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地震新闻报道范文怎么写 地震报道新闻稿(三篇)

地震新闻报道范文怎么写 地震报道新闻稿(三篇)

时间:2023-06-14 23:10:31

相关推荐

地震新闻报道范文怎么写 地震报道新闻稿(三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地震新闻报道范文怎么写一

阿毛效应;审美疲劳;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

灾难性信息由于其重大性、突发性、紧迫性特点,对民众生活影响很大,在传播过程中容易产生“阿毛效应”现象。不论是激励性信息、伤悲性信息还是警示性信息,如果传播策略失当,强度、角度、频度不能进行准确把握和调整。则会适得其反,降低正向传播效果。因而,在信息本身的真实可信前提下。媒体体应分析受众心理,转变报道思路。提高报道技巧,避免无休止重复传播而产生“阿毛效应”现象。

汶川大地震使中华民族经受了重大考验。灾情发生后,媒体能迅速反应,透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渠道,及时、有效地传播信息。透过第一时间信息权威发布,消除民众对信息的不确定性,阻止了谣言传播;不回避问题,对灾情的严重程度予以客观、真实、及时报道,呼吁和感谢社会各界的鼎力援助,体现出构建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的理念。宏扬社会正气和民族精神,将大灾面前良好的国民形象向全球传播,赢得了世界的肯定和赞扬。在民族灾难面前,正是媒体的快速反应、有职责感的权威报道,稳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信息传播要到达良好效果,要有—个量的积累过程,同时要营造出有利的舆论氛围,从这一方面来看,几次灾难性事件报道做得较为到位。但是,从受众对信息的理解规律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灾难性信息传播的强度、角度、频度就应进行准确把握和调整,否则会适得其反,降低正向传播效果,出现“阿毛效应”现象。

“阿毛效应”的说法,来源于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在她的儿子阿毛被狼吃掉以后,使她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撑,到处向别人诉说。刚开始,还能得到人们同情的眼泪和安慰,她的心灵也得到抚慰,慢慢地,人们厌烦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之后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厌烦的头痛。”读者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同时对鲁镇人的麻木冷酷感到痛心。看起来,祥林嫂的痛苦经历已经成为人们的笑资,同情被消解,自己的苦楚在别人看来是寡味无聊而且一文不值。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就会有一些新的发现。鲁镇的人一开始并不是麻木的。“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男人们听到那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地走了开去;女人们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人们的厌烦是由于故事重复得太多,人们已经失去新颖感。“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当她一开口:“我真傻,真的。”他们便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这种现象可称之为“阿毛效应”。

笔者认为,“阿毛效应”是指同一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传播次数的增加而传播效果逐渐降低的现象。即使高信度的信源和信息,经过单一形式的高频度传播,也会使正效果下降,甚至带来负效果。着名传播学者霍夫兰等人透过实验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一种较有力的解释是人脑的忘却机制在起作用。根据艾宾豪斯的忘却曲线原理,人脑对信息的记忆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而忘却是从信息的次要属性开始的。也就是说,由高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的信任,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大于信息资料本身的说服力,而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怀有不信任感,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小于资料本身的说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资料联系的记忆逐渐淡漠下去,由信源居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不见,资料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完全地发挥出来。但资料本身如果是对受众感性刺激的话,这种刺激也会随频度的增强而效果下降。

激励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激励性。同样,伤悲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也会减弱伤悲性。激励是透过正面引导,促使受众感情的瞬间进发,对诉求现象产生良好感受,进而向其靠拢,诸如在战争年代,大战之前先放映一些凸显英雄形象的影片,使士兵在很短时间内构成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敌人的仇恨,使其在即将应对的战争中奋勇杀敌,增强其爆发力。众所周知,能量是守恒的,爆发力越强,持续时问越短。就如同抗震救灾宣传一样,刚开始,民众会从民族大义出发,出现一系列用心反应,比如争当志愿者、捐款捐物。但当热情过后,就会出现身体与心理的疲惫,而对持续不断的激励性信息反应迟钝,甚至抵触和抱怨。伤悲性信息也一样,刚开始,出于人的善良本性和人道主义舆论环境,会表现同情和不安,但久而久之,伤悲会削减,出现对“阿毛事件”一样的态度。

同样的道理,警示性信息,传播次数过频,也会降低警示效果,甚至出现娱乐化倾向。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必须方向变化,也是一种常用的说服方法。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敲警钟”具有双重功效:首先,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资料的接触;其次,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行动。但是由于“敲警钟”基本上是透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必须的心理不适;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容易招致自发的防卫性反应,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要寻找产生“阿毛效应”的原因,务必从美学、传播学中的几个关键词来分析和探讨,如“审美疲劳”、“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等。

在经典的文艺美学着作中,与“审美疲劳”这个词好处相近的一个词是“审美反感”,“审美反感”是“对丑的作否定评价”的审美体验。在上世纪90年代的几篇文章中,有人把“审美”和“疲劳”相结合成“审美疲劳”,并把它运用到美学论述中作为美学词汇来使用。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由于大众媒介传播信息具有批量化、杂糅化特点,加上大众文化的诉诸感官的特点,如果感觉上的官能刺激过剩且得不到有效地舒解(情感升华),那么,就会由于心理上的厌倦而产生审美疲劳。多媒体时代的大众文化,它的目的在于使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体验,这主要是获得一种感官或者生理上的满足。21世纪,我们已经进入了数码和网络时代,互联网、电视、电影、手机都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天都淹没在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中,这使得我们的感官始终处在官能的兴奋状态,当代大众传媒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感觉的需求。然而,当声光色影等那种人与环境直接而直觉的关系满足了人们的官能需要时,令人回味的“文字增强人的逻辑分析和留有余地的思维空间”也随之断裂,这势必会造成感觉上的官能刺激过剩造成人的感官的忙乱。正如麦克卢汉把声光色影构成的场景比喻为“一场芭蕾”,透过电子媒介进行阅读是一个使眼睛和耳朵构成交互穿梭的过程。“眼睛耳朵和口语的复杂的穿梭关系一旦参与这一场芭蕾,那就必然要重塑整个的摄取生活,包括内心和外在的生恬。就要创造那种当代艺术重新发现的‘意识流’,但是同时它必然要产生感知和回忆活动的多重障碍”。“人体的感官”毕竟不同于“技术的感官”,人类在单位时间内对信息的理解量是有限的,即便不会像电脑那样当信息量增大时会“死机”,但也会因“应接不暇”而疲劳!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德国女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于1974年提出的。诺依曼强调人的社会天性,为防止交往中的孤立,人总是寻求与周围关系的和谐。这样,就构成一种“沉默的螺旋”现象: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可能是一种新的意见,或者是一种业已存在的意见)属于“多数”处于“优势”时,便趋向于用心大胆地发表这种意见;当发觉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或处于“劣势”时,遇到公开发表的机会,可能为防止孤立而持续“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构成一种一方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大众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介,由于它们本身具有必须的权威性,传播的资料具有公开性、显着性,传播几乎无处不在,加之报道资料的类同,传播在时间上的持续和造成的信息积累,它们所提示的和强调的意见很容易被视为主流意见,或者是未来有发展前途的意见,这些意见能够从容表达而不会受到孤立。于是,“沉默的螺旋”现象最超多地出现于公众理解大众媒介之时,这种认知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压力或对安全感的需求,使得多数公众在公开表达意见时采用媒介上不断重复的词汇和观念,并产生决定和行为上的连锁反应。但同时也会因压抑寻找途径发泄,正如此次地震发生后出现的“范跑跑事件”,在凤凰卫视讨论和网上调查时,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赞同的声音。这就说明,舆论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少数人的“沉默”会从另外的方向爆发出来,产生非正向的效果。

第三人效果(third—personefect)理论是最近十多年来西方传播学者极为重视研究的范畴之一。最早提出第三人效果的学者是美国人戴维森(davison),在1983年的一篇文章中,他提到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则故事:那时,日本人透过侦察获知,在一个太平洋小岛上的美国驻军由白人军官和黑人士兵组成,于是便向该岛空投大批传单,传单上写道:“这是白人挑起的战争,日本人和有色民族并无纷争因此黑人弟兄们“不要为白人送死,要找机会投降或逃亡”。结果,在空投传单的第二天,该岛上的美军竟然全部撤退了。之后发现,传单其实对岛上的黑人士兵并没有产生影响,而是白人军官担心士兵们真的会逃亡。因此造成了这批美军的退却。同样的道理,在一些传播效果的个案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了一个搞笑的现象:大多数人会认为大众媒介对别人的影响力较大,而对自己的影响力较小。换句话说,人们会倾向于低估大众媒介对自己的影响力,或高估大众媒介对别人的影响力。灾难性事件发生后,也会由于第三人效果原因而出现相互之间的消极依靠,比如救灾的行动,很多人会认为这样大的民族灾难,肯定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而不在乎一两个人的力量,有那么多的人捐款,而不少我这几个小钱,结论很明显,都这样想就会出现大难面前无人伸手的尴尬。

首先,信息本身的真实可信是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信息传播者务必从事实出发,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我们的官方媒体表现值得肯定。第一时间权威发布,消除民众对信息的不确定性,阻止了谣言传播。但应当承认,“非典”时期,我们的大众媒体并非如此。就“非典”本身而言。它有危害性,威胁到人的生命和生存;它有破坏性,破坏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它有不可预料性,难以估计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更可怕的是它有难控性。事实上,任何灾难性事件都具有以上特点。而“非典”信息报道并不是及时而且真实,在网络背景下,加上民众间人际传播,出现了令官方和大众媒体尴尬的境遇,最后不得不真实报道,才遏止住了谣言传播和大众的恐慌。但毕竟后果很严重,尤其是媒体公信力受到重大挑战,直到当下,重构媒体公信力仍然是热门话题。这样看来,立足事实的真实报道仍显重要。

其次,就应避免无休止重复传播。虽然说重复是信息传播的基本特点,信息需要重复,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去了。从更深一个层次来看,出现审美疲劳的受众对信息的感知和刺激会变得迟钝,当真正重要的信息出现时,也不会有明显反应。当下很多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精心策划并播放一些弱势群体或者急需帮忙的人与事,拨动受众善良而敏感的心弦,刚开始,民众的本真与善良会使一部人得到帮忙,但慢慢地,民众会出现审美疲劳,见怪不怪了。而当真正需要帮忙的信息出现时,民众会不为所动,最终被视为善良的泯灭。同时还会出现第三人效果,很多人会认为对别人影响不断增强而对自己影响不明显;会出现“沉默的螺旋”效果,声音被压制而得不到有效释放,最终会出现反感情绪甚至走向反面。这样看来,就应负更大职责的是传播者的过度重复传播。如同“阿毛效应”一样,不能怪“阿毛”,更不能怪周围的民众,而只能怪传播次数过多和频度过高。要避免重复传播,能够丰富素材,多角度、全方位报道,一方面,信息的丰富能够缓解受众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能够消解一个声音的枯燥,两面诉求能够避免一面诉求的绝对。同时适当调整报道频度,拉长间隔能够修复过高频度带来的心理抵触。

最后,分析受众心理,转变报道思路,提高报道技巧。前文提到,激励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激励性;伤悲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伤悲性;警示性信息。传播次数过频,会降低警示效果,甚至出现娱乐化倾向。周作人说过,人毕竟是人,人只有人的力量。如果过分宣传英雄,会拉远普通人与英雄之间的距离,感觉这仅仅是一部分人能做到。跟自己关系不大,显得遥不可及;如果伤悲被消解,会使民众失去同情心,感觉见怪不怪了;更为可怕的是警示被消解,会减低民众的警惕意识,“狼来了”心理作祟,防范意识不见,灾难来临时会措手不及,人为增强灾难的破坏性。就应打破一味说教的传统思路,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比如对话讨论、文艺作品再现真实存在,增强新颖性和可读性。

总之,正确应对灾难,最大程度减少灾难损失,持续保护民众关注灾难,同情弱者,共同伸出援助之手,展现社会正义,众志成城共度难关,需要全社会努力,更要求主流媒体树立公信力,提升传播水平,避免产生“阿毛效应”。

最新地震新闻报道范文怎么写二

一、 实习目的:

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它对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加强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用目测手段对风、云变化测量和估计的能力熟悉室外数据采集过程和对有效数据的整理过程,培养对气象与气候数据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思维方法,加强时间概念在气象与气候的数据收集的有效性的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个人素质。激发对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兴趣。

二、实习概况:

本次实习为期两天,20xx年12月8日中午两点在刘燕和张雁老师的带领下去参观商洛气象局,见习包括短期天气预报、短时预报和气象预警系统、卫星通讯、网络系统、天气预报影视制作;12月9日中午两点半在张孝存和刘燕老师的带领下到东龙山气象站见习参观见习地面要素观测(人工观测、自动观测)。

三、实习内容:

(一)商洛市气象局

12月8日,中午两点我们班乘8路公交朝商洛气象台进发。了解了商洛市气象灾害的主要种类及特点以及气象网络中心天气预报的形成与发布。

1、 商洛市气象局简介

商洛市气象局位于商洛市城区中心,主要承担商洛市各地气象站传输来的数据汇总与分析,并负责发布气象天气预报和灾害的预警报告。

在气象台我们首先向我们讲解了天气预报的重要性。主要从商洛地形与气候特点,商洛市主要气象灾害类型 ,各类灾害在不同季节中分布特征及防御重点,如何应对气候变暖,气象预报主要手段。

我市地处秦岭山脉东段,位于陕西东南部,地形起伏较大,岭谷相间,峰峦叠嶂,地势总体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处牛背梁海拔2802.1m,最低处商南梳洗楼附近海拔215.4m,相对高差2586.7m。山势自西北向东南延伸,形似手掌,由北而有秦岭主脊,蟒岭、流岭、新开岭、鹘岭、郧西大梁都是典型的掀斜断块山,这些断块山发肓着不对称水系,境内沟壑交织,河流密布,在19293km² 的地域内,分布流长在10km 以上的河流240多条,主要有:洛河、丹江、金钱河、乾佑河、旬河等五大河流,这些河流从秦岭主脊开始分别向东、东南和南、方向注入黄河、汉江等流域。这些河流对我市气候调节、水汽供应以及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影响较大。另外我市这种结构复杂、山岭纵横交错、千沟万壑、浪起伏特殊的地形地貌,有利于西南暖湿空气流入和水汽的堆积。

1.2地质结构

商洛市按区域地质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自震旦纪海侵之后,经印支运动,自北向南分阶段结束海侵,三迭纪末期受印支运动影响,秦岭整体隆升,地槽结束。燕山运动时期,沿西北—东南向断裂,形成一些断陷盆地,白恶纪末和新生代时期,发生了继承性断块差异运动,在山间形成了红色盆地,第四纪受新构造影响又发生断裂,盆地里红层发生断错和褶皱。这些间歇性断块分异运动特点,同时遭受长期风化、剥蚀,且受洛河、丹江、金钱河、乾佑河、旬河等五大河流及其它大小支流长期切割,形成结构复杂、山岭纵横交错,千沟万壑的山地地貌与断块掀升地质结构。外露基岩主要为片岩、板岩、千枚岩、片状灰岩、白云岩、砂岩、侵入岩第四系结构,散碎石岩广泛分布。由于地质作用,岩体呈裂隙发育,风化破碎,力学强度低,在降水和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影响下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 气候特点

我市从气候带上分析,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由于地形、地貌、构造复杂,山地起伏落差大,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山地立体气候和局地小气候明显,我市自北向南年平均气温11.0 – 14.0度,极端最高气温40.8度,极端最低气温-22.6度,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06—845毫米;部分县个别年总降水量高达1307mm(商南1964年),每年6—10月间降水量占全年的70%,年日照1870 - 2120小时,无霜期200天。区内秋季多雨,春冬易干旱,夏季暴雨频繁。

商洛市地处秦岭腹地,位于南北气候分界线边沿,横跨亚热和暧温两个过渡性季风气候带。辖区内呈垂直差异明显的半湿润山地气候特征。由于季风性气候具有不稳定特性,加上70年代后期全球气候逐步变暧等诸多因素,造成本市灾害频繁,常发生干旱、暴雨、冰雹、连阴雨、霜冻、寒潮等气象灾害。各类灾害有各自的特点,其灾害比重;危害程度;危害时段均不相同。由于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交替危害给经济作物生长发育带来严重损害。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约占自然灾害的70﹪以上,有的年份高达80﹪~90﹪。另外气象灾害又是其它自然灾害源,因为它可以导致洪水泛滥,山体滑坡,还会引起交通事故、森林火灾、以及经济作物的病虫害等。

历年给商洛市造成较大危害的主要是干旱,位列各类灾害之首,占总灾害比重的29.6%,其次是连阴雨,占总灾害比重的24.5%。位居第二位是暴雨和冰雹,大约占总灾害比重的17%和20%。第三位是寒潮、霜冻,只占总灾害比重的3.6%和5.0%

由于干旱是一种跨度最长的自然灾害,历年不同季节,不同作物生长时段都可能发生,造成的危害面大,多发生在土地相对集中河谷盆地一带,并且以区域性和全区性干旱为主,占总干旱次数的76.8%,应成为我市各地防御重点。连阴雨虽属长时间的灾害性天气过程,出现次数较多,但多以局部性灾害为主,全区性连阴雨灾害只占42.7%。冰雹、暴雨是一种强对流天气过程,由于此类天气来势猛,时间短,分布区域小,所造成的灾害时常以局部毁灭性为主。寒潮、霜冻,属大范围强冷空气造成的冻害,短时期对部分经济作物生长造成危害较大,但是危害时间短,经济作物生长还有恢复期,出现的机率也小,这对于我市大范围垂直山地气候来说危害较轻,位居各类气象灾害之末。

各类气象灾害有各自的特点,随着历年季节的变化,其分布规律对经济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危害也不相同。根据上述各节分析,我市六大气象灾害在各季中的分布有如下特征:

冬季(前一年12月~次年2月),各类气象灾害出现的频率较少,主要是干旱,虽然在这一季节内气温较低,土壤失墒慢,各类经济作物处于体眠期,需水量小,但遇长时间大范围干旱可造成植物根系干枯,轻者推迟荫发期,重者造成大面积死亡。根据资料分析,我市每年出现不同性质的冬旱机率为0.5次,出现区域或全区性干旱机率为0.3次. 春季(3~5月)是我市各类气象灾害最为活跃期,特别是3月下旬后全市自南向北各类经济作物陆续进入播种、叶芽荫发、展叶和开花期。但是在这一季节内随着气温缓慢回升,除区域性暴雨外,其它如:干旱、连阴雨、冰雹、寒潮、霜冻都有交替发生的现象。根据统计,春季灾害最为严重是霜冻过程,年平均5.6次,大范围全区性霜冻过程年平均2.1次,其次是连阴雨和冰雹;年平均分别为1.7次;0.9次。另外干旱;暴雨;寒潮虽有交替发生,但机率较小,多属区域与局部性的。

夏季(6~8月)各种经济作物已进入旺盛生长和果实形成期.该时段防御的重点应是伏旱和局部性暴雨与冰雹灾害。从大量气象资料统计表明,历年共出现全区域性的干旱过程次数146次,其中(5~8月)发生春夏连旱5次,夏旱20次,伏旱45次,共计70次,年平均1.6次,而在该季节三类干旱中,伏旱占全区性干旱的31%,夏旱占13.7%,春夏连旱占3%..伏旱占春夏连旱和夏旱总数的64%,可见危害之大。连阴雨位居第二位,年平均1.5次,但是夏季气温高,降水量大,土壤水分蒸发快,难以形成低温灾害,对作物的正常生长无大碍。暴雨、冰雹排列第三位,年平均全区性过程只有0.3次,但是局部性过程特别多,年均分别为3.3次、1.9次。所以这两种灾害仍是夏季预防中的重点。秋季(9~11月)该时段正是各种经济作物果实成熟采收期,在这一季内对商洛市影响最大的灾害,第一位是连阴阴雨,第二位是干旱。有旱有涝,旱涝相间,无固定规律。其中大范围全区性连阴雨年平均1.4次,干旱1.1次,全市性连阴雨占不同类形连阴雨总次数的17.5%,干旱占25.3%。由于这两种大范围自然灾害正好位于作物灌浆、收获、播种期,必须采取措施,提前防范,综合预防,减轻危害。

气候变暖是全球现象,是人力不可为的自然现象,如果气候继续变暖,我市各地冬季将逐年缩短,夏季时间将提前并延长,大笵围的干旱和局部洪涝等其它气象灾害与一些不可提前预见性极端气候事件次数增多,历史上用于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临界气候将有所提前,我市独特的垂直立体山地气候略有变化,所以我们要面对未来气候变化的现实,做为气象部门应抓住暖头冷尾未来气候变化,充分依托气象现代化优势,密切注意天气变化,随时随地为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性气象服务与合理化建议。

特别对气象灾害方面的作用。气象灾害有地震、地质灾害(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干旱、台风、热带气旋、热带风暴、我区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暴雨、雷雨大风、台风、低温霜冻,因为这些气象灾害造成150多亿年,制作出准确的天气预报可以让人们提前防范,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所以说作为一个气象人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气象预报员更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和预报经验。这样才向各个部门提供准确的信息,各个部门根据这些信息才可以制定正确的措施,才造福人类。

了有关气象发展的纪录片,看完纪录片后,我们分组在管理人员的带领下,参观气象台计算机网络系统、天气预报和天气预报影视制作等。

观看气象纪录片,纪录片主要讲述了气象的发展过程还有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气象从古代就有观测,经过长时间积累的经验才有今天高水平的观测技术,和现在高科技的观测仪器。气象观测的项目包括云、能见度、温度、气压、湿度、风、降水、蒸发、日照、辐射热强度。专业气象观测可以分为城市气象观测、船舶气象观测、农业气象观测、林业气象观测、航空气象观测。天气预报方法有数值预报法、天气图预报法、雷达卫星预报法。数值预报法可以预报1―7天,甚至10天的天气;雷达卫星可以预报几小时内的天气,如暴雨、雷雨大风;天气图预报法可以预报1―3天的天气。天气预报的过程:气象资料的采集――资料的传输――天气预报的制作――做出天气预报产品――气象服务。影片还讲述了一下气象常识。

看完有关天气预报的影片,首先我们参观的计算机处理中心,这里放置着目前气象台使用的最先进的大型计算机。这些计算机的工作就是处理广大地区乃至全球的气象资料。这些气象资料是从分散的气象台站网取的。因为天气预报和气候分析往往需要,广大地区乃至全球的气象资料,使用时又是集中起来进行比较分析,这就要求各站的记录不仅能够准确,而且基本上代表一个地区的气象情况,还要能够相互之间进行比较。因此,气象观测的特点是: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同时,气象要素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它的变化只有通过对大气连续观测,并进行天气学分析才能了解。因此气象观测必须保持连续性,不能中断或短缺。连续观测记录的年代越长,对预报业务和科研工作价值越大。因为计算机收集的数据量是很大的,所以要这些运算速度快的大型计算机。

走过计算机处理中心,我们看到在工作室里工作人员坐在个人计算机前分析已经整理出来的资料。现在科技进步了再也不需要以前做什么要人工,人们需要什么资料计算机都有相应的软件来处理,计算机制作好后,工作人员就可以分析现成的资料了。

气象台工作人员在气象台最后观看的就是天气预报影视制作。天气预报要让广大人们知道才会发挥它的作用。经过各个成次的气象工作者地努力,最后亮相的是气象预报主持人。在天气预报节目中我们可以知道城市天气预报,海洋天气预报和气象与农情等栏目等三维立体天气符号、天气图、卫星云图和景观画面,服务各方面的人群。人门就可以根据气象信息做好明天或未来几天自己的计划,如出差、旅游、工作等。我们在天气预报影视制作室了解制作工作是流程,制作仪器,还有主持人是怎样工作的

(二) 东龙山气象站

12月9日,下午2点30分,我们去东龙山气象站参观见习地面要素观测(人工观测、自动观测)。

1、东龙山气象站简介

东龙山气象站位于商洛市商州区正东方向(北纬33°52”,东经109°58”),建于1953年3月1日,海拔高度为742.2米

2、 地面气象要素观测场

东龙山气象站的地面观测站的观测仪器有人工和自动的,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观测是一种趋势。自动仪器的有优势在于可以记录各个时间的观测数据,更清楚各个要素的变化情况;且记录的数据的精确度更高,可以减少人为观测误差;记录得出的数据直接就可以经计算机处理分析。人工观测仪器是为了预防突发情况,不过据工作人员介绍,自他来东龙山气象站五年间,从未用过人工观测仪器。

地面观测是整个气象预报的基础,担负着定时地面天气观测并实时发报,提供天气分析预报使用所需要的定时观测数据。气象观测包括百叶箱气温、湿度和最高、最低温度观测,地面0厘米温度和最高、最低温度观测,地中5、10、20、40厘米温度观测,还有降水量、蒸发、日照、风向、风速、气压、云量、冻土、积雪、电线积冰、天气现象等项目的观测。

在东龙山气象站,我们见到了漏斗接雨器、雨量筒、自动雨器、蒸发器(冬季使用)、大型蒸发器(主要用于夏季)、日照筒、地面5、10、20、40厘米温度测量计等仪器。这里的地面观测仪器非常齐全,其本实现全套的自动化,由各种传感器将各种数据自动采集,经处理系统后送至显示终端。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是一种能自动的观测和存贮气象观测数据的设备。自动气象观测项目包括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雨量等要素,数据采集频率较高,每分钟采集并储存一组观测数据。

四、总结:

这两天的实习,我获益匪浅。我十分感谢老师和气象台站的工作人员。通过这次实习,在气象方面的知识增加了许多,在此体验到了气象工作者的艰辛,收获丰富,感触颇多。首先我熟悉了气象业务的整个流程,对于整个天气预报的形成和制作都有所了解。并意识到了气象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出现误报的严重后果,作为一个气象人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气象预报员更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和预报经验。直到自己亲身经历过了,不由得尊敬这份工作,佩服那些在无穷的压力下工作着的人们。激发自己以后学习要认真严谨。

最新地震新闻报道范文怎么写三

同志们:

刚才,区委、宣传部长刘拥兵开启了武陵源区开展群众性初级救护培训的专题网页,区委、副区长莫文斌宣读了《关于开展红十字群众性初级救护培训工作的实施方案 》。下面,我就如何开展好我区群众性初级救护培训工作谈两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群众性初级救护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群众性初级救护培训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实需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每年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20万。一是重大自然灾害频繁。由于特有的地质构造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造成1.5万人—3.5万人的不同程度受灾,1万多人死亡,经济损失达20xx亿元。特别是今年5.12汶川地震所遭受的人员惨重伤亡,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中。二是重特大伤亡事故频发。我国每年发生各类事故近100万起,死亡13万人之多,伤残70多万人左右,造成经济损失2500多亿元。三是公共食品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如三氯青胺毒奶粉事件,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开展群众性初级救护培训,普及自救和互救常识,让广大群众了解掌握初级救护技能,不仅能提高每个公民的自救互救能力,也有利于减轻这些突发公共事件的损害程度,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二)开展群众性初级救护培训是建设世界旅游精品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随着我区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来武陵源旅游的人多了,车流量也加大了,车祸事故相应也增多了,游客在旅游途中因心脏病、高血压等疾患导致猝死现象也时有发生,再加上洪涝、山体滑坡、火灾等突发公共事件不可预见,需要我区广大干部群众和旅游从业人员具备初级救护知识,积极应对各种事故灾害,减轻伤亡和灾害损失。而我区广大干部群众和旅游从业人员普遍缺乏初级救护知识,不少突发性疾病或受伤人员在第一时间内得不到有效救治,导致了死亡或伤残,给我区的旅游形象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开展群众性初级救护培训,不仅有助于打造“平安景区”,建设世界旅游精品,也有助于巩固“平安武陵源”成果,促进我区社会和谐。

二、采取有力措施开展好群众性初级救护培训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和各旅游企业要不断提高对群众性初级救护培训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按照区里的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要求,制定相关的培训计划和措施,落实经费和专门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好群众性初级救护培训工作。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各旅游企业都要注重群众性初级救护培训工作的宣传,力争做到“四个结合”,即:与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民整体素质相结合;与推进新型城市化,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相结合;与推进企业管理,提升员工综合能力相结合;与推进学校两纲教育,提升青少年关爱生命的理念和技能相结合。要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和重点内容,使全区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掌握现场初级救护技能的必要性,为顺利组织实施好培训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明确目标,各司其责。全区群众性初级救护培训工作采取区域、系统、行业相应集中、以点带面、分级培训、逐步推广的方式进行,最终达到让救护培训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的目标。区红十字会负责做好区直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各旅游企业员工和各乡镇红十字会的培训;乡镇红十字会负责做好本辖区内的社区居民、农村群众、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培训;区交警大队要把救护培训作为驾驶员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主动与区红十字会联系,负责做好机动车驾驶员的培训;区教育局要把救护培训与生命教育、学生军训等活动相结合,负责做好全区教师和中小学生的培训。各有关部门、单位和旅游企业都要结合本部门本行业实际,认真动员和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培训。同时,各级红十字会要抓紧做到“三落实”,即:落实培训基地、落实师资、落实培训人员,特别要重视师资的选拔和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师资队伍,为确保我区群众性初级救护培训工作顺利推进和取得实效打下坚实基础。

(四)强化督导,确保实效。为增强群众性初级救护培训工作实效,区政府公众信息网开通了群众性初级救护培训专题网页,这个网页是专门供大家学习培训用的,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在上面留言和咨询,区红十字会会给予及时解答。同时,区红十字救护培训协调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区直有关部门单位、各乡镇培训工作基地救护培训工作的检查、指导,协助解决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确保培训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