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方法的整理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方法的整理

时间:2020-06-26 05:30:32

相关推荐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方法的整理

一、概述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那就是:越主动、技巧越熟练的阅读,效率就越高。我把这本书为四部分:1、阅读的目的与层次;2、基础阅读与检视阅读;3、分析阅读;4、主题阅读。书中还写道了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这次的笔记主要是总结阅读的通法,所以这一部分暂且略去不表。

二、阅读的目的与层次

1、阅读的目的

阅读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为了获得资讯进行的阅读和为了提高理解能力的阅读。

为了获得资讯进行的阅读

现在有一个词特别火——“碎片化阅读”,刷微博朋友圈、刷新闻、刷知乎都属于这一类。有时候我们会陷入一种幻想,即我们在碎片化阅读中获得了很多知识。由此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但其实这就像拿着单词本记英语单词,顶多只能记住一个拼写和大致的意思,至于这个词到底应该怎么用,不知道,并且还很容易忘记。这就是“为了获得资讯进行的阅读”,我们所谓的“知识”,往往只是一种“资讯”,并不能内化成我们的能力。这样的阅读会很轻松,但所得甚少。

为了提高理解能力的阅读

这里就要提到概述中的第一个概念:越主动的阅读效率就越高。这里的“主动”,不是指表面上的主动拿起一本书来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好像没有什么阅读是“被动”的)而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努力理解作者的思路。话句话说,就是努力在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沟通。

所以,我们只能从比我们“更高杆”的人身上学习。阅读的过程就是把我们与作者的差距控制到一个可以交流的范围内,从而更方便地接受作者的思想。而想要获得这样的能力,必须要在阅读中不仅仅满足于知道作者说了什么话,更应该去探求作者的真正意思是什么以及他为什么要这么说。书,说都是“过度解读”出来的深意。我想说的是,中小学教育中几乎无视作者设立标准答案来分析作品文本的做法大大伤害了我们对作品深度的探究,有时候宁愿去说服自己作品本没有深意,深意都是别人强加的。我觉得所谓的“过度解读”是在讨论文本的过程中所得出的结论在文本中并无证据,比如断章取义式的大开脑洞。只要是言之有理的理解都不是过度解读。一部作品,无论是文学、音乐还是电影,在创作之后就不仅仅属于作者了,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经历读解出不同的风味。很多作者也很希望广大读者提出自己在创作时的无心插柳。知乎大神@magasa也同意现在的我们的语文水平不高,中国人的语文能力在退步吗? - magasa 的回答。

2、检视阅读

2.1、略读

我听知友说过一个这样的事情,刚买kindle的时候,下载了好几千几万本书,以为这下就不会缺书看了。但后来他发现,反而比以前看书更少了。这是因为,他读的几十本书里面只有三两本对他是有帮助的,这样效率反而更低。这就是我们常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即:拿到一本书,不知道应不应该读这本书。另外一个我们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我想知道这本书大体上说了些什么。当我们面临中两种情况时,就需要用到略读。下面是关于如何略读的一些建议:

(1)、先看书名,然后再看序。这一步是要求我们把这本书在脑海中归为一类,比如历史、科学、文学之类;

(2)、看目录。现在很多书的目录做的并不好,但也有很多经典在目录页就对整本书的内容做了很系统的概括,仿佛书的一副骨架;

(3)、如果书中有索引,浏览一下。这是为了让我们注意书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在以后阅读中碰到的时候要多加注意;

(4)、阅读书衣的出版社介绍。虽然大部分都是吹牛逼的,但也能对这本书多一点了解。但不要被书衣上的“xx鼎力推荐”所迷惑;

(5)、挑几个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来看。这是建立在第(2)步的基础上的,在对目录有了研究之后,可以挑出自己喜欢的或者觉得比较重要的章节来看。

(6)、最后一步,在书中随机挑选段落看一看。这里尤其是要看一本书的结尾处(我指的是理论性的书籍,不是小说),因为一般作者在结尾几页都会对这本书的内容做一个总结,很重要。

2.2、快速粗浅的阅读

2.2.1、粗读的的规则

有时我们确认这本书是一本经典,而且异常艰深。这时候就需要用到快速但粗浅的阅读。具体规则就是:头一次面对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过一遍,跳过读不懂的部分。这是为了让我们能够享受到读一本书最原初最本质的快乐,对书有个整体性的感觉。就好像我们看一部电影,技术流的人或者导演系的朋友会技术的解构一部电影,如果第一遍就用这样的方式去看,肯定就少了作为普通观众的乐趣。书也是一样,如果第一遍就在不懂的地方翻查资料,就会被一叶蔽目,而且这样会让我们感觉,这本书太难读,读这本书效率太低,毫无乐趣可言。从而损害我们阅读的积极性。

2.2.2、阅读的速度

这里要强调一点是,即使是粗读,也不应该是用一个一成不变的速度来阅读。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的阅读速度和提取信息的速度,要比我们漫不经心读书的时候能更快一点,只要我们更专注就可以做到,比如在读书的时候用一支笔或手顺着字移动,或者稍微出点声音。

有的知友肯定都会有“逗留”的感受,即眼睛在移动时看不见,在停下来的时候才能看得见。甚至还有“倒退”的感受,一行书读过去,其实也没弄明白,往下读了一段时间之后,由回去看这一行字。这样的习惯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没有跟上眼睛的速度,其实对大脑来说是一种浪费。用刚刚提到的方法,更专注一些,往往能矫正这样不好的阅读习惯。

但专注本身不代表着我们理解力更强,所以当遇到比较难理解的段落或者很重要的内容,要放慢阅读的速度,让大脑跟上眼睛。

四、分析阅读

1、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所谓“自我要求”就是指以增进理解力为目的来进行阅读。下面就具体说说如何做到:

1.1、四个基本问题

要使自己专注下来,一个最基础的方法就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并且尝试解决自己的问题。面对不同的书,我们也会有不同的问题,但以下几个问题是最基础的,是读任何书都应该要回答的:1、这本书在整体上说了些什么?即要找出这本书的主题;2、这本书在细部说了什么?即要找出这本书的论点;3、这本书说的对吗?即要学会质疑与判断一本书;4、这本书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即找出自己在这本书中所得到的。这四个问题贯穿了分析阅读的始终。

1.2、把书变成自己的

只有这四个问题远远不够,有时候我们心里挂念的好书太多了,读到这一本就会觉得另外一本还没读。所以我们需要一些技巧把这些好书内化。

把书变成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写,即我们常常提到的“输出”。当一个人说读完书很有感受,但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往往其实是他还没读懂这本书,脑子中并没有想法。最简单的输出当然就是做笔记,用着重号或者摘抄提醒自己。作者把记笔记也分成了三个层次:

(1)结构笔记,即了解这本书在谈什么,并且探究作者是用怎样的架构来发展观点的,这种笔记重点的是结构,而不是细节。

(2)概念笔记,即对本书的论点提出有自己的判断,读得越深,就越会出现自己的观点

(3)辩证笔记,这是最高层次的笔记,不止要求我们读一本书,而是把好几本书中解答同一个问题的讨论融合起来。

1.3、方法的熟练运用

从分析阅读开始,就会有更多的方法,一开始很不容易上手。阅读的过程,其实是多种规则多种方法组合起来的和谐过程,但想要整体提升阅读水平,必须对每个方法都很熟练,只有这样才能忘记方法本身。就像《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学太极拳,学的不是招式,而是拳理。所以我们一开始,可以先练习单一的方法,逐步扩展到其他的方法,最终形成我们阅读的方法论,成为我们自然而然的习惯。

2、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

2.1、规则一:分类书籍

规则一可以这么说,越早知道在读的到底是哪一类的书越好,这点比较容易,就不展开细讲。

2.2、规则二:概括书籍

规则二是,用一句话或者几句话叙述整本书的内容。这是一个检验自己有没有弄懂这本书整体架构的最有效的方法,一定不能满足于“我大体知道这本书的意思,但是我说不出来”。有时作者会在书前就对这本书的内容有概括,可以参考作者自己的概括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删改。

2.3、规则三:架构书籍

规则三要求我们把书中重要的篇章列举出来,看看它们是怎样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架构的。这里要讲到为一本书拟定大纲的技巧,就是对整本书一点一点的不断细化下去:先把书分为几个部分,然后每个部分又能分成哪些不同的部分,或者每个部分有哪些重点。这样不断细化下去,理论上来说,这份大纲甚至可以比原书还要长,但我们平时阅读不需要做到完美的大纲。甚至不需要写出来,熟练之后在脑中分析一下就好,整理到纸面上就是一张思维导图。而且要注意的是,不需要完全根据书上的章节来划分,可以有自己的方式。比如我现在做的就是给这本书先架构出了几个部分,就好像先给一个人以骨架。

2.4、规则四:作者意图

规则四可以这样表述,找到作者想问什么问题。有时候作者会告诉我们,有时候不会。有的问题作者会给出答案,有的问题他自己也无法解答。本书也举了很多问题的例子,我摘录于此:

某件事存在吗?是什么样的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存在?为什么会有这件事的存在?这件事目的是什么?影响是什么?特征是什么?其他类似的事件跟它有什么关联?这件事是如何进行的?以上是概念性的问题。有哪些结果可以选择?应该采取什么手段来达到这些结果?要达到目的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用什么顺序?在这些条件下,什么是对的,或者怎样才能更好?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这样做更好?以上是实用性的问题。

第一个阶段提到的这些方法,不需要进行一遍又一遍的阅读,而是要注意在阅读中综合运用,一遍结束。第一个阶段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四个基本问题的第一个:这本书在整体上说的是什么?

3、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

3.1、规则五:找出关键词,与作者达成共识

在阅读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容易发生。比如在这篇文章之中,阅读就不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专门指以增进理解力为目的的主动的阅读。所以只有与作者在一本书中的关键词上达成共识才能交流,这些词主要是指书中重要的概念、专有名词以及作者着重讲解的词汇。比如前几天我在阅读《电影艺术》的时候,作者就先抛出了很多概念,比如系统、形式或者母题等等。我所要做的就是先寻找出这些词作者的定义。在寻找词义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想我们做英文的阅读理解一样,根据上下文推敲词义。

3.2、规则六:在书中重要句子中寻找主旨

找到关键词之后,下一步就应该找到关键句了。关键句往往是有关键词的句子、概括整个段落的句子以及我们觉得很艰深难以弄懂的句子。我们往往会从共识谈到主旨再谈到论点,所以我们就要学会从词语、句子和段落中提取作者信息。有时作者在一句话中有不同的主旨,这就需要我们会一点文法,会解构整个关键句。这里举个例子,我神magasa在知乎最高赞的回答是这样的:

Q: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喜欢拍古装片?

Magasa:科幻片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在未来时空还要不要党的领导?

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就不止一个主旨。1、在中国的古装片中不需要考虑党的观念;2、党的领导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科幻片的创作。所以找出作品中关键句的主旨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解关键句才能理解全文。这里有一个检验自己是否真正懂了关键句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话把作者的原文说一遍。比如上面提到的例子我会这样说,因为古装片不用考虑党的领导,这已经影响到了科幻片的创作。这样说整个句子虽然趣味性大减,但整个句子的大意还是描述了出来。

3.3、规则七:找出重要论述

第七个规则与第六个规则息息相关,要求我们找出关键篇章中的重要论述。如果作者没有直接给出这样的论述,我们就需要自己把它架构出来,具体方法就是把从关键句中提取出来的主旨,按照顺序串联起来。这个规则中有这么几点注意事项,第一是每个论述都有支持论述的事实,我们需要把理由和结论联系起来。第二是有的论述的得出运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是陈列事实而有的是用别的论述来变化而来,要学会区别二者的能力。第三是要找出作者认为什么是假设的,什么是可以被证明的,还有哪一些是无需证明的。也就是要找出得到论述的事实在作者看来是否是可信的。

我随手找到一个比较热门的回答来举例子:郭川是一名怎样的帆船选手?他从事的是什么样的运动? - alzen 的回答在这篇回答里面,作者的论述就是:郭船长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的事实就是郭船长是一个有梦想的人、郭船长是不被人理解的人。提取出这些主旨之后,我们就能对作者的观点做自己的判断。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哪些事实是正确的?这些事实能否得出他的结论?在这里我也要祝福郭川船长。

3.4、规则八:找出作者的解答

如果前面的规则都已经做到了,规则八就很容易能达到。这时候我们就能感觉自己已经在了解这本书了。有些问题作者并没有给出解答,也许这些问题将会一直伴随着读者,直到我们发现了作者也没有发现的东西。

第二阶段我们才开始真正从书的内容方面来理解书,这时候就能真切的感受到书籍的内化。这也就是四个基本问题中的第二个:这本书在细部说了什么?

先写到这里,下周四之前更新完剩下的内容。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