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韩愈】韩愈字退之

【韩愈】韩愈字退之

时间:2023-07-19 06:05:28

相关推荐

【韩愈】韩愈字退之

韩愈字退之

韩愈出生在唐朝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他生在官宦世家,父亲和祖父都是在朝中或者地方为官的。所以韩愈自幼就深受家风的熏陶,七岁能言,十二岁能文,少时就已经显露出了他的天赋。韩愈字退之,世人称他为韩昌黎,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韩愈

韩愈早年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无奈时运不佳,前后七次都未能成功。但是韩愈却并没有因此丧失信心,他自信自己的才能和实力,一直坚持不懈。当时也有人看出了韩愈的才干,董晋就是其中之一。董晋举荐韩愈为宣武军的观察推官,韩愈在董晋帐下做了三年。后董晋病逝,韩愈扶着他的灵柩离开宣武军。没想到四天后军中就发生了变乱,韩愈因为提前离开躲过了一劫。

回到徐州的韩愈终于在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通过了考试,第二年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又一年被提升为检查御史。由于韩愈说话直接,话语直入事情的要害,道理深刻有力,所以时常受到那些小人甚至是皇上的不满,也由此韩愈数次被贬地方。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谏迎佛骨,由于韩愈对唐宪宗说的太直接,令宪宗大发雷霆。韩愈差点因此丢了性命,辛亏一些明事理的大臣和皇亲们劝解,韩愈才被贬到潮州。

韩愈为人胆大,遇事不退缩,这些也都清楚地反映在他的为官生涯和文学创作当中。公元8,镇州兵变,朝廷派韩愈前去安慰。当时众人都为韩愈可惜,因为此去危险重重,连皇帝也为决定感到后悔。不过韩愈义不容辞,孤身前往镇州,以自己的凌然正气和有理有据,深刻有力的言语说服了镇州的将士。韩愈的气魄和远见卓识是古今难得,故而后人对他的推崇是极高的。

韩愈马说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韩愈书法

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均有写道千里马难遇伯乐,借物言志,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韩愈劝学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人称韩昌黎。韩愈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巨大的,唐时就把他和柳宗元合称为“韩柳”,后世又把他们同宋时的欧阳修、苏轼等人合称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曾做过一片关于怎样教与学的文章《劝学解》,以比喻的形式,展现了韩愈对于人才选用和任用问题的看法。

韩愈

文章《劝学解》全文不过五百字左右,但是其对于事理的分析和见解却是深刻和精辟的。文章大概讲的是韩愈以老师的口吻对他的学生进行劝解,他告诉学生一定要勤于学习,一旦贪玩就会荒废学业。如果不勤加思考,就会随着大流而没有自己的见解。当今的朝堂是群贤毕集,所以你别担心没人来提拔你,你只需要做好自己的学业,扩充的自己的学识,自然会有人发现你,将你的才能放到能发挥的地方去。

就在韩愈讲解的时候,一个学生不等他讲完就笑出声来反驳韩愈。其实这是韩愈在文章中特意做出的一种安排,韩愈是借“学生”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反驳道,先生你自己就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每年,每月,每日都会伏在案前研究学问,这是够勤奋了。先生排除异学,弘扬儒学,并且弥补儒学的不足来加以完善,先生可谓是立足了功劳。先生自少年时期就是敢作敢为的人,长大后也是对时政的弊端谏言,但是留给先生的是什么呢?不还是不被人信任,不被人帮助,你的一举一动都被人认为是过错,每在朝中任职都会被人排挤到地方,没有什么功绩。所以说,你先前说的是有问题的,还怎么拿来教导别人呢?

文章以“学生”之口结束,留给读者的是对当时社会弊端的思考。韩愈就是以这种表面平静,内心实则充满感情的言语,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