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课文插图妙用心得体会实用 经典课文插图(五篇)

课文插图妙用心得体会实用 经典课文插图(五篇)

时间:2019-03-23 11:39:10

相关推荐

课文插图妙用心得体会实用 经典课文插图(五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描写课文插图妙用心得体会实用一

学习目标

①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读“规矩、胆瓶、笑逐颜开、金币、自言自语、披头散发、堡垒、铁叉、违背、解救、无恶不作、荣华富贵、倒霉、恩将仇报、起誓、简

短、口吻、下流无耻”等词。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③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复述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又于《东郭先生和狼》的阅读材料。

a案

●导入课文,激发阅读兴趣

我小的时候,就读过《渔夫的故事》,好长好长的一个故事。多少年过去了,我还难忘故事中的渔夫和魔鬼。你们想读这个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根据这个故事,开展“一分钟故事比赛”,比一比谁能把长故事变成短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自己读书,了解课文内容,练习简要讲

●讲故事比赛

①小组初讲,评出故事选手,参加班级比赛。

a.商定比赛评价规则。

师生一起讨论商定,大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抓住故事主要内容,讲得流畅完整,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内。

b.小组比赛。

②全班比赛,评出优秀小组。

●拓展阅读,鼓励课外阅读

①读资料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②故事导读:我国民间也流传着一个故事,与《渔夫的故事》有些相似之处。《渔夫的故事》是讲智慧的渔夫战胜可怕的魔鬼,而我要推荐大家读的故事,则是讲智慧的农夫收服了狡猾凶狠的狼。想读一读吗?

③读《东郭先生和狼》,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与《渔夫的故事》的相似之处。

附故事:

东郭先生和狼

晋国大夫赵简子率领众随从到中山去打猎,途中遇见一只像人一样直立的狼狂叫着挡住了去路。赵简子立即拉弓搭话,只听得弦响狼嚎,飞箭射穿了狼的前腿。那狼中箭不死、落荒而逃,使赵简子非常恼怒。他驾起猎车穷追不舍,车马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这时候,东郭先生正站在驮着一大袋书简的毛驴旁边向四处张望。原来,他前往中山国求官,走到这里迷了路。正当他面对岔路犹豫不决的时候,突然蹿出了一只狼。那狼哀怜地对他说:“现在我遇难了,请赶快把我藏进你的那条口袋吧!如果我能够活命,今后一定会报答您。”

东郭先生看着赵简子的人马卷起的尘烟越来越近,惶恐地说:“我隐藏世卿追杀的狼,岂不是要触怒权贵?然而墨家兼爱的宗旨不容我见死不救,那么你就往口袋里躲吧!”说着他便拿出书简,腾空口袋,往袋中装狼。他既怕狼的脚爪踩着狼颔下的垂肉,又怕狼的身子压住了狼的尾巴,装来装去三次都没有成功。危急之下,狼蜷曲起身躯,把头低弯到尾巴上,恳求东郭先生先绑好四只脚再装。这一次很顺利。东郭先生把装狼的袋子扛到驴背上以后就退缩到路旁去了。不一会儿,赵简子来到东郭先生跟前,但是没有从他那里打听到狼的去向,因此愤怒地斩断了车辕,并威胁说:“谁敢知情不报,下场就跟这车辕一样!”东郭先生匍匐在地上说:“虽说我是个蠢人,但还认得狼。人常说岔道多了连驯服的羊也会走失。而这中山的岔道把我都搞迷了路,更何况一只不驯的狼呢?赵简子听了这话,调转车头就走了。

当人唤马嘶的声音远去之后,狼在口袋里说:“多谢先生救了我。请放我出来,受我一拜吧!”可是狼一出袋子却改口说:“刚才亏你救我,使我大难不死。现在我饿得要死,你为什么不把身躯送给我吃,将我救到底呢?”说着它就张牙舞爪地向东郭先生扑去。东郭先生慌忙躲闪,围着毛驴兜圈子与狼周旋起来。

太阳快下山的时候,东郭先生怕天黑遇到狼群,于是对狼说:“我们还是按民间的规矩办吧!如果有三位老人说你应该吃我,我就让你吃。”狼高兴地答应了。但前面没有行人,于是狼逼他去问杏树。老杏树说:“种树人只费一颗杏核种我,来他一家人吃我的果实、卖我的果实,享够了财利。尽管我贡献很大,到老了,却要被他卖到木匠铺换钱。你对狼恩德不重,它为什么不能吃你呢?”狼正要扑向东郭先生,这时正好又看见了一头母牛,于是又逼东郭先生去问牛。那牛说:“当初我被老农用一把刀换回。他用我拉车帮套、犁田耕地,养活了全家人。现在我老了,他却想杀我,从我的皮肉筋骨中获利。你对狼恩德不重,它为什么不能吃你呢?”狼听了又嚣张起来。

就在这时来了一位拄着藜杖的老人。东郭先生急忙请老人主持公道。老人听了事情的经过,叹息地用藜杖敲着狼说:“你不是知道虎狼也讲父子之情吗?为什么还背叛对你有恩德的人呢?”狼狡辩地说:“他用绳子捆绑我的手脚,用诗书压住我的身躯,分明是想把我闷死在不透气的口袋里,我为什么不吃掉这种人呢?”老人说:“你们各说各有理,我难以裁决。俗话说‘眼见为实’。如果你能让东郭先生再把你往口袋里装一次,我就可以依据他谋害你的事实为你作证,这样你岂不有了吃他的充分理由?”狼高兴地听从了老人的劝说,然而却没有想到在束手就缚、落入袋中之后,等待它的是老人和东郭先生的利剑。

描写课文插图妙用心得体会实用二

教学目标

1.认识龚自珍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2.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掌握活用实词及积累相应的实词、虚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学过“九州生气恃风雷”一诗,诗作想象奇异,奔放豪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热切盼望新兴社会力量出现,一扫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今天,我们来学习龚自珍的一篇小品文《病梅馆记》

二、作家作品

三、解题

从题目字面上看,本文写作对象是“梅”,落笔重点在“病”字上,引起读者深思。作者采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以梅议政,含意隽象。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欹(qī)蟠(pán)诏(zhào)

鬻(yù)诟(gòu)遏(è)暇(xiá)

2.学生对照原文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第1段:剖析产生病梅原因。

第2段:表明自己病梅的行动和决心。

第3段:抒写自己辟馆病梅的苦心。

3.学生齐读课文,深入体会。

4.找出文中所用比喻,进行分析。

梅花:人才。

斫其正:对正直人才进行摧残。

删其密:大批人才遭到压抑。

夭其稚枝:新生力量被扼杀。

锄其直:忠负之士受扼杀,迫害。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就一些重点语句、段落进行讨论。

二、讨论学习

1.为什么文章开头起笔先写梅的产地?

明确:产梅之地多,喻天下人才多,“皆”字隐示产梅之盛。

2.将梅的“曲和直”,“疏和密”,“欹和正”对照着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几句话道出了病态社会的病态的评梅标准,实则是统治阶级选择人才的标准。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_者忌恨和扼杀那些正直的,有骨气的,生气勃勃的人才,而要人们变为委曲,邪侫,毫无生气的庸才和奴才。

3.“文人画士”“心知其意”却不敢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他们心中虽默许这一标准,却不敢出开用这一标准云衡量“天下之梅”,实际是不敢把自己的政治目的直接暴露出来。

4.那些封建统治者的帮凶的具体做了什么?

(用原文回答)

“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

5.目睹梅的病态,作者发出了“誓疗”的决心,具体是怎样疗梅的呢?

明确:“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这里的“必”与上文的“誓”呼应,表达了作者疗梅必见成效才罢休的决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无不表现作者追求个性解放,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这也正是他民主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6.文章结尾用一长句有力结束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在黑暗现实中,面对强大的反动势力,作者有“疗梅”的决心却自责能力渺小,以感叹领起,抒发了自己的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作者意变革现实,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爱惜人才、培养人才,这几点是有积极意义的,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正是这种抱负的写照,表达了作者坚持战斗,为改造社会奋斗不息的决心。

三、总结归纳

关于“托物言志”

①什么是“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指用常见的、具体的、浅显的事物来讲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志”在“物”中,写的是“物”实则读“志”。

②为什么用“托物言志”?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在当时“文字狱”恐怖气氛笼罩之下,作者不能直接批判清朝统治者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主题,只能用这种的托物言志的曲笔来揭露时弊,大声呐喊,托梅议政,拯救人才。

四、背诵全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讲清一个道理。

描写课文插图妙用心得体会实用三

1.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静寂、应接不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理解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

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2.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3.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第一课时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静寂、应接不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4.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巴金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著名作家,以前曾经读过他的《海上日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他的作品。板书课题。

2.播放《鸟的天堂》情景朗读,边看边思考: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色?你喜欢哪一次的?为什么?

二、预习课文

1.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天堂”指什么?在文中怎样理解?文中“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3.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鸟的天堂指什么,作者去了几次,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再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表达感情的。

5.朗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来读一读、细体会。

6.质疑。

三、交流预习情况

1.指读课文,正音。

2.解题。

3.交流学习生字新词的收获。

4.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因此作者着重描写了“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特景象;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正是鸟儿最活跃的时刻,所以着重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热闹活动的情景。)

5.美读。

6.质疑,同学间通过交流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深入学习时解决。

四、理清课文脉络

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为一段,那全文可分成几段?各段的大意是什么?

第一段(1-4):傍晚,“我”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段(5-9):“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

第三段(10-13):第二天早晨,“我”和朋友们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

第四段(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学习第一段

1.读一读,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2.练习朗读,体会作者游玩时愉悦的心情。

二、学习第二段

1.投影出示课文插图,读读描写大榕树的句子:

(1)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榕树的?主要写了榕树的什么特点?

2.理解重点语句,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2)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3.指导朗读。

4.小结:

这一段作者由“远”及“近”地对榕树的大小,它的根、叶、干、枝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了描写,这是静态描写。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大家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再读讨论:

作者是怎样描写众鸟纷飞的活动情景的?标出有关语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3.感情朗读,体会这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小结:

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鸟的活动——不同大小,不同羽色,不同动态的鸟,构成了一幅“百鸟图”。是对事物变化活动的描述,这是动态描写。

四、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第四段,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读懂了什么。

2.理解重点句: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3.感情朗读。

五、围绕重点,学习表达方法

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按游览路线写了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两天的记游,重点不同,方法也不同。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所见所闻的,我们一起来研究。

1.默读课文相关部分,思考:

(1)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和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

(2)这棵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3)文中哪些地方是静态描写?哪些地方是动态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讨论交流

六、总结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请你把它抄下来。

3.“鸟的天堂”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并搜集一些有关材料,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

附:板书设计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难点是:理解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时采用下列方法解决教学重难点:

1.学生边读书,边思考,指导学生把阅读书思考结合起来。

2.分主次,抓重点,学生读书时分清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师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认真阅读,加深对中心思想的理解。

3.细品析,悟真情,学生读书时通过咀嚼语言文字,正确理解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对学生进行了以下能力训练:

1.训练学生按作者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大意;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体会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静态,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动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习作能力。在学习训练的过程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探究活动

她们姓什么

一位记者到体育馆去采访6名女运动员。当他问及这些姑娘的姓氏时,她们个个笑而不答,却调皮地做出各种动作,要记者以此猜出她们的姓氏。

篮球运动员指着两根并排的树说:“我姓它。”

跳高运动员顺手把一根木尺往土堆旁边一插,说:“我姓这个。”

射箭运动员把手上的弓使劲儿一拉,说道:“这便是我的姓。”

围棋运动员捡起一些棋子放在一只瓷盆上,开口说:“我的姓在此。”

田径运动员取来一本《作文选》,放在足球场的球门下,笑着说:“这儿隐藏着我的姓哩!”

最后,武术运动员走过来拿起《作文选》,将手中的一把单刀和书并排放着,笑呵呵地嚷道:“我呀,就姓这个。”

记者想了想,说出了她们各自的姓氏。

请问,你知道这6运动员分别姓什么吗?

答案:

篮球运动员姓林;跳高运动员姓杜;射箭运动员姓张;围棋运动员姓孟;田径运动员姓闵;武术运动员姓刘。

描写课文插图妙用心得体会实用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__雄、__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__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__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__,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短歌行》。

这些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又有自己的创造。汉乐府诗大多叙事,而曹操常用乐府旧题抒写感情和抱负,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气魄雄伟,情感深沉,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二、研究性探讨:

这样一个人物,才华超众,关心民生疾苦,为何遭人诟骂呢?主要是受名著《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使曹操作为__雄的形象深入人心。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对曹操的评价上,与原著保持一致。剧中曹操就唱了《短歌行》,但电视连续剧里的鲍国安的一段演唱,是与剧情不相适宜的。

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短歌行》片段

先看《短歌行》的作者曹操,他是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如果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看,他独揽大权,他想统一国家,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改革用人制度,这些在历是有进步意义的,他顺应了那个时代发展的趋势。我们对他的评价应着重看他对历史的供献,而不应该仅仅从道德方面来看。也就是说,《短歌行》的作者曾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其次,就《短歌行》的思想意义来说,不外乎表达了历史真人曹操感叹人生短暂,渴求贤才辅佐的心情,自己博大的胸襟和清明的政治理想。此诗有悲壮慷慨的个性特征,这一首诗也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建安风骨”。

第三,再看艺术作品,作者着力刘备脸上贴金,给曹操脸上抹黑,显然是为了拥刘反曹的主题服务的。就拿情节来看,当庞统(当然也是一个艺术形象)给他献了连环计后,曹操看到他从北方带来的将士居然能在江面上如履平地,这就免除了他的后顾之忧,这也使他误认为踏平江东的确是指日可待的,所以,他于十五之夜,举行盛大的宴乐,无非是想作战前总动员,他的动员致辞就是《短歌行》,当他需要别人吹捧之时,“不识时务”的师祭酒居然说正声雅乐之中不能有不祥之音,他就一气之下,举槊刺死师祭酒,而后,又于次日亲自为师勖送葬。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显然是为了告诉世人:一代__雄曹操只不过是事后诸葛亮,好大喜功,爱听颂歌,他的壮举只不过是打自己耳光而已,或者说,这样安排情节只是为了塑造一个__雄的形象。说穿了,艺术作品中的曹操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艺术形象,不能等同于现实中曾经叱咤风云的三国人物曹操。

三、把握诗歌情感主线

但有一点,电视剧的处理是正确的,即此诗是一首在酒宴上演唱的诗歌。诗中有“对酒当歌”的句子,可作证据。

(一)酒是一个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文名句。能不能提出一些酒的例子,学过的诗文里?可以互相讨论。

一壶浊酒喜相逢——酒是喜

红酥手,黄藤酒——陆游与妻子被母亲分开,他无奈,愤恨

浊酒一杯家万里——思乡

举杯浇愁愁更愁——愁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了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单。

琵琶美酒夜光杯――表达的是边关将士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豪迈。

可以这样说,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我一直认为,酒也是一种文化,因为很多东西来源于酒,归根于酒,当你举杯的时候你会想起家乡,父母,事业,家庭,欢乐,悲伤……看样子,酒常与某种情感相连,那么曹操的《短歌行》借酒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二)我一直觉得这首诗的名字不好,因为如果用第一句仿佛更好——对酒当歌。喝酒的时候总喜欢唱歌,那么曹操究竟唱出了什么样的歌?大家齐读,开始!

教师朗读。

学生结合教师的朗读,分析本诗的风格特点。

学生齐读。

(三)情感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曹操抒发了什么情感呢?,从诗中寻找线索(找诗眼)。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可以说,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么诗人为何而忧?让我们弄清这个问题。

四、分析诗人的情感

1、“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之“忧”

这首诗第一句起句就不凡。对酒当歌,应该唱歌,忽然就变了,人生几何,人生短暂,就像朝露。但我们说过,酒代表各种感情,这首诗是从什么开始的?

明确:忧。忧人生之短。而且短得就像朝露。

板书:光阴易逝

师:诗人举起酒杯的时候,照理应该高兴,可诗人满腹忧愁,用什么来解忧呢?

生:酒。

师:对。民间有“借酒浇愁”的说法。可是酒真能解忧吗?当然不能。李白说过:“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除去,比如忧人生短暂,酒并不能延长人生。那么感到人生短暂,只能从自身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有一个问题是,同样意识到人生短暂,人生态度却未必相同。

师:曹操看到人生短暂,曹操持何人生态度?

明确:“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

2、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他迫切需要人才的辅助。

问: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明确: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作者写得何等美丽!

师: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

项羽:刚愎自用乌江自刎

刘邦:虚心请教成就天下

师: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

生:“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2、“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忧”

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显然这里忧的内涵是“贤才难得”。

板书:贤才难得

诗人在酒宴上演唱此诗,哪几句最切合宴会主题?

明确:“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几句的含义,其实就是在翻译。

曹操面对满座嘉宾,感谢他们的到来。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明确: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因为他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3、忧的根源

曹操一忧光阴易逝,二忧贤才难得,因为理想尚未实现,其实这正反映了他内心更深更重的一种忧愁,请大家自己概括一下。

板书:功业未就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正因为功业未就,曹操思贤之心才会如此强烈。曹操渴求人才,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从哪可以看出来?

明确:“绕树三匝”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三国演义》)。

师:绕树三匝句,鸟儿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

生:没有贤主。

师:回答得很好!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没有弦外之音?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师:诗中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但五班有同学说其中又有一种霸气。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

明确:“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是宏大的,意义上深远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诗人正是为了成为高山,成为深海,才如此虚怀若谷。对,心里没有霸气的人,笔下便没有霸气。

问:“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

明确:志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五、研究性探讨

曹操志向远大,同时深知成就天下不能单凭匹夫之勇,必须依赖天下贤能,故而求贤若渴。其实三国时代,何止曹操一人重视人才,刘备发现诸葛亮这匹千里马,留下“三顾茅庐”的美谈。

幻灯片:

有人说三国之争实为人才之争,最后魏蜀吴之所以能三足鼎立,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各自拥有一大批才智过人的能臣与骁勇善战的武将。可以说人才得失,生死攸关。假如你有机会成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你将如何对待人才?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才?

你将如何对待人才?

同学一:提供有利条件。高薪,高职位

同学二:好的工作环境。

同学三:尊重。

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才?

同学一:复合型人才

同学二:创新型人才

提醒学生,自己首先应成为一名人才,从现在就要为将来打好基础。

六、课外拓展:

请大家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有何现实意义。

幻灯片:

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一、安定是主流

七、课后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曹操的理解。

描写课文插图妙用心得体会实用五

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是七年级语文新教材所选精品,反映人生为主题。这伟大的科学家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她的乐趣完全在科学本身,她志趣高洁,不图名利,但求自由与宁静,把全部精力投入心爱的科学事业中去,她认为要成就一番事业,目标必须始终如一,要坚忍不拔,满怀信心,勤奋工作。

1、掌握鞭策、脐带、奢望、蹂躏、猝然长逝、问心无愧等词语。

2、整体把握献身精神。

1、学会从不同层面进行梳理与把握。

2、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学习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体会文中所表现的人格美。

本节课学习的是居里夫的的《我的信念》,它的内容比较杂,首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再进行一番梳理,经过梳理,井然有序,才便于把握,就可融会贯通。梳理的方法教师明确:第一步是概括要点。(只要抓住关键词语就行)每二步是分析归纳,第三步是整理排列。

抓住文中各段的关键词,进行归纳梳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体会文中表现作者的人格美。

一课时。

诵读、探究。

一、居里夫人简介

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原名玛丽亚。巴黎大学理学博士。1895年与皮埃尔结婚。他们共同就贝可勒尔在当时首先发现的放射性现象进行研究,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他共接受过于个国家24次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1934年7月4日,这位英国的科学家与世长辞了,但她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二、导语

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说: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越来越感到钦佩。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阅读《我的信念》,就是阅读居里夫人的灵魂,可以了解她那伟大的人格来自怎样伟大的心灵。

三、借助注释和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固执 鞭策 盛名 报酬 奢望 蹂躏 呵责 懊恼

沉醉 猝然长逝

四、默读课文,找出各段中的关键词,进行归纳梳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五、张挂居夫人的画像,让学生面对居里夫人,阅读居里夫人,营造课堂气氛,利于熏陶感染

六、梳理与把握

梳理的方法,第一步是概括要点,第二步是分析归纳,第三步是整理排列,概括要点只要抓住关键词语就行。

1、引导学生梳理

讨论并归纳:

坚忍不拔

宗旨探讨真理,不图财富

信心沉醉于科学之美 勤奋 目标 探讨真理 献身科学

环境自由 安静安静 时间 不谋利

自由工作 克制目标 坚忍不拔 信心 科学之美勤奋努力

2、通过归纳:我们可以看到一颗伟大的水晶般的心灵,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品格魅力:献身科学,追求真理;专心致志,坚忍不拔;甘于寂寞,淡泊名利,温和沉静,兴趣多样。

七、问题探究

1、默读质疑:

默读时遇到不大理解的地方打个问号,默读后提出疑难问题。

⑴ 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茧一般。某种力量指什么力量?

居里夫人所以没有明确地说出来,在概是因为这种力量是难以明确表述的。这种力量是一种复合因素。是对真理的探讨,科学的魅力,献身科学的使命感。

⑵ 、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岁月,为什么孤独也是一种美好快乐的记忆?

孤独指单身一人,独租了间小阁楼,远离欢乐喧闹的人群,潜心学业,在大学阶段读了许多书,大有收获。回忆起来,觉得没有虚度年华,这样的大学生活是美好快乐的。

2、探究质疑: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多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居里夫人所说的讲究现实与梦想家是什么意思?

讲究现实,是通过工作取得物质利益,居里夫人是肯定的。因生活毕竟需要金钱,获得很多的报酬才能享受很好的生活。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他们为理想而研究而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从居里夫人放弃申请镭的专利,抛弃了一笔财富,可以看出她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3、探究质疑: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世界的优美不是只自然景色的优美。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世界的,是揭示物质世界的规律,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的。认识了规律,发现了奥秘,就会觉得这世界真奇妙。优美是只物质运动规律以及物质内部结构。研究物理、化学,就会感觉世界的优美。科学越发展,世界越是展现它的优美,所以说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4、质疑:

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作者这样的心态?

因为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魅力无穷,这种美这种魅力,有如神话故事一般,在这样美妙的科学世界面前,科学家就好象迷醉于神话故事的小孩儿一样。这反映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

5、体验与反思:

阅读了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阅读了居里夫人的灵魂,了解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品质和为科学研究献身的精神,请联系自身,谈体会。

八、小结

本文为我们展示了一颗伟大的水晶般的心灵,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品质和人格魅力:献身科学追求真理;专心致志坚忍不拔;甘于寂寞淡薄名利;温和沉静兴趣多样等。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科学研究最需要的是现身精神,把探讨真理当作自己的天职,此外,科学工作需要自由、宁静和时间、坚忍不拔、勤奋努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