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冷思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冷思考

时间:2021-12-27 23:02:38

相关推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冷思考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推进,当前我国不少中小学的硬件设施已经有厂很人的改善。无论是学校的电脑台数还是拥有校园网的学校数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在少数发达地区,多媒体计算机、大屏幕投影设备和网络已经进入了每一间教室。当前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怎样认识教育的信息化?学校电脑拥有率的增长与校园网的开通是否标志教育实现了信息化?在信息技术已改善了中小学的教学环境的地区,这些技术是否披有效地使用了,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究竟起多大作用?我们认为,对此需要冷静的思考和负责任的讨论,不能用硬件作为衡量教育信息化的惟一标准。

以下我们提出一些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恰当地估计网络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发展网络教育首先必须考虑教育的网络需求。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网络需求是什么?网络教育与当前学校教育有怎样的关系?考虑清楚以上问题,才能恰当地估计网络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我们认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发展极不平衡,二是处于深刻变革之中。发展网络教育应该考虑以上特点,确定基本用户及其网络教育的需求。

所谓发展极不平衡,是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的占有、办学经验与师资水平上,最终反映在教育教学质量上.缩小这种差距应该成为发展网络教育的关注点。

所谓基础教育处于深刻变革之中,是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这其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观念和教学评价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从2001年开始已经在部分地区进行了义务教育阶段新教材的实验,2002年将要出台高中阶段课程标准,并正组织力量着手编写新教材。按教育部的计划,我国到所有的中小学都要进入新课程系列。这同样给网络教育提出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如何使广大教师适应这个新变化。

由此看来,网络对基础教育的推进作用将是巨大的。一方面,利用网络的优势可以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这对解决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矛盾是一个经济可行的良策。网络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环境,使原来相对封闭的学校变得开放了,教师原来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个体手工业劳动者的单干方式改变了。另一方面,利用网络的优势可以最快地传播教育的新理念,解读新教材,交流教育改革的新进展。为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的基础教育提供最理想的技术支撑。

根据这种需求分析,我们认为网络教育的基本用户首先是教师。鉴于教师的职业特点,接受继续教育已经成为新世纪教师的一种自觉需求,而他们又不可能长期离开自己所教的学生脱产进修,网上学习与网上交流正好能满足教师当前的需求。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却能解决现实问题。发展基于满足广大教师现实需求的网络教育,应该能有效地提高广大地区的教学质量,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让网络教育满足学生需求相对困难得多。一方面,不能设想用网络教育代替学校的正常教学,即使是名师也不可能借助于网络教好存在千差万别的所有学生。理由很简单:一是网络交流不能代替面对面的师生交流:二是在教师不了解学生个体的情况下不可能作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但是我们认为可以开放计算机教室,把网络教育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补充,同时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实验。

我们不同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必须在多媒体与网络的环境中进行”的提法,并没有否定网络对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作用,而是说要根据我国国情,理清在中小学发展网络教育的思路。

恰当地估计多媒体计算机

对教学的影响

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优势在于,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计算机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能立即进行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其实,电影、电视、VCD等都是多媒体,只是少了计算机具有的人机交互性。一项技术要能成功地运用在教学中,必须设身处地为一线教师考虑该项技术的可操作性及实际效果。把多媒体计算机用于教学,重要的问题在于教学过程不仅是提供刺激,而是组织起充实的教学活动,呈现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充满着生动活泼的交流活动,包括师生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多媒体计算机的使用关键在“恰当”两个宇。一要看教学内容的特点,二要看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需求:三要看使用的时机与方式。

如何恰当地估计多媒体计算机对教学的影响,如何有效地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还需要更多的探讨。不过需要更多从教学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出发进行深入研究。

给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

一个适当的定位

1.密切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需求推进教育信息化

用教育的信息化推进教育的现代化,而不是为体现教育的现代化而搞教育的信息化,应当成为实施教育信息化的一条非常明确的基本思路。因此特别要讲究实效,落在实处。

基础教育的需求是: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帮助教师当前的工作,并使他们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借助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低水平的重复劳动给师生带来的过重负担,探索创设信息教育环境,在重视基础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这样看来,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存在着“重硬轻软”的状况,密切联系教师需求的优质教育资源还不丰富,密切结合教师业务需求的信息技术培训没有跟上,信息技术与教师当前的实际工作和继续教育脱节。当前,关于教育信息化的讨论往往仅限于理论的思考而不结合实际。华而不实的教育信息化有可能让我们再付出一笔可观的学费。实际上,教育信息化不可能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不能设想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手段现在统统不要了,完全用网络教学代替现有的学校教学,完全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师,而是要给教师设计出一套全新的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将二者的优势恰当地结合。

2.面对今天.设计明天

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是全面而深刻的,但这种影响和变化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应该是面对今天,设计明天,逐步推进。面对今天,是指应该让广大教师感到信息技术入门并不难,技术教育的理论并不玄妙,并且能很快用起来,用以帮助解决他们今天遇到的问题。现在杂志上介绍国外的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离教师的实际太远。而课件评比又有些流于形式,花架子多。其实为什么教育的信息化不能从教师身边的实际工作人手呢?

例如,教学统计和管理,这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的。利用手工统计,太消耗时间且难以取得丰富的数据,借助计算机将能极大地提高效率。又如出练习题,利用手工画图效率低且不准确。借助计算机则能减少教师低水平的重复劳动。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上课。能否借助技术提高课堂效率且保证课堂质量,能否使艰深的教学内容变得容易一些,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能否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动手动脑的机会与及时反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因材施教,如何组织更有效的课堂活动以凸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又如,怎样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师备课,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后辅导的效率,怎样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并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都是今天广大教师关心的问题。教育的信息化应有利于以上问题的解决。

要让教师感到信息技术不难掌握,学一点用一点就能在工作中得到实惠。这样,教育的信息化就将逐渐对推进教育的现代化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3.正确处理技术与教师的关系

在宣传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苗头是片面夸大技术的优势,把技术与教师对立起来。例如一篇文章在分析传统教育的弊端时讲:“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中,连教学策略都可以选择。”这就说“过”了。其实,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的

最大特点是随机应变和因势利导,他们特别善于处理“突发”的情况,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都特别灵活,而计算机课件却没有这样的智能性。

从目前看,远程教育只不过是学校教育的一个补充,不能取代学校教育。传统教学中也有些优势是计算机替代不了的。有些课不用计算机效果反而更好,没必要兴师动众。我们提倡优势互补,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时候技术都无法代替教师的作用,衡量教师的业务水平最重要的还是本学科的水平而不是计算机水平,技术的作用在于“如虎添翼”。另外,从本质看,教育是师生心灵之间的交流,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事业。这里,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教师的责任感与敬业精神是什么时候都不能用技术取代的.任何时候技术都应该是人的工具而不是相反。一旦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否定了,必然出现学习的放任自流,教育也就从根本上被否定了。

不过信息社会的教师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工作与思考。新的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是对技术的掌握,还有学科素质、教育观念等。我们要不断研究社会进步给教育提出的新问题,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

4.密切结合学科特点探讨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教育信息化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比较而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比掌握信息技术的一般技能困难得多。所谓“整合”不是把学科教学整合到信息技术中,而是把技术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去支持学科教学。因此,必须考虑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才能实现整合。当前存在的问题是:——些信息技术专家不太厂解学科教学,他们往往强调技术的优势或整合的一般理论,而学科教学专家又不太了解信息技术,因而不能联系信息技术支撑的新的教学环境分析教材教法。同时这两部分专家又缺乏对当前教学实际的深入了解。因此,绝大部分教师感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距离自己的实际工作还太远。

学科不同,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也不同。例如,物理教学中的横波与纵波,化学教学中的晶体结构与电子云,光靠口头讲解或展示挂图,学生还是不易理解,而计算机屏幕显示的动画却能使学生一目了然。因此,所谓“整合”就需要在信息技术支撑的新的教学环境中重新对教材教法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决定信息技术使用的原则和方法。

以数学学科为例,它的突出特点是抽象,逻辑性强和形式化表达。数学教师经常需要面对的是如何精心设计概念教学与解题教学,巧妙地处理特殊与一般,具体与抽象,直观与逻辑、发现与论证、严谨的形式化表达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关系。计算机的快速计算,智能画图、机器证明与自动求解功能为数学教学处理以上问题提供了更宽广的思路和灵活的手段。但用得不好,可能会使学生只关注结果而淹没了思维的过程。无论如何不能因为使用了计算机,导致学生不会计算,不会画图,懒于思考的结果。技术是个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使用技术的原则是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

其实,密切结合学科特点探讨课程整合有大量的有意义的工作可做。例如,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法的改进,学习活动的组织等都有深刻的影响,但现在对此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结合学科特点可以对课程整合进行细致的研究。例如,传统的数学给人的印象就是逻辑推理和计算,有了计算机可以把数学实验引入数学教学。什么是数学实验?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它和物理化学实验有什么不同?它和逻辑推理的关系如何处理?如何设计和组织数学实验?这些无论是数学教学还是课程整合都是值得深入讨论的。又例如,如何把计算机的“着色”、“隐藏/显示”、“变换”、“运动”、“动画”功能引入几何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图形,哪些内容不适合用计算机,哪些适合,什么时机用,怎样用,在技术支持下的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探究课怎么组织……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对待。

密切结合学科特点探讨课程整合,不需要多少经费却能实实在在为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改革产生积极的作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