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高维度思考法

高维度思考法

时间:2019-12-27 13:57:01

相关推荐

高维度思考法

1.解决问题的三个领域

已知的已知=知道=知道自己知道——问题和答案均已知。这个对应既有的经验和知识。也就是说,已经发生过的事,可以共享、保存以便于以后活用。那也就意味着,这种问题是存在“正确的答案”的。应对的方法是“如何有效、准确、快速地解决问题”。已知的未知=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问题已知而答案未知。这个一般指狭义的解决问题。比如,“知道成本低的产品更畅销但不知道该如何实现”产品的开发等,对应的就是这个领域。在这里,“问题已经给出"是大前提。未知的未知=不知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连问题都不知道。这跟上面提到的那种盲目自大、无敬畏之心的无知,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这个可以算是广义的解决问题,即发现问题的领域。比如,商界很多因素不确定性很高,仅靠因循守旧第思考并不能取得成功,因此必须创新。

这三个领域的认知和应对方式可以理解成解决问题的三个层次。

2. 蚂蚁思维VS蝈蝈思维

蚂蚁在夏天辛勤劳作,囤积粮食,这样到了冬天也不愁。蝈蝈们整个夏天都在唱歌、跳舞,到了冬天没有粮食吃,便会陷入困境。我们都知道这则寓言故事告诉大家:要学习蚂蚁的勤劳和务实。

细谷功在《高维度思考法》中提出了一种反论:务实的蚂蚁并不一定是最优,游手好闲的蝈蝈不一定最差。

储蓄型的蚂蚁是存量思维,拥有的越多越好;蝈蝈则是流量思维,及时行乐,有了就立刻用掉。通俗一点就是,蚂蚁是固定思维,蝈蝈是跳跃性思维。

比如要做一个活动方案。蚂蚁思维的人拿到任务后,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自己掌握的知识苦思冥想;蝈蝈思维的人拿到任务后并不会马上着手去做方案,他们可能会上网、会去查各种各样的资料,看似没有努力想方案,实际上他们的脑子里可能已经想了十几个方案。方案会上,蝈蝈思维的人拿出的活动方案,可能更具有创意。并不是说蚂蚁思维就不好,蚂蚁思维比较切合实际,有些专业领域更需要具备蚂蚁思维。

决定一个人是蚂蚁思维还是蝈蝈思维的,是环境和性格。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蚂蚁思维和蝈蝈思维,不同的环境使用不同的思维。

3.提升思考维度的三个方法

3.1 元

"元"指的是比我们惯常代用的观察视角和思考模式高一个级别的视角观察和思考的模式,亦即“俯瞰”式观察和思考的模式。

这种思考模式,会使得我们能获得一种“元视角”,也就是能从空间、时间、具体到抽象“全方位俯瞰”到事物本身的一种视角。这种视角下的思考,会让我们看待一个问题或者事物变得更加全面、完整、有广度和深度。

如何才能达到元视角的高度?细谷功认为,就是在思考时拉升自己的维度,也就是《高维度思考法》中的***“高维度”***。

3.2 第一种:通过抽象化、类推升推思考

抽象化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模式,是人类智慧的一次飞跃性进步。比如,科学的定律就是一种典型抽象化升维。所谓的定律,一般是指不同事物间的共同点,从他们中间总结出来的规律,可以适用于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现象。各类科学的进步,都基本上遵循了这一原则。

回转寿司的创意灵感来自工厂的流水线,魔术贴的创意来自一种叫苍耳的植物……乍一看毫无关联,但,当找出完全不同领域的共同点,再生成新创意,就是类推思维。

类推思维,也是一种抽象化的升维。所谓类推,就是从“表面上不同,结构上类似”的遥远领域借用创意的思维。Netfix的创始人因为租借DVD时,导致付的租金是DVD碟售价的三倍,想到了借用健身房包月制租借的模式租碟的创意,从而开创了Neflix新商业模式。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类推升维的思维案例

3.3 第二种:通过思考的“轴”升维思考

数学中有XYZ之类的坐标轴形象,从而使得其变量增多,思维的方式也一样。

比如,你看一件事情,从上到下是X轴的话,那么从内到外可以理解为Y轴。通过这两个轴思考问题,会比单从一个轴看问题全面一些,但仅仅做到这样还不够,如果你再能增加一个轴,Z轴,也就是从整体到局部看的话,你会发现,你的思考维度就增多了一维,比以前只有X和Y二维全面和完整的多,变成了三维思考。

实际上,通过思考轴升维,可以让我们避免盲点,看问题可以变得更加具有深度、广度,更加全面。

3.4 第三种:通过“Why”升维思考

5W1H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棒的思考工具。我们日常所抱有的疑问分为几种,几乎被英语中常用的5W1H囊括无遗。Why(为什么?)What(什么?)Where(哪里?)Who(谁?)When(什么时候?)How(怎样做?)

通过这两张图我们可以看出,Why是一个可以上升到高维的词。也就是说,通过不断地追问为什么,可以让我们的思考模式不断拓展和升维,使得我们所追溯问题的方式,可以不断地向上游回溯,如果在思考同一个问题的话,能至少追问5个为什么,基本上就可以让我们挖掘出来问题的真正根源。

在这个金字塔结构中,What是对Why的展开,相当于是向下位展开,而在What的下面,追问的How越多,所能覆盖到的面就越宽,获得的信息就越多,越完整。比如How muc,How often,How long,How…

4.有价值的三个建议

4.1 无知之知

苏格拉底被认为是最有智慧的人,但苏格拉底却说自己与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我知道‘自己多么无知’ ”。而拉姆斯菲尔德,则在别人问询“伊拉克政府向持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恐怖分子提供援助一说有何证据”时,说“首 先 存 在 知 道 自 己 知 道 的‘已 知 的 已 知’(known knowns) ,然后存在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已知的未知’(known unknowns),另外还存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未知的未知’(unknown unknowns) 。”

认知存在三个领域,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和未知的未知。已知的已知不必解释,所谓已知的未知和未知的未知,主要的区别就是:已知的未知,说的是问题已知而答案未知;而未知的未知,是连问题也不知道。

这个关于认知的划分就是很好的认知工具,当你试着去回答一个开放式的问题,你就可以思考,你要回答的问题是属于哪个范围,跳出范围,往往会带来创意。就像便利店的问题,一般人都能想到其他店铺,但是你只要想到其他店铺之外还有其他未知的范围,那你就可以进一步扩展。直接做范围的思考,就比你脑补一个其他店回答这个问题,能罗列更多答案。

这个本质就是从更高一级来观察对象,移植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就是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化到在高处看自己这样的一种旁观者或者上帝视角状态。简言之就是突破自己的局限。

4.2 跨界类比

跨界的本质在于抽象和类推,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如果你能发现这种不同领域之间的共同点,那么你就容易产生新的创意。这个也非常好理解,高维的东西在不同的低维领域有类似的表现。你想要寻找到它们,就需要你去从不同领域的几种实物之间发现它们的联系,从而掌握高维的本质。这个在书里叫做通过下位概念去理解上位概念。比如说很多人背诵历史的时候,会把很多史诗按照年代死记硬背,但是真正会学的人,会去理解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人家只要搞清楚上面的原因,下面的就自然而然就记住了。寻找不同史诗之间的联系,然后就能发现历史是什么样子的。

4.3 凡事多问为什么

因为只有为什么可以一直往上追问,从现象问到本质。从低维度问到高维度。从而从高维度另辟蹊径解决问题。书里举了一个例子,很有道理。作者分析站前“老咖啡店”面临的竞争是什么。一般人肯定想得到星巴克,麦当劳这种能喝咖啡的竞争对手。但是如果你会问为什么,就会想为什么他们要喝咖啡呢?那原因就很多了。如果是打发时间,那么手机也是竞争对手,如果是为了约会,那么很多封闭场所都是竞争对手,如果仅仅是为了喝咖啡,那么咖啡机也是竞争对手。这样一分析,很多事情就能想通了。

我们通过问为什么,就可以追溯到最核心的,高维的理由。那么从商业上来讲,你其实有更多的经营思路会出现,而不仅仅会停留在谁都能想到的一般竞争维度。

5.一些闪光点的句子

包括荒诞无稽的事物在内,便利店“不出售的东西”是“应有尽有”的。然而我们听到这样的创意时,却常会做出“这样也行?”的反应 。这正是一种“囿于固定观念”的状态。

无论个人还是企业等组织,通常存在一种误解和盲信,那就是以为“第二个环”的内侧——“已知的未知”和“已知的已知”就是“整个世界”。人们很容易忘记一个至理:人类的未知远超(足有天文学上的差距)已知。为了便于表现,“第三个环”也用线画了出来,但它实际上应该是无限的,是不停膨胀着的,完全可以代表“宇宙的尽头

There are known knowns; there are things we know we know. We also know there are known unknowns; that is to say we know there are some things we do not know. But there are also unknown unknowns-the ones we don’t know we don ’t know[翻译:首先存在知道自己知道的“已知的已知”(known knowns),然后存在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已知的未知”(known unknowns),另外还存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未知的未知”(unknown un knowns)。]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NFPur89F-1622633583696)(//05/31/76x1Wg34GvJhotp.png)]

解决问题时,“像打鼹鼠游戏那样”使用对症疗法击碎浮于表面的问题,即使能解决个别问题,只要没能摧毁真正的原因,就一定会发生由相同原因造成的麻烦,所以这种做法并不理想。此时需要做的,是不止一次地、两次三番地问自己:“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如此一来,才能找到存在于更“上游”的真正的根本原因。

“蚂蚁 思维” 与“ 蝈蝈 思维” 的 三个 差异 如图 所示。 第 一点 是“ 存量” 与“ 流量” 的 区别。 主要 的 不同 在于: 是 重视 由 智慧 资产, 即 过去 的 经验 和 知识 积累 的“ 存量”, 还是 重视 用后 就 扔掉 也没 关系 的“ 流量”。

现实中的事实和解释极少脱离彼此而单独存在。在大多数场合,二者会成为浑然一体的“组套”,很难分离开来。尼采曾经说过:“事实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有解释。”因为事实是经过解释后才被人类认知的,所以不会独立存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