一辈辈。”

新娘入轿后,鼓乐齐鸣,在鸣锣开道声中,花轿开始启程,仪杖队进行在路上,据说是县太爷在路上遇上也得绕道而行,民间有句俗话“百日为民,一日为官”。正房展出的就是拜堂的情景,大家看到新郎戴着官帽,而新娘头上顶着盖头,那这个盖头是要用秤杆挑起来的,取意为称心如意。拜了天地就要如洞房了,我们来洞房看一看,炕上放着一个马鞍,新娘要用一只脚跨过去,这时全人把马鞍撤走,另一只脚就不跨了,意为“好马不配双鞍,好女不嫁二夫”,此外还有“新娘跨马鞍,一世报平安”之说。炕角分放四只萝卜娃娃,萝卜谐音摞辈之意,希望新媳妇过门后,能为主家传宗接代贡献力量。此外还有糖盒,里面有桂圆、莲子、花生、枣,有早生贵子的意思。晋中地区新郎,新娘入洞房后,马桶要由小姑提到洞房,她提着盆在门外喊,“姑姑提盆盆,嫂嫂开门门,侄男侄女一群群”讨其吉利,自然红包不能少。

【第六院】

第六院原先乔家主人本来是要建一座“书房院”的,当时已经买回了全套的假山,但是,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这里只留下一部分花园,改成了“花园院”,1958年乔家出逃,留下了未完成的花园。我们看到在北面有一排房间,就是当时建的书房,书房建造在紧挨祠堂的地方,主人也是有一定用意的,祠堂是用来祭祖的,勉励乔氏后代发扬和继承祖先的业绩,以繁盛乔家大业的,而书房则是用于培养乔家子弟,希望他们发奋读书,增长知识,成为优秀人才的,所以书房院与祠堂紧邻在一起,可以起到随时随地地激励乔家子孙后代学业进步的作用。

乔家大院就参观到此,请大家记好集合时间,准时集合。

有关山西临汾红色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五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们将参观游览五台山以及它的建造年代最早的寺庙之一显通寺。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五台山的基本概况。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北部,西南距五台县城70公里、忻州市140公里、太原市240公里,北距大同210公里。总面积约为2837平方公里,以台怀镇为中心的景区面积376平方公里。五台山是华北地区最高的山地,以岁积坚冰、曾无炎暑、夏仍飞雪故曰清凉,又因五峰耸出、顶无林木、犹如垒土之台名曰五台,是中国佛教著名的活动场所。以台怀镇为中心分别为,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台山位列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文殊菩萨的道场,不仅风景秀丽也是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我国抗日革命根据地。

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是显通寺,显通寺占地面积43700平方米,共有400间房屋,65间殿堂。始建于东汉永平20xx年,距今已有近20xx年历史,因菩萨顶那座山峰与佛经上记载的印度灵鹫峰极为相似,因此建成后依山得名灵鹫寺,后来汉明帝为了表示自己信佛,在灵鹫寺前加了”大孚“两字,因而寺院全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期再建,因前有花园,又叫花园寺。后唐太宗重建,武则天以新译华严经藏在此处将其改名大华严寺。明太祖朱元璋重修后赐额——大显通寺。整个显通寺共分为七个大殿,由南至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七处九会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后高殿。下面请大家跟我一同游览显通寺。

站在显通寺的门口大家会觉得这里的布局有些奇特,当地人说显通寺有四大怪:钟楼建在外,山门斜着开,经阁前后盖,殿殿文殊在。大家可以看到钟楼没有按照传统的建筑布局建在寺庙之内,而是建在了山门之外。钟楼为两层三檐结构,楼内梁上悬有五台山最大的一口铜钟,叫长鸣钟,也叫幽冥钟,是明万历年间铸造,重达9999.5斤。

大家可能还注意到显通寺没有天王殿。显通寺有著名的“三有三无”——有门无佛,有碑无字,有殿无梁。这就是其中的有门无佛,门前只有两通石碑,分别为龙虎二碑,寓意有龙虎把门就不用劳驾四大天王了。

走进院落第一座殿堂是观音殿,门顶这幅“霞表天城”的金子匾额是乾隆皇帝御笔。殿内供奉三尊菩萨,中间为观音菩萨,两侧分别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所以又称三大士殿,由于两侧摆满经书,故也称藏经殿。

绕过大文殊殿,我们来到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又称大佛殿是显通寺的主要建筑。里面供奉横三世佛,殿堂采用以木结构为主,尚未四阿顶,下位四出廊的建筑形式修建,108根木柱支撑整个大殿,墙壁只起到挡风寒的作用,此殿占地一亩二分,是五台山最大的大雄宝殿也是显通寺的第一大特色——全木结构。

大雄宝殿之后的是无梁殿,这就是三有三无中的有殿无梁,因其通体没有一根梁柱所以叫做无梁殿,同时象征佛法无边无量,也称为无量殿。外观上看似欧式建筑,并且涂成白色,象征佛教净土与无限光明。整个大殿外观7间实为3间,外观2层实为1层,这是显通寺的第二大特色——全砖结构建筑。无梁殿又叫七处九会殿,取释迦牟尼曾在7处9次讲经说法之意。

千钵文殊殿内供奉的是千钵千手千释迦文殊,象征文殊菩萨的无量智慧。

绕过铜殿我们来到后高殿,也叫藏经阁。里面供奉甘露文殊和讲经说法八大论师。

好!游客朋友们五台山显通寺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下面请大家自行游览。

有关山西临汾红色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六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__行社欢迎您参加本次旅游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伴您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在晋祠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母姓柳,生性贤良,家住晋祠附近的金胜村,嫁到晋祠为媳。不幸的是,她同嫁后横遭婆线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名为嫌脏,实则存心刁难。一天,柳女挑水归来,在途中一骑马人要借水饮马,柳女欣然应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时,那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只要轻轻向上一提,水即满瓮。柳女回去一试,果然灵验。这个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一次她趁获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水从瓮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近村庄……,柳女正在娘家梳头,闻讯赶来,毅然坐在瓮上,水势一下变小,人们得救了,水母再也没有离开水瓮献殿、殿身三间,歇山顶、四周无墙,当心间前后辟门,其余各间,在坚厚的槛墙上安叉子,形如一座凉亭,灵巧而豪放。敬神时,燃一炷香,那五谷之气,便会使人置身于云雾漫漫,青烟缭绕的神秘氯围之中,从而使人的心灵不由自主地产生某种微妙的变化,上达于天,天人妙合。

鱼沼飞梁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古人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沼中多鱼,故曰:"鱼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桥,"架虚为桥,若飞也。"故曰:"飞梁".东西桥面宽阔,为通往圣母殿的要道,而南北桥面,下斜如鸟之两翼,翩翩欲飞;边缀勾栏,凭栏赏景,益增诗情画意。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我们一天的游览就要结束了,服务中的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多提意见。俗话说:"两山不能相遇,两人总能重逢".希望能有机会再次为大家服务。谢谢!

有关山西临汾红色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七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平遥就要到了,右前方那高耸的砖墙就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平遏城。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决议,将我国云南省丽江古城、山西省平迢古城和江苏省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在大家可以观赏一下古城的远景和比较完整的外观。

据载:西周时期周宣工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曾派兵北伐萨犹,并修建了京陵城。京陵城就建在今平远县城东北约7公里的京陵衬,京陵二字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这可以说是平遥建城的开端,也是现在乎迢城的前身。从那时起,至今已有2800年左右历史了。

现在这座平送城始建于何时,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大约在北魏太武帝朽跋燕时,为避名讳,将原来的平陶县改为乎迢县。并把县治从别处迁到这里。建城时间应该是这以后的事。在湿长的历史岁月中。这里曾有过她的繁华,也曾多次道受战火的破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城墙,是明代洪武三年,即1370年把原来的土城墙加高加厚加砖扩建而成的,明清以来虽曾数次维修,但风格未变。

遥城内古建筑保存很多,像文庙大成殿、清虚观、市楼、城隆庙、武庙戏台等。就是街道民居。也基本保存明清时代风貌。漫步街头,还会看到各种古色古香的院门、院埔、秸雕细刻的古建筑装饰,甚至还能看到门前的接马石桩、下马石等,一派古城风貌。

平遏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名人辈出。是敢于不顾“满门抄斩”的恐吓、秉笔直书的若名晋代史学家孙盛、以“映雪读书”流传千古的孙康等古代名人,当代已故中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侯外庐、已故语言研究所副所长侯秸一、已歇中国文学研究会会长王瑶、著名画家李苟、著名歌唱家郎兰英等都出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平适古城不愧为历史文化名城。

我们现在正行驶在惠济桥上,惠济桥是一座九拱石桥,修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同治年间重建。清代名宿博山先生曾亲笔为它写道碑记。这座桥规模不等大。历史也不算很长,但造型优美。桥面平坦,没有像一般石桥那样高高隆起,便于车马行走。而且更有一个奇处,就是这座桥下还有一座桥。下面的桥不见文字记载,人们原来也不知道。1977年8月,一场暴雨造成特大洪灾,滚滚洪水带走了不少淤积多年的河沙。水退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惠济桥叠架在旧桥的桥面上,形成桥上桥的奇观。利用旧桥做新桥的牢固基础,既节省财力、人力,又省时间,多聪明的构思叼!这在造桥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平迢古城到了。请大家随我上城墙参观。

这里就是乎迢方城的“下东门”。大家看这高达12米的城墙多雄伟、多壮观。在城外,本来还有护城河。城门处架有吊桥。在古代战乱的日子里。这的确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防线。

我们进来朗这个地方是下东门瓮城,它是为保卫城门而设立的。城门是城墙上的薄弱环节,有了瓮城。就大大增强了城池的防卫手段。这里地方根小,四周为高墙围护,即便敌人攻入瓮城也只能进来少数人,而且立即陷入包围之中,成为瓮中之鳖。有的瓮城门并不是开在城门对面,而是拐个弯开在旁边。更可防止冲入的敌兵一较作气冲到城门下。通过拐弯来消解敌兵锐气。这些设计思想都是古人在长期实战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大家看。瓮城里还有一个建造讲究而小巧的院落。这是干什么的呢?原来这是一座小关帝庙。关帝是武圣人。把关庙修进瓮城里,却是平迢人的独特创造。请大家随我进城,上城墙参观。

现在我们已经在城上了,这里本来还有城楼。在战争中毁掉了。这座建在城墙上的台,传说就是尹吉甫的点将台。尹吉甫是周宣王的大将,在历史上游藩有名,《律经冲的《较高》、《冠r2等几首诗就是他作的、前面提到的那有名的对北方游牧民族0l犹的北伐,就是由他指挥的。为了巩固北伐的成果,他还在这里修建了京陵城。尹吉甫遗迹这里还有多处。在京陵村附近还有一处村茁叫尹村,传说是尹吉甫当年驻兵酌地方。在上东门外有尹吉甫募,募前一通明代石碑上大书“周卿士zj吉甫神道”八字。上东门里还有一座纪念尹吉甫的小庙。

请大家随我观赏一下古城的建构。

我们看城墙上两边各有一道短堵,叫女儿墙,为什么叫女儿墙呢?宋代官府编写的《营造法式》上有个书面解释:“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与丈夫也。”意思是说城墙高大厚实,保伟丈夫;女墙单薄短小,像弱女子。民间有的地方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早先城上并没有女儿墙,有一次一个老人被拉来做工,和他相依为命的小孙女也天天随他来到城上。坐在旁边观看。一天,一位累极了的民工昏昏沉沉中竞走到城墙边上,小女孩伯他掉下城去,用力向里推他,不料用力过大,民工虽得救了,小女孩却摔死了。为了纪念她,工匠们在城上修起了矮墙,并把它叫做女儿墙。这实在是个感人的故事,但确实说明了女儿墙的保护性功能。我们看:两边的女儿场并不一样,向外的女儿墙上还修筑了垛口,垛口还留着供臆望和射击使用的小孔。这当然是为了实战的需要。

大家都注意到了,城墙每闲一段,就有一个向外突出的部分,这叫做墩台。墩台是干什么的呢7它是保卫城墙的。我们知道。古代攻守城他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和弯机,上面既可射下去,下面也可射上来,因此守城的士兵轻易不敢探出身去。这样,城墙脚下反丽成丁防御的死角。有了墩台。就可以弥补这个不足、从三面组成一个强大的立体射击网,城防力量大大加强。在每个塌台上,还修有一座敌楼,上面有孔,也是为观察和射击用的。

干遥古城除了具备这些共性持点外,还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乎遥俯视似龟形,历来有龟城之称。据说是取神龟寿水长存之意。全城六座城门,南门似头,城门和瓮城外门都向南。任龟首自由伸缩,北门似尾,瓮城外门拆而东向,好儡龟尾东甩:东西各二门似龟脚。三座瓮城外门拐向南开,好像神龟正续缓伸腿屈肢向前爬行,只有咱们刚才进来的下东门瓮城外门不向南拐而向东开,传说是伯神龟爬向别处,所以用一根无形的绳索把左后脚牢车地拴在城东lo公里的麓台塔上,把这条腿都拉宜了。在南门外左右各有一口井,人们说那就是神龟的一对明亮的眼睛。在市中心,也就是龟心的位置,还修有一座市楼,就是我们看到的那座高踞众屋之上的楼,在市楼楼顶两坡上,还用黄、蓝两色琉璃瓦拼出双喜字相寿字,它充分体现了古城独特的文化氛围,表达了乎迢人民良好的愿望,这可以说是龟城城建构思的画龙点暗之作了。

乎迢城内文物众多,西南方向那一片覆盖琉璃的建筑,就是城因庙、财神庙建筑群,近处观看,可以见到它馆角高桃、群昂飞动、油漆彩绘的壮丽景色。在它附近很显眼的那座现代大楼是平适中学教学楼。文庙大成殿就在校园内,从这里看不清蔑。为保护原来的风貌,古城中一般是不准建楼的,干迢人却为学校破例修了一座教学楼,足见对教育的重视。平迢中学也不负众望,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保持着这所省级重点中学在省内的领先地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