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关爱一切学生 实现教育公平

关爱一切学生 实现教育公平

时间:2021-07-21 18:57:15

相关推荐

关爱一切学生 实现教育公平

关爱一切学生实现教育公平

“关爱一切学生”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所代表的是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基本准则。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来认识“关爱一切学生”的重要意义,从内心深处关爱每一位学生,努力将每一位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

“关爱一切学生”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

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高高地举起“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旗帜,在人类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朴素的教育公平的口号。在孔子那里,“有教无类”的基本含义就是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不论贫富贵贱,都可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孔子的门下以“杂”著称,求学者不论老少,不论智愚,也不论勤惰,“自行束脩以上”,他“未尝无诲”。据记载,孔子的三千弟子,大多出身贫贱,堪称富贵者只有二人,甚至像子路那样的声名不佳之辈,也未受歧视,而且成为孔门高徒。宋代教育家周敦颐称赞孔子“道德高厚,教化无穷,实与天地参而四时同”(《通书·孔子下第三十九》)。在西方,亚里斯多德与他的老师柏拉图一样,把奴隶和劳动人民排除在教育范围之外,但是他主张在剥削阶级内部实行教育民主,认为全体儿童都应该受教育,而且都应该受同样的教育。

在超越了身份制、等级制将教育视为少数人特权的历史阶段之后,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诞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联合国人权宣言》规定:“不论什么阶层,不论经济条件,也不论父母的居住地,一切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应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生存状态,以减少社会性的不公平。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一届会议通过了《反对教育歧视公约》。从那时到现在,教育平等一直是全球性教育改革浪潮中备受关注的问题。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我国将普及教育纳入法制轨道。199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章第13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近些年来,我国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予以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倾斜和支持,组织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改造工程”、“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这些措施有效地缩小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上存在的差距,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和谐发展,从国家的角度体现了“关爱一切学生”的理念。

“关爱一切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路人,学校和教师能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爱每一个学生,直接关系到每一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师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的心灵。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能产生无与伦比的神奇而伟大的教育力量。爱学生作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一是体现了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关爱,二是体现了教师对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认知,三是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特殊感情及关系。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因为责任和义务,这种爱在本质上是无私的,因而也是神圣的。师爱的本质要求教师牢固树立“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真心实意地去关爱每一位学生。“十个指头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教师不但要爱“尖子生”,还要爱“后进生”,更不能歧视所谓的问题生以及有某些缺陷的学生,务必抛弃成见,克服偏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

从多元智力理论来看,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力,真正“不可雕之朽木”是不存在的。关键是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亮点”,并善于将其放大。大画家艾默丽上学前班时美术并不出色。一次作品展上,许多同学指着她那幅除了横竖道道之外再也看不到别的什么东西的“画”大笑,羞得她头都不敢抬。这时,美术老师指着她的“画”向同学们介绍说:“老师数过了,艾默丽同学的画总共用了24种颜色,这一点在全班是最‘出色’的。”然后,老师带头为艾默丽鼓掌。可能就是这次表扬、这次掌声,促使艾默丽后来成长为杰出的抽象派画家。

一个学生不可能样样都棒,但也很少有人样样都不行,关键是要形成一种最佳的结构组合,有利于在他自己擅长的领域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绩。从哲学意义上说,任何事物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局限性的存在,不是一种错误,而是客观存在的一部分。依此而言,一个人的“缺点”实际上是他的“特点”。所以,教师要正确对待“后进生”,对于“后进生”所存在的“不完美”,不要简单地予以否定,要接纳他们,并积极地引导和帮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每一位教师都要明白: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成才,只是成才的目标不同而已。

“关爱一切学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关爱每一个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能,促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为了应对21世纪对教育的挑战,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成立了以雅克·洛德尔为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坚定地坚持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1995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阐述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同时要求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广大教师一定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决定》的精神上来,自觉地关爱每一个学生。

学校和教师应该挑选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因此不能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能搞“优胜劣汰”,应该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拥有学习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及自主创新的能力。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打基础,以保证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贺拉斯·曼所说:“估量科学或文化造福于一个社会,不应过分地着眼于这个社会拥有少数掌握大量高深知识的人,而应在于广大人民掌握足够的知识。”

“关爱一切学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未来社会“是每个人自由发展的社会”的论断。科学发展观就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为目的的社会发展观。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关爱一切学生”。教师之所以被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因为“育人”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育人”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潜能。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就必须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2000多年前的孔子在因材施教方面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在《论语》里,弟子就“仁”的问题,一共问了七次,但孔子的回答,每次都不同,他是因人而异的。孔子之所以问同而答异,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心中有数,所以,根据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答案,根据同一个人的不同发展时期给予不同的答复。令人遗憾的是,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并没有真正地转化为广大教师个人化的教育理念。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统一性,以考试为指挥棒,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的和谐发展,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允许学生对教材内容的个性化理解,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题思路和不同的表达方式,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创造性地学习,使学习知识的过程成为掌握方法、形成能力的过程,成为情感体验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希望在教师。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讲话中高度评价教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广大教师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关心、关注、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让学生高兴,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在民族复兴大业中展现新时期人民教师的精神风貌。(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河南省教育厅厅长)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