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故乡的芦苇教学教案汇总(优秀13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故乡的芦苇教学教案汇总(优秀13篇)

时间:2018-10-21 15:13:14

相关推荐

小学三年级语文故乡的芦苇教学教案汇总(优秀13篇)

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及评课

教案是教学的依据和组织者,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起着重要作用。教案应该体现个性化教学的理念,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编写教案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通过实践和反思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故乡的芦苇教学教案汇总篇一

1.赏析生动优美的句子及句中的重点词。

2.识记9个生字。

3.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4.背诵《忆江南》。

1.赏析生动优美的句子及句中的重点词。

2.背诵《忆江南》。

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1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个句子生动地描写了小燕子的动作,用“偶尔沾”表现了其动作之轻。

第二个句子形象地描绘了荷花未开时饱胀的样子,令人如临其境。

第三个句子连用了“落”“折”“收拢”这几个动词,再加上“款款地”“顺顺溜溜”“严丝合缝”等修饰性词语的运用,将小瓢虫细致的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三组字,每一组都有其共同点。

第一组字都是表示动作的,所以部首都是提手旁。

第二组字组成的词语都和丝线有关,所以部首都是绞丝旁。“束缚”可以用丝线来实现;“缭乱”是指“处于零乱、混淆状态心绪缭乱,也可形容事物杂乱无章”,丝线缠绕散乱的样子就可以用“缭乱”来形容;“网络”是将互联网比喻成蜘蛛用丝结的网。

第三组字都与钱财有关,部首都是“贝”,因为古时都以贝壳做货币。

1.读一读,说说括号中的哪个词语用在句子里更合适。

答案:

(1)荡漾。

(2)轻快。

(3)灵敏。

点拨:

(1)“荡漾”指“(水波)一起一伏地动”,“飘荡”指“随风飘动”“漂泊”,二者使用的对象不同。

(2)“轻巧”和“轻快”都含有“轻”的意思,“轻巧”指“重量小而灵巧”“轻松灵巧”“简单容易”,用于形容动作、身体等;“轻快”指“(动作)不费力”“轻松愉快”。“歌曲”只能用“轻快”来形容。

(3)“灵活”作形容词时指“敏捷;不呆板”,一般用于形容手脚、脑筋等,也可以作副词,指“善于随机应变;不拘泥”;“灵敏”指“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可以形容动作,也可以形容嗅觉。

2.读一读,照样子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示例:一身雪白的长毛,一对直竖的长耳朵,再加上三瓣粉红色的嘴唇,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兔子。

(原文见教材第14页)。

(一)大意。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之称。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代表作品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钱塘湖春行》等。

(三)词语解释。

忆江南:词牌名。原题下有词三首,教材所选是其中第一首。

曾: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

谙:熟悉。

江花:江边的花朵。

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四)词作主旨。

这首词通过回忆曾观光游览江南春景时所留下的印象,抒发了词人对如诗如画的江南风光的无限赞美和怀念之情。

(五)词作赏析。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于传闻,而是作者在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表达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小学三年级语文故乡的芦苇教学教案汇总篇二

《故乡的“水墨画”》是西师版教材十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以“自然风光、家乡美景”为主题,这四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自然风光”这一单元主题,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风光。《故乡的水墨画》这篇课文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其中有长满菱角的池塘,有采菱欢乐的笑声,也有那美味的菱角,让我们感受到江南水乡风景的独特、美丽。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故乡的“水墨画”》时,最吸引人的要数故乡的采菱女或划一叶扁舟,或荡一只水盆,熟练轻盈地采菱角的情景了。于是,我摇身一变,变成了那快乐的采菱女,一边唱着愉快的采菱曲,一边熟练地采着菱角。孩子们就成了站在岸边眼巴巴地等着吃新鲜菱角的小孩,我慌忙把“水盆”划过去,塞一把放进他们的衣袋,他们的小脸便个个灿烂如花了!这样的情景互动,让我和孩子们都融入到文字之中,置身其中,快乐无边,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随后,我们又请班级的一位“小导游”带着我们游览了美丽的塔木钦大草原和迷人的葡萄沟,她生动地讲解让我们看到了异域美丽的风情: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那似乎是从地面拱起的巨形彩虹门;那变换多端的云彩;那晶莹透亮的“绿玛瑙”;那甘甜美味的葡萄干,无一不让我们惊叹,无一不让我们流连忘返!

在和孩子们一起徜徉在这些美丽的文字间的时候,那种心随文动的心境处处可见。尤其是师生一起共同畅想某一个美丽的场景的时候、共同演绎某一段文字的时候,那种和作者心灵的契合便会让我们的情绪变得更快乐,更活跃起来。在我们的心里,那些毫无生气的文字也变得更加美丽起来。

把语文课上成属于孩子们的课,让他们沉醉其间,少去程序化,少去说教,便会让语文教学更有生命力!

小学三年级语文故乡的芦苇教学教案汇总篇三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有如汉末之世。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无怪乎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围炉诗话》)。

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小学三年级语文故乡的芦苇教学教案汇总篇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像画面。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故乡元宵节的独特风韵,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基础知识。

1.生字:

掷扔,投,抛:投掷、弃掷、掷远。

输败,负:输赢、输理、输了两个球。

捏用手指把软的东西做成一定形状:捏饺子、捏面人儿。

屎大便,粪。

盏量词,指灯:一盏灯。

蜡石蜡、蜂蜡、蜡版、蜡笔、蜡疗、蜡染、蜡人、蜡烛。

筒较粗的中空而高的器物:烟筒、邮筒、笔筒。

营筹划,管理,建设:营业、营造、经营、国营、私营。

2.会写的词语:

输出、曲调、捏造、吉利、投掷、灯盏、营业、高跷、竹筒。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这是一篇乡土气息非常浓的文章。以故乡元宵这一天的风俗习惯为主要内容,讲述了自己儿时过元宵节时的情景。简略介绍了元宵节白天街上的场景,重点描写了夜晚过灯节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故乡的眷恋与热爱。文章条理清晰,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2.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的介绍与描写,感受作者故乡元宵节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3.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故乡元宵节的特点,体会作者内心情感。

4.教学突破点:

以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为切入点,结合课文对故乡元宵节的描写,进一步理解感受故乡元宵节的特点,从而体会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怀。

四、教法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清层次,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1.导入揭题。

(1)对“元宵节”做以简短介绍。请同学们谈谈你对“元宵节”了解多少,有何印象?

(3)质疑:故乡的元宵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2.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乡的元宵有什么特点。

3.再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读课文,订正字音。

(2)小组内自学生字新词。

4.又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为课文分段。

3.课文所介绍的故乡的元宵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了什么?在文中找一找,并结合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4.作者故乡的元宵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

6.课外拓展,查找相关资料,介绍不同地方的元宵节的不同风俗习惯。

五、板书设计。

白天送麒麟、掷骰子、吹糖人、捏面人、拉“天嗡子”、看烧香……。

不热闹静静的晚上(灯)一屋子灯、走马灯、

孩子自己的灯、看围屏、放花、

天上红灯笼……。

六、资料索引与精华。

作者简介——汪曾祺。

汪曾祺(1903月05日——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画面。

3.了解作者笔下故乡的元宵节的相关风俗。

4.积累作者“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作者以“详略得当”的写法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民间节日活动。

教学难点:

文中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活动,从中体会到汪曾祺散文流溢浓郁的生活情趣,散发着欢乐的气息。

相关资料。

汪曾祺(1920-),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协理事,在海内外出版专著全集30余部,代表作有小说《受戒》、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设计方案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写“元宵”二个字,想开去。

2.喜欢元宵节吗?回顾自己印象中的元宵节的情景。

3.今天学习一篇跟元宵节有关的文章。板书“故乡的”,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笔下的元宵节有什么特点?

2.总体感觉故乡的元宵节不大热闹,元宵节那天白天没有晚上热闹。

三、直奔重点。

1.“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作者介绍了哪些“灯”?结合相关语句说说各自的特点。

2.学生默读圈画。

3.汇报交流。

4.提示:这一题应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这个环节是将阅读重点放在了“灯节”的“灯”上。透过精读的重点部分进一步地了解作者故乡元宵节的风俗。

四、要点串讲。

1.选择感兴趣的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

2.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3.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五、拓展升华。

1.体会本篇文章开头、结尾的妙处,积累写法特点。

2.提示:文章开头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故乡元宵节并不热闹。结尾部分则在介绍故乡风俗习惯的同时收笔:“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读来显得格外清新自然。

板书设计。

汪曾祺。

本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元宵节的民俗常识。针对本课文章较长,所涉及的内容离孩子的现实生活较远的特点,在课前我便让学生们熟读课文,并查找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同时,我也将许多孩子们不常见的民俗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生动形象的向孩子们展示出来,并查阅了大量关于民俗方面的资料。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孩子们确实被精美的图片以及一些关于民俗的小故事所吸引,并能很好的融入其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孩子们都能主动的参与进来,特别是对于他们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如:花灯、吹糖人……等更是爱说爱听。

本文虽为散文,但在写法上却有很多值得一提的地方,比如,对比,详略得当,按时间顺序等,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们都能够很好的掌握。

但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没有大胆放手让孩子们去说自己感兴趣的风俗活动,而是按照我事先制定好的思路让学生按照时间的顺序去以此列举,这是课堂过于被动,没有调动好学生的兴趣,另外,没有注意到课堂中生成的一个关键问题,学生读完课文后并不认为故乡的元宵是静悄悄的而是热闹的,事后我认真的想了这个问题,这的确是孩子们真实的应该生成的想法,在课堂上我应该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拿出来,让孩子们讨论为什么作者说故乡的元宵不热闹,而我却忽略了这个问题。

总之,在这次教学过程中,我有了很大的收获,我认为语文教学是一杯香浓的热茶,也许刚刚品尝会觉得其中有很多的苦涩,但细细品来就会发现其中奥妙无穷。

小学三年级语文故乡的芦苇教学教案汇总篇五

我们家乡有一条尽人皆知的一条河——白河。每个人的家乡河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也是。

在我的眼中,白河是千变万化的。

在晴天,太阳把阳光挥洒在水面上,水面上波光荡漾,秀出层层叠叠的涟漪,再度上一层金,阳光随着连一起一伏,仿佛谁把金色的颜料洒在了青绿色的画布上一样,无与伦比。

在雨天,大片的乌云遮住了纯洁透明的天空,水面上被从天而降的小雨点打的“凌乱不堪”,你看,小雨点在这里降落了,在那里降落了,把水面打起了一层层的波纹。

在大雾天气,先是一丝稀薄的雾气,然后成群结队地漂浮在水面上,水还是青色的,草还是绿色的,只是远处有些与众不同——四周是乳白色的,好象有人在空气中洒下了许多牛奶。

着阵阵夏风,摇曳着身躯和手臂,仿佛在像我们低吟浅唱……。

在秋天,白河成了一位成熟稳重的中年人了,每走一步都泛着成熟与稳重,这时正是果实累累的季节,岸上硕果累累,白河也不甘示弱,把藏在水里的鱼虾贡献出来了。你看!一群钓鱼高手在切磋较量呢!第一个人在十分钟钓上一条几两重的鱼,(因为大鱼不上钩,所以只有这么大的鱼。)第二个人也不甘示弱,在他之后钓上来一条三两的鱼,第三个人起身直追,钓上一条五两的鱼,最后一个人深藏不露利用海竿“放长线,钓大鱼”战术,钓上一条十两重的鱼。

在冬天,植物的叶子都落光了,白河像一个佝偻的世纪老人,一步一步的向前走去,虽然白河的面貌老了,但他要向前走的心依然不变。明年春天,他又会像原来一样,奋勇向前。

在每个时候白河都是美丽的,不论是春.夏.秋.冬,还是晴天.雨天.阴天.大雾,都是美丽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最最美丽的河,我心中的这条河便是白河。他不像钱塘江的雄伟壮观,也不像桂林山水一样美丽,更不想雅鲁藏布大峡谷一样奇特,但我最喜欢那条在我心中永不干涸,故乡的河!

小学三年级语文故乡的芦苇教学教案汇总篇六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北京的四合院的基本结构及居住情况,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理清课文的描写顺序,能按一定的顺序介绍建筑物。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阅读课文,了解北京的四合院的基本结构及居住情况,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理清课文的描写顺序,能按一定的顺序介绍建筑物。

教具:

1、课文插图。

2、故宫等房屋照片。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板书计题。

2、你曾见过哪儿的四合院,能说说它们的样子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查字典。

2、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北京的四合院的?介绍了四合院的哪几个方面。

三、检查自学效果。

1、对字词掌握情况:

字音:胡同和谐气氛。

字义:胡同坐北朝南和谐疏远。

2、课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介绍四合院:朝向、结构、作用、规模、居住情况这几个方面内容。

四、指导学生分小组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展开讨论学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北京建筑物的特色:胡同、四合院。(古朴)。

2、朝向:坐北朝南。(吉利、阳光充足)。

3、结构:正房、厢房、南房(倒座儿)。

4、作用:(1)独居方便,便于联系,适合人多家庭居住。

(2)正房----长辈厢房-------晚辈。

5、规模:小型四合院(普通老百姓)。

大、中型四合院(有钱人家如王府)。

6、(1)居住情况变化:a:过去:一家一户。

b:现在:许多户(挤、乱、和谐)。

(2)高层建筑:人际、家庭关系冷漠、感情疏远。

(3)国外:仿四合院。

(4)激发学生自豪感。

五、指导朗读课文。

六、小结。

《北京的四合院》一文介绍了四合院的朝向、结构、作用、规模、居住情况。我们可以模仿这种类型的文章进行习作。

七、作业。

完成课时作业。

北京是怎样建成国都的。

金中都宫殿遗址纪念阙正在建设。

中国地理学会地理知识编辑委员会编辑的《地理知识》(1953年1月号)刊有侯仁之先生的署名文章《迎接北京建都八百年》,文章认为:北京建都始于公元1153年4月21日。

侯仁之原文如下。

“贞元元年三月辛亥,上至燕京……乙卯以迁都诏中外,改燕京为中都。”

这是北京正式建都的开始,燕京就是北京在当时的名称,正式建都之后,改称中都。贞元元年合公历为1153年;三月乙卯合阳历为4月21日。所以到本年4月21日,正是北京建都八百周年的纪念日。

公元9,即五代时期后梁贞明二年,世代生活于辽河上游地区的游牧民族契丹族部落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族各部落,建立了契丹国(后改称辽国),定都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命名为“皇都”,自称皇帝,即辽太祖。

公元926年,即五代时期后唐同光四年,辽太祖去世,其次子耶律德光于公元927年即位为皇帝,即辽太宗。

地处今北京城西南广安门一带的幽州,被升格为辽国的陪都。

公元936年,即五代时期后唐清泰三年,后唐军阀石敬瑭为篡夺后唐政权,以许诺割让国土为条件,换取辽太宗发兵协助。得逞之后,石敬瑭做了后晋皇帝,他割让北方国土幽、蓟、云、朔等十六个州(史称“燕云十六州”),送给辽国作为回报,并尊称辽太宗为“父皇帝”,石敬瑭自己则做了千载骂名的“儿皇帝”。

当时割让给辽国的幽州,即在今天北京城西南部的广安门一带。

公元938年,即后晋天福三年,辽太宗将国都“皇都”改名为“上京临潢府”,定幽州为“南京析津府”,定辽阳(今辽宁省辽阳)为“东京辽阳府”,加上后来于公元10定今内蒙古宁城西南为“中京大定府”,公元1044年定云州(今山西省大同)为“西京大同府”,辽国共建有一个国都、四个陪都,号为“五京”。

由此,自公元938年起,地处今北京城西南广安门一带的幽州,被升格为辽国的陪都,被称为“南京析津府”,也称“燕京”。北京城的别称“燕京”,即始于这时。

在辽国统治期间,世居松花江流域一带的女真族逐渐崛起。为削弱女真族实力,辽国把一部分女真部落迁居到辽阳以南,由辽国官员直接统治,史称“真”。没有迁居,不受辽国直接统治的那些女真部落,史称“生女真”。

公元11,辽国天祚帝到混同江(即松花江)渔猎,按惯例,“生女真”各部落首领都必须前来朝拜。在宴会上,天祚帝命令各部落首领依次起舞祝酒,“生女真”完颜部落的首领完颜阿骨打不肯屈尊献媚,险些被天祚帝杀掉。自此,完颜阿骨打决心积蓄力量,起兵反辽。

公元1113元,完颜阿骨打率久受辽国欺凌的“生女真”各部落起兵攻辽,连获胜仗。

公元1115,完颜阿骨打创建金国,定都于今黑龙江省阿城东南,命名为“上京会宁府”,自称皇帝,并改名为完颜旻,即金太祖。

完颜亮没有说出的另一个迁都动机,是由于他系政变篡位。

公元1123元,金太祖在夺取了辽国的“南京析津府”即“燕京”之后,于归途中去世。其弟完颜晟即位为皇帝,即金太宗。

公元1125元,金太宗俘获了辽国皇帝天祚帝,辽国灭亡。金国兵锋,指向北宋。

公元1126年,即北宋靖康元年,金军攻陷北宋国都开封。

金国在燕京设立了“中书枢密院”和“行尚书省”,以就近统治管理新征服的北方(对金国而言是南方)广大地区。

公元1135元,即南宋绍兴五年,金太宗去世,由金太祖的孙子完颜亶即位为皇帝,即金熙宗。南宋的岳飞主战抗金及秦桧的主和投降均发生在金太宗及金熙宗在位期间。

公元1149年,即南宋绍兴十九年,金太祖的另一个孙子、时任丞相的完颜亮发动政变,杀死了酗酒嗜杀、成性的金熙宗,即位为皇帝。

公元1151年阴历四月,完颜亮即位的第三年,下诏预备迁都燕京。他在诏书中说明了迁都的理由,他说:以前新征服的南部地区(指北宋失去的北方半壁江山),统治未稳,边防未宁,法令未具,所以设临时机构加以镇守,但那不是长久之计。现在北方民清而事简,南方地远而事繁,地方官员要向上京会宁府请示工作,往返一次费时半年,不如迁都燕京,位置居中,地势冲要,便于控制四方。完颜亮没有说出的另一个迁都动机,是由于他系政变篡位,很多豪门势族他,他想换个环境,以摆脱敌对势力的牵制。由于抗金名将岳飞已于公元1142年被秦桧害死,多年来南宋君臣偏安江南,求和纳贡,也给了完颜亮实现迁都大计的外部环境条件。

金中都大兴府辖区面积大于今北京市。

为了贯彻迁都的意图,完颜亮还亲自向官员们做说服工作。他对一个叫梁汉臣的官员说,我栽了200棵莲花,都没有成活,这是什么原因?梁汉臣心领神会地回答说:“自古江南为桔,江北为枳,非种者不能栽,盖地势也。上京(指会宁府)地寒,惟燕京地暖,可栽莲。”梁汉臣还说:“燕京自古霸国,虎视中原,为万世之基。”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在莲花池栽种了大量的莲花,今天北京还有莲花池这个地名和遗迹。

完颜亮派官员梁汉臣、张浩、蔡松年等征调军队40万人、工匠民夫80万人去燕京营建宫殿城池。还派画工去北宋故都开封,测量描绘北宋宫殿,呈完颜亮审阅批准,依样仿建。营建宫殿的木材取自真定府(今河北省正定),营建城墙的黄土取自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史载当时自涿州至燕京运土的方式,是用大批民夫排成人墙,“人置一筐,左右手排立定,自涿州至燕京传递,空筐出,实筐入,人止土一畚,不日成之”(见《顺天府志·金故城考》)。史载完颜亮为加快建都进度,曾多次赏赐工匠民夫,其中公元1151年阴历八月那次,赐每人帛一匹,合银一两。工匠民夫们因劳累、瘟疫死亡的也为数甚多。

在完颜亮的严厉督催下,上百万军民工匠奋力劳作,只用三年时间,燕京新都的宫殿城池基本完工(后期工程仍在续建)。

公元1153年阴历三月乙卯日,完颜亮下诏正式迁都燕京。为此,他特意改元,建新年号为“贞元”元年,升内外文武官员皆进官一等。为促使留恋故土的贵族们尽快搬迁,也为了防止敌对势力盘踞故都危害自己,完颜亮还下令彻底捣毁旧都上京会宁府的宫殿宅第,夷为平地。

完颜亮模仿辽国的“五京”制度,宣布燕京新都为“中都大兴府”,另外立四个陪都:今内蒙古宁城西南为“北京大定府”,北宋故都开封为“南京开封府”,今辽宁省辽阳为“东京辽阳府”,今山西省大同为“西京大同府”。金中都大兴府下辖十县一镇,十县是大兴、宛平、安次、漷阴(今通州)、永清、宝坻、香河、昌平、武清、良乡,一镇是广阳镇(今丰台区)。辖区面积大于今北京市。

大安殿基址在今白纸坊立交桥北端东侧,于前建设“西厢道路工程”时被发现。

辽国时期的燕京城(南京析津府)是辽国“五京”之中规模和最为繁华的一个城。辽燕京城中心位置在今广安门一带,城墙平面呈正方形,周围27里,共开有8个城门,东面是安东门、迎春门,南面是开阳门、丹凤门,西面是显西门、清晋门,北面是通天门、拱辰门。现在北京仅存的辽代建筑,也是北京现有年代最古老的地上建筑物,就是当年矗立在辽燕京城内的密檐式十三层八角砖塔,位于今北京广安门北滨河路西侧天宁寺院内,距今已有上千年。

金中都城是环绕着辽燕京城扩建而成的。城墙平面基本呈正方形,北城墙与辽燕京城北墙重叠,东、南、西三面向外扩展,周围36里,面积约为辽燕京城的1.8倍。共开有13个城门,东面是施仁门、宣曜门、阳春门,南面是景风门、丰宜门、端礼门,西面是丽泽门、颢华门、彰仪门,北面是会城门、通玄门、崇智门、光泰门。

中都城中心的皇城东西向窄,南北向长,其基址重叠在今广安门南滨河路一线,平面呈长方形,周围9里,共开有4个城门,东面是宣华门,南面是宣阳门,西面是玉华门,北面是拱辰门。

皇城之内是宫城,有宫殿36所,排列九重,正殿是大安殿,是皇帝上朝和典礼的地方。大安殿基址在今白纸坊立交桥北端东侧,于前建设“西厢道路工程”时被发现。

皇城之内还建有太后寿康宫、太子东宫、妃嫔十六宫、文楼、武楼、来宁馆、会同馆等宫殿楼阁。

金中都的皇宫完全仿照北宋故都开封皇宫的样式,承袭北宋末年奢华浮艳的风格。其部分建筑构件,大部珍宝陈设,也是当年从开封掠来的原物。

清代官书《日下旧闻考·宫室》中说,金中都的皇宫“其宫阙壮丽,延亘阡陌,上切霄汉,虽秦阿房(宫)、汉建章(宫),不过如是。”

皇城西门玉华门外,是皇家园林同乐园,建有柳庄、杏庄、瑶池殿、鱼藻池等胜境。鱼藻池又名太液池,在今白纸坊立交桥西侧鸭子桥路西端,解放后经过疏挖,命名为“青年湖”,现已无水,池底生满野草。

公元1153年底,金朝的社稷坛落成,用以祭祀土神和谷神。金朝的太庙名“衍庆宫”,用以供奉先帝的神主牌位。

完颜亮还将先帝的皇陵也迁移到金中都来。新建的皇陵在西郊大房山云峰寺,并设置万宁县负责保护和管理,后改名奉先县,元朝时改名房山县,即今北京市房山区。大房山下建有谒陵行宫,名为“磐宁宫”。

今天的钓鱼台、玉渊潭、香山、玉泉山、北海、陶然亭,都是当年金代皇家的离宫别馆。

公元1155年阴历十月,金太祖、太宗、德宗(完颜亮之父,被追尊为德宗皇帝)灵柩运至中都,停放在皇宫正殿大安殿。阴历十一月,先帝灵柩入葬新建的大房山皇陵。这件事标志着完颜亮迁都程序至此完成。

自金贞元元年(1153年)完颜亮建立中都,至金贞祐二年(12)金宣宗迫于后起之雄蒙古成吉思汗的频繁进攻,迁往北宋故都“南京开封府”,至金贞祐三年(12)中都城陷落,被蒙古军彻底捣毁,金中都共存在63年。在这63年中,金代为北京地区留下大量名胜古迹。今天的钓鱼台、玉渊潭、香山、玉泉山、北海、陶然亭,都是当年金代皇家的离宫别馆。1990年在右安门外玉林小区工地发现的城墙水关遗址(已辟为博物馆),现存于昌平区铁壁银山的法华禅寺塔林,都是金代遗存。举世闻名的永定河卢沟桥,更是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的,当时叫广利桥。

小学三年级语文故乡的芦苇教学教案汇总篇七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时、分、秒”和“千米和吨”的知识加以巩固,提高计算和估算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克千克和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各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进行各单位之间的简单计算和估算。

(一)归纳整理,相互交流。

1、谈话引导。

如:表示时间的单位有哪些?还有表示什么的单位?

2、小组讨论。

由小组长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展示。

并评出哪一组记录的最完整。

(二)加深体验,建立观念。

1、数一数。

出示时间单位时、分、秒。讨论:怎样才能感受和记忆这些时间单位?

让学生从钟面的认识,1时、1分、1秒内所干的事情,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等方面复习时间知识。

2、比一比。

出示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米和千米。

小组讨论:怎样感受和记忆这些长度单位?

让学生通过用手比划,以及用语言描述,全面复习所学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知识系统化。

3、估一估。

出示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

小组讨论:怎样感受和记忆这些质量单位?

让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全面复习所学的质量单位及其进率。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1、算一算。

出示课本第122页的第9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独立解答。最后交流自己的算法。

2、猜一猜。

3、估一估。

通过第125的第8题,使学生掌握千克与吨之间的计算与估算。

(四)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课本第122页的第10题,集体核对。

(五)总结评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掌握的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

小学三年级语文故乡的芦苇教学教案汇总篇八

沈从文的《腊八粥》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板块——民俗板块中的第一课。腊八节的腊八粥是中国传统佳节的传统食品。本板块正是凸显“民俗”这一主题。教材的编写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教材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文章选自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部分。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心态、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这是一篇叙事性作品,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要能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向往等感受。同时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这也是小学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所要求的。

小学三年级语文故乡的芦苇教学教案汇总篇九

我乘着2033年新发明的“飞毯”回到我的故乡。

一转眼的时间我便来到了生我,养我的故乡。

天啊!这是我美丽的故乡吗?绿油油的草坪被高楼给代替了,可爱的小鱼不见了,原本清澈的河水变得又脏又臭,欢跳的蚱蜢和小鸟都没了,只有刺耳的喇叭声。

“李麒,你怎么在这?”一位陌生的女子向我打招呼。“这位小姐,请问我们认识吗?”是我呀!我是程依玲呀!”“哦,老同学,问你一下,这儿怎么了?”说到这儿,程依玲再没刚才的兴奋劲了。“就在你、我出国留学不久,房地产看上了我们这块地,虽然我们一开始都是反对的,但是,大多村民抵不住金钱的迷惑,放弃了生我们、养我们的故乡……这都是我爸妈告诉我的。”说完,程依玲竟哇哇大哭起来。

想着以后听不到小鸟歌唱;看不见欢跳的蚂蚱;闻不到泥土的芳香;摸不到松树挺直的身板。我也伤心的哭起来。

小学三年级语文故乡的芦苇教学教案汇总篇十

1、认识课文中要求学会的字和会认的字,注意“寝”是前鼻音,“辰、枕”既是翘舌音,又是前鼻音,“寿、治”是翘舌音,“俗”是平舌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欧立希对自己医学研究工作的热爱和执着,学习他坚持不懈的态度和忘我的精神,并走进这位医学家的情感世界,分享他对父亲的爱。

理解欧立希卫生么要给自己写信。

体会欧立希对自己医学研究工作的热爱和执着,并走进这位医学家的情感世界,分享他对父亲的爱。

一、以“信”导入,引导质疑。

1、同学们,你们平时给哪些人写过信?收到过谁写给你的信?(学生自由说)。

2、老师带来了一封信,想看吗?(课件出示欧立希写给自己的信)仔细看,用心想,这封信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想法,归纳树立学生的疑问。

(1)收信人和写信人是同一个人,这是怎么回事?

(2)欧立希为什么给自己写信?

3、书信是两个人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欧立希为什么要给自己写信呢?今天,让我们走进《给自己写信的人》去了解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梳理生字词。

(2)指名学生来读一读。强调正音。

3、梳理文章大致内容。

(1)在这封信中,有没有词语的意思不太明白?理解“寿辰”和“祝贺”的意思。

(2)从这封信中,你读懂了什么?(欧立希工作很忙,他也爱着自己的父亲,为了不至于忘记父亲的生日,他给自己写下了这封信。)。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谁来说一说?

(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谁能根据下面的提示把课文的大致内容说的简单一点?提示:课文讲了()(谁)的工作(),但他(),所以给自己写了()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

4、同学们,你又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欧立希工作忙和爱父亲的呢?让我们走入课文的3、4自然段,默读课文,勾画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想一想。

三、深度对话,品读课文。

(一)谁来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欧立希工作很忙?

要点:

(1)“给父亲过完生日,他又匆匆忙忙地赶回实验室工作了。”谈体会,指名读此句。

(2)“可是,欧立希太忙了,当时,他正和助手不分昼夜地进行试验??在长椅上躺一会儿。”

a、谈体会,指名读此句。

b、抓住关键性的词语:不分昼夜谈体会。不分昼夜:白天,我们可以做什么?可欧立希呢?晚上,我们应该做什么?可欧立希呢?小结:他就是这样工作着,没有了白天,没有了黑夜。

c、抓住关键性的词语:废寝忘食谈体会。情景说话,练习读此句。(此时夜已深沉,我们已经进入甜美的梦乡,欧立希,他在??为了记录一组完整的实验数据,已经过了四十个小时,欧立希,他在??累了,??饿了??这就叫做??)。

d、也许读到这里,你会心疼欧立希,你想劝他快休息一下,可是,欧立希行吗?(课件呈现:非洲难民的生活,数据呈现)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看到孩子眼中无助的眼神,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说。

小结:听见了,听见了,同学们的心声,欧立希都听见了。为了非洲人民能早日逃离病毒的迫害,为了让孩子眼中不再无助,为了让欢笑更快地降临到这块土地上,欧立希啊,除了工作,没有休息,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e、指导读。(将1.2句话连起来读,形成整体。)。

小结:文字真的成为了画面,在我们每个人眼前出现,帮助我们似乎看到了欧立希工作的场景。是啊,责任,使得欧立希不分昼夜,废寝忘食的工作,当他为父亲过完生日之后,又马不停蹄地匆匆而去。这时,我明白了,欧立希“为什么要给自己写信”,是因为他的工作不是一般的忙,而是“繁忙”!

(二)你又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欧立希爱父亲的呢?

要点:

(1)“原来,重视生日是德国人的风俗??一定不能忘记。”

a、风俗是什么意思?

(2)“他拥抱着父亲??亲手点燃生日蜡烛。”

a、在这句话中,有一个充满温度的动作,谁来读一读。

b、当你读到这句话时,你会看到什么?

c、当欧立希拥抱着父亲的时候,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d、小结:动作传达着亲情,词语传达着温暖。看来,欧立希心中的千言万语全部化成了一个深深的拥抱。谁来读一读。

(3)“那时候邮电事业还不发达??到父亲那里去了。”

a、同学们,当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有这样一段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请你读一读,相信也会有一种深深的情感触动你的心灵。

b、还记得那封信吗?谁来读一读?

c、想象一下,欧立希写这封信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可别忘了这份叮咛)再读信。

d、7月8日这一天,当欧立希从邮差手中接过这封信,他心里会想些什么?(一定要记住给父亲送上生日的祝福)再读信。

小结:这正好到达的哪里是一封家信,分明是欧立希与父亲之间沉甸甸的爱。谁能把这句话读给我们听一听?小结:同学们,从你们刚才找到的句子中,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深深地感到:欧立希对父亲的爱,是那么深沉,那么厚重。(师补齐板书:深爱父亲。)我们也终于深刻地明白了,欧立希要给自己写信的原因:他虽然工作繁忙,可他深爱父亲,他不能更不愿忘记父亲的生日!

四、升华主题,启迪心智。

1、欧立希为父亲过完生日后,又匆匆忙忙地工作去了,在匆忙的脚步中,你读懂了什么?(对工作的热爱)他的工作如此繁忙,可他还记得父亲的生日,在送上祝福之后才匆忙而去,你还读懂了什么?(对父亲的热爱)。

2、正是有了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欧立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节。

3、欧立希为人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08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在颁奖典礼上,面对全世界关注的目光,欧立希深情地说了这样一段话。(课件出示)自己读一读吧。

小结:是啊,家给了我们每个人温暖,爱给了我们每个人力量。正是因为心中有爱,欧立希才会在工作中废寝忘食;因为心中有爱,欧立希才没有忘记父亲的生日;因为心中有爱,欧立希才会将非洲人民的疾苦牢记心间。爱,使得欧立希变得可亲可敬,而我们每一位同学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这份爱的无限魅力!

小学三年级语文故乡的芦苇教学教案汇总篇十一

故乡,就是一个瓶子,装了许许多多的记忆;故乡,就是人间的天堂,让我开心,让我无忧无虑;故乡,就是一处避难所,当你有困难的时候,只有它向你敞开大门,给你安全感。

春天,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好奇地望着四周。柳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泉水“叮咚,叮咚”,春雨“沙沙沙”,春风“呼呼呼”地响,听起来就是一首大自然交响曲。

夏天,蝉叫着“知了,知了”,一阵风吹来,柳树就随风飘动着,那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丽动人。树木长得郁郁葱葱,树叶苍翠欲滴,长得绿油油的,密密层层的枝叶好像雨伞一样。

秋天,树叶一片片都开始嫌弃自己的绿衣裳,换上黄衣,调皮地从树上跳下来,铺成了黄色的地毯。枫叶火红火红的,像一团火躺在地上。苹果熟了;香蕉熟了;梨子熟了……苹果红彤彤的像个大灯笼挂在树上。稻田里,高粱笑红了脸,稻谷笑弯了腰,农民伯伯也乐滋滋的,笑声一直飘到远处的山谷里。

冬天,大树换上了白装,整个世界白茫茫的。地上,树上,屋顶上,都铺了一层厚厚的白地毯。小朋友常常跑出去玩雪,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还有的滑冰。

故乡的一年四季变化分明,让人赞叹不已,让人应接不暇,让人铭记在心,让人看得如醉如痴,让人感到大自然是多么的美好。我爱你,我的故乡!

老师点评:

叶康晴同学把自己对故乡的情感融入到笔尖,在她的文章中,我们不但看到了一个美丽的故乡,还看到了一颗对故乡的眷恋之心。

——指导老师:吴东梅。

小学三年级语文故乡的芦苇教学教案汇总篇十二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诗歌语言朴素,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一开始安排学生自学感悟,教师点拨引导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朗读,将鲜明的对比融入到朗读中,让学生读中感悟情感,读中捕捉言外之意。考虑到本课是阅读课,拓展相对较多分别补充了名人名言、鲁迅的《自嘲》《野草题词》以及本单元的内容等,这样来进行课程资源的选择、整合,使课堂内容更丰富。知识点的渗透使课堂更充实:副标题、双引号反语的作用、诗歌的对比手法、文章中的总分结构以及换词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课文作为例子的作用。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对整组教材考虑得较少学生对鲁迅了解得还不是太深,因此在整首诗的理解上停留在表面。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在指导朗读和理解时,应把握诗的整体性,不应打乱顺序理解和朗读,这样就破坏了作者写这首诗的初衷。

小学三年级语文故乡的芦苇教学教案汇总篇十三

2、培养勇敢果断和伙伴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优良品质在愉悦中掌握技能,学会健身方法。

3、激励自己和同伴奋力拼搏,取得的成绩。

重点:团身紧,方向正,滚动圆滑。

难点:动作正确,协调,连贯。

(一)课的常规。

1、体育委员整队,检查人数,汇报教师。

2、师生相互问好。

3、教师宣布本课内容。

(二)准备部分:

1、慢跑2圈,走1圈,体育委员领跑,成一路纵队。

2、拍手操。四八呼,教师领做哨声指挥。

(三)基本部分。

1、复习前滚翻基本动作,教师提问基本要点。

2、前滚翻技巧考核。

3、考核标准:

a、能够独立完成滚动与前滚翻动作,动作连贯,方向正、

b、每个学生考核2次,取成绩。

4、教师组织考核,学生轮流参加前滚翻考核,没有考核任务的学生自行练习,小组进行游戏,游戏内容自行定。

5、在考核中教师及时告诉学生成绩,好与不足。

放松。

小结本课情况。

值日生收放器材。

师生互道再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