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How Children Succeed》读后感摘抄

《How Children Succeed》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2-03-19 18:45:28

相关推荐

《How Children Succeed》读后感摘抄

《How Children Succeed》是一本由Paul Tough著作,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7.00,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How Children Succeed》读后感(一):性格培养的重要性

看标题觉得是育儿类书籍,其实讲的是更广义上的儿童、青少年如何取得成功。

印象最深刻的是

1. 3岁之前要给予很多的爱

2. 成绩方面的提高相对更快,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坚毅的品格

3. 有明晰的目标加上执着的毅力,成功属于这样的人。

《How Children Succeed》读后感(二):I found my answer but...

I have been fully convinced by Paul that a child success is certainly not academic result but those non-cognitive skills, conscientiousness , grit, self confidence. But how to build a good character will a good question to ask yourself, I think I found my answer 1. Protect her from trauma and chronic stress and create a secure relationship with her during her infant age 2. As she grow older, help her to manage failure and get back up on her own 3. Bridge the gap from what school can teach and the future society might need. In China, if we reflect back to our educational system, one big and important part is missing- building the characters - Integrity, perseverance, optimistic , self control and creativity! how dangerous will it be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How Children Succeed》读后感(三):寒门如何出贵子

How Children Succeed看完了。总结一下作者观点:

1,贫困和问题家庭的小孩生活会经历更多阻碍和心理阴影。他们住在环境复杂的街区,家里有酗酒的父亲,因情绪问题无法工作的母亲,被各种社会机构收留,甚至在成年之前辗转于不同的寄养家庭。他们经受的不止是低收入所造成的各种缺失,还有情感的匮乏。这些家庭的孩子更可能复制原生家庭状况,比如变成未成年单亲妈妈,酗酒吸毒,青少年犯罪等,成年后更容易离婚,也更容易失业。

2,家庭富裕的孩子则面临着完全不同的问题。在精英父母的阴影下成长,孩子容易产生挫败感,在心理上与父母渐行渐远。这些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类拔萃,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他们大部分时间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真正关心孩子的内在,一方面进一步加深亲子关系的淡漠,情感联结缺失造成的不安全感是孩子各种严重的情绪问题的根源。另一方面,出于对孩子的愧疚,他们又会过度宠溺和保护孩子,导致孩子脆弱无法面对失败。(所以有钱小孩也有很多烦恼,人生真的好难!)

3,多个学科的研究都证明了性格的作用。毅力、勇气、热情、好奇心、责任心等性格优势将主导一个人的人生方向,最终决定他们成年生活是否成功/幸福。但性格是流动的可塑造的,因此即便在幼儿时期错失养成这些性格的契机,如果有教育介入(家长、老师、学校),良好的性格仍然可以达成。这点对所有孩子都一样。所以真正的教育不应只关注学业成绩,性格培养也应获得同等重视。

4,如何理性思考?如何面对失败?(作者用了一章的篇幅举例国际象棋)国际象棋被认为是高智商游戏,但真正的高手在思维方式上异于常人。一般棋手看到可能致胜的机会容易受诱惑冲动行事,结果落入对手设下的陷阱导致满盘皆输。象棋大师则会思考很多步,设想更多失败的可能。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会避开“确认偏误”(人们总是倾向于寻找可以确证自己既有认知和经验的证据)。他们对自我的认知更客观,更沉得住气,也更能理性对待失误甚至失败,吸取教训,棋艺至臻纯熟。

5,教育资源尤其是师资分配不均是教育体制中存在的一大难题。贫困家庭的孩子尽管起点低(很多达不到全国性考试的标准),但如果他们能够得到充分的教育支持,例如定期补课,安排更专业更有责任心的老师来教导他们,那么由贫富差距造成的孩子们学业和性格悬殊是可以弥合的,贫困家庭的孩子也可以成功。基于这样的想法,美国政府试图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善贫困问题。

(绝对的教育平等终究是理想,事实上贫困孩子通过教育逆袭成功不容易,获得能够比肩富裕家庭出来的孩子所取得的成就更难,除了可遇而不可求的好老师,个人成功的动机也必须很强烈才行)

《How Children Succeed》读后感(四):什么才是孩子成功的最关键因素?

Paul Tough(保罗•图赫)是《纽约时报周刊》的编辑,也是一个儿童教育方面的专栏作者。在今年的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 上,Paul做了《How Children Succeed: the Hidden Power of Character》(孩子如何成功:性格中的隐藏力量)的主题致辞。在致辞中,Paul提出:我们教育孩子,他们的成功依赖于他们的IQ,这是错误的观念。事实上,成功更依赖于坚持、创造力、乐观、自控等等因素,这些不仅仅是性格,它们同时也是技能,因此是可以学习和训练的。

随后我上amazon买了他的书How Children Succeed,书中的两个故事震撼了我。

在美国,有个GED(Gene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政策:对于高中辍学生,可以通过一个考试来获得高中毕业文凭。这个政策的初衷是帮助一些高辍学人群,例如低收入或少数民族群体获得另外一条进入大学的道路。从数字上看,这个政策很成功,在2001年,就有约1/5的高中毕业文凭是通过GED考试获得的。但是,当研究部门对这些人群进行跟踪后,发现情况并不乐观。到了22岁,通过GED获得文凭的学生仅有3%进入了大学,作为对比,普通高中毕业生进入了大学的比例是46%。如果我们将视线再放长远一点,考察一些未来的关键指标,例如年收入、失业率、离婚率、吸毒率等,我们会发现,通过GED获得文凭的学生的表现和高中辍学生毫无二致。

参与这个项目研究的Heckman(他是2000年诺贝尔经济奖的获得者)评论说:“高中的学习经历除了教会学生知识外,更培养了他们心理上的素质,例如坚持(在一些无聊的科目上,-__-)、延迟满足、专注、完成计划的能力等等。而相比之下,通过GED获得文凭的更像是一群缺少规划力和坚持力的聪明人。”

书中还提到另外一个例子,佩里幼儿园(Perry Preschool)实验。六十年代,一群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生进行了一场实验,他们招募了一批4-5岁来自低收入低IQ家长家庭的孩子,分成两组,一组进入佩里幼儿园(Perry Preschool)接受两年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另一组则放养。结果怎么样?进入小学后,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成绩更好,这一点都不意外。但意外的是,这种效果并不是持续的,到了三年级,两个组孩子的成绩就几乎没有任何差别了。

佩里幼儿园实验在社会科学界很出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被作为一个早期教育干预的失败案例被人提起。可是,早期教育干预的长期影响如何?时过境迁,到了90年代末期,这群当年的孩子都已经年过四旬,一个研究团队又跟踪了这些小朋友如今的发展。结果非常意外,他们发现,上过幼儿园那组孩子,高中毕业率更高,更有可能在成年后找到工作,而且在四十岁时年收入更有可能超过两万五千美元——几乎从任何一个方面来看,上过幼儿园的那组孩子生活都要更加成功。

为什么会这样?最初的研究忽略了什么?于是,研究人员再深入研究了一些当时没有被分析的数据:老师对学生个人行为和社交发展的评估。前者包括对学生承诺、撒谎、偷窃或者缺勤的统计,而后者包括学生对和其他同学及老师互动的意愿等。经过三年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当时被忽略的因素(研究人员称之为非认知技能),而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IQ这样的认知技能,才是更能影响一个人未来幸福的因素。

我想这些故事并不是想告诉我们上过幼儿园就比没有上要好,这些故事提出的问题要严重得多:我们希望孩子受更多的教育,但是,我们让孩子受到合适的教育了吗?

如果一个人的成功或者幸福更依赖于坚持、创造力、乐观、自控等等非认知技能,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这些技能的培养?我们的教育系统、教育者们准备好了吗?

如果你有这方面的想法或创意,欢迎通过微信和我们交流。作为一个教育产品设计团队,我们很乐意把你的想法和创意设计成实实在在的产品,惠及每一个孩子。

《How Children Succeed》读后感(五):对家长来说很重要的业务学习,值得一看

花了两三天时间在Kindle上读完的。

孩子们长大了,想法多了,主意正了,脾气也大了;生活中诱惑多了,但学习的任务却更重了。这些变化掺和到一起,自然就变得更不好管了。去年就发现,我跟老大的冲突越来越多了起来,而且烈度还在增加。正所谓有压迫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反抗,我们之间的矛盾恨不得就要从人民内部的矛盾变成敌我之间的矛盾了。所以,今年我有了紧迫感,要加紧业务学习才行,要不然家长这活要干不下去了。

之前已经读了三本跟这相关的书了,但那三本书中有不少都是对美国的大学阶段一些现象的社会批评,普适性和操作性差点。这本书不一样,讲的是青少年成长中的普遍性的东西,对家长的业务学习指导性更强。

书的主旨已经在标题里讲出来了:孩子的成功主要靠的是被大家所忽视的非智力因素。当然,这里所说的忽视了这一点的“大家”指的是在美国曾经占主导地位的智力决定论(在中国的信徒也不少),聪明如我者,早就知道光靠聪明是不行的。

关于这个所谓的cognitive hypothesis(简单地说就是人越聪明——智商越高——就越容易成功),一直有不少辩论。一边有Charles Murray的Bell Curve, 用智商在人口中的正态分布来解释社会经济结果也类似的分布;另一边则有Malcolm Gladwell在Outlier中讲到的智商超过200的人其成功的概率跟普通人群也没什么差别(还有那个著名的给4岁小孩做的棉花糖的实验)。

此书一开始(在Introduction这一章)介绍的是James Heckman的研究。那些从高中缀学后又想办法通过考试拿了同等学历证明(GED)的人 ,虽然智力上可以认为跟通过高中毕业拿到学位的人一样,但在日后生活中各方面都明显不如后者。Heckman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决定日后成功的不是智力,而更多的是那些能让人坚持读完无趣而且看上去也没什么用的高中课程的非智力因素。

书的第一部分(How to fail [and how not to])总结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方面关于儿童在非智力发展方面的研究,其核心的发现就是,一个人在婴幼儿阶段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会显著地影响其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并且通过这些来塑造一个人的性格等(非智力能力);而这些非智力能力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长大后学业上的成功。稍微具体一点讲,当婴幼儿遇到危险时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反应。先是下丘脑(hypothalamus)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刺激脑下垂体(pituitary gland),脑下垂体再发出荷尔蒙,刺激肾上腺,肾上腺再释放出诸如糖皮质激素之类的激素,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的动作和感觉(心跳加速、出汗、口干等等)和一些不被感知但对身体影响更大的应激反应,比如血糖升高、神经传递体激活、血液中炎性蛋白增加等。下丘脑、脑下垂体和肾上腺这一条线被称作HPA轴。在幼儿时期,对HPA轴的强刺激最为敏感的,是控制大脑的execuitve function (执行功能?)的prefrontal cortex 大脑前额皮质;因此这类的刺激(家庭里的暴力、纷争、不安全感、忽视)会严重地影响幼儿长大后非智力能力的发育,比如说注意力的集中、自我控制能力、情绪调节能力、推迟享受的能力等等。所以,想要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心智健康且有优良品格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婴幼儿阶段做到两点:一、保证让他不被感情和身体创伤、以及长期的压力所伤害;二、建立起牢固、安全、亲密、温情的亲子关系。

此书相比其他一些研究成功的书有一个不同之处,他关注的是有些孩子为什么学习不好。如果只看那些成功的人,很容易找错他们成功的原因,以为他们智力好是关键。但研究一下不成功的人就会发现,这里头智力好的有的是,但他们缺的是其他,尤其是小时候让他们能形成好的非智力能力的家庭和社区条件。所以此书在第一部分里讲的故事都是美国大城市里黑人贫民区里烂学校的例子和他采访到的几个个人的故事。这在美国是极其严重也无人不知的社会问题,但在中文材料里我好像很少见到讨论,起码那些美吹们是从来不会说的。

相比于智力,非智力能力有一点不一样,那就是其可塑性(尤其是在婴幼期之后)更强。智力现在越来越被认为是天生的成分居多,而且8岁之后就不大变了(孩子还没到8岁的赶紧别看这个了,带孩子做奥数去,现在还来得及!)。但非智力的能力则更可能通过后天的干预来培养。

这一点上有几个层面。首先,即便家庭环境很不好,婴幼儿面临过多的压力(stress),但只要有一个关爱的母亲(象母鼠把被人抓过的小鼠反复舔舐一样),就能帮小孩减轻很多压力、防止负面影响的发生。所以,在婴幼儿阶段,最重要的是关爱和陪伴,让小孩有安全感、其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需求都能得到迅速的回应,能与家长尤其是母亲建立起强烈的与稳固的依附关系。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才有自信也能自控。看来那种以为从小就要锻炼小宝宝的独立能力的搞法是不对的,他们心理还没有成长起来之前是不可能学会独立的。看到这,吓得我马上仔细回想了一下自己做得怎么样,所幸当年做的应该还是不错的,两个孩子都一直跟我们睡到三岁左右,一起玩的时间也很多,所以,现在八九岁的时候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分离的焦虑,不粘我们、不怕陌生人、也善于交朋友。

即便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母爱,也不是没救了,长大之后(十来岁时青春期左右)再干预也还有用。但这时候最有用的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的行为治疗,这样彼此能一起学会如何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从而让孩子重新建立起心理上的安全感与依附感(attachment是不是有更好的译法?)。

书的第二部分叫How to build character,讲的就是如何在青少年阶段培养所欠缺的非智力能力、和哪些是最重要的非智力能力。用来做介绍的是几个实验性学校的例子,而所依赖的科学研究则基本上是Seligman, Duckworth这一派的正能量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这里有不少善于到底什么是character的讨论,比如说这到底是道德方面的、还是行为能力方面的?此书关心的是后者,所介绍的学术研究也是关于后者的。在这一点上,我觉得的笼统讲的character,可以翻译成品格,而道德方面的character 可翻译成“品德”,而行为能力上的则翻译成“品质”。

关于什么品质最重要,有各种不同的总结,一般人也能想象的出哪些要紧,无非是坚毅、乐观、勇敢、专注力、好奇心、自我反思的能力、责任心、自控力、热情等等。至于具体如何培养这些品质,书里也零散地讲到一些,但并没有什么操作性很强的方子。所以接下来我还得看Duckworth的Grit. 这方面的教导多得很,荀子几千年前就说过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但怎么学会呢?不断练吧。

在非智力能力上,贫富阶层之间的差距倒是个更复杂的情况。富裕家庭孩子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之前那几本书里所讲到的,父母管得太严、安排得太多、要求太高,以致于孩子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用管、而且在成长过程中没经历过挫折,结果离开家进了大学了,才发现还没学会这些非智力能力。越来越多的这样的孩子在高中和大学阶段便出现了各种心理上的问题。即便心理没问题,毕业之后往往选择的也是些安全、平稳但缺乏热情、创意与想象力的职业和生活道路。相比之下,贫穷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如果学会了克服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反倒会从中培养出更强的非智力能力。这一个差异正是上次看到一个姓肖的管理学者所指出的,在中国改革年代涌现出来的企业家与在美国优越教育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华人经理之间的差别:前者大多数都是草根出身、起码也是经历过贫穷、经历过风雨的磨练,而后者则是温室里成长的花朵;所以后者无论英语说的多好、有多少名校的文凭,在精神气质上却远远比不过前者。

第三部分叫how to think,这一章有点奇怪,主要的故事是纽约一个烂学校的象棋队取得全国性优胜的事,并通过家庭背景和学习成绩都不好的学生学下象棋这一点来讨论学习能力(作为一种非智力能力)是如何可以培养出来的。之所以选国际象棋,因为这是一个传统上被认为完全由智商决定的项目,但其实最近以来的研究已经发现,即便是国际象棋上的天才也都是练出来的,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波尔加三姐妹,她们的爸爸培养她们就是为了证明,国际象棋的天才完全是靠练出来的。下好象棋当然需要很强的认知能力,但这种认知能力虽然需要一定的天生的智力打底子,但更重要的是思维习惯,尤其是两点:cognitive flexibility 和cognitive self-control, 而这些则是可以通过非智力能力来培养出来的。这些就是为什么在布鲁克林这间破学校里,因为有了个特别投入又有水平的教练,几个贫穷家庭出来的黑人学生,通过心无旁鹜地苦练、能够在15岁就获得大师的等级。

第四部分讲大学缀学率为何居高不下的问题,这里的辩论是到底因为太多不具备足够智商的高中生被忽悠进了大学(又是Murray的观点),还是因为太多的学生在高中里没有培养出应有的非智力能力从而无法适应大学的问题。他的答案自然是后者,讲的也是另一个实验学校如何帮助黑人孩子学会在大学里生存的技巧的例子。其中还介绍了Bowles and Gintis当年关于高中教育如何完成阶级分层的使命的观点。

最后一部分讲的是对自己大学缀学的经历和成为父亲之后育儿的经历的反思,和对近年来美国教育政策的讨论,没什么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