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陌生人和熟人之间的互助合作

陌生人和熟人之间的互助合作

时间:2018-06-29 13:16:55

相关推荐

陌生人和熟人之间的互助合作

最近在腾讯新闻看到了一个短片,标题叫做“你是否愿意对陌生人伸出援手”,形式和国外经常拍摄的社会实验类似。中秋将至,节目组请来两位在异乡生活的人,扮成流浪汉,向路人借手机一用,给家里道声平安。

点击访问视频

没有惊喜,结果并不美好。“两位流浪汉”在北京和广州总共求助了300多人,愿意借手机的人屈指可数。特别令人感喟的一幕是,一位保安在听到流浪汉A向身边的人求助被拒时,主动为他拨打电话,并且询问他,愿不愿意当保安——听口音是个外地小伙,十分忠厚。

如果要把借不到手机的原因归纳为“社会冷漠,人心不古”,也没有必要,社会就是这样个样子,回古代求助也未必就有人搭理。有理论表明,陌生人之间的人际互助本就相对不易;而大城市的居民相比小乡村的居民也会更加冷漠。

这是腾讯新闻上关于这条视频的投票。

熟人之间的互相帮助收益更高,风险更低

这个小标题有点废话,不过来看一看由生到熟的变化,也挺有意思。假意两人条件相等、互不相识,现要互动(合作)。假设每个人都只有两种选择,诚信或者欺诈。对任意一人,合作实现收益为8,欺诈收益16(但对方为-8)。双方都选择欺诈,合作失败,两人的投入都损失,收益均为-8。我们就得到这样一个收益矩阵:

为了收益更高,甲乙都可能选择欺诈,导致得到了结果D。陌生人之间的互动模式存在合作的困境。

回到借手机的事上,甲(陌生人)、乙(流浪汉)并不对等。甲借出手机帮助别人的收益比如内心愉悦、受到表扬等,远远小于被骗损失。而选择不合作,虽无收益,却杜绝了损失。

如果把上表看成甲乙的第一轮博弈,第二轮博弈收到第一轮的影响。如果双方在第一轮合作成功,继续合作。由于之前的经验,节省辨识对方的成本,获利提高到10。

如果此前一方欺诈,另一方诚信。第二轮博弈中另一方将进行报复,以损失8分为代价,使得对方受损,同时剥夺第一轮的16分——受报复方将损失24分。

如果之前双方都选择了欺诈,第二轮为避免损失,双方将中断关系。第二轮的收益矩阵如下:

此后的第三轮博弈,如果此前两轮均是诚信合作,此时可以继续合作。如果此前有过欺诈和报复,一方记得对方欺诈,另一方记得对方报复,除非重新选择诚信,否则都没办法做朋友继续合作。第三轮收益如下:

经过多轮博弈,欺诈的人被排除了出去。合作方从陌生人变成了熟人,不用担心与他交易时会被欺骗。熟人社会范围小稳定度高,信息流通强,一旦发生欺诈,很容易被其他熟人边缘化,最终退出圈子损失惨重。

上面这个模型,非常简陋,旨在说明面对有多次合作的熟人,被骗的可能性更小,因此更倾向于与其交往和互相帮助。

大城市的人更冷漠?

假如流浪者在三里屯借手机,可以需求帮助的人数有n,而被寻求的人也会想,“你可以找其他n-1个人呀”。

假设借出手机固定收益为a,这个收益可以理解为帮助别人后的内心愉悦或者路过的cctv拍下后全国表彰(潜在的)。

借出手机也有成本,包括耽误时间、通话费用或者手机被抢走。设为b。

因此帮助者收益为a-b,这里只考虑 a-b>0 的情况(对于一个理性的人,收益小于0的事是不会做的)。

此刻,对于任意一个路人A,他的收益矩阵是:

假设每个人不借手机的概率相同,均为p。

A不借手机期望收益:

A借手机期望收益:

A总期望收益:

如A期望收益最大化,则d Q(p)/d p = 0

得出:

,对于任意 n ≥ 2,p 是关于 n 的递增函数。

即:在场路人越多,任意一个人借出手机的概率也越小。这称为“旁观者效应”。之前死理性派有过介绍。

人少的地方可能更易获得帮助。社会的道德水平,有a/b决定,提高a值例如给予奖励,降低b值,例如加强治安管理严惩街头骗子等等降低社会成本。都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没有顾虑地借出手机。

参考资料:

[1] 为什么围观群众会见死不救?

[2] 浅议陌生人人际互动的模式及困境,晏功明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