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小日报>记录的晚清1891-1911读后感摘抄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小日报>记录的晚清1891-1911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1-02-12 18:09:37

相关推荐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小日报>记录的晚清1891-1911读后感摘抄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小日报>记录的晚清1891-1911》是一本由沈弘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小日报>记录的晚清1891-1911》读后感(一):弱国的背影

这本书拿到手很沉,但其内容更沉,如同龙钟的老人快要支撑不住的衰朽的残躯。这本书再现了一段真实岁月,一段快被时代湮灭的苦难岁月。透过字里行间,透过图像素影,透过列强歧视的眼光,感受着列强践踏下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状态,不由一股悲情溢于心,于心底呼喊着祖国和民族图强自立 ……难得的真实历史读物,难得的国情典藏!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小日报>记录的晚清1891-1911》读后感(二):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历史的多面性

文/舒念

在信息尚不发达的年代,报纸这一媒介曾经是人们获取外部资讯的唯一途径,无论是官方的报社还是民间的小报,他们的视角与观点就决定了人们看待问题的视角与观点。从这个角度而言,人们所看到和理解的事实通常和真实的事实有着相当大的差异,而这其中的差异,常常能看到一群人乃至一代人的历史观。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便是着眼于这些差异,寻找过去那些信息不发达的时代中,通过外媒报纸传递出来的信息。本册收录的134幅彩色石印画中,涉及了晚清1891年至19的历史事件。原本这个时代就是中国被列强侵略的时代,对我们而言,这是一段屈辱的斗争史,西方列国咄咄逼人,而我们束手无策、几乎是坐以待毙,然而在西方报纸的宣传中,整段历史又是另一番模样。

多亏这些保留下来的法国《小日报》和《小巴黎人报》,虽然内容上常常看上去有所扭曲,但却是一种历史观和一些历史上的小事的补全。遍阅整本书,也能感受到法国画家与记者在创作这些时事画报时的观点与态度,所有的中国人都呈现出一种狰狞、阴郁的情态,展露出兽性的一面,而没有一丝美好与善意。

无论是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或是义和团起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又或是李鸿章访欧外交、中国拥有第一架飞机……这些历史场景也在外媒的关注中心,然而在这些彩印画中,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战争的残酷,而是人性的恶。作为法国的媒体,自然会更加关注法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人们在中国的动向,呈现在媒体上就成为了某大使或传教士被屠杀,清政府被追责的景象。

所有人都理解战争所代表的一切,但是作为侵略者,依旧要通过这些来使自己的行为正面化。如果身在局外人的角度去阅读,很容易理解为两个观点:第一,侵略是一种教化;第二,侵略是一种反抗。这样的行为在任何一段殖民史都屡见不鲜。

但这本书的存在并非是争辩是非对错,《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力图还原最真实的历史印象,即使它与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并非完全相同。或许,这本书也能让我们警惕信息带来的影响,过去人们因信息匮乏而受到蛊惑,如今却因为信息爆炸找不到真相,其实原本真相就并非只有一个侧面,每个人的叙述都会改变同一个故事的基准,我们所能够坚信的只有自己心中的道德与正义。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小日报>记录的晚清1891-1911》读后感(三):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对于历史的回顾是很重要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也是为什么关于历史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当我们停下来要去了解历史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通过网络收集信息,通过书籍,或者是通过人们口耳相传。但在近代,同样有一种关于历史的记录方式值得我们留意——报刊。

最近看了《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这本书,在这本书中汇集了法国《小日报》记录的晚清历史(1891-1911),在我看来,通过报刊记录来还原历史的方式本身就非常的有趣。

一般来讲报刊记录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当日的内容往往仅发生在当天,对于当时的人来讲,也可能会很快的忘记几天前发生的事情。但当我们从现在的角度去回望那时的事情,会发现当时的小事在现在看来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这种日报的形式,使得它的内容往往是比较可靠的。

具体到这本书的内容,描述的是晚清中国的这一段历史,包括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慈禧太后的经历,奉天大战,远东事件等等。书中收录了一百三十多幅原刊绝版彩色石印版画,这些版画向我们还原了一个又一个非常接近于现实的场景,非常的有震撼力。

义和团早期又称义和拳,义和团运动(亦称拳乱)是19世纪末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一场农民运动,其斗争的矛头不仅针对在华的所有外国人,而且也针对接受洋教的中国基督徒,其结果就是它不仅招来了八国联军的严厉镇压,同时也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在1900年6月24日,《小日报》对于义和团的情况有比较详细的描述,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不好看的报道来更加的了解这个组织,也可以从历史的眼光上给予更加客观公正的判断。

在日报中还提到了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等人的故事,因为清末是国家灾难深重的一段时期,禧太后也被很多人视为国家内部的罪魁祸首。光绪皇帝突然暴毙的事情,经过后来的检验验证,证明确实是慈禧太后下的毒,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他的心性,我个人是非常不认同她的所作所为的。而报刊上的记载则显得更加客观,报刊在很多时候是要传递已知的事实,而没有太多个人的情感。

1898年,戊戊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慈禧痛定思痛,实行清末新政改革。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作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在仪鸾殿去世,葬于清东陵。

这本书是非常珍贵的,非常厚重的,一方面它客观的记录了历史,用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还原了历史,让我们对这段晚清故事有了更加多的了解,另外一方面,这本书中收录的版画犹如一件又一件珍贵的画作流传下来。

正如一位读者所说,这些版画以西方视角呈现世纪之交的中国政变,填补中国早期影像史中缺失的记录,弥补近代中国印刷史与出版史上未曾经历彩色石印版画时代的空白。

对于近代历史感兴趣的,对于版画作品感兴趣,以及对于报刊记录感兴趣的人来讲,这本书都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小日报>记录的晚清1891-1911》读后感(四):《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读图识史

任何事件一旦成为发生过的历史,在人们的解读中,便总会产生出千差万别的差异。有差异便有了争论,各持一词的争论,往往愈加使得对于历史的描述,更加显得扑朔迷离,孰是孰非,这往往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人们在阅读历史的叙事文字当中,便往往会给自己的判断,增加了一层又一层的需要选择的关卡。 真实的历史,历史的真实,叙述者们往往会陷入一种语言的遮蔽之下,读者们也往往会被一些文字所迷惑,所以有些时候不如读图,看图可以更直观更明显的看出表达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即使是作者带有一定的意识倾向,对于事件的描述有失偏颇,但是他所绘制的时代背景,实物环境,总能透露出那个时代的一定真实内容,这就好比考古学家在一些墓葬之中发现的壁画、绘画、甚至一些器物上的图案,它们往往会比一些文字的记述更有可信度。

书中先从义和团开始说起,提供的图片略显有些残暴,我们不用看他技术的文字,我们也可以想象得到当时不同地域之间文化之间的冲突,已经到了相当激烈的程度。由此也可以想象得出文明的演化过程靠粗暴的强迫的手段和行为,除了带来鲜xue,悲痛,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书里记录的1900年7月,八国联军开始侵略中国天津和北京。沙俄也在中国东北出兵五路侵犯东北三省,在双方交锋的多次战斗中,瑷珲之战是中国军民打得最顽强,也最值得人们记住的战斗。1900年7月15日,俄军企图偷渡黑龙江,被瑷珲守军打回。接着俄军接连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随后8月4日,俄军出动万余人,从三个方面进攻瑗珲城。城内守军虽仅3000余人却抱定了与瑷珲城共存亡的决心,城破后仍坚持巷战。

1900年4月14日至11月12日,第11届世界博览会在巴黎举办。共有58个国家参展这个主题“新世纪发展”的世博会。会议重点展示了西方社会19世纪的技术成就。通过书中的介绍还知道。中国人在1876年也第1次参加了费城的世博会。以往的各界博览会,原来都有中国的展馆。那时的中国也是积极的向外展示自己的。当时巴黎世博会的开幕式上,驻英国的公使郭嵩焘是作为清朝的中国代表出席的。

书中还有小日报介绍中国第1位飞机设计师以及飞行家冯如。1883年12月25日,冯如生于广东恩平,十几岁到美国做工。受莱特兄弟的飞机飞行的影响,在1907年,冯如与几位华侨共同努力,经过十多次修改,在奥克兰出租的厂房中成功研制出一架飞机。1909年9月21日,在美国奥克兰市附近的派得蒙特山丘上,冯如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19,又研制出一架双翼机,并于当年10月至12月间成功地在奥克兰进行了表演。19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驾驶自己研发的飞机飞行。由于操纵系统失灵,飞至百余米时失速下坠,不幸遇难。他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位驾机失事的飞行员,中国最早的飞行员和飞机设计师。

图像时代与现在的影像时代对事件的记录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虽然他没有影像时代的及时性和现实感,但无论如何他都能多少突破一些语言文字所遮蔽的内容。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小日报>记录的晚清1891-1911》读后感(五):在悲惨中吸收教训,看向前方

历史总是身披薄雾,若隐若现勾着我们的心。那些薄雾遮掩下的历史,散发着一股神秘的幽香,促使我们翻过一本本典籍、从一件件历经时间沉积的文物上,发现蛛丝马迹,来揭开历史的隐秘。

未知的未来让我们惧怕,已发生过但被埋藏的历史让我们心生敬畏却又好奇不止。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小日报>记录的晚清》这本书聚焦于晚清时期1891年-19间,在中国境内发生的历史事件,以法国人的视角报道出来,并附上法国风格的彩色绘画。书中的内容非常丰富,加上绘画的表现,非常具有现场感,对读者产生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以何种心态来读这本书?

读这本书时,心情是沉重的。我们从历史书上读来的晚清,是屈辱的,让人怒其不争且心怀不甘。耻辱于一次又一次的割地赔款,也敬佩于那些用于反抗的英勇人士,不甘于各类起义事件的失败,却也对其无可奈何(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还是义和团运动,他们的失败都脱离不了本身阶级的局限性)。

翻开《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小日报>记录的晚清》的第一页,心情就很沉重。左侧为各大历史事件报道,右侧为一幅《中国的大屠杀-纵火》彩画,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悲惨事件之一。

开局的第一幅图也定下了整本书的基调,其中不乏大量的悲惨事件,比如中国的革命运动、饥荒当重大历史事件,其中也有一下关于近代风俗和景物的描绘,比如153页的《有一种恶习》。

这本书可以作为研究晚清历史的史料之一,而且这是从外国人的视角提供的第一手史料。对于民俗学家来说,可以研究晚清时期各个阶级人们的风俗文化演变,还可以研究当时的服饰演变史。

作为一个野生三坑爱好者,在第11页《朝鲜事件-一艘清军水师军团被日军击沉》的画中,竟然发现晚清时期水军所穿水手服的服装样式,和我们现今穿的水手服一样!

在画作上,《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小日报>记录的晚清》的美学价值也不容忽视。全书一共收录了100多幅彩色绘画,这些画作对色彩极为敏感,聚焦于各式各样的角色,描绘了晚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其中不乏底层社会的描写。

法国人的《小日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艺术性、文学性、美学性,但如果把它当做是一个史料来研究,也要再三斟酌。

正如序言中所说,法国人对中国人形象的描绘似乎比英国人夸张,尤其清兵的形象就总体而言在此书中显得丑陋。

这一点,除了清兵的形象,我们也可以从一些人物肖像的画作中看出,比如25页,李鸿章的画像,矮小,身体比例失调满手的长指甲,在画僵尸嘛[笑哭],长指甲也在许多晚清大臣的画作上出现过多次...

尽信书不如无书,史料也是一样,尤其是书籍记录这一类,哪怕是圣人也无法避免在史料记载中及其公正,更不要说时事新闻报道(有的直接是针砭时弊呀)。

至此,也不能离开这些画作的创作背景,中国的时代背景以及法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等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