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汇总11篇)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汇总11篇)

时间:2020-01-12 13:59:11

相关推荐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汇总11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篇一

花了二十天,终于读完两册书。读西方名着,对我来说,很不习惯,总有一种融不进去的感觉,“隔”的感觉。没办法,硬着头皮往下读,因为想学习西方价值观人生观。

安娜,以中国传统眼光看来,简直就是叛臣逆子,就是不安于室的妇人。自私自利,抛弃家庭,独自享乐,又贪心不足。西方价值观和东方价值观有区别,东方更强调家国责任,社会责任,为男者,忠君爱国,以天下为己任。为女者,相夫教子,操持家务,以家庭为己任。总之,女人要为父母活,为家庭活,为老公儿子活,脱离了这些责任属性,单纯追求自己的享受刺激和人生感觉,是非社会主流,得不到传统社会的肯定。

但是,西方比较强调个人自由吧。记得安灼拉说过“人对自己的主权,这种我对自己的主权就叫自由。”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候,震撼!我从小到大,从不知道自由,也没尝试过自由,都是循规蹈矩按照学校、父母、社会指出的道路,平平静静地走过来,所以,我不能想象安娜的世界,也不知道该不该赞同她的行为。

如果我在二十多岁青年时期读安娜,也许会质疑她,责骂她,怎会如此自私自利,不负责任呢?但是,现在以家庭妇女的状态来读,还是有些叹息,安娜真是勇敢,执着。你敢吗?你能做到吗?打死你也不会,因为你的思想本就不自由,已经被禁锢妥协了。家庭妇女的生活,很幸福?很有价值吗?无法说,也无从得知,唯鱼饮水,冷暖自知了。

友人说,安娜跟徽柔差不多,还真相似,都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主儿,活得纯粹,真诚,自我,不做作不虚伪。这样的女人,不符合社会主流,非死即亡。有人说,徽柔帝姬太傻,她应该像高阳公主那样,表面上跟丈夫恩爱,甚至给驸马买几个侍妾,暗地里跟怀吉交往,岂不是两全其美,不会败露?我想,如果徽柔这样做的世故,那她就不是徽柔,她可贵就在于傻,真诚,不遮掩,她爱就是爱了!安娜也是如此,她不像俄国彼得堡上流社会的那些贵妇人一样,一方面保持着作秀的婚姻,一方面交往着数个情人。她鄙视她们的虚伪做作,包括她丈夫的虚伪做作(死也不跟她离婚)。安娜爱了就是爱了,勇敢地私奔。她不计较代价,不负条件地追求爱情。她们都是纯粹的人。她们为自己而艰难地活,追求爱情。一旦爱情消逝,沃伦斯基不再真挚地爱她,对她疏远冷淡起来,安娜选择了自杀。她这样敏感、热烈的女人怎能不去自杀呢?当然,对沃伦斯基来说,这下场未免太残酷了。

想起了林黛玉,中国古典小说里的优秀女人,跟安娜差不多的性格,她的爱情消灭后,肯定也是投水自杀的。这两个女性飞蛾扑火的形象塑造,也不由得尊称一声“曹翁”“托翁”。

托翁写小说,自有风格。故事本身很平淡,没有多少离奇情节,大段大段的心理剖析,整章整章的人生宣教,读起来真是枯燥无味。如果二十岁时候读,肯定读不下去,现在读,也是吃力。最后一部分,托翁用二十多页整章地描写列文的人生思索,终极思考,人从哪里来?为什么要这样子活?人活在这个世上有什么意义?列文的苦恼、困惑直至他的醒悟,找到宗教信仰的救赎。我读了两遍,还是似懂非懂。想来我这样世俗的凡人,精神层次实在达不到托翁境界的一半。还有,冉阿让,我也理解不了他的精神境界,为什么还要出头当庭承认自己苦役犯的真实身份,宁愿自己坐牢也不要冤枉了无辜人。真是,羞惭的说,连当他们的读者都不够道德水平和理解能力。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篇二

在看电视剧《父母爱情》中安杰和她女儿的对话,引起了我对安娜的想象,因为我也想要领略书中安娜的美。于是便翻开书,读了起来。

初读时,很不理解安娜的做法,明明己为人妇,却还要有婚外情。虽然安娜是极其的美丽,高雅,但我在心中仍不免对她产生一丝丝的同情。但随着安娜爱情悲剧的发生,这时的我在细细品味安娜这一路来的心路变化,不由得对她产生敬仰之情。反顾安娜生活的时代,妇女根本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于是乎安娜的满怀热情之心一点点地被刻板冷酷的官僚丈夫给扑灭。碰巧这时,沃论斯基的不顾—切的追求,使之无比热烈地燃烧起来了。此时的她,渴望摆脱精神奴役,过独立平等的生活,她勇敢地离开了卡列宁,但不得不忍受与儿子的分离、想要离婚就意味着身败名裂,不离婚则需要承受流言蜚语。

但她仍然选择自己的坚持,她蔑视世俗成见,却被社会冷酷抛弃。她勇敢地追求爱情,却引来了贵族社会的反感。但这些并没有击垮她,与沃论斯基的结合刚开始是幸福的,但激情过后的冷淡却为她带来了致命一击,对她来说,她白已所坚持的信仰已陷入无尽的黑夜之中,。于是她以卧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安娜的一生犹如昙花一现,虽然短暂,却无比灿烂,因为她勇敢地追求。反观历史,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虽然追求的理想、信念有所不同,但精神却大同小异,在当时可能不被理解、接纳。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后人不得不对这些人竖起敬意。因为,这些人的存在,使得茫茫黑夜布满了点点繁星。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篇三

假设,安娜内心能淡定、平和,不艳羡俊男靓女的纯真爱情;假设,安娜能够理智洞悉爱情的真相,并能控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她的人生走向会是另一番景象,只可惜,人生没有假设,没有重来,只能是现场直播。

她出身贵族,有高贵的身世;她容貌美丽,闭月羞花;她的丈夫卡列宁身居官场高层,位高权重,爱她如心肝。她若能正视自己的种种优势资源,珍惜别的女人打拼一辈子也得不到的东西,她会享尽人间最美的生活。

她身为贵族夫人,在家相夫教子,在外交往的是社会名流。一日三餐有厨师御做,家务有仆人打扫,儿子有家庭教师管教,出门有四驾马车伺候。这样优越的生活,并没有让安娜幸福满足,而是让她的心灵日渐寂寞空虚。

诚然,安娜与卡列宁之间年龄相差过于悬殊,心灵沟通会有障碍,安娜在卡列宁身上没有尝到爱情的滋味,这是她婚后的的遗憾。没什么就想什么,缺什么就想得到什么。这是人类的天性。安娜的生活里缺少爱情,那么爱情就会像天上的月亮一样神秘而美好。安娜体内的荷尔蒙让她内心躁动不安,她的人生中,即使不出现沃伦斯基,也会出现别的什么斯基。这是青春的宿命。爱情的故事注定要在安娜身上发生。如果安娜能适可而止,品尝到爱情的滋味之后,看穿爱情的真相,及时收手,保全卡列宁一个完好的面子,她还是有机会获得卡列宁的原谅的。只可惜她被爱情烧昏了头脑,置自己的家庭儿子于不顾,毅然与情夫远走国外,以为爱情可以满足她一切的需要。当激情退却,烧昏的头脑渐渐恢复理智,她才发现她赖以寄托的爱情也渐渐远去。开始时的美好变成了彼此的怨恨和指责。

安娜和爱玛,这两个女人内心共同缺乏的是爱情的滋润。她们都对爱情充满渴望和向往。当她们认为真正的爱情来临,她们选择的都是奋不顾身,飞蛾扑火般的投入到情人的怀抱。只不过安娜比爱玛幸运,沃伦斯基是真心爱她,而罗多尔夫则是情场高手玩玩而已,根本不是真心爱爱玛。

不管怎样,既然人生只有一次,爱也就爱了。如果能够及时反省自己,不再继续玩火,可能命运会重新改写。

安娜和爱玛被内心的欲望所控,无法自拔。最后,安娜众叛亲离,爱玛债台高筑,已无力回天。

作家萧伯纳曾说:“人生有两大痛苦:第一是得不到;第二是已经失去。”

安娜的痛苦在于失去的痛苦,原本她随娘胎而来的荣华富贵,别人一生都无法得到的东西,她生来就有,财富美貌,地位名誉。为了得到爱情,她失去了儿子、失去了家庭、失去了名誉、失去了财富,失去了她原来所拥有的一切,同时爱情也变淡消失。爱玛的痛苦源于得不到的痛苦,她向往爱情,为情人不惜投掷大量金钱,租豪华宾馆,恣意享乐,以为得到了她向往的爱情。但是她却遇到了爱情的骗子。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那自称爱她的男人确离她远远。

她们的结局都一样,都选择了自杀。一个卧轨,一个服毒。是无度的欲望之火烧尽了她们的心灵,逼迫他们走向毁灭,走向死亡。

人活着不能没有欲望,因为欲望能使人不断进取,社会才会不断进步。人又不能完全被欲望所控,如何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欲望,这应该是每一个人用智慧去思考的问题。

假如人生可以重来,我想安娜和爱玛绝不会再为爱情赴汤蹈火,去用生命换取海市蜃楼般的爱情。

假如人生可以重来,安娜一定会审慎处理与沃伦斯基的感情,尊重卡列宁的地位和荣誉,相夫教子,与卡列宁白头到老。

假如人生可以重来,爱玛也不会为了几句甜言蜜语就相信一个男人,她一定会珍爱包法利给他提供的衣食无忧的生活,平平淡淡过好每一天。

从托翁到福楼拜,从安娜到爱玛,二百年的世事沧桑,我们从来就没有失去过安娜和爱玛,她们就活在我们中间,每每捧起名著品读,总能看到安娜和爱玛在现实生活中活跃的身影。愿普天下的安娜和爱玛能多一些理性,多一些清醒,珍爱自己所拥有的,圆满地走好的自己人生之路。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篇四

有幸在假期拜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名作,这本书的两条线索,安娜和列文。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人物,实际上却在处处呼应对照。他们都是那个时代里,有着与同类人不同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显得格格不入的人。

我喜欢安娜。喜欢安娜的美,喜欢安娜的智慧,喜欢安娜的勇敢。也喜欢她的疯狂,她的为爱偏执,她的不顾一切。

也许是我还太年轻,已婚妇女的出轨行为并没有让我丧失对她的好感,也不能够引发我与当时上层社会对她的反感的认同。相反,书中描写安娜以及她与伏伦斯基之间的选择,让我振奋,让我激动,让我欣喜!

哦!安娜!离开卡列宁吧!他是个没有爱情的机器,你被禁锢得太久了,快要不能呼吸了!快投入伏伦斯基的怀抱里!快沉浸于爱的海洋!你值得这一切.....

我还是个学生,未曾体验过什么刻骨铭心的爱情,更别谈婚姻二字了。因此,我对于婚姻的定义也许就更为偏颇了。我总觉得:婚姻,应当有了爱情才能建立。我不能够理解为什么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两个不相爱的人却可以结合在一起。

安娜与弗伦斯基大吵的那一节,我看得心惊胆战。眼睁睁的看着他们的感情因为争吵而变得越来越冷淡,我捧着书却无能为力!哦,多想钻进书本告诉他们俩,你们是太爱对方才会这样!安娜没有安全感,动不动就要发火,伏伦斯基却认为她越来越无理取闹....最终,安娜选择了卧轨自杀。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列车站台,而结束也是在列车站台。

我也很喜欢列文。喜欢他的害羞,喜欢他的真诚,喜欢他满满的责任感。作为男人,他难免显得有一点不懂情调。但他是那么的专一,那么坚定的爱着吉娣,从一而终。

还记得,以前列文跟奥勃朗斯基讨论过关于一个男人有家室,却在外面玩其它女人的情况。列文说:“我不理解,一个吃饱了饭的人为什么还要到面包店去偷奶油面包呢?”奥勃朗斯基说:“正是因为奶油面包香甜可口,才更加的显得诱人。”两个人的交流也体现了两个人不同的婚姻观。不管奥布朗斯基有多么的浪漫,我相信每个女人最后都会选择像列文这样的,虽然不浪漫,但却很有安全感的人。

书的最后,关于列文的信仰我读得囫囵吞枣,心里早就沉浸在安娜自杀的情节中了....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再多读几遍安娜,我相信在人的不同阶段读,读同样的书都会有不同的感觉。书没变,但人在成长。加油,共勉。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篇五

托尔斯泰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了如此令人感叹悲痛的一本书。19世纪的沙皇俄国,一本极有讽刺意义并且揭露上流社会虚假面纱的巨著出世,它就是《安娜卡列尼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托尔斯泰批判并揭露了当时俄国上流社会贵族阶层内心的丑恶,为了利益不顾一切放弃爱情的社会事实。

一对因权益而结合的夫妇安娜和卡列宁,在婚姻不合的情况下产生了分裂。又由于安娜对自由爱情渴望下,她与沃伦斯基倾心相爱了。这意味着一场具有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的悲剧即将发生。卡列宁是一个一心只为利益,不懂爱情的平庸政客。在爱情和利益面前,他果断的选择利益。但这对于当时渴望爱情的安娜来说这是自私的、残酷的。

安娜背叛了她的丈夫与沃伦斯基结合,在当时社会的巨大舆论压力下,安娜放弃一切的行为引来了无数非议、谩骂,以及唾弃。可是她并不在乎,她愿意打破社会压力,奋不顾身地去争取自己想要的自由,但是最终她却迎来了沃伦斯基的背叛。

这样一位勇敢、果断、不会被轻易打败的人,到最后的结局让人多么悲痛!安娜与她所渴望的爱情彼此错过,只因那个时代人们心中不可磨灭而又自私的利益。她本无错,错的是爱人之间对利益的一种执念。

我被安娜奋不顾身追逐爱情的行为所感动,又为她天真烂漫的想法感到悲哀!如果说那时被利益左右的爱情是疯狂,现在又如何呢!益不但左右爱情,还左右着友情和亲情。它像吸血鬼一样吸走了人们心里的良与善,让人们变成它的奴隶和傀儡。

利益会使我们开心吗?被它掌控只会迷失自己,让爱的人受伤。安娜就是当时利益的牺牲品。她所渴望的,只是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爱她一辈子的人,这有错吗?没有错。

如果说有错,是错在安娜没有找对爱情。他的两次爱情分别被利益和虚荣所践踏。要怪只能怪社会上流人物的虚假。丝毫没有情感的虚荣心在利益面前低下了头。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篇六

安娜,原来是彼得堡一位贵妇,她美丽可爱,亲切善良,家庭美满,但却不想安于现状。

因为“有一股压抑着的生气流露在她的脸上,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弯曲了的隐隐约约的微笑之间掠过。

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故意地竭力隐藏住她眼睛里的光辉,但它却违反她的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烁着。”

这是在渥伦斯基与安娜相遇时所描写安娜的一段话。这段话描写的生动传神,不仅写出来安娜外貌的出众,也写出了她内心渴望活力,不甘平凡的希望。

这段话也写出了安娜被压抑的对爱情的渴望,也注定了她不会平静的过这一生。一次她为调解哥嫂的矛盾,去了莫斯科。认识了渥伦斯基伯爵。后来两人相爱了,但是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因为别人的说三道四,认为自己的妻子行为不检点,而不是自己在意。

可见,卡列宁是如此的虚伪!安娜终于忍无可忍,和渥伦斯基同居了。但两人都抵挡不住外界的压力,渥伦斯基希望安娜离婚,但安娜因为儿子的原因不愿意。渥伦斯基对安娜很失望,就冷淡她了。最后安娜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被抛弃的人。便穿上黑天鹅绒长裙,卧轨自杀了。

安娜的结局是悲惨的,她这一生备受争议。有人说,她不检点不守妇道,也有人说她勇敢地追求了自由爱情。两个都有道理。但我认为安娜是可怜的,因为她夹在两个虚荣的男人中间,最后却被两个人都抛弃。

但总体来说列文是幸福的。这两个主线人物不同的结局,令人感叹。在19世纪俄国那个束缚女性的年代,安娜的追求自由,走在前列,注定会受到批判与压迫。小说里安娜的自杀,只不过是一种隐喻吧!如果那个时代的女性追求自由,就相当于“自杀”。因为像安娜这样走在前列,在那个时代是不允许的。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篇七

列夫·托尔斯泰,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面对种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托尔斯泰完成了许多千古流传的名作,《安娜·卡列尼娜》就是其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女主角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位标志性的不甘于命运的女人。她洋溢着过剩的青春,纯朴自然,毫不做作。文章开头写了哥哥和嫂子的家庭矛盾来升华了安娜的出场。用了卧轨自杀的方式引出了安娜善良的特质,以及她对丈夫卡列宁的些许不满。遇到伏伦斯基,并背叛了丈夫之后,她内心的挣扎,在梦中的祈语,令人心疼。她顽强不屈、她不甘于命、她是非曲直,让人肃然起敬。

有的爱,明知不可行,却像毒品,欲罢不能。在赛马场上,她被伏伦斯基牵动着心,当伏伦斯基从马上摔下来时,他的的反应引起封建保守的卡列宁的不满。就是从这个赛马场开始,安娜,从开朗活泼,到最后的精神折磨,让她饱尽人情冷暖,她是一个可怜的女人,拥有不平凡的命运,塑造了不平凡的人生。

反观列文,一个作者自传式角色,出场自带喜感,一个面对爱情不知所措的小地主,鼓起勇气,勇于面对,愈挫愈勇,终于与心爱的人——吉娣,步入幸福的殿堂。白头偕老,厮守终生。此时此刻,另一边的安娜,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使她痛不欲生,精神恍惚之下,她在火车站用卧轨结束了她跌宕起伏的一生。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篇八

安娜毋庸置疑是美丽的,她如同芜草丛中的奇葩,她的美不仅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感情热烈真挚,一种妩媚却真诚,充满活力而且轻盈,聪明又懂分寸的美。她热情感性,八年不懂感情的生活,使她在遇到真爱时能够不顾一切,断然放下名誉家庭甚至儿子。安娜,她追求属于自己的感情,她正直不放荡。当她一经理解弗龙斯基的感情以后,她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感情,我要生活。”她追求真挚的感情,她也曾对弗龙斯基说:“爱,我因此不喜爱那个字眼,就正正因它对于我有太多的好处,远非你所能明白的。她是真诚单纯的,爱变爱的轰轰烈烈,无所遮掩,宁玉碎,不肯容忍自己欺骗。

卡列宁,这个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因此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感情的需要,而是正因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

这么一个冷酷的政界高官,一个从小便是孤儿不懂得爱只会追逐名利的人,一个让安娜八年后想起便会哆嗦的丈夫!他是现实卑劣的,为了前程娶下毫无感情基础的妻子,冷漠对待安娜与自己唯一的儿子。他,无疑不能给安娜带来她所心心念念的感情。他和安娜的结合,在我看来,自始至终都是个错误。安娜心中对感情的渴求与可列宁的冷酷无情完全无法磨合。因此,安娜之后才会如飞蛾扑火式的深爱弗龙斯基,正因他能带给她所谓的感情。

我想在我看来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终不悔自己选取的道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她鄙视那班贵族男女堕落虚伪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美丽的头。爱,只有简单笔画,却比想象复杂。安娜跟弗龙斯基的感情,到最后能够说只是单行线。

安娜性格自身有着不可弥补的局限性,她曾对弗龙斯基说:“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变了。在我只有一件东西,一件东西----那就是你的爱!”“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吧!”她变成了攀扶在弗龙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弗龙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好处,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但是之后弗龙斯基对她的爱已愈走愈远。她内心永无休止的矛盾与痛苦,她对生活对自己目前处境的迷惘与恐惧。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着一切的冲击。她爱得愈深便愈没有安全感。到了最后,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妇女使用的靠姿色与服装去吸引弗龙斯基的视线。企图牵住他日益冷淡的感情。

安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人都是为期望而活,正因有了期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而感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完美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感情要将她毁灭。安娜正因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对感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感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龙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联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感情十分肤浅。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期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伏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联,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生。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但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当被寄托所有的感情消失不见,若爱最后只是单行,一切都失去了好处。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篇九

石榴说:“我每一滴粉红色的眼泪里,都有一颗种子……”

安娜优雅、真诚、善良、富有激情,一粒石榴仔般可人,她也曾有那么一颗种子,一颗希望的种子,她站在世界女性的前列去追求女性真正的生活,去追求爱的权利,是个性解放的代言者。可是,她的种子在虚伪、冷酷的环境中坏死了。

安娜的美,让每个人惊艳,包括对她一见钟情的伏伦斯基。但安娜的婚姻状况却让人沮丧,丈夫卡列宁其貌不扬,地位显赫,完全醉心于功名。他对安娜没有爱情,他认为他与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他从没有想过,这只是神的意志,却不是他的意志。卡列宁时刻以礼教束缚安娜,进行虚伪的说教。安娜似乎置身于一个让人窒息的虚伪、无情的牢笼里。她的心在蠢蠢欲动,伏伦斯基的爱是安娜渴求新生活的导火线,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彻底点燃了安娜对追求新生活的激情,“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安娜用坚定的声音呼叫。为着这一呼声,安娜不顾上流社会的鄙视和排斥,白眼与批判,她选择逃离禁锢,为了自由与爱。

安娜与伏伦斯基的爱情,很遗憾,最终敌不过世俗。伏伦斯基是爱着安娜的,但他也爱上流社会,也爱他的前程。面对舆论的压力,他退缩了,开始冷淡安娜,也开始了争吵。面对愤然离去的伏伦斯基,安娜绝望,决心报复,最后用生命示威那份已破碎的感情。安娜的卧轨自杀,挽回的是伏伦斯基的悔恨,也向虚伪的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安娜的悲剧,是罪恶的社会造成的,残酷冷漠的社会关系压制了人的个性和生命发展。有人或许会质疑,认为安娜在婚姻上确实出轨了,一切罪有应得!上流社会对不忠的安娜冷漠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安娜是人,一个正常的、有意识、有尊严的人!面对没有爱情,只有虚伪的婚姻,她有权利反抗,有权利去选择属于自己的幸福!

读到安娜自杀那一章,我忽然体会到安娜在火车站时那种彷徨与无助,每个女性都或多或少有着像安娜一样的敏感与脆弱,在爱情里的希望与绝望。作为女性,我们同样希望获得真正的尊重和女性的话语权利,可是,女性从来都是属于被控制和被男性观望的一方,当爱欲自由与社会制度发生冲突时,女性从来都是牺牲的一方。其实女性要求的不多,最基本的是爱!但是,真正满意属于自己的爱的人又有多少?萧红笔下的女性受难者群像又作了进一步的确认。安娜是一个矛盾体,既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却又无能为力。

安娜的悲剧向世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抛开社会的层面而言,女性应如何生活?如何敲开幸福之门?”

安娜,是一个勇者,敢于与旧社会抗争,她是时代的女性代言人。读完《安娜·卡列尼娜》,我认为女性要有个体意识,要敢于追求幸福。纵观社会,多少女性依然从属了男性,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为了追求舒适的物质生活,多少女性委身他人当小三、情人,在从属地位中迷失自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于是,她们失去了独立的思想。不管生活如何艰辛,女性需要一份自己的工作,掌握自己生活的话语权。再苦再累,也要坚持自己的一份梦想,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当你独立了,才可以高贵地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天地间,如一朵莲花般绽放,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我想起了舒婷的《致橡树》:“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在爱情里,作为树的形象站在对方的旁边,这是一种智慧!

第三,女性要懂得,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不能把幸福全部寄托于他人身上。爱情固然是美好,但爱情也有变数。曾经的爱,可能变成以后的不那么爱,甚至不爱。人生若只如初见,多么美好,但又有多少唯美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呢?女人可以忠于自己的感觉,但不能把爱全部给了一个男人,要有所保留,留给自己一些空间,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守护爱情。安娜的悲剧,不仅在她追求自由与爱情的绝望,更在于她偏激的爱情观。爱情真的不是唯一,不要因为爱情,而忘了自己的生命才是你在世上最可贵的东西。

安娜,依然活在人们的惋惜中,愿每一个追求幸福的女子,都能睿智从容地敲开幸福之门!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篇十

石榴说:“我每一滴粉红色的眼泪里,都有一颗种子……”

安娜优雅、真诚、善良、富有激情,一粒石榴仔般可人,她也曾有那么一颗种子,一颗希望的种子,她站在世界女性的前列去追求女性真正的生活,去追求爱的权利,是个性解放的代言者。可是,她的种子在虚伪、冷酷的环境中坏死了。

安娜的美,让每个人惊艳,包括对她一见钟情的伏伦斯基。但安娜的婚姻状况却让人沮丧,丈夫卡列宁其貌不扬,地位显赫,完全醉心于功名。他对安娜没有爱情,他认为他与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他从没有想过,这只是神的意志,却不是他的意志。卡列宁时刻以礼教束缚安娜,进行虚伪的说教。安娜似乎置身于一个让人窒息的虚伪、无情的牢笼里。她的心在蠢蠢欲动,伏伦斯基的爱是安娜渴求新生活的导火线,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彻底点燃了安娜对追求新生活的激情,“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安娜用坚定的声音呼叫。为着这一呼声,安娜不顾上流社会的鄙视和排斥,白眼与批判,她选择逃离禁锢,为了自由与爱。

安娜与伏伦斯基的爱情,很遗憾,最终敌不过世俗。伏伦斯基是爱着安娜的,但他也爱上流社会,也爱他的前程。面对舆论的压力,他退缩了,开始冷淡安娜,也开始了争吵。面对愤然离去的伏伦斯基,安娜绝望,决心报复,最后用生命示威那份已破碎的感情。安娜的卧轨自杀,挽回的是伏伦斯基的悔恨,也向虚伪的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安娜的悲剧,是罪恶的社会造成的,残酷冷漠的社会关系压制了人的个性和生命发展。有人或许会质疑,认为安娜在婚姻上确实出轨了,一切罪有应得!上流社会对不忠的安娜冷漠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安娜是人,一个正常的、有意识、有尊严的人!面对没有爱情,只有虚伪的婚姻,她有权利反抗,有权利去选择属于自己的幸福!

读到安娜自杀那一章,我忽然体会到安娜在火车站时那种彷徨与无助,每个女性都或多或少有着像安娜一样的敏感与脆弱,在爱情里的希望与绝望。作为女性,我们同样希望获得真正的尊重和女性的话语权利,可是,女性从来都是属于被控制和被男性观望的一方,当爱欲自由与社会制度发生冲突时,女性从来都是牺牲的一方。其实女性要求的不多,最基本的是爱!但是,真正满意属于自己的爱的人又有多少?萧红笔下的女性受难者群像又作了进一步的确认。安娜是一个矛盾体,既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却又无能为力。

安娜的悲剧向世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抛开社会的层面而言,女性应如何生活?如何敲开幸福之门?”

安娜,是一个勇者,敢于与旧社会抗争,她是时代的女性代言人。读完《安娜·卡列尼娜》,我认为女性要有个体意识,要敢于追求幸福。纵观社会,多少女性依然从属了男性,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为了追求舒适的物质生活,多少女性委身他人当小三、情人,在从属地位中迷失自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于是,她们失去了独立的思想。不管生活如何艰辛,女性需要一份自己的工作,掌握自己生活的话语权。再苦再累,也要坚持自己的一份梦想,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当你独立了,才可以高贵地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天地间,如一朵莲花般绽放,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我想起了舒婷的《致橡树》:“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在爱情里,作为树的形象站在对方的旁边,这是一种智慧!

其次,真正的幸福,应该是有良好的生活状态,内心充盈、从容。读了《杨绛传——且以优雅过一生》以及杨绛的作品《我们仨》,不禁心生敬仰和钦羡,她是我们女性学习的楷模。先生虽生于乱世,却自始至终怀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她最爱读书,才情卓然于世,她的文学成就举世公认,她的家庭幸福美满。然而,她在漫长的人生里,历经曲折动荡,饱经岁月打磨,但她却保持明媚从容、淡定优雅,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一个典范。我从杨绛先生身上获得的启示是,女子的气质是书香熏出来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女人最大的魅力之所在。因此,要想实现内心充盈从容,不妨沉浸书中,在书中启迪智慧。并且,要学会正确审视自己的内心,“我们想寻找生活的波澜,到后来才知道,心中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从容与淡定;我们想得到社会的承认,到后来才发现,这个社会属于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人淡如菊,安之若素,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生活状态吗?难道不比花前月下的缠绵更有意境和长远吗?

第三,女性要懂得,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不能把幸福全部寄托于他人身上。爱情固然是美好,但爱情也有变数。曾经的爱,可能变成以后的不那么爱,甚至不爱。人生若只如初见,多么美好,但又有多少唯美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呢?女人可以忠于自己的感觉,但不能把爱全部给了一个男人,要有所保留,留给自己一些空间,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守护爱情。安娜的悲剧,不仅在她追求自由与爱情的绝望,更在于她偏激的爱情观。爱情真的不是唯一,不要因为爱情,而忘了自己的生命才是你在世上最可贵的东西。

安娜,依然活在人们的惋惜中,愿每一个追求幸福的女子,都能睿智从容地敲开幸福之门!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篇十一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表面上似乎是在写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失足的事情,而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借由此文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高层首长卡列宁的妻子,一次舞会上邂逅了年轻的伯爵渥伦斯基。风流倜傥的渥伦斯基用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并在当时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从而展开了一场爱情悲剧。经历了重重波折、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以及遭受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打击后,与渥伦斯基那所谓的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被遗弃,最后安娜身着那一袭与渥伦斯基初次见面时自己所穿的黑色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卧轨,结束了自己绝望的爱情与生命,安娜独自承担了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的后果,给人们留下了无限悲伤。

有人说在描写女性的作品中,《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无疑是一流的,在万千作品的女性人物中,安娜・卡列尼娜无疑是最为丰满的一个。她敢爱敢恨,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这无疑是极具反叛精神的。当时的社会婚姻只不过是政治的附属品,是极为物质和利益化的。因为婚姻大都并非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所以很多人在婚后会出现有情人的行为,但是人们为了名誉、地位却极其虚伪的维持着这种表面的婚姻关系。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却在这种情况下突兀的显示出了自己的疯狂,对真爱追求的疯狂,记得小说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有一天,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这无疑是她的真性情,而这一“不检点”的举动也将她的私情“暴露”了出来,并且在事后疯狂的她竟然还对丈夫说出了“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随你高兴怎么样把我处置吧。”这样的话。安娜爱她的儿子,用她的话说儿子是她的命根,当她想用自己的名誉换儿子时遭到了拒绝。她曾经是社交界的名人,可是却因为她对真爱的追求而遭到了社会的巨大压力,受到种种冷遇,社交界不能容她,连她旧日的亲戚朋友都拒绝与她往来。可是这些还不是主要的,令安娜伤心的是自己受到了那个她奋不顾身爱上的渥伦斯基的冷淡,一场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叛女”终于在这种打击下结束了自己的年轻生命,是抗争还是悔悟?安娜・卡列尼娜是那么的真实、血肉丰满,读到她死去的时候,仿佛一切就发生在眼前,她的故事和她的那种反叛精神使她成为世界文学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当然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列夫・托尔斯泰还塑造了渥伦斯基、吉提、列文、卡列宁等许多在文学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但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无疑是最具光辉的,最为激情与活力的。

虽然小说只是以家庭婚姻为基本单位而展开的,但托尔斯泰目光十分的锐利,并且能够穿透生活的壁垒而发现隐含其中的“真实”。托尔斯泰是一个图解自我观念的作家,不管是早期还是晚期作品,主题上的联系十分清晰,他的小说是真实的,是当时俄国的“一面镜子”。而这来自于他的智慧,来自于他敏感而浩瀚的心灵,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于他的诚实。我相信托尔斯泰和他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一定会触动着当时乃至今后很多的人。

记得老师在讲完《安娜・卡列尼娜》时说:“当爱情成为一个女人生命全部的时候,也就是她悲剧生活的开始。”虽然不能只用这样一句话来评价《安娜・卡列尼娜》,但是,相信看过这部书的女性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都会有更大的触动,托尔斯泰的安娜死了,死在了19世纪的俄国,但是托尔斯泰想表达的安娜思想还在,并将与《安娜・卡列尼娜》一直随时间辗转下去,不再是悲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