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一种具有模穴号的背光源胶框 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一种具有模穴号的背光源胶框 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4-01-21 05:11:19

相关推荐

一种具有模穴号的背光源胶框 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模穴号的背光源胶框、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led背光源产品的趋于薄化并且边框越做越窄,这使得在整机做ra实验做成中,背光源产品经常出现碎屏现象,尤其是玻璃头部的单层区,用来绑定ic等元器件的位置。而为了对碎屏产品进行追溯,目前普遍是在,单胶框结构上设置模穴号。但是现有产品的模穴号均设置于fpc下层位置,并凸出胶框设置模穴号的表面,导致模穴号位置应力集中易顶碎此处的单层区玻璃。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具有模穴号的背光源胶框、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模穴号的背光源胶框,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边框、顶边框、第二侧边框以及底边框,所述底边框与第一侧边框/第二侧边框的连接处上设置有转角部,所述转角部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模穴号,当胶框装配玻璃层时,所述玻璃层的单层区位于所述凹槽上方并与所述转角部相贴合。

所述的具有模穴号的背光源胶框,其中,所述凹槽的深度为0.02mm-0.03mm。

所述的具有模穴号的背光源胶框,其中,所述凹槽的侧壁靠近所述凹槽的开口的一端设置有导向部,所述凹槽的侧壁通过所述导向部与所述转角部的上表面相连接。

所述的具有模穴号的背光源胶框,其中,所述导向部位于所述转角部的上表面的下方。

所述的具有模穴号的背光源胶框,其中,所述转角部位于所述底边框装配背光源的一侧,并向所述胶框的中心延伸。

所述的具有模穴号的背光源胶框,其中,所述顶边框、第一侧边框和第二侧边框均包括第一铁框和第一胶框,所述底边框包括第二铁框。

所述的具有模穴号的背光源胶框,其中,所述各第一铁框与所述第二铁框围成所述胶框的外边框,各第一胶框形成所述胶框的边框,所述内边框具有开口并且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二铁框相对应。

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具有模穴号的背光源胶框,其还包括导光板、光学组件以及玻璃层,所述导光板设置于所述胶框内并被所述胶框包围,所述光学组件位于所述导光板上方,所述玻璃层位于所述光学组件上方,所述玻璃层的单层区位于所述凹槽上方并与所述转角部相贴合。

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上所述的背光模组。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模穴号的背光源胶框、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边框、顶边框、第二侧边框以及底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边框与第一侧边框/第二侧边框的连接处上设置有转角部,所述转角部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模穴号,当胶框装配玻璃层时,所述玻璃层的单层区位于所述凹槽上方并与所述转角部相贴合。本实用新型通过模穴号设置于转角部的凹槽内,这样可以避免模穴号高出所述转角部的上表面,从而避免了模穴号与玻璃层的单层区接触处产生的应力集中问题,从而降低了玻璃层的单层区碎裂的概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模穴号的背光源胶框的第一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模穴号的背光源胶框中转角部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模穴号的背光源胶框中凹槽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模穴号的背光源胶框的第二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模穴号的背光源胶框的第三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模穴号的背光源胶框、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实用新型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模穴号的背光源胶框,如图1-4所示,所述胶框包括第一侧边框12、顶边框11、第二侧边框13和底边框14,所述第一侧边框12、顶边框11、第二侧边框13和底边框14依次首尾连接形成所述胶框。所述底边框14与第一侧边框12/第二侧边框13的连接处上设置有转角部101,所述转角部101设置有凹槽102,所述凹槽102内设置有模穴号103,当所述胶框装配玻璃层时,所述玻璃层的单层区位于所述凹槽102上方并与所述转角部101相贴合。这样可以避免模穴号103高出所述转角部101的上表面,从而避免了模穴号103与玻璃层的单层区接触处产生的应力集中问题,从而降低了玻璃层的单层区碎裂的概率。

进一步,所述转角部101位于所述底边框14与第二侧边框13的第一连接处,所述转角部101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处朝向所述顶边框11与所述第一侧边框12的第二连接处的一侧,并且所述转角部101向所述第一连接处的方向延伸。所述凹槽102位于所述转角部101朝向胶框用于装配玻璃层的一侧,并且所述凹槽102向远离所述转角部101朝向胶框用于装配玻璃层的方向延伸,这样当玻璃层装配于所述胶框上时,所述玻璃层与所述凹槽102形成容纳空间,所述模穴号103设置于所述凹槽102的底壁上并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避免所述模穴号103凸出所述转角部101的上表面。这样当玻璃层装配于所述胶框上时,不会因为模穴号103而造成玻璃层不平而在模穴号103位置产生应力集中的问题,从而提高了背光模组的质量。

进一步,当所述玻璃层装配于所述胶框上时,所述玻璃层的单层区与所述转换部相贴合,所述凹槽102的开口的边缘与所述玻璃层的接触容易产生应力集中。故此,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所述凹槽102包括凹槽102底壁远离所述凹槽102底壁的周向设置有导向部103,所述导向部103一侧与所述凹槽102侧壁相连接,另一侧与凹槽102开口边缘的转接部相连接,以将所述凹槽102侧壁与所述转接部连接。这样通过所述导向部103可以避免所述玻璃层的单层区与所述凹槽102开口边缘的应力集中,进一步降低了模穴号位置对于的玻璃层碎裂的风险,从而降低了玻璃层的碎屏概率。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102优选为圆柱形凹槽102,所述凹槽102的深度范围为0.02mm-0.03mm,优选地,所述凹槽102深度为0.03mm。

进一步,所述导向部103优选为圆弧型导向部103,所述圆弧型导向部103位于所述转角部101的上表面的下方,即所述圆弧型导向部103的圆弧面向远离所述转角部101上表面的方向翻折,这样当玻璃层装配于胶框上时,所述圆弧型导向部103不会对所述玻璃层产生顶持力,并且通过所述圆弧可以降低玻璃层与凹槽102开口边缘接触处产生的应力。

如图5所示,所述顶边框11、第一侧边框12和第二侧边框13均包括第一铁框1011和第一胶框1012,所述底边框14包括第二铁框,所述第二铁框分别与第一侧边框12和第二侧边框13的第一铁框1011相连接,即各第一铁框1011和第二铁框形成胶框的一体结构的外边框,各第一胶框1012形成胶框的一体结构内边框,所述内边框具有开口并且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二铁框相对应。所述底边框为用于装置背光源的光源端,即胶框位于光源端的部分仅采用铁框而去除了胶框,节省了胶框所占用的空间,进而提高了光源端的利用率,降低了光源端非有效视区面积。此外,所述底边框采用去除胶框结构,降低了光源端胶框的制备难度,提高了胶框的生成效率。

如图5所示,所述胶框还包括底面17和挡边框15,所述底面17的形状与所述胶框的形状相同,并且所述底面17分别与顶边框11、第一侧边框12、底边框14以及第二侧边框12相连接以形成具有容纳空间的胶框。所述底边框14远离所述底面17的一侧设置有挡边框15,所述挡边框15相对于所述底边框14向顶边框11方向翻折且与所述底面17相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挡边框15相对于所述底边框14翻折90°,所述底边框14相对于所述底面17翻折90°,即所述挡边框15可以由位于光源端的底面17向上连续翻折90°两次而形成,并且所述底面17和挡边框15均为采用材料与第二铁框的材料相同。这样以所述挡边框替换现有胶框内嵌于底边框内的胶框,节约了胶框所占用的光源端的空间,提高了光源端空间的利用率。同时,通过在底边框上设置向上翻折的挡边框,提升了第二铁框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了胶框的抗形变能力,增强光源端结构的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底边框相对于底面翻折的度数以及挡边框相对于底边框翻折的度数还可以为其他度数,例如,91°、89°,并且所述底边框相对于底面翻折的度数可以与挡边框相对于底边框翻折的度数不同。

如图5所示,所述底面17靠近底边框的一端设置有沉槽16,所述沉槽16向远离挡边框15方向延伸且所述沉槽的底面为平面。所述沉槽16的深度大于待装载于所述胶框内的柔性线路板的厚度,并且当柔性线路板装载于所述沉槽16内时,所述柔性线路板与所述沉槽的底面相接触,以通过所述沉槽16承载并固定所述柔性线路板。相对于现有胶框,本实用新型底边框采用第一胶框结构,使得柔性线路板无法从反面组装固定,从而本实用新型在底面上设置沉槽,通过沉槽将柔性线路板装载于背光源后方的正面组装方式,并采用双面胶将柔性线路板和沉槽的底面贴合,解决了反面组装容易造成的灯组高低不一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光源端顶面的平齐度,降低了顶碎玻璃组件的概率。

基于上述具有模穴号的背光源胶框,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所述其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述胶框1、导光板2、光学组件以及玻璃层3,所述导光板2设置于所述胶框1内并被所述胶框1包围,所述光学组件位于所述导光板2上方,所述玻璃层3位于所述光学组件上方,所述玻璃层3的单层区位于所述凹槽上方并与所述转角部相贴合。

进一步,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柔性线路板9,所述柔性线路板9装载于所述沉槽内。所述柔性线路板9的背面通过双面胶贴合于所述沉槽的底面上,并且所述柔性线路板9的正面焊接有所述背光源10,同时所述柔性线路板9通过双面胶贴合于所述导光板2上,以通过所述导光板2和沉槽固定所述柔性线路板9。相对于现有胶框,本实用新型采用正面组装方式将柔性线路板装载于背光源后方,并采用双面胶将柔性线路板和沉槽的底面贴合,解决了反面组装容易造成的灯组高低不一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光源端顶面的平齐度,降低了顶碎玻璃组件的概率。

进一步,如图6所示,所述光学组件包括扩散膜6、下增光膜5以及上增光膜4,所述扩散膜6、下增光膜5以及上增光膜4沿远离导光板的方向依次叠放,并且所述扩散膜6与所述导光板2远离底面的一侧相贴合。其中,所述扩散膜6包括扩散膜主体部61和扩散膜油墨部62,所述扩散膜油墨部62与所述扩散膜主体部61为一体结构,并且所述扩散膜油墨部62位于靠近底边框的一侧,并且所述扩散膜油墨部62覆盖所述背光源10以及导光板2靠近背光源一端,这样可以有效防止背光模组漏光。此外,所述背光源采用led灯,所述led灯的长宽厚尺寸优选为2.60mm*0.70mm*0.40mm,其数量优选为18颗,以通过led等配合导光板2的光效而缩短光程。

基于上述背光模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装于所述背光模组上的液晶面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具有模穴号的背光源胶框,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边框、顶边框、第二侧边框以及底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边框与第一侧边框/第二侧边框的连接处上设置有转角部,所述转角部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模穴号,当胶框装配玻璃层时,所述玻璃层的单层区位于所述凹槽上方并与所述转角部相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模穴号的背光源胶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深度为0.02mm-0.03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模穴号的背光源胶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侧壁靠近所述凹槽的开口的一端设置有导向部,所述凹槽的侧壁通过所述导向部与所述转角部的上表面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模穴号的背光源胶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位于所述转角部的上表面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模穴号的背光源胶框,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角部位于所述底边框装配背光源的一侧,并向所述胶框的中心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模穴号的背光源胶框,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边框、第一侧边框和第二侧边框均包括第一铁框和第一胶框,所述底边框包括第二铁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模穴号的背光源胶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一铁框与所述第二铁框围成所述胶框的外边框,各第一胶框形成所述胶框的内边框,所述内边框具有开口并且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二铁框相对应。

8.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胶框,其还包括导光板、光学组件以及玻璃层,所述导光板设置于所述胶框内并被所述胶框包围,所述光学组件位于所述导光板上方,所述玻璃层位于所述光学组件上方,所述玻璃层的单层区位于所述凹槽上方并与所述转角部相贴合。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模穴号的背光源胶框、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边框、顶边框、第二侧边框以及底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边框与第一侧边框/第二侧边框的连接处上设置有转角部,所述转角部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模穴号,当胶框装配玻璃层时,所述玻璃层的单层区位于所述凹槽上方并与所述转角部相贴合。本实用新型通过模穴号设置于转角部的凹槽内,这样可以避免模穴号高出所述转角部的上表面,从而避免了模穴号与玻璃层的单层区接触处产生的应力集中问题,从而降低了玻璃层的单层区碎裂的概率。

技术研发人员:徐贤强;陈洋;姜发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南极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06.12

技术公布日:.01.21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