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转帖<蒋介石日记里的真相:淞沪会战是中国政府军主动发起

转帖<蒋介石日记里的真相:淞沪会战是中国政府军主动发起

时间:2022-04-04 21:21:52

相关推荐

转帖<蒋介石日记里的真相:淞沪会战是中国政府军主动发起

蒋介石日记里的真相:淞沪会战是中国政府军主动发起?05月26日18:30

蒋介石日记里的真相:淞沪会战是中国政府军主动发起?--文史--人民网

所以蒋介石说,在上海打淞沪战役就是把日军的注意力从陇海线转移到上海来,是为了保护苏联的物资可以从陇海线运到华东华中来,这是蒋介石日记中明确记载的。

摘自《大后方》,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3月出版。授权发布

独家访谈:

杨天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小林元裕(新泻国际情报大学教授)

1.淞沪抗战是中国政府军主动发起的一次进攻

杨天石:许多战役是日本人先动手的,比如卢沟桥抗战。淞沪抗战的不同之处是中国政府军主动进攻。当时军方确定的方针就是先发制人,想在日本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之前,把日本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赶下海去,而且要打淞沪战役这一仗,不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才有的计划。1936年中国政府就已经有了这个计划,蒋介石已经给当时的何应钦、冯玉祥、黄绍竑做了指示,要在1936年打淞沪战役这一仗。

淞沪抗战之所以拖到1937年,因为当时国民政府包括蒋介石在内认识到,中日两国的军事实力相差太远,中国的准备特别是在军事上的准备还没有完备。当时国民政府派孔祥熙到德国去,主要解决的是武器弹药的来源问题。在准备工作不充分的情况下去打仗是没有胜利把握的,所以把1936年的淞沪战役改到1937年主要是考虑准备工作没有做好。到了1937年七七事变,牺牲已经到了最后关头,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已经没有退路,七七事变时中国政府的一个自卫行动、一个反击行为是对日本人的有力还击。

但是七七事变之后,在上海打一仗,是中国政府主动进攻,是日本人还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把日本的海军陆战队赶下海去。这个在国民政府的军事委员会的会议记录上是有的,我们要先发制人,这个记录可以在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到。

2.国民党最早的迁都地点选定的是洛阳

杨天石:1936年,国民政府已经做了迁都的准备,因为如果日本人发动侵华战火很快会烧到南京,所以南京作为首都是很难守得住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政府就曾经准备迁都。第一个迁都的目的地是洛阳,当时的国难会议是在洛阳开的。但是洛阳不是一个有险可守的城市,它周围没有高山,也没有很险要的地形,国民政府觉得比较可靠的首都是西安。

3.两广实力派解决后,蒋介石觉得具备了攘外的条件

杨天石:1936年,中日两国的关系已经很紧张,两广事变已经平定。所谓两广事变,就是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以及广东的陈济棠发动的反蒋事变,也称六一事变。该事变是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的,此后两广和南京国民政府就完成了统一。由于两广事变的解决,蒋介石觉得最大的地方实力派问题得以解决,即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安内部分的落实。安内的内容,一是指那些独立或者半独立的地方实力派、反蒋势力,其次就是工农红军苏维埃。这两股势力中,蒋介石比较重视的是地方实力派,即那些地方上闹独立的、反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军阀。最大的地方实力派问题解决后,蒋介石觉得有条件、有基础可以解决日本人的事情,那时蒋介石就下决心要进攻日本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要打淞沪战役。淞沪战役后,再领兵北上解决华北和东北的日军,同时国民政府也做出了迁都离开南京的准备。蒋介石指示孔祥熙在上海银行里的钞票、外汇、金银要搬到江西南昌去,而且指示南京各个中央机构要准备搬家。

4.蒋纬国所讲的发动淞沪抗战的目的没有文献依据

杨天石:学术界多年以前有过一个很长时间的争论,争论的核心是蒋纬国讲过发动淞沪战役的目的。他说淞沪战役改变了日本人的进攻方向,本来战争是在华北打的,日本进攻的方向是由北向南。由于淞沪战役的爆发,就把这个战役从由北向南进攻改成了由东向西。这个事件引导日军把进攻方向做出了重大改变,蒋纬国觉得这是一个很伟大的决策。因为如果听任日军由北向南就很容易把中国分为由北向南两半,就斩断了南京和上海的工厂企业的西迁。中国被劈成东西两半,让日本的进攻矛头由东向西,这就给政府工厂企业机关的西迁提供了时间。这是蒋纬国的一个观点,蒋纬国的观点是找不到文献根据的。

5.蒋介石日记里记载的有关淞沪会战的原因前后矛盾

杨天石:我们在国民党的档案里面,在官方文书里面找不到国民党发动淞沪抗战的目的。我根据蒋介石日记的记录,发现蒋介石前后的说法并不一致,最早的说法是为了保护陇海路这条苏联支援中国的铁路线。蒋介石日记有一个记录,说阎锡山没有守住山西大同,把苏联支援中国的一条运输线丢掉了。因为在抗战爆发以后世界上援助中国的国家只有苏联,苏联的军火、资源物资是必须经过大同,从大同沿着同沪路这条铁路运到关内,直到华东华中这一带。蒋介石说,大同丢了这条线就被掐断了,苏联的物资和军火只能依靠陇海线。如果允许日本人打下卢沟桥,打下北平、天津,打下石家庄、保定,那么日本人就会打郑州,打了河南,陇海路就保不住了。所以蒋介石说,在上海打淞沪战役就是把日军的注意力从陇海线转移到上海来,是为了保护苏联的物资可以从陇海线运到华东华中来,这是蒋介石日记中明确记载的。

后来,蒋介石有了一个新的说法,在上海发动淞沪战役是为了解华北之围。因为日军集中兵力在进攻华北,那么在上海开辟一个新战场是为了分散日本人的兵力,让他把兵力转到华东来,这样日军的锋芒减少后兵力就会减弱。

蒋介石前后的解释不一样,在淞沪打仗的原因上有两个说法,不过,蒋介石本人没有主动把日军的进攻方向从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

产生让日军从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进攻想法的人是陈诚,陈诚在回忆录中讲过,他曾经在淞沪战役之前向蒋介石提过这个意见。陈诚的日记在民国档案里面发表过,藏在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有各国的租界,而且上海是许多国家在中国的一个重要的贸易地点。在上海打一仗会引起国际的关注,引起英美特别是跟中国商业关系密切的国家注意,意欲让国际上关心中日的战争。关心中日之间的纠纷,也是蒋介石要在淞沪打一仗的想法。

在淞沪战役中,有一种说法认为不应该坚持那么久,打那么长时间,为什么在上海打那么久?而且当形势不利的时候,蒋依然主张不能撤退,因为蒋主张打给外国人看。当时,西方正在召开九国公约的会议,蒋介石的目的是在上海坚持打下去,是为了让欧洲的各国注意到上海。

6.南京国民政府为什么决定迁都重庆

杨天石:上海沦陷后,中国军队损失很大。为什么中国军队撤退时慌不择路?因为日军从上海的后面金山卫登陆了。如果中国军队不撤退,就有被日军全军包围的危险。许多兵员的损失是撤退的时候混乱所导致。上海沦陷后,日军就分路进攻南京,南京处在危险之下,所以就决定迁都。其实,国民政府迁都前的准备早在1935年就有了。我在《寻找真实的蒋介石》一书中讲到:1934年,蒋介石追剿红军,到了云南、贵州和四川,他才发觉四川可以作为中华民族的抗日复兴的根据地。1935年,蒋介石在重庆发表演说,决定把四川作为抗日复兴的根据地,而且他在演讲的时候就叮嘱要保密,对外宣称来四川是因为要“追剿”红军,不让日本人知道中国政府已经决定把四川作为根据地。1935年,国民政府制订了一个军事计划,然后派了一个国防专员到各地区传达这个计划,传到了山西,国防专员告诉阎锡山,原来没有找到根据地,下不了跟日本人作战的决心,现在到了四川,找到了这个根据地,中央政府下了决心进行和日本做持久战的计划。

蒋介石在1936年也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说战争打起来之后,沿海是守不住的,我将要在那里做最坚强的抵抗,然后逐步地后退,一直退到四川。在四川,保留一个自由中国的天地,在那里等待盟国的支援,然后反攻。

所以,蒋介石迁都重庆不是一朝一夕,不是偶然的灵感,而是1935年以来考虑很久的一个想法。后来,在1937年的10月至11月一次最高国防会议上做了这个决策,蒋介石做了一个政府迁渝和中国抗战的报告并决定了迁渝的日期。

7.蒋介石能坚持抗战的原因之一就是依靠苏联

杨天石:蒋介石在北伐的时候主要依靠苏联,顾问是苏联人鲍罗廷,军事顾问是苏联加伦元帅,各个军甚至师都有苏联军事顾问。但是,后来因为1928张学良在东北发起中东路事件,导致中苏断绝了外交关系。1928年,蒋介石作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率领军队北伐,到了山东济南,日军借口革命军对济南城内的日本侨民抢劫、强奸、屠杀出兵侵占济南,而且把以蔡公时为首的几个中国的外交官,很残忍地杀害了。蒋介石这时给李济深写过一封信,意思是跟苏联人绝交之后,一定要在国际上争取一个友好的国家,这是他在1928年五三惨案之后的态度。

蒋介石最早找的是英国,但是觉得英国靠不住,所以在英国之后蒋介石找的是德国。为什么没找美国?因为美国那个时候采取的是孤立主义和中立主义。所以,直到抗战爆发前,蒋介石一直在争取德国支持,靠从德国进口弹药武器。

但是,要想找一个比德国更能同情赞助中国的国家只有苏联。蒋介石日记中有一段话说,日本人最怕的是苏联,日本最怕的,我偏偏要和它友好。蒋介石曾说要把跟苏联友好看成是对日本的第一打击,所以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企图跟苏联友好,让其帮助中国抗战。从1932年开始,蒋介石就企图恢复邦交。蒋介石的第一步就是派人谈判。派的是中国一个老外交家叫颜惠庆,经过艰难的交涉,在1935之后,中苏恢复了邦交。

8.北京和天津成了日军侵华的后方

小林元裕:日本侵占中国时已有日本人来到中国,1937年4月1日,抗日战争爆发三个月前,在北京(即当时北平)的日本人有2109人、朝鲜人1854人、“台湾籍人”61人,加起来的日本侨居民共有4024人。从这个数字可以得知,当时在北京的日本侨居民中,日本人占了约2000人,朝鲜族人也差不多2000人,这是当时的民族构成。另外,在同一时期的天津,日本人有9373人,差不多达到10000人了;朝鲜族人有1962人,差不多2000人;“台湾籍人”74人,合计11409人。即在北京有约4000人,在天津有约11000人的日本侨居民。10000多人并不是一个小数字,包括当时日本的殖民地朝鲜和台湾在内的日本的侨居民在北京和天津就有15000人左右。日军是以这些为起点进入中国的,特别是天津有日本的驻军,也就是当时的支那驻屯军,这支军队必定会到天津来。天津处于华北地区的前线,军队驻扎到那里之后从北京和天津发动进攻,军队也一点点向东部和南部开进,这样的话这些前线又与日本相连,成为一个中间地带。所以,首先华北作为前线,会成为战场,在度过这一阶段后那里会成为“铳后”,也就是中文当中的后方,以天津为例,在天津举行过慰问活动,在7月29日战斗告一段落后,在天津的侨民举行遇难者捐款活动,并去当地慰问,向天津丰台的驻扎部队、向各地医院的受伤士兵赠送香烟和杂志、点心等,向医院赠送留声机、唱片等。天津在抗日战争开始时即转为华北地区的日本前线基地,同时也担任着大后方的职责。

为什么说是大后方?它在日语中是“铳后”,也就是枪的后面,日本国内也就是“铳后”,这也就是大后方。但是从日本的立场来看,中国是战场,但日本并不是在中国全国发动战争,因为中国面积很大。因此日本早期在中国可以发动战争的地方就是北京、天津。从那里发动战争,并把战争扩大,这样的话,在这些占领区,即对日本来说的占领区,对中国来说的沦陷区,有很多日本人又从日本国内、从朝鲜半岛进入这些地方,这样一来,又有很多日本人在占领区集合。如此一来,随着战争的扩大,日军就从占领区向战场输送各种物资,输送人员。因此,这些“铳后”,即后方,从日本来看当然是前线基地,而后又成为日本和中国战场前线的连接点。

9.日本军队是如何进入中国的

小林元裕:战争爆发后最初和军队打交道的是女性,是妓女。之后和军队一起进入的是卖烟卖酒的商人。军队侵入中国会占领某个地方,在稳定了当地的治安之后,规模较大的企业就会进入中国,之后就在当地占领经济。因此,最初只有规模较小的商人和军队一起进入,随着他们逐渐开往前线,企业会从日本本土来到占领区。虽然在北京和天津早就有企业在开展经济活动,这些企业当然也会随着战争的扩大而扩大经营,也会有来自日本国内的大型企业在那里开展经营。

因此,从事纺织业的日本人是最多的,当然天津也有纺织企业,但是那多数是和日本人做买卖的小规模的企业,还有那里有连接天津和日本的码头,贸易公司也很多。随着战争的扩大,就有更多的企业从日本本土进入中国,日本人也就这样进入中国。因为企业进入中国后需要日本职员,因此也有很多日本人为了求职而来到中国。

日本在华北和华中分别设有国策公司,在那里工作的日本人是从日本本土来的。这样一来,日本的经济活动就以这样的形式在占领区展开。当中当然有军需物资,还有就是开发资源,比如煤炭、铁矿石,有为数不少的大型企业开发资源出口到日本。

在日本,所有年满20岁的男子会依照征兵制度接受征兵检查,通过检查的人就会成为军人,这是起因于战争的。也就是拥有健康的体魄的话就可以成为士兵,这是日本战前军队的征集方式。当然,有的军队来自日本,这些军队肯定是在日本征集的。我从事专门研究中,还有日本的侨居民,即在北京、天津这些日本占领区内的日本人,他们年满20岁时也会被命令接受征兵检查,之后就在中国国内进行征兵检查,如果身体健康的话就会被录用为军人派往战场。也有人在成年后,到十八九岁时来到中国,待到年满20岁时接受征兵检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