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某航】决策树分类学习--人工智能课程大作业

【某航】决策树分类学习--人工智能课程大作业

时间:2021-03-17 08:18:21

相关推荐

【某航】决策树分类学习--人工智能课程大作业

代码链接:github代码链接

1. 决策树原理

决策树归纳是最简单但最成功的学习算法之一。决策树(DT)由内部和外部节点以及组成节点之间的互连称为树的分支。内部节点是一个决策单元根据不同决定下一个要访问的子节点相关变量的可能值。相比之下,外部节点也称为树叶节点,是分支的终止节点。它没有任何子节点并且是与用来描述给定数据的类标签相关联。决策树是树中的一组规则结构,其中的每个分支都可以被解释为沿着这个分支访问的节点与之相关的决策规则。

决策树通过从树根到树叶节点对树进行排序来对实例进行分类。这个树形结构的分类器将数据集的输入空间递归分割互相排斥的空间。按照这种结构,每个训练数据被标识为属于某个子空间,它被分配了一个标签,一个值或一个动作表征其数据点。决策树机制具有良好的透明度我们可以很容易地遵循树状结构来解释如何做出决定。因此,当我们澄清有条件的规则特征时,可解释性就会增强。

随机变量的熵通过生成的平均信息量观察它的价值。考虑用硬币掷硬币的随机实验正面的概率等于0.9,因此P(Head)= 0.9,P(Tail)= 0.1。这可提供比P(Head)= 0.5和P(Tail)= 0.5的情况更多的信息。

熵通常用于评估物理学中的随机性,其中熵值较大表明该过程非常随机。决策树是根据每个属性的信息内容进行启发式指导的。熵作为分类的手段用于评估每个属性的信息。

我们也可以说熵是一个样本集合中的杂质度:熵越大,数据越不纯。基于熵,信息增益(IG)通常被用于衡量类间区分的有效性。

2. 决策树分类算法实现

算法结构设计:根据题目要求,在Python3.6环境下编写代码,采用鸢尾花数据集。

(1)定义决策树的类。其中包含分类特征,分类界值,第一类,第二类,第一类的熵,第二类的熵。每进行一次分类后,均保存为这样一个数据结构;

(2)加载鸢尾花数据集。数据集包含5列,前四列分别是分类的特征:“花萼长度”, “花萼宽度”, “花瓣长度”, “花瓣宽度”,最后一列是样本的标签,即该一行的鸢尾花属于什么类别,此处共有3个类别;

(3)构建决策树。主要是利用递归的思想,先找到第一层的最佳分类点,即找到最佳分类属性与分类值,分割数据集后再继续进行下一层的最佳分类点搜寻,直到划分后的数据不能再划分为止。其中,寻找最佳分类点子过程为,对每一个属性,每一个值当做分类点,计算此时的信息熵与信息增益,找到信息增益最大的分类属性与分类值,再划分数据集,保存构建的决策树类;

(4)决策树的可视化

程序运行结果:输出决策树每一次分类的分类属性以及分类值,每一次分类之后的熵,到不能再分类时该类的类别以及该类别的数量。

根据输出结果,画出树状的分类结果图如图3.3,分类到最后三种类别,分别用三种颜色来表示,(山鸢尾:红色;变色鸢尾:绿色;维吉尼亚鸢尾:蓝色)可以看到,在第一次分类时,即通过花瓣宽度将第一类山鸢尾分出来,后面最多5次分类即可将三种类别全部分割出来。

3.对比综合实验

为了更好地对比实验,选用经典二分类问题,即选择scikit-learn中breast_cancer(乳腺癌)数据集进行实验分析。

数据描述:该分类数据集包含569条数据,30个属性,均为连续属性,目标是对该数据集进行二分类问题,即判断属于’malignant’(恶性), ‘benign’(良性)中的哪一类。

本程序将569份数据按照7:3比例进行划分,其中400份数据作为训练集,169份数据作为测试集。

1. 决策树深度对模型精度影响

为了探索决策树的大小和模型准确率之间的影响和联系,方便起见,调用sklearn中的决策树分类工具包(DecisionTreeClassifier),设置决策树最深深度这一参数(max_depth)分别为4,5,6,7,8进行实验,在训练集上(400份数据)训练,在测试集(169份数据)进行测试。同时记录训练模型所用的时间,输出最终生成树的大小,输出模型的准确率,并且输出分类模型的评价(包含precision, recall, f1-score, support),输出模型的混淆矩阵。

在测试完上述四个参数后,汇总结果,输出决策树的平均耗时,并且输出最优决策树模型(以准确率作为评判标准),最大深度,以及相应的准确率,最终,得到结果如下图所示:

由以上输出结果表明,决策树最大深度为6时,准确率为0.905,此时,训练决策树共耗时0.006s,决策树叶子结点为15,相应的f1-score等评价指标也较高,此时模型结果达到最优。

由于本数据集数据量较小,训练较快,训练的耗时均比较小,没有比较的意义;另外,随着最深深度的增加,模型的叶子结点数量也在增加,决策树变得更加庞大和细致,但是,在测试集上的表现并没有随着决策树增大而效果变好,可能是出现了对训练集过拟合的情况,因此,在选择决策树最深深度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深度

2. 决策树特征选择标准对模型精度影响

同上述探究决策树大小对模型精度影响的研究方法,对参数特征选择标准criterion进行设置,可以使用"gini"或者"entropy",前者代表基尼系数,后者代表信息增益。默认使用的是基尼系数"gini",即CART算法,但最基础的决策树分类算法是基于ID3, C4.5的最优特征选择方法,无论哪种方式是都可以适用于本数据集类型的连续变量。进行选择后,输出结果如下:

由以上输出结果表明,决策树特征选择标准为entropy(信息增益)时(算法采用ID3/C4.5),训练效果较好,准确率达到了0.929,生成树最深深度为6,决策树叶子结点为14,相应的f1-score等评价指标也较高,此时模型结果达到最优。

通过分析,选择信息增益为特征选择标准,在小数据集上效果较好,而大数据集上,虽然在对训练样本集的学习中可以尽可能多地挖掘信息,但其生成的决策树分支较大,规模较大,为了简化决策树的规模,提高生成决策树的效率,就出现了根据GINI系数来选择测试属性的决策树算法CART。由于本数据集数据量不大,仅有400个作为训练样本,因此相对来说,选用信息增益为特征选择标准对模型表现结果较好。

3.决策树叶子结点最小样本数对模型精度的影响

探究决策树叶子结点最小样本数对模型精度影响,本质上是在探究“剪枝”策略对决策树的影响,沿用上述两种对比试验的研究方法,对参数特征叶子结点最小样本数min_samples_leaf进行设置,在这里设置参数分别为1,2,3,4,5,输出结果如下:

由以上输出结果表明,决策树叶子结点最小样本数为3时,准确率为0.905,此时,训练决策树共耗时0.005s,决策树叶子结点为14,相应的f1-score等评价指标也较高,此时模型结果达到最优。

由实验结果可知,决策树叶子结点最小样本数越大,一般情况下决策树分支会减小,决策树整体变小,有一定的抵抗对训练数据过拟合的能力,但随着叶子结点最小样本数大到一定程度,模型的准确性又会难以保证,本次实验得到当叶子结点最小样本数为3的时候,模型准确度最高,因此,在选择决策树叶子结点最小样本数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值,即通过“剪枝”的思想,控制决策树的大小,提升模型对于测试集的精度。

4.最优决策树相关分析

通过上述的各个参数的调整与研究,总结测试,得出结论,在本项目中,选用决策树的参数为criterion=‘entropy’,max_depth=15,min_samples_leaf=3,输出结果如下:

由以上输出结果表明,此时模型的准确率达到0.935达到最高,此时,训练决策树共耗时0.0132s,决策树深度为5,叶子结点为12,相应的f1-score等评价指标也较高,此时模型结果达到最优。

另外,调用graphviz和pydotplus工具包,设置好参数路径,可视化决策树:

蓝色代表分类为正常’benign’,橙色代表分类为患病’malignant’,颜色越深表示此类样本中只含有这一类,越浅表示分类界限不明确。综上,决策树可以较好地完成该二分类问题。

接下来,为了观察决策树的分类效果,根据决策树的分类过程对采用的30个特征做重要度排序:

可以看到’worst perimeter’和’wort concave points’这两个特征的重要度最高,以这两个特征分别为横轴和纵轴,绘制样本的散点图,并且根据排序结果进行分类,有以下结果:

由上图,可以看到黄颜色的样本和紫颜色的样本成功被分为两类,分类界限也比较明显,决策树分类效果比较好。

5贝叶斯网络分类

为了对比贝叶斯网络与决策树分类的结果,基于相同的scikit-learn中breast_cancer(乳腺癌)数据集,调用sklearn.naive_bayes中的GaussianNB分类模型进行实验,有以下输出结果:

由上述输出结果可以看到准确率达到了0.964,没有参数的调整,效果优于决策树分类的最佳结果0.935。说明在该问题中,样本数量不是很庞大,贝叶斯网络效果更佳,另外,由于人口中不会大量发生癌症,样本的不均衡性,也导致决策树算法的分类性能降低。综上所述,在本项目中适合采用朴素贝叶斯网络进行分类。

1. 现在考虑具有连续属性或混合属性(具有连续和离散属性)的情况,我们如何处理决策树? 您可以提出一些离散化方法吗?

解:

决策树的常见的算法中,ID3算法的改进版C4.5算法利用信息增益率来选择划分属性,可以处理有连续或混合属性的数据集。CART算法,也可以处理连续量。

对于连续分布的特征,其处理方法是:先把连续属性转换为离散属性再进行处理。虽然本质上属性的取值是连续的,但对于有限的采样数据它是离散的,如果有N条样本,那么我们有N-1种离散化的方法:<=vj的分到左子树,>vj的分到右子树。计算这N-1种情况下最大的信息增益率。另外,对于连续属性先进行排序(升序),只有在决策属性(即分类发生了变化)发生改变的地方才需要切开,这可以显著减少运算量。经证明,在决定连续特征的分界点时采用增益这个指标(因为若采用增益率,splittedinfo影响分裂点信息度量准确性,若某分界点恰好将连续特征分成数目相等的两部分时其抑制作用最大),而选择属性的时候才使用增益率这个指标能选择出最佳分类特征。

对连续属性的处理如下(离散化方法):

(1)对特征的取值进行升序排序。

(2)两个特征取值之间的中点作为可能的分裂点,将数据集分成两部分,计算每个可能的分裂点的信息增益(InforGain)。优化算法就是只计算分类属性发生改变的那些特征取值。

(3)选择修正后信息增益(InforGain)最大的分裂点作为该特征的最佳分裂点。

(4)计算最佳分裂点的信息增益率(Gain Ratio)作为特征的Gain Ratio。注意,此处需对最佳分裂点的信息增益进行修正:减去log2(N-1)/|D|(N是连续特征的取值个数,D是训练数据数目,此修正的原因在于:当离散属性和连续属性并存时,C4.5算法倾向于选择连续特征做最佳树分裂点)。

2. 在树的大小和模型精度之间是否存在折中?在紧凑性和性能方面是否存在最优树?

解:

树的大小和模型精度之间存在折中。由上述的实验探究决策树深度对准确率的影响,实验决策树最小叶子结点样本数对准确率的影响,这两个实验可以看到,并不是训练得到的决策树越大,准确率越高,但同时也不是决策树越小,准确率越高,相反,在其中的一些参数会达到比较好的结果。

总之,决策树小,分支少,可能会使得最后的分类结果不准确;决策树大,分类准确度上升,但是过拟合现象加剧,会增加计算量和时间消耗,在测试集上表现效果不一定会很好。

在不同参数的情况下,会生成不同的决策树,可以根据实验,得到相对较好性能的决策树,但不能保证自己找到的就是最优的决策树,只能将其理解为一个近似最优化的问题。

3. 经典的决策树用硬边界决定遵循哪个分支,增加决策树健壮性的“软方法”。

解:

经典方法采用硬边界:自上而下的生成决策树,必须要将相同的样本归为一类;而采用“软方法”,即该样本是任何一类的可能性都存在,每当到一个节点时,按照一定的概率去选择接下来要到的节点,最终使得样本进入每一类的可能性都存在,而不是固定的一个类别。这种“软方法”可以减少无意义的分枝,淡化了边界的概念,在一定方面上减少过拟合,增加了决策树的鲁棒性,避免碎片问题。

决策树叶子结点最小样本数对模型精度影响实验,定义当分枝后该类样本数达到某个临界值时,即不再分类,此时模型在测试集上也表现出较好的结果。

5. 与朴素贝叶斯分类相比,决策树学习的优点和缺点。

解:

最优决策树的相关分析,贝叶斯网络的分类结果可以看到,针对同样的数据集,两种方法均能够较好地完成该二分类的任务,但是就具体问题而言,贝叶斯网络的效果更好,原因可能是因为数据样本比较少,样本不均衡等原因。通过实验体会和查阅资料,总结:

决策树的优点:

(1)决策树易于理解和解释;

(2)能够同时处理数据型和常规型属性;

(3)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能够对大型数据源做出可行且效果良好的结果;

(4)比较适合处理有缺失属性的样本;

(5)能够处理不相关的特征;

决策树的缺点:

(1)对于那些各类别样本数量不一致的数据,在决策树中,进行属性划分时,不同的判定准则会带来不同的属性选择倾向;

(2)决策树处理缺失数据时的困难;

(3)过度拟合问题的出现;

(4)忽略数据集中属性之间的相关性。

Decision_tree_Iris_data.py

# -*- coding: utf-8 -*-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import numpy as npimport mathclass Decision_Node:def __init__(self, feature, value, true_branch, false_branch, entropy_Yes, entropy_No):"""定义决策树类:param feature: 分类特征:param value: 分类值:param true_branch:第一类:param false_branch: 第二类:param entropy_Yes: 第一类的熵:param entropy_No: 第二类的熵"""self.feature = featureself.value = valueself.true_branch = true_branchself.false_branch = false_branchself.entropy_Yes = entropy_Yesself.entropy_No = entropy_Noclass Leaf:def __init__(self, data_set):self.predictions = class_counts(data_set)def class_counts(data_set):"""计算数据集中的类别及其对应的数量:param data_set: 数据集:return: 字典label -> count"""counts = {} # dictionary of label -> count.for row in data_set:label = row[-1]if label not in counts:counts[label] = 0counts[label] += 1return countsdef splitting(data_set, axis, value):"""分割数据集:param data_set: 数据集:param axis: 列序号:param value: 列分解值(每一列值的大小):return: 分割正确的数据,分割错误的数据"""true_rows, false_rows = [], []for row in data_set:if row[axis] >= value:true_rows.append(row)else:false_rows.append(row)return true_rows, false_rowsdef Entropy(data_set):"""根据公式计算此时的熵:param data_set: 输入数据集:return: 熵"""counts = class_counts(data_set)entropy = 0.0for label in counts:prob = counts[label] / float(len(data_set))entropy -= prob * math.log(prob, 2)return entropydef find_best_split(data_set):"""寻找最佳分类:param data_set: 输入数据集:return: 最佳信息增益,最佳特征,最佳分界值,第一类的熵,第二类的熵"""best_gain = 0.0 # 最佳信息增益best_Feature = 0 # 最佳特征best_value = 0.0 # 最佳分界值Base_entropy = Entropy(data_set)entropy_Yes = 0.0 # 第一类的熵entropy_No = 0.0 # 第二类的熵n_features = len(data_set[0]) - 1for col in range(n_features):values = set([row[col] for row in data_set]) # 每一列不同值 的集合for val in values:true_rows, false_rows = splitting(data_set, col, val) # 分割数据集if len(true_rows) == 0 or len(false_rows) == 0: # 如果根据val值没有分割continue # 跳出循环,尝试下一个值p = float(len(true_rows)) / (len(true_rows) + len(false_rows)) # 计算第一类的比例entropy1 = Entropy(true_rows) # 计算第一类的熵entropy2 = Entropy(false_rows) # 计算第二类的熵gain = Base_entropy - p * entropy1 - (1 - p) * entropy2 # 计算此时的信息增益(信息增益越大越好)if gain >= best_gain: # 如果此时信息增益达到最大,更新最佳分类相关量best_gain, best_Feature, best_value = gain, col, valentropy_Yes, entropy_No = entropy1, entropy2return best_gain, best_Feature, best_value, entropy_Yes, entropy_Nodef build_tree(data_set):"""构建决策树:param data_set: 数据集:return: 决策树的结构体"""gain, feature, value, entropy_Yes, entropy_No = find_best_split(data_set)if gain == 0:return Leaf(data_set)true_rows, false_rows = splitting(data_set, feature, value)true_branch = build_tree(true_rows)false_branch = build_tree(false_rows)return Decision_Node(feature, value, true_branch, false_branch, entropy_Yes, entropy_No)def print_tree(node, spacing=""):"""输出决策树:param node: 构建好的决策树类:param spacing: 空格:return: 输出决策树"""if isinstance(node, Leaf): # 当分到最下面的一类时,输出此时隶属于这个类别下面的样本数数量print(spacing + "∟Samples", node.predictions)returnprint(spacing + header[node.feature] + '>=' + str(node.value) + '?')print(spacing + '=> Yes:' + '(熵=', node.entropy_Yes, ')')print_tree(node.true_branch, spacing + " ")print(spacing + '=> No:' + '(熵=', node.entropy_No, ')')print_tree(node.false_branch, spacing + " ")if __name__ == "__main__":# 加载鸢尾花数据集iris = datasets.load_iris()X = iris.datay = iris.targettraining_data = np.c_[X, y]header = ["花萼长度", "花萼宽度", "花瓣长度", "花瓣宽度", "label"] # 添加列名decision_tree = build_tree(training_data) # 构建决策树print_tree(decision_tree) # 输出决策树

代码链接:github代码链接

如果感觉对你有所帮助,不妨点个赞,关注一波,激励博主持续更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