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把悲伤留给电影》读后感精选

《把悲伤留给电影》读后感精选

时间:2019-07-08 17:08:39

相关推荐

《把悲伤留给电影》读后感精选

《把悲伤留给电影》是一本由陈德森 口述 / 林敏怡 笔录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裸脊锁线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把悲伤留给电影》读后感(一):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

陈德森导演的电影我只看过三部,也都很喜欢,分别为《童梦奇缘》《十月围城》《一个人的武林》。最喜欢的当然是《十月围城》,第一次是和整个班级同学一块看的。当时整个教室成了一座电影院,那种观影的氛围更甚于影院,能够在繁重的学业任务之余欣赏一部好电影,更是一种无上的享受。后来又把这部电影看了两遍吧(大概)。《一个人的武林》则是在电影院看的,后来又和老爸一起看了一遍。

《把悲伤留给电影》既是陈德森导演的电影手记,又可以视为他的一部人生自传,在这本书中,导演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点滴和电影生涯,充满了真情的情感和动人的细节。“前半生人生如戏,后半生戏如人生”,十分精准地诠释了陈德森导演的人生历程。

电影与人生,是这本书的关键词。书中收录了100余幅珍贵照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陈德森导演的电影人生。这本书也可以说是导演献给电影的一封深情款款的情书,表达了他对电影的无限热爱。

最令人感动的,是陈德森导演在电影之路上的重重困难(经历2段严重的抑郁症、在拍摄现场3回生死经历、一个月里连续4次人生悲剧……),以及为了克服困难所做出的种种努力。这让我想起了苏珊·桑塔格的一句话,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陈德森导演:

拍电影是一种特权,也是一种享受特权的生活。拍电影需要在琐事上耗尽心力,这导致各种焦虑、争执、幽闭恐惧、精疲力竭,也会滋生狂喜。拍电影,就是一部分时间被与你一同工作的人的慷慨善意触及内心,剩下的时间则感觉被他们误解、抛弃和背叛。拍电影,就是抓住正在飞翔的灵感。拍电影,就是搞砸事情,并且知道应当被谴责的人往往就是你自己。拍电影,就是盲目的本能,就是斤斤计较的计算,就是畅通无阻的前进,就是醒着做梦,就是固执、慈悲,就是必要时虚张声势,并且敢于冒风险。

《把悲伤留给电影》读后感(二):从电影中看见人生

《把悲伤留给电影》是金像奖导演陈德森的首部文字作品,港片的黄金时代,给我们留下了多姿多彩的记忆,而陈德森导演的人生也如同戏剧一般,颇具传奇经历。陈德森导演的故事并不是平凡的,他见证了人们在世间的活动,感受到放大的喜怒哀乐,他是导演,更是一位慈善家,他总是用自己的筹款去帮助社会上各种需要帮助的人群。 起初陈德森导演有一个电影梦,所以他想要开始从当导演这条路走起,在那个时代一般的明星和演员都没有正式的私人助理,而成龙大哥应该是第一个有私人助理的人,所以陈德森导演就成了香港电影界的第一个大明星助理。后来陈德森导演也离开了成龙的电影公司,做了几部电影的场景,然后慢慢地升为副导演,作为一个好的副导演,要具备导演所有的能力,并且要心无旁骛,全身心的投入每一部电影的制作。 在陈德森从事副导演的生涯中,他有机会参与了章国明导演的电影《边缘人》,这次参演电影的经历足以改变他以后的电影人生。一个好的领路人是十分关键的,章国明导演无论在文戏或者动作场面,都需要两台以上的摄影机拍摄,在那个年代没有机场回放的功能,而是对陈德森导演十分信任,看得清演员的付出,也是导演的人情所在。 读到陈木胜英年早逝这一章感慨良多,记得上次在看余华、西川、苏童这几位知名作家的真人秀的时候,提到史铁生先生的时候,余华感慨到原来铁生已经不在了,但史铁生的文字留给后人的是真诚和温暖的力量,是汩汩涌动的真情。正如作者所言,陈德森先生在这些年的许许多多的行业内外的好友都已经相继离世,与电影有关的回忆却历久弥新,那些偶然的相遇和熟悉之后的相知,也成为自己事业上的转折点,在对电影有着共同爱好的好友那里收获了数不清的鼓励。 陈德森对于电影的热爱和付出打动了我,他的经历也十分传奇,既有普通人不断挣扎奋斗的韧劲,又有不断尝试之后坚强的生命力和意志。关于电影以及电影背后的真心,把每一部电影当做自己最后一部电影,这种破釜沉舟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把悲伤留给电影》读后感(三):主动就会有故事

有幸见过陈德森先生一次,是在今年4月8日SKP RENDEZ-VOUS举办的主题为《直面生命中的至暗时刻》的《把悲伤留给电影》的新书分享会。能看到这样一个充满故事性的人讲故事,也算是很奇妙的体验了!

为什么说“把悲伤留给电影”呢?因为陈德森跟自己父亲的关系处理不当,造成最后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局面,这份遗憾只能借助电影来抒发。而他之所以能放下仇恨,也有赖于许冠文导演的开导:“真正受害人是你的母亲(母亲曾被我父亲的事气到重病入院),她都已经原谅你的父亲,为什么你就是不能?如果一直带着仇恨的回忆,只会让自己未来的人生更加不快乐,而且也会影响工作,影响创作。”我们从陈德森导演、刘德华主演的电影《童梦奇缘》能够感受到导演对世人的劝诫之心。而他也是一直这么践行的:花很多时间去关注一些独居长者,也办了多次慈善活动为长者们募款,希望借此能弥补心灵上的一些缺失及……自己也很快便会成为一个独居长者。

这里就不得不提陈德森导演的母亲了,我们每个人的母亲都是非常伟大的,毫无保留得把生活智慧教授给我们,他在书上着重提到了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以下三点: (1)借出去的钱就是泼出去的水。 (2)皇帝不差饿兵。 (3)一定要有瓦遮头。

第一句话呢在电影《童梦奇缘》中也有展现,光仔没有悔恨自己的选择,传达出“无须后悔,不必重来”的旷达。这自然是人情练达的结果。而第二、三句话无疑是他职业履历带给他的忠告。在正式成为导演前,他从事过电影产业的很多工种,让我最受触动的是副导演和编剧组的故事人。 副导演就像大管家一样,排除万难也要让导演心无旁骛全心投入做好每一部电影。试举一例,许鞍华有一次为电影看景的时候,不知道湖有多深,当时她的副导演毫不迟疑得跳到水中测试水深,他就是后来拍出《胭脂扣》的关锦鹏。执行力和判断力对于副导演都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份付出也会成为他职业生涯的珍贵养料。 “故事人”这一工种是在编剧组里的岗位。其日常工作就是把每一集的电视剧先做一个分场,故事被编审通过后才开始写剧本,故事人的工作不是写剧本,而是发展剧情,写出每集的故事大纲及分场。我猜想这些工种的工作经历都帮助他在导演岗位的时候更加游刃有余,和导演去客串角色一样,都是一种换位思考,是一种了解现场,了解整个导演工业流程流程的窗口,能进一步促成导演的再度创作。 尊重对手,做好应急储备,无论是当你担任导演这种重要的角色,还是想自由驰骋人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啊!

《把悲伤留给电影》读后感(四):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生命是一个过程,可悲的是它不能够重来,可喜的是它不需要重来。 ——电影《童梦奇缘》 这部奇幻的电影的导演是陈德森,他借用影片中的主角儿童小光的悲喜视角和快镜头的方式,探讨人性的悲凉,书写他一生所背负的私生子身份,给他的人生所造成的缺憾与悲伤,弥补心中缺失的父爱…… 陈德森的父母分别来自浙江和上海,其父一生风流倜傥,好在其母有一群12金钗式的闺蜜姐妹团,因而陈德森的童年还是比较多姿多彩的! 初中时的陈德森曾在绍氏电影片场扮演尸体,挣钱用于游戏机的花费;高中生时期的陈德森,凭借才貌双全的优势,曾做过临时演员和电视台的编剧;青年时的陈德森曾经是成龙的私人生活助理兼司机,帮成龙接待各国粉丝的探望、处理成龙房屋和车子的买卖等业务。 杂乱又忙碌、卑微的助理工作,并没有磨灭陈德森最初的梦想。拒绝碌碌无为过活的他,在1985年,坚定地向成龙提出了辞职,走出成龙荫庇的舒适圈,开始追逐他的导演梦。 令他没想到的是,他的离开,竟然让成龙耿耿于怀了20多年… 陈德森选择从场记开始做起,并于1989年执导了他的电影,由梁家辉、关之琳等当红艺人主演。虽然反响平平,陈德森并没有选择放弃导演之路。 1999年,陈德森执导的动作电影《紫雨风暴》获得了金像奖最佳影片奖,陈德森本人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导演奖的提名。

“电影的90分钟最是让自己快乐及忘忧!” 陈德森执导的《童梦奇缘》获得了金紫荆奖年度十大影片奖;他执导的《十月围城》不仅获得了当年金像奖的最佳影片奖,也让他斩获了金像奖的最佳导演奖,陈德森的事业由此迈向了巅峰! 在陈德森导演这本自传性质的作品《把悲伤留给电影》里,看到他每次抑郁症复发时,亲朋好友都努力帮他走出困境,蛮让人感动的!尤其是刘德华等人,甚至直接让陈德森将其作为出气桶,这样的深切情谊真让人羡慕,足见他们的品格之高贵!陈德森在业余时间所从事的那些脚踏实地的善举善行,同样让人钦佩有加!一个让人敬佩的绅士导演,他实至名归!编辑老师说,陈德森导演这本书的收益全捐给大凉山一个小学盖校舍。想到他之前也在港买地建公共养老场所,在青海做实打实的慈善,实在令人感动!

《把悲伤留给电影》读后感(五):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陈德森导演戏如人生

二刷了“童梦奇缘”和“十月围城”两部陈德森导演代表性的作品,虽然之前看过对剧情有了大概的了解,但因看完陈导的自传,知晓了电影幕后的故事,所以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两部影片中关于父子关系的发展几乎均是从矛盾争吵,到理解包容,再到生死永别,这样的情节处理可以说是陈导生活中真实父子关系的映照,童年时父亲故意隐瞒已婚身份,继母的不善让母亲烦恼不已,成年工作后几乎不和父亲往来,直到其父过世两个月后才得到消息。

网图侵删

至此,今生已无法挽回,再回首,已是阴阳相隔,他把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写到了剧本里搬上大荧幕告诉大家要珍惜。当我看到“童梦奇缘”中作为儿子的刘德华老年的扮相,站在年轻的父亲面前失声痛哭时,也动容的留下了泪水。

陈导的自传《把悲伤留给电影》就是这样一本书,在里面能看到他参与过的电影幕后的故事,也是一位耄耋老人对他前半生的自白,看完只得唏嘘一句: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啊。

封面

陈导童年时就有一个电影梦,同龄的小朋友去游乐场玩耍时候,他就偷偷溜进邵氏电影公司的片场耍大刀,骑大马,跟工作人员混熟之后,小小年纪当了武行,还有片酬可拿,后来陆续在电视制作供公司担任演员,助理导演,编剧等工作。

因缘际会成为了成龙的第一个私人助理,他说之所以接下这份工作,是想圆电影导演的梦,但琐碎繁杂的事务让他无法静心在片场学习,于是,毅然决然跟成龙提出辞职,很多人嘲笑他,也因此造成俩人的隔阂,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生活变成“万人之下,无人之上”。

内页

自此之后便开启了“拼命三郎”的模式,在无数的片场做场记、副导演、编剧、策划等工作积累在电影圈的经验,终于得到一个做导演的机会,但导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剧本拖延、演员时间,片场意外事故,特效资金不足,勘景的生死存亡等等问题曾让他借钱度日,陷入重度抑郁;同时也获得了成就, “十大华语片”金像奖,提名金马奖最佳导演,被喜爱的导演昆汀认可,被国外购买电影版权等。

《十月围城》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台北金马奖和金鸡奖等二十多项提名,票房在当年创下了2.9亿的票房记录,年度前十,电影筹备到上映用了近时间,光是搭景就耗费了4000多万、花费1年时间还原了1905年的香港中环,拍摄期间,陈导经历了母亲重病,抑郁症状加深,投资人去世,官司缠身等三波九折的事情。

网图侵删

这部让他在两岸三地名声大噪的一部影片,在我心中也是最好的献礼商业片之一。

读这本书解决了我一些疑问,导演跑到别人剧里客串是为了“换位思考”,爆破和冲撞的玻璃是糖胶做的,也“吃”到了一些小小的八卦,比如捉弄电影狂人徐克导演吃冷面包,临时改剧本,等灵感来而“拖延”拍摄进度的,不仅仅是墨镜王家卫一个人,还有以陈庆嘉、徐克为代表的一批香港电影人,而正是这些敢打敢拼,对作品精益求精的电影人,才造就了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